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神州行

  播撒希望
  ——宿县地区科教兴农纪事
  本报记者 刘杰 任建民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安徽省最北部的宿县地区采访,所见所闻使人感到,科技,正如一股清澈的甘泉,在皖北大地上流淌,播撒着丰收,播撒着希望。
  提高素质——引智与培训并行
  10月中旬,记者在中日友好果树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中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果园中,果实压低了枝头。宿州市高滩村的村民是幸运的,因为地区农业局邀请的日本果树专家熊谷俊一和酒德重夫先生已成为这里的常客。两位专家每年都带来大量苹果和葡萄良种苗,并举办技术讲座和培训班。来自日本、韩国、以色列的46名专家先后来到宿县地区指导,并带来农作物良种103个。数以10万计的果农得以亲耳聆听外国专家的讲授。
  从国外和他省市引智,也带动了全地区农技推广队伍的建设。目前全区拥有农技推广专业技术人员2100多人,并出现了一批懂科技、会经营的农民,他们自发组织起技术协会。
  年轻的地委书记徐立全告诉记者,科教兴农最关键的就是形成一支统一的科技力量,进行农技推广。政府的科技队伍应该与农民的协会结合起来,技术上互助,经济上联合。科技推广体系只有真正将自己的服务与农民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走上一条实实在在的科教兴农之路。
  改良品种———小麦与甘薯齐上
  宿县地区辖宿州市、砀山、萧县、灵璧、泗县等5个县市,全区人口中农民占90%以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区。行署专员陈树德说,农村搞好了,社会才会稳定。而搞好农业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水利,一个是科技。
  去年,宿县地区的粮食产量35亿公斤,畜牧业肉蛋产量42万吨,水果总产量7.5亿公斤,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除了老天帮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要归功于以良种为代表的科技手段的运用。
  在宿州市高口村采访脱毒甘薯种植,一位农民朴实的话说出了良种的好处。一位农民开心地说:“以前的甘薯表面像俺老汉的脸,如今脱毒甘薯的表面就像俺娃子的脸。”
  甘薯脱毒技术是生物工程、植物脱毒、良种繁育等现代农业技术的综合运用,是甘薯栽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品质大大提高的同时,还能增产30%以上。农业部批准在宿县地区建立了第一个甘薯脱毒中心。两年中全区推广率就达40%。
  小麦是宿县地区30多年来主攻的粮食作物。由地区农科所多年研育的皖麦19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去年小麦平均亩产达到创纪录的351.5公斤。
  巨大转变———观念与行为同步
  许岗子的攻关田、大屯的规模养殖、丁庄的生态农业……看过萧县的“得意之作”后,科教兴农的成效不言自明。县委书记胡兴超给记者讲的是通过科技推广,给农民行为和观念上带来的巨大冲击。
  过去学习考察都是干部去,感叹一番,空手而归。现在都是农民自己去。酒店乡组织几十个有发展愿望和实际能力的农户,去山东寿光考察、学习,带回了技术,开阔了思路。
  过去推广新技术都伸手向政府要钱,如今农民都是自己积极掏钱。
  过去农民请客,都是请吃顿饭解解馋。前不久,一个村子过节时请来安徽农大的教授来讲果树新技术,几十元钱的门票一抢而空。不少人都是买了票,请亲戚来听课。
  过去是向亲戚借钱,如今是拿着资金“借”技术。大屯镇的农民刘怀中,找到在河南一家食品研究所当所长的亲戚要技术,在家里搞起了草菇种植。他还利用与一家水产养殖所的“私人关系”养起几万只甲鱼。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航天远洋测量实现四大跨越
  本报南京10月25日电 新华社记者奚启新、本报记者陈祖甲报道: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紧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度过了20个春秋,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水面到水下、国内到国际、测量到测控四大跨越,创造出我国航天测量史上的辉煌业绩。
  我国航天远洋测量船基地成立于1978年10月。以“远望”命名的航天测量船队勇于开拓,奋力拼搏,攻克了一系列高难度的海上测控技术关键,实现了四大跨越:
  1980年5月,“远望”船队圆满完成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测量任务;1988年10月,“远望”船队以完成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测量任务为标志,攻克了运载火箭再入段和落点测量精度难关,使测到的落点精度比以前提高5倍;1990年4月,“远望”船队首次完成由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测量任务,成功地运用四元素定轨法,突破了利用近地超短弧段测量数据确定地球同步卫星转移轨道的关键技术,使测量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1997年5、6月间,“远望”船队连续完成了“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卫星海上测量任务,并首次成功地应用“姿章联控”新技术,使卫星的运行姿态和受卫星形体影响所产生的摇摆得到控制,在海上对卫星进行了596分钟跟踪测控,实现了我国航天海上测量到海上测控的跨越。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邮电出版社获双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本报讯 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和“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的人民邮电出版社,日前在京举行这一荣誉称号的揭牌仪式,为其45年的出版历程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人民邮电出版社自1994年以来,连续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和首都文明单位,去年又被授予国家机关和首都文明单位标兵称号。截止到9月份该社已完成出书品种777种,1.4亿码洋,出书周期比过去缩短了5天,在今年图书市场相对疲软的情况下,销售发货码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
  揭牌仪式上,该社还把社庆节约下来的资金全部捐献给河北省阜平县小花沟村,帮助他们建校兴学。(齐颖丽 孟宪励)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民办高教有功者获奖
  本报北京10月24日讯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今天在京表彰全国223所民办高校的231名率先创办民办高等教育、成绩卓著的创业者和25位对推进民办高教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士,给他们颁发“创业奖”。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到目前,全国民办高校已发展至1230所,每年招生量50万人以上,在校生达200多万人,吸纳了相当于国办普通高校1/2的广大有志青年,办学水平也在全面提高。
  全国民办高教委还公开表彰了9所民办高校的33种优秀自编教材。(韦荣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诞生
  本报讯 由北航、青岛海尔集团、美国C-MOLD公司合资建立的北京北航海尔软件有限公司日前挂牌。这是国内软件业首次采取高校、企业、国际企业合作的三结合模式。(毕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集出版
  本报讯 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社等单位合作编纂的《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集》近日出版。(腾世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少先队工作实用资料库》光盘问世
