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铁与血的磨炼
  ——读《铁马金戈——战争年代的彭德怀》
  李一安
  邓小平说:“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江泽民说:“彭德怀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党对人民对祖国赤胆忠心,坚贞不渝,一生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无私无畏,艰苦卓绝,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
  这些评价,既是代表党和政府对彭德怀思想情操的高度褒奖,也说出了亿万人民的心里话。彭德怀的伟大人格力量和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至今还激动着人心,鼓舞着人心,温暖着人心。他是新中国一位在国际战争和国内大是大非面前挺身而出、拍案而起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正是怀着这样强烈的感情,我们读到了军旅作家吴纪学、曾凡华共同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铁马金戈——战争年代的彭德怀》(珠海出版社出版)。
  作为人民军队的开创者之一,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军事家,战争生活无疑占据了他革命生涯的大部分光辉历程。两位作者紧紧抓住这个主题调动素材,集中笔墨,在平江起义、井冈山斗争、红三军团打长沙、太行山游击战、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抗美援朝等重大军事活动和一系列生动典型的战争故事中,立体形象地展示了彭德怀军事思想的发育、形成过程和指挥艺术的日渐精湛、成熟,塑造了一位具有大将风度、丈夫气概、英雄本色,敢于面对气势汹汹的万千敌军横刀立马的无产阶级军事家的坚强形象。作品充满阳刚之气,放射着钢打铁铸的硬汉子光彩,是一部历史背景清晰、战争场面恢宏、浩然之气回荡在字里行间的大气之作。
  铁马金戈,血雨腥风,残酷的战争环境摧毁人的意志也磨炼人的意志,这部作品在描写彭德怀的战争生涯、树立无产阶级军事家形象的同时,还着力展现了“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样一种潜在于彭德怀性格因素中的哲学观念,而这种观念,正是铁与血对其反复磨炼的结果。
  彭德怀是苦水里泡大的伢子,从小要过饭,放过牛,当过小煤窑的工人,这种逆境磨砺了他的性格,使他从小便嫉恶如仇,而且孜孜矻矻地求索真理。他在湘军第二师当兵时,暗中与志同道合的士兵组织救贫会,“以救国救民为宗旨,不做坏事,不贪污腐化,不扰民。”并帮助苦大仇深的农民姜子清秘密地处决了恶霸地主欧盛钦。这一行动,就是他嫉恶如仇、求索真理的自然发展和延伸。
  如果说他的这种性格在此时体现了最初的民主革命思想,那么,随着在白色恐怖包围下的平江起义,随着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随着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金戈铁马、血火硝烟又进一步磨炼了他的性格,使得他能断然斩杀替蒋介石充当说客的黄公略的兄弟,与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唱反调,自觉地抵制张国焘的错误路线,他的性格因子中已经糅入了无产阶级的坚强党性,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政治头脑的红军领导人了。
  这就是《铁马金戈——战争年代的彭德怀》之奥妙所在,之精髓所在:既写战争又写人;写彭德怀不能不写他的军事生涯,但在描写彭德怀的军事活动的显性的过程中,作者却不显山不露水地完成了对彭德怀独特个性形成的探索和揭示——一种健康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在残酷的铁与血的磨炼中悄然崛起,日益坚强。这种性格就是庐山会议“万言书”的伏笔。这种性格也最终成就了彭德怀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不朽的政治生命和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彭德怀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留下真实的记录
  袁晞
  时间过得真快,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至今已三十多年了,彻底结束这场浩劫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年底也是整二十年了。从激愤到平静、从控诉到思考,一些经历过“文革”的人们陆续拿出了比较客观真实的文字,作为留给历史的文本。
  手边的一册《干校心踪》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孙越生用自己在“五七干校”写的诗配上当时画的水彩画编成的。用专业的眼光看,这些画水平不算高,但毕竟画下了作者看到的场景;诗文也不是字字珠玑,却体现了作者震颤的心灵。作者在序文中写道:“在干校,农活和盖房等劳动,虽然艰苦沉重,但很快就适应了,说明知识分子在这方面既不弱,也不笨,令人难以忍受的是政审运动……干校简直是人间的精神炼狱……笔者也是无数接受隔离审查和批斗的‘牛鬼蛇神’之一,亲自体会到长期处于非人状态下的痛苦、恐惧、屈辱与无奈的心情。”序文中还说:“干校周围的风景非常美丽。自然的美丽风景和干校的痛苦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么痛苦的炼狱,居然存在于如此迷人的自然美景中;这么美丽的自然场景里,却搬演着如此严酷的政审运动。”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诗句:“无权的知识,在无知的权力下彷徨。”“只有求知的心灵,留恋自然的苍茫。”有类似经历的人读《干校心踪》也会是检视自己的心路历程的过程。这是一部心灵和自然的对话,但愿也能打动更多的后人。
