1998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风神潇洒画缘中
  ——重读子恺先生漫画
  叶瑜荪
  今年11月9日,是丰子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们特选发寄自丰子恺先生故乡——浙江省桐乡市一位作者的来稿,以表达对这位一生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然、爱一切生灵的画家、文学家的深深怀念。——编者
  丰子恺先生留给后世影响最广,且具恒久魅力的,是他那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刘海粟曾评论“子恺漫画”道:“效法他的人极多,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相提并论。”因为“子恺漫画”非以画技取胜,而以学养立根。一般学“子恺漫画”的人只能学到他的形,即漫画笔墨技法,却学不到他的神和品,即他的画所包涵的学养和襟怀。
  丰子恺在谈到自己的风景漫画时曾说:“风景画本不属于漫画范围,也不是我的笔所能完成的。我是以漫画笔调画山水。真正的山水画家、老前辈要笑我的。我就别具一格吧!”这“别具一格”就是“子恺漫画”的基本特色。
  漫画在西洋好像仅指“幽默画”,漫画也只有幽默、讽刺而已。有一段时间,甚至只剩了嘲弄、丑化一种功能,被视为批判斗争的“投枪”、“匕首”。但“子恺漫画”却大异其趣,不但充满亲切、优美、感人的艺术情趣,还具有表现人生、情感、哲理的全面功能。
  如果现代绘画追求的是如何融会东西方美术于一炉,那么“子恺漫画”是成功的尝试之一。他采用西洋绘画的构图,却仍充满传统的画趣;他运用了西洋绘画的解剖、透视、明暗和色彩学,却仍娴熟于国画的笔法。他使用传统的笔墨和宣纸,却画出了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子恺漫画”是一朵民族色彩非常鲜明的画苑奇葩。所以俞平伯在评论“子恺漫画”时说:“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譬如青天行白云,卷舒自如,不求工巧,而工巧殆无以过之。”
  “子恺漫画”突出的特色是诗趣盎然,耐人寻味。丰子恺对创作的追求是“最喜小中能见大,还求弦外有余音”。他还说:“意义含蓄是漫画的一个特点,一目了然的漫画是没有味道的。但含蓄决不是故意让人看不懂,而是‘似暗实明’,使人在思索之后有所领悟。”丰子恺的漫画,确实达到了既蕴含着很深的意味,又都平易近人的境地。郑振铎曾回忆他第一次见到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时说:“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
  朱光潜评到“子恺漫画”的画品时说:“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候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
  朱自清则说丰子恺那“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他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子恺漫画”的又一特色是充满现实生活情味,长于在平淡生活题材中寓寄深意。丰子恺认为艺术就在我们寻常的现实生活中,所以一向提倡画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事物,一经他点化就成了极有深意的画题。如《锣鼓响》、《张家长、李家短》、《春在卖花声里》等等,都充满着生活气息,读后却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故朱光潜说:“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夏丏尊则惊叹“子恺漫画”“对于生活,有这样的咀嚼玩味的能力”!
  “子恺漫画”确实和丰子恺为人一样平易可亲,一样洽闻博识而又通俗易懂。难怪凡有人生体验的人都爱读“子恺漫画”。1947年,在杭州举办的两次美术展览中,独独展出的“子恺漫画”每次都被人偷去。于此亦可见人们对“子恺漫画”的偏爱。而丰子恺对窃画者的态度亦可谓独一无二。他认为窃画者一定爱画若狂,故这窃画行为是可以原谅的。丰子恺还特地花钱在报上刊登《告窃画人》的声明,公开召请窃画人来,愿为补题上款。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题图为丰子恺像。毕克官作
瞻瞻的车?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最后的吻(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昔日最引为骄傲的工艺美术行业,现在有些揭不开锅了。它缘何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尴尬行业?我国现代工艺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张仃同志,经过认真调研后,充满信心地说——
  工艺美术何愁出路
  张仃
  在人类的创造物中,有一类是兼有审美性、欣赏性和实用性、功能性的东西,只要人类的某种创造品具有审美和实用、欣赏和功能要素的统一,应该都被视为工艺美术。
