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千年羊肉泡
  百岁老孙家
  本报记者 孟西安
  提起西安老孙家羊肉泡馍,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不仅平民百姓爱吃,名人、政要也爱品尝。早在30年代,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就是老孙家羊肉泡馍馆的常客。毛主席1956年在接待外国元首回中南海途中,特意停车到新街口的“西安饭馆”吃了一顿羊肉泡馍;周总理1973年来陕西考察时,还念念不忘30年代末,孔从周在泾阳请他和朱老总、邓小平等吃羊肉泡馍。
  羊肉泡馍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公元651年,通过丝绸之路来长安的波斯人和西域少数民族,在长途跋涉中,带着饦而木(即今天的饦馍)做干粮。因馍水分少,便于保存,到了一个地方宰羊煮肉熬汤,然后将干硬的饦而木泡入汤中“和”在一起吃,既味美,又耐饥。到长安之后,再加以精心改进与提高,就形成了长安羊肉泡。
  “老孙家”泡馍馆,创建于1898年(即清光绪二十三年),今年已整整百岁。当年西安城里穆斯林孙光贤两兄弟在东大街端履门什字东南角,开了一爿泡馍馆,由于做法精细考究,肉烂汤浓、馍筋光滑,泡馍鲜香味醇,很快名扬三秦。“文革”中被迫歇业达14年之久。1987年国家提出恢复保护商业老字号,“老孙家”在1990年重新开业。该店坚持百年的老配方,精心选料,认真制作,保持了原汁原味。同时,又借鉴、融合多路菜系,发展创新冷热大菜300余种,形成了以老孙家牛羊肉泡馍、白云章饺子、清真大菜、风味小吃、腊羊肉系列食品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五绝”食品。近年来,“老孙家”兼并了清真老字号“白云章饺子馆”,改进成西北清真风味小吃城;和香港董健先生合资开发老孙家罐头,销往全国各地;还开办了服装厂、珍禽饲养场、花卉苗圃等,拓宽了经营范围;先后在北京、郑州、石家庄、深圳等地开设了8家连锁店;建起了中国西部民族饮食苑,一跃成为西北乃至全国最大的穆斯林餐饮企业。
  由于坚持以“德”招客,以“特”取胜,现在老孙家老店新店每天顾客盈门,最多一天营业额达32万元。去年老孙家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今年可达4500万元,利税超千万。今年1至9月份,人均创效益达6.9万多元,实现利税较上年同期增长95.9%。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吏风正才能事业兴
  中共河南禹州市委书记 张文深
  张文深,1961年10月生,工商硕士,历任副乡长、共青团许昌地委副书记、共青团许昌市委书记、禹州市市长,1997年任禹州市委书记。
  在基层做“官”,时常听到群众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批评、指责,甚至怨骂。每每闻之,不免心酸。正所谓吏风正,事业兴;吏风不正,百姓难容。
  平心而论,禹州干部队伍的作风和形象还算不错,但近年来确有一些干部公仆意识淡薄,私心官欲膨胀,特权思想严重。这类人虽不多,但对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削弱和破坏却不小。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遏制整肃,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危害。在与市委一班人琢磨后,我们于去年8月开始,在全市开展了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在自查自纠的基础上组织社会各界对职能部门进行民主评议,对评出的6个最差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令其限期改正。针对作风浮夸和跑官要官现象,除建章立制、约法三章外,还实施了“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党员帮治富”的“民心工程”,抽调1000多名干部,自带行李,进驻软、瘫、散、贫及信访问题较多的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事实上,你给群众每办一件实事,群众心里都记着数,心就跟你贴近一分。为刹住跑官要官的歪风,我们明确表示以政绩论英雄,谁跑谁要不仅不给,还要动他的官帽子。政绩突出的,不找不跑也坚决提拔。今春我们动了200多名科级干部,免去了7名形象差的干部。一批埋头工作,不跑不要的有政绩者得到了重用。为了刹奢侈浪费、吃拿卡要风,我们动用纪检、监察手段,借助新闻舆论监督力量,进行明察暗访,对查出的公款吃喝和吃拿卡要的事件予以公开曝光,处理了几名顶风违纪的局(科)级干部,明令40多名参与公款吃喝的干部公开检查,补交饭款。一年来,全市清查公费移动电话230部,违纪车辆110部,有问题住宅电话156部,在一定程度上管住了那张贪吃的“口”和那只贪占的“手”。
