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科扫描

  发展理论
  研究述评
  □倪力亚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学者从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针对世界和中国在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国内外发展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情况下,我国学者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基本原理,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发展大趋势,从中国近代以来全部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呈现出的勃勃生机来阐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和发展中国的真理,使人们坚定了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基本原理的同时,我国学者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有的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理论上,结合现代化进程中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现代化与发展道路的选择、社会结构的变革、社会运行的轨迹、人的全面发展等思想观点作出了新的解释和概括,提出了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构架。有的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代社会发展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以及其他社会学问题的具体研究十分重视,从中挖掘出一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宝贵思想,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股份制的积极作用、世界经济交往、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等等。
  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研究
  近年我国学者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研究十分活跃,不仅有大量的研究论文,而且还出版了不少专著,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归纳有关研究,其主要内容集中在:关于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关于中国的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独立自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关于发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关于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本国策;关于“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关于抓住机遇、加速发展、使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关于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关于中国发展的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于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
  我国学术界对邓小平发展理论予以高度评价,认为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有的学者指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在于: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个别结论,立足于中国实际,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和具体道路,找到了像中国这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解决了中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和发展社会学。同时认为,邓小平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来研究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因而他的发展理论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是被中国近20年巨大发展所证明的正确理论。
  对第三世界发展理论的研究
  我国学者首先使用第三世界发展理论或第三世界发展学这样的提法。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重新强调马克思关于落后国家发展“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的论断,呼吁创立和逐步完善第三世界发展学。研究表明,第三世界为世界历史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很大代价。第三世界人民至今仍然在进行着艰辛探索和不倦斗争,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成功。
  我国学者指出,第三世界的发展首先是第三世界人民的事业。人民是发展的最深刻动力和源泉。第三世界发展是衡量全球发展的基本尺度。创建和逐步完善第三世界发展学,已经历史地提上日程并显示出紧迫的重大的意义。这是立足实际、总结经验、维护人民利益,同时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推动人类共同进步的发展学。我国第三世界发展学研究还刚刚起步,但这种研究是大有可为的,它将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第三世界的发展作出独特的理论贡献。
  对国外发展理论的研究
  广义的西方发展学,是指西方学者从全球背景上探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般经济规律,阐明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乃至发展的远景,提出各种发展理论。80年代,这些发展学理论曾蜂拥而至,其中古典经济学家的国民财富增长理论和国际贸易理论、当代经济学家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增长极限论、第三次浪潮理论,都曾对我国学术界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以至不少大学开设了发展经济学课程。近些年,西方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受到我国学者的密切关注。如何使我国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参入全球化进程而又确保自己的独立性和安全,如何迎接知识经济时代,这些都是极富挑战性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
  狭义的西方发展学,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广大第三世界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急需发展经济的条件下,一些西方学者以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他们提出的主要理论和战略有五种:(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把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国内储蓄能力小和缺乏资本以及人口骤增等;(2)“大推进”理论,主张通过加强国内积累和引入国外资金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3)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不要同时发展各项工业,而应当集中力量首先发展某些重要工业;(4)剩余劳动力无限供应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可以通过劳动力无限供应来实现资本的形成;(5)“发展极”理论,主张以大城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
  与西方发展学理论并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提出了激进的发展学理论。有的学者提出“内部殖民主义”理论和“依附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内部存在着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其根源是西方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对发达国家来说处于不平等的依附地位,这是它们长期落后的国际因素。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倡导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有的学者探讨本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战略、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出口替代战略、综合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城市配套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等。激进的发展学理论的完善尚待时日,但已显示出发展中国家学者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的能力。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治学漫笔

  挑水与倒水
  □来新夏
  “采铜于山”和“废铜铸钱”是明清之际大学者顾炎武关于治学所指出的两条不同道路。我在中年时曾读过顾炎武的《亭林文集》,其中有一篇《与人书十》就写有一段寓意深刻的话。顾炎武说:
