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难忘的岁月》令人难忘
  孟繁树
  红旗渠以“人间奇迹”和“人造天河”而闻名国内和享誉世界。十四集电视连续剧《难忘的岁月》将当年林县人民改造山河的这一壮举搬上荧屏。它像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长诗,又像一曲大气磅礴的乐章,使观众看后深受鼓舞和激励,在审美的愉悦中焕发出一股昂扬之气。
  红旗渠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人间奇迹,是因为它的工程之宏巨和开凿难度之大都远远出乎人们的想象。当年的英雄们是凭借一种精神完成了现代中国这一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壮举!红旗渠故事本身无疑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吸引力。但是,如何把它转化成为一部既能弘扬主旋律又具有较高可视性的电视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导者不但巧妙地找准了叙述的切入点,而且避免了同类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通病,完成了从以写事为主向以写人为主的转化。这可以视为主旋律电视剧更加成熟和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编导者匠心独运,为表现红旗渠的兴建过程精心设计了一组复杂而具有内在联系的人物关系和由此生发出来的几个生动、曲折并具有贯穿性特点的爱情故事。其中主要故事围绕着井上村孙家三兄弟与井下村秋凤、盼水和杏儿三个姑娘的恋情而展开,中间又穿插了技术员刘广泰和呱哒嘴的爱情故事。由于这些故事都是围绕着找水和修渠而发生和发展的,又由于这些故事既曲折动人又具有因为人物命运的扑朔迷离而造成的强烈悬念,所以就为表现红旗渠故事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故事载体。这个故事载体既可以表现工程的进展情况和由此引发的各种正面冲突,又可以灵活而集中地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刻画人物的鲜明个性。换句话说,编导者并没有以正面表现兴建红旗渠的过程为主,而是通过以孙二旺与秋凤和盼水的爱情为主的几组故事的发展,着力刻画了这些普通劳动者们在完成红旗渠建设工程的同时,完成了自我心灵和形象的建构。
  《难忘的故事》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它塑造出青年农民孙二旺、技术员刘广泰和县委书记阎运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形象。孙二旺是编导者着力刻画的农民形象。在这个朴实的青年农民身上,凝聚着中国农民的大无畏的战天斗地的勇气和魄力,体现了中国农民淳朴、善良和吃苦耐劳的美德。艰难险阻也好,死亡的威胁也好,都丝毫不能动摇这个硬汉修渠引水的决心。孙二旺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他那宁折不弯的倔强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应该看到,作为新一代农民的代表,孙二旺既体现了传统农民的优秀品质,又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而他在劳动中对自己潜能的发掘以及他对以刘广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理解与尊敬,则是其现代意识的集中表现。
  刘广泰形象的塑造也较好地体现了编导者站在当代意识的高度对知识分子所进行的观照,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员的思想。身为县委书记的阎运德是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代表,为了从根本上使林县人民摆脱贫困,他以兴建红旗渠为契机来带动林县的发展,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他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置个人的成败荣辱于不顾,甚至刻好“人民罪人”的石碑以示自己的决心,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和崇高气节,这一位党的好干部形象在今天尤具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让电影面向大众
  马锐
  电影是大众艺术,必须面向大众。
  目前,全国城市影院放映电影时,往往百分之七八十的座位空着。最近,我不止一次在北京的影院中看到千余座位的大厅只坐着十几个人。
  电影上座不好,有人完全归咎于电影质量,我不否认这是原因之一,但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不错的影片上座也不过二三成,就是影院经营者公认为最叫座的《泰坦尼克号》在北京上映二十天,也只有五十万观众,平均每场有三分之二的座位空着,这如何解释呢?又据《大众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报道,1996年以来,南京、沈阳、大连、西安等城市先后有不下二十家影院举办过每票一至四元的“公益电影专场”、“大众电影专场”。放映一般影片,上座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又如何解释呢?
  这恐怕不能不从票价上找找原因了。目前,我国的电影票价已远远背离世界电影市场的票价规律。世界电影市场经过一百年的运作,已形成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律,即一张高价电影票(大城市、头轮、夜场)不超过本国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百分之一。如美国纽约头轮影院夜场影票每张七美元,约合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二百分之一,瑞士是二百五十分之一,印度是四百分之一,公认为影票最贵的日本也只占一百二十分之一。
  而我们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头轮影院夜场票每张二十至三十元,竟已达到普通劳动者月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
  我国的电影票价以绝对优势高居世界之首,是因为我们的影院是全世界设备最好的吗?是因为我们放映的影片是全世界最好和成本最高的吗?是因为我们的国民收入是全世界最高的吗?显然都不是!