  随着干部作风的转变,干群关系逐步改善,群众性集体上访事件大幅度下降,全市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14.6%,财政收入也稳中有增。(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晋商故里行
  本报记者 刘伟 江南
  晋中“大院”建筑瑰宝
  驱车晋中大地,经太谷,去祁县,到灵石,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宅院,令人叹为观止。这些遗存的山西“大院”,将中国北方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一砖一瓦,处处闪烁着晋商宅院精美的建筑特色。
  乔家大院是城堡式建筑,院墙高大如同城墙,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数公里。整座大院结构呈“囍”字形。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使这颗建筑明珠熠熠生辉。青砖乌瓦,高墙深院,威严气势尽在其中;斗拱飞檐,牙版木镂,各种传统古建筑技艺让人目不暇接;石刻砖雕,彩绘金装,极尽富贵气派。
  如果说乔家大院有典型的旧山西“土老财”味道,渠家大院则多一些书卷气。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石雕栏杆院、十一踩木制牌楼和包厢式戏台院号称“四绝”。院与院之间有牌楼相隔,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透露出主人的文化品位。
  曹家大院充满富贵气度,整体结构是篆书的“寿”字形。主体“三多堂”,取多子、多福、多寿之意,由三座四层的堂楼组成,楼顶还分别建有亭台,这在以平房为主的北方民居中显得尤为突出。
  王家大院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在山坡上,远望是海拔2000米的绵山山脉,近处有小河流淌;前后院落每一进都上一高度,极具层次感。院内俯仰可见的砖、木、石雕精雕细刻,每个门墩、石阶都堪称艺术品。
  40多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考察山西民居时赞道,“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崔嵬称奇深藏内蕴
  山西“大院”整体呈封闭性的结构,主次分明的院落布局,正是封建时代的伦理、民俗的折射。
  晋人从商的历史可上溯到先秦,历代商人辈出。从明末到清初,晋商是国内势力最大的商帮,也是国际贸易中一大商人集团,前后活跃了五个多世纪。
  晋商500多年的辉煌耐人寻味,不少专家学者饶有兴趣地对此作了大量研究。简而言之,山西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物资交换的要冲,加之晋中地阔人稠,与边关相近,外出经商谋生,一步步将晋商的事业推向高峰。
  山西现在开放的这几家“大院”,均有对晋商家族发迹始末、经商状况的介绍,渠家大院更被辟为专门的晋商文化博物馆。
  与“富不过三代”的俗语相悖,许多晋商家族的昌盛非常持久,如太谷曹家,富了九代人。这与他们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大有关系。
  晋商极少举家动迁,往往一人在外苦心经营,家眷留在原籍,讲究的是“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于是便有了那么多奇迹一般的大院,折射出晋商荣耀故里的地方观念。
  旅游热线游人如织
  改革开放使山西走上了强省富民的振兴之路,历史文化遗存的潜在价值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现今,包涵民居文化与晋商文化的晋商宅院,成为旅游业又一热点。地方积极投资,文物部门认真提供古建维修整治方面的专业指导,晋商故里的人们以极大热情参与到对大院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事业中。
  被列为山西十大名胜之一的乔家大院,是在1986年底经维修后开放的。此后,陆续又有祁县渠家大院、太谷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出现在山西省旅游名胜行列之中,可以说,山西大院文化旅游已成气候。十多年前祁县乔家大院刚开放时,第一年门票收入仅8000多元,去年,乔家大院门票收入达360多万元,成为地方经济一大支柱产业。
  题图:灵石王家大院一角。刘伟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义乌市场以街为市、以场为市、以城为市的发展轨迹,构成了该地区市场发展的特征。市场给义乌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座小商品批发城,而是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
  市场托起新义乌
  应元亮
  被誉为“华夏第一市”的浙江省义乌市,从一个资源短缺、贫穷落后的农业县发展成为浙江中部的一个经济强市,并跨入全国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市场之功,人所共知。