  “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
  这是顾炎武向友人无私奉献自己的治学经验。他所谓的铜是指资料,采铜于山是教人要搜集原始资料,第一手资料。旧钱或废铜是指转用别人用过的资料,其结果是不知资料本原,所得出的结果像废铜铸出来的钱那样,质量水平很差,甚至还会将原始资料曲解散碎。顾炎武所谓的今人当指和他同时代的人,看来这种用二手资料的事古已有之,不过今日更为流行而已!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若干所谓著作和论文,其用“废铜铸钱”的情况可称比比皆是,但却能混迹一时,不能不使人感到困惑。
  某次,我曾以这一问题与一位学术前辈商讨,他说,“采铜于山”与“废铜铸钱”确是至理名言,但难被放言空论者所接受,甚或被嗤为舍近求远。有些躁进者,不明采铜与用废铜的道理。所以,他要采用更浅近的比喻,希望有更多人接受。这位前辈提出了挑水与倒水之说,其说虽简,其理甚明。他向我申其说:挑水者,用桶从源源不断的河里挑水,用完再挑,永无穷尽;倒水者,则由别人从河里挑来的水桶中倒水,虽云轻而易举,但倒水时泼洒一些,势所难免,一如资料之一转再转而走样。一旦桶空,则不知桶中水从何而来,只能望桶兴叹。继而环顾四周,是否有挑好之水桶在等人去倒。如一生中只倒别人桶内的现成水喝,而不论清水混水,只要是水就行,其后果实不忍设想。
  我静聆教诲,不禁叹服前辈功底之厚,见解之深,能以浅近语言阐明深刻至理。“挑水于河”及“倒水于桶”二语与“采铜于山”及“废铜铸钱”二语虽比喻不同,而所指之理则一。我既服膺其说,时时与友生议论宣讲,所得反应并不一样:有欣然接受以之为有裨于治学之高论;亦有视之为迂腐之论者,认为这是陈旧的办法和思路,当今原始资料数量之多已非当年,事事追求本原,旷日持久,何时才能见成果。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议论,如果人人皆以取二手资料为是,则水自有竭尽之时,其结果有如以废铜铸钱,虽貌似而质不如以原铜铸钱。况且治学从无捷径,必须付出艰辛,始能水到渠成,自结善果。其躁进而急于求成者,或能博一时之荣,换取职称名位,最终也必将有若干“成果”捆载而入造纸厂。
  不过,世界万事亦不能绝对。或原始资料由于种种原因,一时难求;或急待成文,通权达变;或为参加蜂拥而至的各种学术会议用作敲门之砖,不得不就近倒别人水桶的水等等。这些行径,虽情有可原,终非善策。如实在不易追本求原,亦应标明从何人桶中倒来,以示此系转引而来者。至于利用二次文献及光盘检索等手段,则又当别论矣。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述要
  □李其庆
  由法国马克思园地协会发起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学术会议,日前在法国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召开。这次会议得到法国国家图书馆、国际社会主义研究局和欧洲议会左派统一组织等机构的赞助。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人士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49篇,编成12卷资料集出版。
  大会组织了6次全体会议和26个小组专题讨论。与会者在讨论中提出许多重要观点。
  《宣言》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与会者认为,《宣言》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文献,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政治、理论、历史和文化内涵。《宣言》发表一个半世纪之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它为我们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政治路线,而是具体分析复杂事物的方法、创新和现代化的思想源泉。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依然存在,《宣言》提出的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并不排斥未来革命到来的理论仍有其现实意义。
  《宣言》与“现实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不是靠把生产资料收归国有的一纸命令就可以建成,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如《宣言》所揭示的那样,任何社会形态如果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就不能存在下去。与会者认为,《宣言》阐述的原理和方法仍然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武器。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没有消失,但是现代资本主义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关于信息革命与劳动和“劳动危机”问题,有学者指出,《宣言》关于产业后备军形成的原因、实质和作用的分析仍然适用于当代。法国学者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信息革命引起资本技术构成、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信息革命也为超越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提供了有利条件。因为信息革命的发展要求劳动者(不分性别、年龄、种族)自身的发展;要求对残酷剥削活劳动的资本主义传统经济形式的超越;要求对资源、信息和权力的分享,以至最终要求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废除。
  有学者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但是,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二类矛盾的重叠和交叉:一类是资本家和无产者的矛盾;一类是管理人员和职员、工人的矛盾。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变化就是这二类矛盾发展的产物。
  与会学者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宣言》确定的推翻全部现存社会制度的目标是不容置疑的。但是随着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变化,强调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及其关键(例如所有制问题)并不意味着规定阶级斗争所采取的形式。
  《宣言》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问题是这次会议的热点。会议围绕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性质、特点、影响和发展趋势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者认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宣言》对全球化现象作了科学的预见和精辟的论述。《宣言》的理论观点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可以迎接任何全球化现实和理论的挑战。有学者指出,经济全球化加速了资本积累,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它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缩小了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差距,但是也带来消极后果。另有学者指出,金融全球化使经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本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资本积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一种新的积累制度,其特点在于资本的世界化主要不是以生产资本国际化运动而是以金融资本国际化运动为基础。新积累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金融资本已成为生产运动的寄生物。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课题追踪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取得新成果
  本报讯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课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五十周年》一书已经出版。
  该课题由内蒙古自治区周德海牵头负责的课题组承担。该课题组由民族理论、民族地区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专家组成,并组织了专业研究工作者与实际部门专家相结合联合攻关。在两年多时间内,课题组成员对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以及青海、云南、贵州三个享受民族地区自治政策的省和吉林、黑龙江、辽宁、湖南、北京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市)进行调研,占有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先后召开各种研讨会、讨论会二十多次,使研究工作不断深化,学术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五十周年》是该项课题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该书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系统地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十年的理论与实践予以科学的总结,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种实际问题与理论问题,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们党在解决民族问题的一大创举——在历史新时期进一步得以升华,形成有关的科学理论体系,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更好地指导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
  该书已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内蒙古自治区区委宣传部和出版部门联合召开了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及全国人大民委、全国政协民委和自治区领导均充分肯定该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和社会价值。(蔡曙山)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门话题