  有人说,我国有自己的国情。我看,依照我国国情,我们的电影票价决不应该在世界上位居前列;依照我国国情,更应该坚持世界所公认的,电影是大众艺术,而不是贵族艺术!
  数以千万计的广大普通收入者才是电影的衣食父母,世界各国,概莫能外。而目前在我国恰恰是这些电影的基本观众在一年年远离电影,因为他们“看不起!”他们不可能全家去趟影院,花去一周的生活费。
  用高票价弥补上座低,是一种短视行为,是竭泽而鱼,是饮鸩止渴。结果是观众不断地流失,最终将断送中国电影的前途!
  而低票价不一定低收入,每票二十元,千人影院上座百分之十,收入才二千元。如每票八元,上座百分之四十即收入三千二百元,沈阳等地的“公益电影专场”已证明这一点。
  我建议,除首轮影院的豪华小厅外,所有影院大厅都面向大众,大城市头轮影院每票以六至八元为宜,最高不超过十元;二轮及中小城市每票以三至五元为宜。
  电影绝对不是贵族艺术。让耗资巨大并由电影人辛辛苦苦拍成的影片,在广大群众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剧目进京演出
  10月19日至23日,杭州黄龙越剧团和河南平顶山煤业总公司豫剧团在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院演出了令首都观众耳目一新的新编历史剧《出宫回宫》、《寔圣堂》,传统戏《三哭殿》和越剧流派折子戏专场。这是第四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得十余项大奖的优秀剧目。
  黄龙越剧团是一个年轻而富有朝气的民间职业剧团,长年坚持在杭州西湖新十景之一的黄龙洞民俗园演出。它以风景园林为依托,将戏曲演出与风景园林旅游紧密结合,走出了戏曲与旅游相互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发展道路。剧团十分注重演员艺术修养的提高,先后请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戚雅仙、毕春芳等来团言传身教。几年来,二十余人的小型剧团已排演了几十出传统折子戏和八台大戏。现在剧团行当齐全,阵容整齐,流派纷呈,成为海内外游客了解江南戏曲艺术的重要窗口。
  此次进京演出的《出宫回宫》和折子戏专场,演员表演规范,塑造人物形象细致入微,个性鲜明。在《出宫回宫》中,演员们将李隆基与杨玉环在权力旋涡中的感情纠葛展示得委婉动人。
  河南平顶山煤业总公司豫剧团是一支活跃在百里矿区的戏曲演出团体,他们演出的《寔圣堂》描写了战功赫赫的兵部尚书杜子斌,在情与法的重大选择面前,最终走向悲剧的命运,塑造了一个超越时代、融入现代观众审美要求的形象。另一出传统戏《三哭殿》的表演也别具一格,韵味独特。(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戏曲如何赢得观众
  ——对孙存蝶丑角艺术专场演出成功的思考
  孙豹隐
  说今日之戏曲仍在低谷中徘徊,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为使戏曲走出低谷,方方面面或由理论上孜孜探索,或从实践中寻求出路,可形势并未得到根本改观。诚然,其间一些举措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某些剧目也曾引起了观众的注意,有的作品甚至释放出轰动效应。但严格考察,这只能算是一时一地一戏的闪光,并不能称作整个戏曲天空的晴朗,离戏曲真正意义上的走出低谷尚有很大距离。
  最近,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青年实验团优秀丑角演员孙存蝶来京举行了专场演出。演出十分成功,剧场中欢声笑语此伏彼起,喝彩掌声不绝于耳。一个唱秦腔(陕西地方戏)的演员,能够颇受首都观众欢迎,这不能不催动人们去思考其中的内蕴。