  如今,义乌出现了农民围绕市场跑,三产围绕市场兴,工业围绕市场办,城市围绕市场建的全新格局。
  小商品市场刺激了小商品生产。一家家乡镇企业、股份制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与市场之桥相连,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这一条条产业链连成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全市万余工业企业依托市场发展,26亿元商业闲资转入到工业领域,培育起了服装、针织、文体用品、食品、小五金等八大优势产业,1997年义乌工业产值已超200亿元。以前,义乌市场的中高档袜子,大多从广州、深圳进货,如今当地生产的袜子以自身过硬的质量、价格优势,不但占领了义乌市场,还大量销往广州、深圳。
  市场的崛起与繁荣,使靠做小买卖富裕起来的义乌农民重新转向了农业。一些精明能干的工商业主,跳出“农门”完成资本积累后,又“上山下乡”,重返田野,争当农场主。全市有40多个工商大户投入资金近亿元,将2万余亩荒坡开发成了“聚宝盆”、“花果山”和“绿色银行”。他们有的由小商品摊主发展成了“鸭司令”、“鸡大王”,有的成了“虾将军”,成了带领千家万户农民闯市场的好龙头。
  “市场建到哪里,城市就发展到哪里”。自80年代以来,义乌的城市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城区面积从1982年的2.5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6平方公里。过去由于外来人口多,管理不善,“脏、乱、差”是义乌的老大难问题。经济的发展,迫使义乌人开始树立形象意识。市委书记赵金勇说,城市形象日益成为赢得竞争优势的先决条件。去年9月,全市掀起了“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活动。如今的义乌,无论是繁华的市中心还是僻静的小街小巷,都整洁有序,环境幽雅,一个群楼竞起、道路网连的现代化城市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一位13岁的花季少女,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一场意外的火灾夺去了她美丽的容颜。为了帮助她重新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无数善良的人们开始了一场——
  爱心大救援
  王学孝 周贵友
  1995年12月8日,天津市艺术学校舞蹈班13岁的学员李娜和往常一样,晨练过后高高兴兴地到校上课。晚上,她要与艺校其他23名同学由老师带领前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森林公园,参加由台湾永霸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音像出版社和台湾超群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花木兰》的外景拍摄。
  晚上9点钟,电视剧摄制组开始拍摄剧中突厥王摆庆功宴,一群少女围着篝火翩翩起舞的场面。拍摄中,导演认为篝火不旺,剧情效果不好,于是摄制组工作人员向火中泼油助燃。随着一阵狂风吹来,篝火迅速形成一条火龙,扑向未退到安全地带正在准备起舞的李娜等24名艺校学生。经过奋力扑救,火龙被降服了,天津艺校的20名学生脱险了。但李娜等四名小演员被烧伤,其中李娜伤情最为严重。
  经天津第一中心医院烧伤科8天奋力抢救,李娜脱离了生命危险。医院诊断,李娜烧伤总面积达23%,重度为深2度、深3度,整个脸部面目全非。
  刚出事的那几个月,李娜的胸部天天流血流水,鼻孔也不能呼吸,只能张开嘴喘气,而更可怕的是李娜的嘴角也在收缩,吃饭喝水都异常困难,她的两只胳膊也不能打弯。
  从1995年12月到1996年5月,医生共为李娜做了三次植皮手术,头部和左腿仅有的好皮肤全都用光了。根据我国目前的医疗条件和技术,还不能给李娜进行二期整形整容治疗,在国内继续治疗,李娜很难恢复原貌。
  在国内无法治愈、出国治疗又经费无着的情况下,李娜的父母于1996年2月7日向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赔偿诉讼,要求直接责任人台湾永霸公司和其他责任方承担责任。法院经过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台湾永霸公司同意一次性付给李娜今后治疗费、陪伴费、营养费等共80余万元,其他责任方给以相应赔偿。至此,李娜共得到赔偿金人民币110万元,现已执行到位30万元。
  在台湾慈济基金会美国旧金山分会的大力协助下,李娜得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医疗中心(UCSF)旧金山总医院的支持和援助。该医院杨戴维医学博士和项目协调人卡拉·陶尔为李娜设计了二期治疗最佳方案,并表示8.5万美元手术费、麻醉费予以免收。
  1998年8月4日,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给天津津联律师事务所发来电传告知:免费为李娜及其母亲和代理律师提供赴旧金山的三张往返机票。祝她一路平安!