  邵燕祥先生把自己在“文革”中的检讨交代、大批判、大字报汇集成书,可以说是当时流行文体的一份标本。这一类东西对经历过那年月的人都不陌生,但由作者自己汇集成书出版还是第一次看到。邵先生在序文中坦白承认:“在我,无论违心的或真诚的认罪,条件反射的或处心积虑的翻案,无论揭发别人以划清界线,还是以攻为守的振振有词,今天看来,都是阿时附势、灵魂扭曲的可耻记录。”因此他把书名定为“人生败笔”。用今天的眼光读这本书,满纸是荒唐可笑的文字,可对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从字里行间读到的是极为复杂的人生感受,是中国知识分子无尽的悲哀。邵先生的序文还写道:“也许可以说,直到今天面对这可耻的记录,我才真的触及了灵魂。”正是真正触及了灵魂,邵先生才敢于把“可耻记录”拿出来面对世人,留给历史。
  何金铭在《走进炼狱》中写的是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如果说上述孙、邵二位还有点特殊,何先生笔下写的更是普通人在那十年中的生活,更有共性。作为一名小干部,何金铭糊里糊涂地被卷入斗争的大潮,今天斗别人,明天被人斗,真诚地参加运动,又莫名其妙地被揪出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一盆盆屎往自己头上扣……在今天回首往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当年经常是“胆小鬼”、是“小丑”。在书中他并不掩饰这些,他说:“这是那个十年个人的真的感受。真的感受便不一定都美好,便不允许藏丑。却也刻肌刻骨,不能忘记,更不应忘记。”
  八十七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出版了写成于六年前的《牛棚杂忆》,他谈到出版这本书的缘由时说:“这场空前的灾难,若不留下点记述,则我们的子孙将不会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季先生可谓智者,但他也坦白地承认自己在那十年中“像喝了迷魂汤一样”,虽屡遭批斗、身陷囹圄,却“衷心拥护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在“‘四人帮’垮台以后脑筋才开了窍”。他认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残暴、混乱、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蒙羞忍耻、把我们国家的经济推向绝境、空前、绝后——这是我的希望——,至今还没有人能给一个全面合理的解释的悲剧。”季先生希望有不同“文革”经历的人都应留下一些真实的文字,他认为这“对我们的人民的教育意义,特别是我们后世子孙的教育意义,会是极大极大的。”
  那个摧残文化毁灭人性的“大革命”离我们越来越远,那种五天一大会三天一小会“斗私批修”、“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每天狠斗私字一闪念”、“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不学ABC照样干革命”的时代过去了。今天尽管有无数不如意、有现代化的种种负面影响,但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会愿意回到“文革”的过去。今天的世界和中国处在变化中,但是再变化中国也不能回到“文化大革命”,就像世界不能回到法西斯主义一样。只有把十年浩劫的危害和根源说清讲透才能不重蹈历史覆辙,才能真正认识到二十年前那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伟大意义,才能认识今天是比较幸福的。说清过去的方法之一就是留下文本。没有多种多样真实的记录怎么能写出准确丰富的历史。
  现在常听说不少外国人依照那年月的正式出版物了解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年轻人在眼花缭乱的现代生活中也难得关心过去,“四人帮”成了如今中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无怪乎负责任的历史学家总在向人们大声疾呼:为历史留下文本。
  如果“四人帮”仅仅成了后辈人空洞的词汇,如果那些颠倒黑白谬误千里的报刊书籍真成了历史的依据,千千万万经历了灵魂炼狱的人会有多么遗憾。现在该做的事情是拿起笔、写下来,这样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自己和后人。
  (《牛棚杂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干校心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人生败笔》、《走进炼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抗洪新书简评之一
  永远的话题永远的歌
  徐贵祥