  本报讯 由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国工作委员会主编,辽宁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少先队工作实用资料库》多媒体光盘近日问世。(郝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自动消除应力“傻瓜机”问世
  本报讯 一种全新概念的振动时效全自动设备——VA振动时效“专家系统”系列,在成都立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问世。(亦根)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东亚的传统与发展》摄影展举行
  本报讯 日本摄影大师久保田博二日前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向首都观众展示了他的一百五十多幅摄影作品。这个名为《东亚的传统与发展》摄影展从各侧面展示了正在发展中的东亚各国和地区。(鲁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研讨多媒体与英语早期教育
  本报讯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教育软件分会日前在京召开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早期教育研讨会,来自首都部分高校、中小学的英语教师、专家及学生家长参加研讨。(董洪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张大宁星”命名
  本报讯 我国第一个以医学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张大宁星,十月二十三日上午在北京举行颁发证书命名仪式,我国著名中医肾病学家张大宁获此殊荣。这次命名的张大宁星,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三日,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发现的,编号为8311号。(叶达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联大20年培养人才逾5万
  本报讯 北京联合大学日前迎来了建校20周年纪念日。20年来,北京联大共为北京市培养5万多名专门人才,已成为首都培养各方面人才的重要基地。
  北京联合大学的前身是1978年依托在京各大学建立的北大分校、清华分校、人大分校、北师大分校等一批分校。1985年,北京联合大学在原各大学分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1993年以来,北京联大又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的尝试,成为全国第一所在普通本科基础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如今的北京联大包括应用文理、应用技术、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信息、旅游等11个学院,共设70多个本专科专业,文、理、工、医、法、师范、外语、艺术等众多学科,有全日制在校生近万人、教职工3000余人,已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综合性高等院校。
  根据北京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北京联大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江涛 洪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城市百科信息查询机研制成功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6日电 由国防科技大学与广东城市百科广告公司合作研制、开发的新型城市百科信息查询机,日前在京通过鉴定。专家们认为,这项产品达到了国际同期同类设备先进水平。百科信息查询机用红外遥控器替代电脑键盘、电视屏幕替代显示器,不用电脑,用户只需一根电话线和一台电视机,再加上一台查询机,就可查询城市百科信息中心的各种信息。这成功解决了利用电视机和电话线路进行信息服务的难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蘑菇云散去之后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改革纪实
  本报记者 刘裕国 江南
  40年前组建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我国西北某地以蘑菇云升空的壮举实现了共和国尖端武器零的突破,扬我军威国威。在此之后他们又多次圆满完成国家高科技试验任务,为发展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中物院人从小山沟走进大城市,从封闭的计划经济旧体制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大舞台,再次实现“零”的突破,完成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惊险跳跃。
  ———高新技术研究成果取得2000多项,在激光、能源、新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民用技术研究已开发出经国家和省部级鉴定的产品30多项,在全国各地承担技术改造服务项目100多项。建立起中外合资企业6家,民品生产线20多条。1997年,全院100多家民品企业产值4.3亿元,出口创汇433万美元。
  与我国其它军工企业一样,面对新与旧的撞击,中物院党委采取分配与自愿相结合的办法,组建起民品开发总公司及各类民品生产厂、线。这艘载着3000多名科技健儿的新型巨轮,从封闭的港湾起航,大胆驶入市场经济的海洋。
  在电子控制研究方面,实力雄厚的第五研究所打算把电梯作为自己的拳头产品。50多岁的研究员胡伟中背着包,马不停蹄地奔走了十几个省市,调查了国内20多个生产厂家,还深入西南地区的建筑行业,对电梯的需求情况作了一番调查。1995年,五所大胆投资1000多万元,在科学城里建起了环通电梯厂。现在电梯厂产值已上千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电梯生产厂家。
  几个“不安分”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丢掉铁饭碗下海了,领头的是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担任过十二所微机研究室主任的陈晖。院、所领导支持他们创建了银海经济技术公司。在一间旧库房里,6个年轻人搞起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凭着过硬的科研技术实力,他们渐渐争取到了一些重大项目,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美国的IBM公司评价银海公司是“成长最快企业”。
  从实验室走出来的“书生”,最难办的莫过于产品推销。科学城报警设备厂研制出先进的离子感烟报警器,却开拓不了市场,没有经济效益。几名科研人员组成的销售队伍远赴新疆,跑了20多天仍打不开局面。在一家单位,他们以连续一个多星期帮助打水扫地擦桌子的真诚,终于感动了“上帝”,得到了第一批订单。这种报警器成为“’97中国市场火灾报警设备主导品牌”之一,覆盖20多个省区,每年创利税1000多万元。
  随着科研生产任务的转变,中物院逐步改进传统的干部任用和管理机制。他们本着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逐步形成选贤任能、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地不分“南阳”、“襄阳”,人不分干部、工人,只要在改革中有突出成绩,都大胆起用。领导者们手中拿着一把尺子,用人的标准统一在事业上。
  近几年来,全院选拔150多名30至40岁的处以上干部,破格聘任70余名科技人员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还选拔了一批学历层次较高,懂经营、善管理的青年科技人员充实到各民品企业,担任领导和管理工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