  在中国历史上,工艺美术的使用和制造,一般地说主要在两个区域进行:皇宫和民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皇宫里的工艺美术品种和技艺也就自然走到了民间。进而在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基础上衍生了初具现代规模的多所工艺美术院校。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人视野开阔了,生活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了,审美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以往工艺美术的制造、生产主要针对国际市场换汇,没有培养国内广大的市场,青年一代对传统工艺美术产生了生疏的心理距离,改革开放中涌进大量新的产品对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诱惑。
  传统的工艺美术品面临第二次转移的局面。第一次转移是从皇宫转到社会,第二次转移则表现为社会大众疏离传统工艺而投向新的产品消费。工艺美术变成了一种供大于求的尴尬行业,最引为骄傲的这个传统创收产业现在有些揭不开锅了。
  最近,我观看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成立四十周年校庆展览。我认为,该校正在探索一条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失落中积极走进现代生活的新路子。
  这所学校成立了环境艺术、装潢艺术、工业设计、传统工艺美术开发等等专业,组织精干的教师队伍进行学科的战略规划,旨在为传统工艺美术注入新鲜的活力。
  他们设计的家具,引入了人体力学的原理,造型和用材都很考究;他们设计的服装很注重审美品位,也很注重发挥传统的纺织工艺的技艺优势,在服装设计中体现民族和民间的优良成份;他们设计的漆艺作品较之传统的漆艺别开生面,相同的地方是利用了传统工艺的技艺和前人总结的经验,不同的地方是赋予了现代的审美观念,体现着现代人的生活情趣。
  我注意到,这次展览,设计的招贴画几乎都印刷出成品。这种设计与实践结合的做法,是在主动为人民服务,不是让设计的产品去挑选使用者,而是让消费者、使用者来挑选他们的设计,有了这样的观念和探索,有了这样的努力,工艺美术何愁出路?传统工艺美术暂时面临不景气,但不意味着穷途末路,用现代的审美观念去改造,去推动,工艺美术就可以走出一条金光大道。
  下图为记者近日在某一大型工艺美术商店拍摄的镜头。一边是工艺品琳琅满目,一边是顾客几近绝迹,形成强烈反差。闻逸摄
(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形神兼备 刻意求新
  ——忆念张振铎先生
  张世简
  张振铎是浙江省浦江县人,排行第六,我称他为六叔。我从小就喜欢花鸟画,但因他一直远在武汉执教,所以早期对我的影响并不很深,直到1969年我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后,才与在武汉的六叔有所往来。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能看到他如此高水平的花鸟画,对我来说,真好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把我吸引住了。
  解放前,我也曾看到过而且也临摹过他的画,那时画的内容多半是“枯木寒鸦”、“败荷衰柳”、“夕阳孤雁”之类。解放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时代不同和作者的情感不同,所创作的花鸟画都是欣欣向荣、色彩鲜明,表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们以意气风发、积极奋进的力量。
  张振铎先生的画为什么这样受群众喜爱?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我看,是由于画家直到晚年仍然不断求索、不断创新的缘故。总的来说,他的画属于大气磅礴、阔笔雄健的大写意画。例如他常画的公鸡,仅用寥寥数笔便集中、概括、淋漓尽致地把对象的神、形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其他如墨梅、兰竹、荷塘等等都是画得很富有生气的。
  “只有到生活中去找题材,去反映时代,花鸟画才能创新。”他是这样启发教导我的,也是这样做的。例如有次他来北京开文代会,一个休息日,他邀我去颐和园,到了石舫附近,有几株樱花正烂漫盛开,这下可把六叔吸引住了,左看右转,好像着了迷似的。同去的锡金兄说:“六叔,我给你拍几张樱花的照片吧!”他说:“不行,照片只能记其形,不能会其神。要眼看心记,注重感受,中得心源。”他留连忘返地足足看了半个多小时才走。后来我多次看到他画的樱花,确实与众不同:老辣的树干上装点着丛丛繁茂的樱花,艳而不俗,既是繁花似锦又气势恢宏。另外我还想谈谈《湖边》那张画给我的启示。这张画使我很感亲切。他画的是一只头上有红冠的黑色华鸭,芦草和荷叶为背景,湖北农家多养这种鸭,常在荷塘池沼之间,这种景象可说是随处可见,但他赋予这平凡的田间野趣以全新的生命和深隽的意韵,这是他几十年来生活积累的结果。从这幅画的构图,就可看出作者是别具匠心的:画面正中一只鸭,一般来说这样一个主题放在正中是极难处理好的,然而他用大面积的荷叶芦草铺满了上半部,并且用了他很少用的花青渲染法,盖去很大部分,又用俯视法画出茫茫无际的荷塘,使人感到辽阔浩瀚,意外有意,画外有画,把观众引到了一片清幽的野塘深处。这些画都是他苦心经营的力作,充分说明了他从不满足现状,到了老年仍然在不断地寻求突破和自我革新。
  上图为《春江水暖》(中国画)。张振铎作(附图片)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蓝丽娜,畲族,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这幅油画作品《铜墙铁壁》,选自作者最近在北京举办的个展。