  1998年夏季,全世界都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长江、嫩江、松花江相继发水,洪峰接踵、洪水漫溢。当然,世界人民也看见了这样一个事实:在那难忘的日日夜夜,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骤然升腾起一股抗天保家的雄风,百万雄师紧急出动,三江长堤将星云集,八省父老挥戈上阵,亿万人民同心协力,一场旷日持久的抗洪大战在华夏大地上展开。
  战争结束了,但是关于这场战争的话题却远远没有结束。仅在抗洪大军撤下三江大堤几天之后,解放军出版社就以迅捷的速度出版了长达五十余万言的《决胜三江——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98抗洪纪实》一书,辑录了二百七十四位作家和记者深入一线采写的七十四篇作品,从运筹帷幄科学决策到调兵遣将防御部署,从前线激战到后方保障,从抢险堵决到拥军支前,描述陆海空三军合成作战立体景观,展现东南西北各个战场恢宏气势,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百万抗洪大军的整体风貌,令人读来回肠荡气,掩卷热泪长流。
  一本书就是一首歌谣。这不是面对灾难的哭泣,也不是在无奈中发出的哀叹,这是一首在消灭灾难于狂暴之时响彻云霄的战歌。灾难算得了什么?中国人见得多了。灾难给了中国人严峻的考验,却也给了中国人一个机会。千年一回的特大洪水没有吓倒中国人民,却使这个民族从心灵深处升起了一颗金色的太阳,那就是中国军民在残酷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卓越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决战决胜。
  就是千百个可歌可泣的形象冉冉升起在作者们的视野里,集合成了一本蔚为壮观的《决胜三江》。
  毕竟,一本书不可能是一段历史的全部,更何况一本侧重于过程的纪实汇编呢。在这场斗争中所诞生的伟大精神和美好情操,当然远远不是一本书两本书能够包容的,这将成为一个永远的话题,供我们长久思索。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序跋选萃

  《上海一百年》序
  唐振常
  十多年前,在一篇综论上海历史研究的文章里,我曾说过一句话:“上海历史研究已成今之显学。”当时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国内则发端这项研究的上海当地,除了原来的两个研究组织,颇有其他大学的教学研究人员加入这个队伍,且有上海研究中心的全市性组织盛张其势。国外则美国西部和东部各一家著名大学财大气粗,力量壮大,而日本东京及其附近大学教学与研究人员组成的上海史研究会也甚有作为。于是,那些年中,关于上海史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频见于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亦夫频繁促成中、美、日以及各国学者共聚一堂,相与论上海。
  十多年后的今天,这股势头未曾稍减,更见其强。从上海一地看,面上的组织或因形势而有变异,原来的上海研究中心虽略显沉寂,代之而起的上海史志学会,则因大量地方修志人员的加入,扩大了研究的力量及范围。档案研究人员更挟有天然的优势异军突起。上海史研究队伍更见其壮大。于是,我们所看见的,上海史论著日多,所涉范围日广,新人频起,新见迭出。对于研究来说,细大不捐,窄而深的论文,与厚而实的论著同所须要,人们也就盼望经营多年的多卷本《上海通史》和《上海通志》早日问世。国外所见,美日两国对上海史的研究其势不衰,新作频出。所可注意者,欧洲的德国、英国相继入盟,德国一家大学尤具雄心。澳洲一家大学,酝酿成立上海研究中心,与之计议合作的,是回归了祖国的香港最著名的大学。香港这一大学,对于上海历史向所注意,回归之后,以其天时地利,对于上海史研究的发舒,可预期其成。
  以上所举,无论中外的上海史研究者,都隶属在各个组织机构里,并未包括无所属的“散兵游勇”。业余研究人员应该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研究毕竟是个人的事,志之所在,奋力以为,业余的研究亦能有大成。事实上,这些年已有非专业上海史研究人员所写上海史的佳作出现。如果加上这股力量,更可见上海史研究确为显学。
  在林林总总的上海史研究论著中,一个共同的现象,多只及于1949年而止,不涉当代。诚然,过去的上海曾经辉煌一时,值得研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外同有此说。虽解释有异,毕竟治史可以知今。过去的上海何以辉煌,明其因缘,知其演变,对于今天的上海之去从取舍,就有了参考的价值。因此,当得到这本《上海一百年》的著作,见其断限为一个世纪,所写内容,是一个世纪的上海的历史,乃觉耳目一新,而赞是书编著者之用心与眼力。
  所谓一个世纪的上海,概乎言之,可以说是上起戊戌维新,下迄改革开放大见成效的今天。上海历史不足夸古,也无须夸古。上海历史之引人注目,在于近代,在于五口通商之后。当年被迫对外开放,历史的屈辱引来了历史的辉煌。戊戌维新起于北京,而见实效于湖南的新政,但在戊戌以前,上海已成中外思想与文化交撞之地,新思想新文化多萌发于上海,影响于全国。戊戌政变以后,新政尽废,然新思想、新文化之在上海,爝火不灭,其势更烈,如响斯应,全国景从。于是,上海的地方自治运动早于全国五年而萌生,而见成效,这不过是一个例子。以概其他,于物质、思想、意识、制度诸方面,上海能得先机,乃见异彩。1949年之后,换了天地,历史仍有其继承。经历了多年的曲折,一声改革开放,上海活了过来,不只重现辉煌,抑且十百倍焉。这是历史的进步。