  1998年10月24日,李娜在母亲和律师的陪伴下乘坐波音客机,跨越太平洋,直飞旧金山……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农业:也要关注市场
  张帆
  最近一段时间,记者在云南农村采访时发现,一些县乡在做农业产业项目规划时,项目雷同现象颇为普遍。你上板栗,我也上板栗;你发展冬早蔬菜,我也发展冬早蔬菜,这种情况令人担忧。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卖难,不少农民为丰产不丰收而苦恼。在这种情形下,不关注市场行情、研究市场走向,在项目安排上再搞“一窝蜂”,很有可能会吃苦头。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虽然还存在一些卖难的现象,但农产品市场的前景依然非常广阔,关键是要立足于自己的资源,在“名”、“特”、“优”字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上下功夫。这就需要各地主管农业的领导重视这一问题,加强引导,加强信息服务、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同时注意要有适度的规模,能形成一定的气候,对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有一定的抗御能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是造成农村产业项目布局雷同的一个重要原因,越是偏远贫困的地区越明显。因此要舍得花力气进行市场调研,及时掌握全国乃至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信息。
  云南元谋县发展冬早蔬菜得天独厚,但前几年忽视了市场,闷头生产早已饱和的大蒜,结果吃了大亏;现在元谋县已在全国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地建立了自己的营销网络,及时传回各种市场信息,指导生产,从而把市场风险降至最低程度。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重视。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杭州市民添置灭火器
  夏消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切实贯彻《消防法》,开展“居民家家户户配灭火器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
  该区是杭州市的繁华区,又是一个老城区,房屋耐火性极差,人口密集,通道狭窄,电线老化,老弱病者较多。针对这一状况,下城消防大队开展了创建“119规范小区”活动。针对有的住宅灭火器材不足的情况,消防大队在全区开展了“居民家家户户配灭火器工程”。他们从街道、居民区、单位、住户这4个渠道筹集经费,首先在天水桥、仓桥等5个居民住宅区试点,配置了小型灭火器近千只,在此基础上又召开现场会,交流推广试点经验,将“家家户户配灭火器工程”全面铺开。目前,该工程已实施到近万户家庭,配置各式灭火器5000余只,已使多起居民家庭火灾被扑灭在萌发阶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石狮:敢为人先立潮头
  本报记者 潘帝都 赵鹏
  弹指10年,石狮,已由当年的渔村小镇变成了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美丽滨海城市。
  石狮建市10年,是改革、开拓的10年,也是创造辉煌的10年: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72亿元,是1987年的27倍;1997年财政收入4.18亿元,是1987年的22倍;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860元和5100元,分别是1987年的6.5倍和8.2倍;199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位居全国县(市)前列。
  开弓没有回头箭
  1987年12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石狮撤镇建市,下辖石狮、蚶江、永宁、祥芝三镇一乡,总人口24万,总面积近160平方公里。当时的石狮远没有今天的模样:“电灯不光,车用人扛,自来水断,厕所淹仓”,就连唯一的一条马路,也是坑坑洼洼,破碎不堪。
  百废待兴,百业待举。肩负着全省改革综合实验的重任,拿着省里拨给的、分两年支付的500万元开办费,石狮人怀着坚定的信心,向改革要出路。
  第一步改革,是向臃肿的政府机构开刀。1988年7月1日,经福建省委研究决定,《关于推荐选拔石狮市市长的公告》正式发布。根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一个多月的民主推荐选拔产生的市长和3位副市长走马上任了。首届石狮市委只设4个机构,市政府也只设18个综合部门,机构数量只相当于同级县市的1/3,行政编制上不及其他县市的一半。
  第二步改革,是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面对着全市20多万人口的衣食住行和近20万外来经商、打工者的生活,1.6万家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发展,以及对50多万境外侨胞的沟通、联络等等,经过一次一次曲折,石狮市市委、市政府终于摸索了一套全方位服务的方法。
  建市之初,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石狮人以“三闲”(闲钱、闲房、闲人)起步,依靠侨乡人文和信息灵通等优势,大力发展“小洋货”,尤其是服装生产,并向国内外市场辐射。那时全国各地的客商进出石狮最多一天可达六至七万人。为了避免以往政府干涉经济发展过多的教训,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稳定良性发展,石狮市政府及时出台了鼓励乡镇企业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定。此后,又提出了曾一度响遍全国的口号:“你投资,我欢迎;你赚钱,我收税;你违法,我查处”。