  ?铜墙铁壁(油画) 蓝丽娜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陕北窑洞(油画) 李志忠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冬牧(油画) 贺成安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夕照香炉寺(油画) 宋如新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窑洞画派”独放异彩
  早在六十年代末,“长安画派”创始人,我国著名国画家石鲁曾提出“窑洞画派”。到九十年代,延安的李志忠、贺成安、马建飞、乔正东、李彦君等三十多位生在窑洞、长在窑洞、在窑洞中进行艰苦创作的年轻画家,以革命圣地延安为生活基地,以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为题材,以黄土地为大背景,汲取了大量的民间美术营养,创作出一批反映黄土风情的作品。这些作品多以写实为主,或描绘陕北人民生活劳动的场面,或刻画黄土高原深沉厚实的性格,反映了人与大自然抗争的力量。这批年轻人,有意识地创作却无意识地自发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不久前,他们把近年来的力作运进京城首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詹建俊、中央美院教授靳之林等看后激动地说:中国画坛又增添了一个新家族,这就是来自延安的“窑洞画派”。(赵雷)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半屋竹
  扬州八怪郑板桥一生爱竹、种竹、画竹,传下了许多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题竹诗。例如“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这些从种竹、爱竹、画竹中产生的诗篇给他及后人在精神上创造了极高的享受。被孙毅将军戏称半屋竹主的姜子龙,借文同、吴镇、八大山人画竹之古韵,竹之气节,尽书竹的那种飘逸、洒脱、富贵神韵之意。将古风高调、枝叶松秀、笔力雄健、老竿新篁、雨雪风晴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落雁、惊鸿之式。(赵铁信 曙光)
(附图片)
  翠竹(中国画) 姜子龙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风景线

  艺坛风景线
  第三届国际刻字艺术联展将开幕
  “第三届国际刻字艺术联展”,将于十一月八日在浙江省温州市隆重开幕,展出多个国家的现代刻字艺术作品一百八十件。该展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暨国际刻字艺术联盟、日本刻字协会、韩国书刻协会、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等联办。展览的作品集也将同时出版。(邵佩英)
  北大荒版画四十周年纪念活动举行
  由黑龙江省文联、省农场总局、省美协、省版画院等单位主办的“一九五八至一九九八北大荒版画四十周年系列美术活动”日前在哈尔滨举行。内容包括出版“黑龙江版画家画库”丛书;举办“晁楣版画展”、“黑龙江版画创作优秀作品回顾展”以及北大荒版画四十年学术研讨会等。(马克)
  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举行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展览,日前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参展的三百余幅作品中有三十五幅优秀作品分别获得金、银、铜奖。(守仁)
  赵望云作品选集出版
  集中展示“长安画派”奠基者赵望云先生晚期作品的画集——《赵望云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七年作品选集》近日由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以纪念这位当代中国画坛一代宗师诞辰九十周年。(杜爱民)
  专家研讨亚明作品
  《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亚明》卷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及荣宝斋近日约请首都美术界人士就亚明先生在当代美术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美术创作的历史地位进行了探讨。(邵建)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一九九七年
  好新闻美术作品评选揭晓
  中国地市报研究会一九九七年好新闻美术作品评选近日在新疆伊犁举行,共收到全国十九省六十八家报社一百八十一件新闻美术作品。评委从新闻速与、漫画、题图、插图、版式、广告设计、优秀画刊、有新闻性的连环画等八个新闻美术门类中评出一等奖十二件,二等奖四十八件,三等奖三十九件。(公丕炎)
  谢绍春书画展举行
  海军美术工作者谢绍春,近日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行个人书画作品展,展出作者近年创作的山水、花鸟及书法作品。作者最为擅长的牡丹也在书画展中一展芳姿。(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