  两个五十年,构成了本书的十二章。前后各半,各为六章。分章叙述,写作所须;连成一贯,历史所决。前五十年的上海,与后五十年的上海,构成一个世纪的不可分的历史的上海。由近代而至于现代,或说由现代而至当代,历史贯通。读之竟,对于今后上海的趋势,亦夫彰然可明。这,也许就是本书著者希望之所在。本书著者,或为史学家,多年研究上海史,颇有著述;或为宣传部门工作者,研究上海现状,深知经纬,两相结合,乃成可信而见新意之作。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抗洪新书简评之二
  《世纪洪水》撼人心魄
  宗文
  大时代、大洪水造就了大事件,大手笔推出不负时代的大作品。
  长篇新闻纪实作品《世纪洪水》以一九九八年中国人民的抗洪救灾行动为经络,既写真相,又写真情;既浓墨重彩地存照一九九八年的抗洪历程,又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角度,反思洪水的成因,同时在历史和文化的视野下,探讨根治洪水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这使这部作品不仅成为一部时代的英雄谱,而且成为一部可资借鉴的历史教科书。其报道面广、现场感强、资料全,是一本纪实性、史料性、时效性俱佳的好书。
  《世纪洪水》是《中国青年报》创刊四十七年来第一次现场记者的集体大著述。今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该报在中央各大新闻媒体中率先派记者赴前线采访,前后采访记者达四十八人次,是该报创刊以来对一个新闻事件投入人力最大的一次报道;同时,该报记者在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松花江、嫩江进行全流域报道,是整个抗洪救灾报道中比较全面的一家。由于率先介入抗洪救灾报道,该报对抗洪救灾的独家报道居多。在持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该报每天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具体报道抗洪救灾,见报稿件总计达七十余万字,图片一百多幅。
  十月初,近四十万字的《世纪洪水》一书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这是在抗洪救灾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全国较早出版的一本全面反映一九九八年大洪水的长篇纪实作品。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三联新书
  “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已出十种)
  钱钟书先生担任主编,并亲自订书目。著名学者朱维铮先生主持具体工作。各书的版本都经过严格的学术甄别,做了严密的校勘、注释和标点工作,每一书后都增做索引,有精彩导言。该丛书将成为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的权威资料。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已出三十六种)
  一个吸吮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明而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学术群落,正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兴起。三联书店本着培植学术新人的传统,出版中青年学者的精品力作,以为中华学术进步的忠实记录。
  “学术前沿”(已出八种)
  针对中国社会的现实与思想变迁,译介当代学术前沿论著,反映当代西方学术思想的最新发展。
  “科学人文”(已出十种)
  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基础理论和科学观念出现革命性变化,混沌学对各个学科产生震撼性影响。本丛书着眼于此,强调人文眼光。
  “三联精选”(已出二十种)
  三联书店在成立五十周年之际,选择历年出版的图书中一些精品,辑为“三联精选”。所选图书都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高远的思想境界,文笔优美、畅达,大多出自思想大家或文坛巨匠之手,堪称书林经典。今后还将陆续精选推出。
  “地球村观察”(已出五种)
  冷战结束后,国家间关系呈现出新的格局,文化差异和冲突相当显著。本丛书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晓畅明快的笔调描写异域生活,着重社会生活、价值观念,读者可由此增进对外界的深入了解,把握中国在世界新格局中的位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地址: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
  邮编:100010
  电话:010-64001122
  64002712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神话研究的重大收获
  陈钧
  我国神话学界前辈袁珂先生的新著《中国神话大词典》,近日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神话学、通俗文艺学值得重视的专著。
  早在1972年,袁先生便开始从各种古代典籍中“零星点滴地搜集材料,排比综合”,以十年功夫,编写成《中国神话传说词典》,印刷五十万册,不久便脱销。香港、台湾大量翻印,日本也在翻译。海内外学界,一致给予好评。此后袁珂先生又不辞劳苦,广求博搜,得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集七八十种,选择适合的神话,并将其长长的文学化、故事化的文体,用浅近的语言缩写为词条,以便和古籍中的汉族神话色调一致。十年的努力,共得少数民族神话五百三十多条,命名为“民族传闻”;将先出的汉族神话加以补充修订后,定名“古籍记载”;两者合并,总名为《中国神话大词典》。究其内容:
  一、“古籍记载”
  1.神——神性英雄、仙人、精灵鬼怪。如:盘古、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嫘祖、老君、九天玄女、山精、瘦鬼之类。
  2.人——历史或传说人物、异人、国族。如:太公望、公输般、伍子胥、五丁力士、鬼谷先生、一目国、三身国之类。
  3.物——具有神话性的动物、植物、矿物、药物、乐器、武器。如:凤凰、白虎、应龙、人鱼、仙桃、息壤、圣鼓、破山剑等等。
  4.天——神话中的天界星河、日月风云。如:九天、文星、银河、日精、广寒宫、少女风、望夫云等等。
  5.地——和神话有关的山川城邑、祠庙宫观、古迹名胜。如:不周山、旸谷、杜鹃城、女娲祠、轩辕庙、昆仑宫、伏龙观等等。
  6.书——含有神话资料的经史子集,各地方志、丛书类书、佛道经典等等。计有《山海经》、《史记》、《楚辞》、《搜神记》等二百零四种。
  7.事——与神话传说有关的事件。如:“女娲补天”、“玉斧修月”、“天女散花”、“八仙过海”、“沉香救母”之类。
  8.其他——无法归入上述各类之事、之物。如八卦、九韶、钧天广乐、蚩尤血、华山畿等等。
  上述八类包括了我国汉族古代神话的全部内容,同时,又涉及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宗教、医药、动物、植物等各个学科。其中容纳的知识面之广泛,实在是令人叹羡!
  二、“民族传闻”
  此项内容涉及我国多个民族。即: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等。采集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无论是开天辟地、造人造物、射日救月,还是移山治水、捉雷降龙、斩妖除怪,凡是汉族拥有的神话,少数民族中不但基本具有,而且由于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五光十色的差异,给神话增添了瑰丽和璀璨。为加深读者印象,全书还配有各类插图四百余幅,可谓文图并茂。
  《中国神话大词典》,是我国神话学、通俗文艺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都将大有教益。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出版信息
  ▲近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就大型精品图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学术精品自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北京召开了由著名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在座谈会上,经济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丛书的顾问、编委就丛书的翻译出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的11月9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伍修权同志逝世的周年纪念日。为缅怀这位被叶剑英元帅称为“文武双全”的中国革命史上的杰出人物,当代中国出版社将出版《历史风云中的一代英杰——伍修权》一书。
  ▲由铁凝、管桦等作家、评论家、编辑家领衔为编委的文化纪实期刊《名家》,由花山文艺出版社主办。在期刊如林的书刊市场上,《名家》定位在:“家喻户晓的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
  ▲陈霆的长篇小说《漂流北美》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以纯粹感观方式写美国生活的长篇小说。
  ▲驻马店地区近些年文艺创作日趋活跃,王慧玲的抒情诗选《粉红的春梦》、孙大文的童话散文集《奇石闲思》、徐则挺的影视剧作选《乾隆三上嵖岈山》、唐更生的杂文选《马谡,你不该……》、高才如的散文集《春花秋月》和王忠民的报告文学集《桑梓纪事》等作品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星宇浩茫存一鉴”
  《悲欣集》是著名剧作家黄宗江先生的散文随笔集。
  作者驰骋于剧坛、文坛数十年,接触的大多是名人、名家,文中所涉及的人与事无不与我国近现代文学、戏剧、电影有着密切关联。作者的文笔幽默而洒脱,读来妙趣横生。九旬老人钱君匋先生生前特为本书付梓亲赐墨宝,题书名《悲欣集》,并以诗代序:“无悲多喜凡夫愿,孪生祸福世常见。悲欣交集涵万机,星宇浩茫存一鉴。”
  本书装帧典雅、精致,近日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崔美明)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世界宗教》是世界有名的“拉鲁斯青少年百科全书”之一种,新近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翻译出版(姚祖培、庄根源译)。这本书展示了古今宗教生活的场景,介绍了重大事件,汇集了世界宗教地图及诸神的名单,是一本准确生动介绍宗教知识的读物。这套百科全书共十七卷,包括天文地理、自然风光、植物动物、世界历史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