  “铺天盖地万式装,有街无处不经商”。在不到6平方公里的市区内,平均每4名石狮居民便拥有一间店面,全市有18条商业街,8个专业市场,4座商业城,近万家商店。随着经济领域的改革与突破,石狮人独领风骚,傲立潮头:企业所需的生产资料100%全部靠市场调剂,近20万人才与劳动力全部从市场招聘,全市所有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石狮在全国率先实行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商业用地招标拍卖,工业用地协议出让,全面放活二级市场;率先在全国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全省有名的乡镇企业集团———石狮市新湖集团于1990年诞生;1991年8月,石狮人又大胆进行粮油购销体制改革和税制改革,等等。
  在建市开头的1988年至1995年7年间,石狮人经受了改革大潮的风风雨雨,一往无前,闯出一条坦途:“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联合;小洋货,大创汇;小民营,大经济;小城市,大网络;小政府,大社会。”据不完全统计,从1988年到1995年,全市经济每年都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全市吸引外资总额占总投资的30%,外资企业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值的60%。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1亿元。
  二次创业再腾飞
  然而,小毕竟有小的难处。从1995年开始,全市竟有上百家服装企业先后倒闭。产业结构单一,企业组织管理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小,产品名优化比重低,粗放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等等,使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制约了石狮经济的进一步腾飞。
  经过冷静的思索、酝酿,1996年2月6日,新任石狮市委书记兼市长何锦龙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发出了开展第二次创业,营造跨世纪优势,把石狮建设成为闽东南繁荣带上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号召。
  ———再筑市场优势。首先,他们以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狠抓狠管。并多次组织企业界开赴上海等国内10多个大城市举办产品展销会。他们又把“戏台”搭到了海外,由市领导亲自带队先后到菲律宾、新加坡、南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招商会或贸易洽谈会。与此同时,他们连续举办了5届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此外,还直接到异地办厂开店,在别人的家门口寻求生机……伴随着阵阵海风,全世界各大中型百货公司的老总及批发商代表每年春秋两季便汇集于此,把石狮的产品带向国内,带向世界。特别是彼岸同行的加盟,更开阔了视野,刺激了本地市场的繁荣。据统计,目前石狮人已在全国的28个省、市、区设有办事处,在全国20多个大城市的商场建立了1200多个销售专柜,在60多个国家与地区设立代表处,石狮再一次成为了国际市场网络的一个热点。
  ———重振服装业雄风。纺织服装业是石狮人的“家底”产业,也是石狮经济结构的主要支撑和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原来单靠家庭作坊、手工制作近乎原始的生产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的要求。石狮市委、市政府有意识地精选引导一批较为知名、有实力的制衣企业从“船小好掉头”转向“船大好冲浪”,联合组建起一个个集团,各企业在技术、资金、市场信息、销售渠道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于是“斯特兰”、“金色年华”、“金犀宝”、“迪娜”、“闽狮”、“全家福”、“帝都”、“富贵鸟”等一批名牌服装开始脱颖而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石狮注册的服装商标达1000多个。1997年该市有4家企业和服装设计还在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师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在’98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上,石狮市的盖奇公司又一举夺得了“服装设计”、“产品质量”、“展示奖”等3个大奖,其中“服装设计奖”填补了福建省没有国家级名设计师的空白。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认真分析了自身优势后,石狮确定将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电子机械、塑料五金、旅游以及海洋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兴建港口码头,积极引导内资与外资重点投向高科技与基础设施。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止,全市已累计吸纳外资17.6亿美元,引进各种先进生产设备6万台。随着石湖、梅林、祥芝三港的建设成功,围绕着这三港而兴建的大野摩托、德宝纺织、融盛汽车、天马数控等十大工业基地已开始顺利在沿海工业区落户。这些新兴的支柱产业已经逐步支撑起石狮市经济的“半边天”。截至去年底,新兴的工业产业产值已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3%,而服装业已下降至40.7%,石狮人开始走出了近10年的“服装情结”。
  题图:石狮市鸟瞰。(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