  历时一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我国理论界的关注和思考。最近,首都师范大学房宁教授撰文谈——
  亚洲金融危机与发展经济学
  深入地分析这场危机,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可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更好地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比如,关于亚洲金融危机与“新兴工业化国家”问题。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暴露出的问题,给了人们一次重新认识发展中国家发展道路的机会。这次危机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暴露出的问题是:过分依赖海外市场,本国产业结构失衡,导致了出口型产业的过度膨胀和内需产业的相对萎缩,阻塞了国内产业链的自然延伸,使产业发展空间趋于狭窄,为经济波动埋下隐患。同时也表明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尚未建立起均衡合理的内部产业结构,其经济形态仍未完全摆脱依附性。
  在分析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时,国内不少学者指出:在逐步进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注意正确处理经济开放与发展本民族经济的关系,对外开放应与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宏观调控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使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得到不断调整与改善,真正提高本国工业化、现代化水平。
  比如,关于金融危机与产业危机问题。金融扩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一经济现象,为各国发展经济学者密切关注。以林登·拉鲁什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在西方国家以至世界范围内,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日益脱节,泡沫经济现象日益严重,全球货币市场上投机套利已构成当代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这为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金融以至经济危机埋藏了祸根。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他们的理论及预见。
  近年来,这一理论及相关问题引起我国学者的注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我国学者研究认为:世界性金融活动的“虚拟化”,从根本上讲,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金融扩张缓和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停滞和产业危机,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缓解矛盾的同时又意味着矛盾的进一步积累与扩张。战后以来的金融扩张已使当代世界经济变成了一种缺乏相应实际物质生产与产品支撑的“透支经济”。
  比如,关于亚洲金融危机与当代世界经济体系问题。自从沃勒斯坦提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理论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与矛盾问题,始终为发展经济学界所关注。有学者指出,一年多来波及全球的金融动荡以危机的形式,表现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性矛盾。我国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以往的经济危机一般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带”西欧、北美等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首先发生,然后再波及到作为“外围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则首先集中发生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反映了当代世界经济体系中资本国际循环过程的内在矛盾。对发展经济学来说,这是值得注意的新现象。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新书架

  新书架
  《一九九八:中国国情报告》
  中国国情研究会编纂的《一九九八:中国国情报告》(综合报告)一书,已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该书包括政治、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社会发展、军事、外交、国际比较、重大国情事件等部分,全方位地描述了中国国情的状况和发展。
  (李强)
  《寻求独立、平等与发展》
  张雷声著的《寻求独立、平等与发展——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一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对发展中国家学者的社会经济发展理论,如“发展主义”理论、“依附”理论、“不平等交换”理论、“国际经济新秩序”理论等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密切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寸言)
  《在马克思经济学道路上》
  顾海良著的《在马克思经济学道路上》一书,已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方法、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经济学说的一些议论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文晖)
  《科技进步与中国现代化》
  李京文主编的《科技进步与中国现代化》一书,已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同时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有价值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周叔莲)
  《经济学发展轨迹》(第一辑)
  梁小民主编的《经济学发展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第一辑),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一九六九年至一九九七年,共有四十二位经济学家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经济学家都在经济学的某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发反映了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成就与发展趋势。该书介绍了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经济学中的主要贡献。
  (李民)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丛”读评
  □李忠东
  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必然要求。由汤有伦主编、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丛”,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党的领导》,就是适应这一要求的新著。该“论丛”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全面性和系统性。“论丛”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运行机制等问题;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论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重点对象和原则要求;研究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若干重要原则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
  理论性和实践性。“论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理论研究为实践服务的正确方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南,认真分析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重视研究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从各方面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这些研究反映了实践的呼声,符合实践的需要,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党性和政治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与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的。“论丛”正确地论述和体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引导人们分清是非,提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创新性。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项崭新的开创性事业。“论丛”着眼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探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机制建设,探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途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