  审视孙存蝶的表演,得到的第一印象是,作为戏曲丑角,他演的是戏。戏曲本体诸要素在他身上,在全场戏里无不得到充分体现。这个基本路子无疑是对的。因为观众走进剧场,首先是冲着看戏来的。若是纯粹听歌、看杂耍,那会光顾别的地方。孙存蝶表演留给人的第二个印象,是其表演固守戏曲家园,但不封闭、不呆滞,恰当地融进了姊妹艺术的成分,为表演的丰富性、时代感增添了浓浓的一笔。现代观众,尤其是青年,渴望戏曲表演有新意。而出新就不能不吸收借鉴其他艺术。孙存蝶表演给人留下的第三个深刻印象,是他实实在在的几手“绝活”。折子戏《顶灯台》中,他以全副头皮(包括前脸部位)之规则或不规则运动,带动灯座环绕头部运动的“头皮功”,超越了以头部颤动移转灯座的传统技法,创造了丑角演员“顶功”新的绝活。凡他表演顶灯,不论是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香港或北京的大舞台上,还是山野乡间的土戏台前,总有无数观众为之叹服。孙存蝶表演留给人的第四个鲜明印象,则是他的艺术似乎与老百姓拥抱得更紧密些。戏曲是通俗艺术,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中国老百姓最广大阶层的观众劳作之余的娱乐和精神享受。孙存蝶的表演,动作干净利落,扮相滑稽可笑,语言妙趣而幽默,内容通俗而不媚俗。每次登台,总能激发人们的共鸣,唤起观众的笑声。
  梳理孙存蝶的丑角表演艺术,我们可以用继承传统而勇于贴近时代,执着于戏曲本体而善于博采众长,以笑声触引观众却不忘摒弃庸俗,用“绝活”树立形象征服观众,同虚假表演绝缘这么几句话来概括其特点,这几句话确也勾勒出孙存蝶的表演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的主要原因。透过孙存蝶赢得观众的情境,可不可以说,丑角艺术能发挥特色赢得观众,其他戏曲艺术是否也可以凭借这些特色来争取观众、赢得观众呢?答案应当是肯定的。固然,丑角作为一种特殊的行当,自身具备的民间质朴色彩为其贴近民间、接近群众提供了审美优势。但从整体上看,丑角艺术具备的上述特点,戏曲艺术的其他行当同样应当而且完全能够拥有,甚至运筹的空间会更大。因为这是艺术共性的东西。就说“绝活”吧,不管是哪个戏曲门类,哪个艺术行当,只要是有出息的艺术家,都会刻意追求。孙存蝶所在的艺术团体中,不论生、旦、净、丑,主要演员几乎人人身怀“绝活”。李梅的“吹火”、李小锋的“扁担功”、李娟的“靠旗出手”、张蓓的“飞剑入鞘”,都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看家功夫。正是由这样一批文武兼备的青年表演艺术家组建的艺术队伍,面对戏曲演出低迷的大环境,却能够红红火火,在三秦大地上亮起了一道“卖方市场”的风景线。
  戏曲艺术能不能走出低谷,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在于能否重新赢得大量观众。孙存蝶专场演出的成功,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即只要路子对头,肯下功夫,戏曲艺术有能力争取观众,赢得观众。现在的关键是,大家如何殚精竭虑,求实务实,努力去做。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厉害”的尤小刚也叫苦
  本报记者 刘琼
  耗资六百万筹建的香港街安静地沐浴在朝阳的光辉里。草坪上,几只放飞的白鸽正仪态万方地散着步。岂料,凶猛的狼狗早已张开饥饿的大口:“来吧,美餐!”这是根据女作家霍达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补天裂》横淀拍摄现场。
  小说以八国联军侵华为历史背景,复现东西方文化在孤岛香港的强烈撞击以及不同人群价值观念的会战。“小说好写,电视难拍。”导演尤小刚说,“拍这部戏,景难,人难,戏更难。”
  所谓景难,大概指剧组先后转战长春、北京、天津、宁波、舟山、东阳、横淀七地以适应大跨度历史场景变换的需要。酷暑八月,仅仅拍男主角逃避清廷迫害亡命海上的镜头,剧组就动用了十几艘军舰、上千名海军战士和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几百名“洋演员”连续作战近两天一夜。这时,拍摄地舟山群岛的室外最高温度高达五十九摄氏度,剧组先后有十几人中暑。拍片前刚刚做完睡眠暂时性休克手术的尤小刚,为了几百名因不懂中文无法与中国演员配戏的“洋演员”急得直上火。再加上不想重复简单的侵略与反侵略故事,试图展示主题的多义性,戏的拍摄难度就更大了。身经百战的尤小刚直叫唤:“这部电视拍得最苦,光制片主任就有四个,每天几乎都是‘跳格’前进。”
  剧组人都说,最苦的是尤小刚。记者在现场见到,六点起床的尤小刚忙到十点还没吃早饭。有人心疼,递上一包“上好佳”。尤小刚就一手指挥摄像,一只手偷空往嘴里塞点吃的,吆喝时嗓门还挺亮。
  尤小刚在圈子里乃是出了名的厉害,因此,我无论如何也难把眼前这张淳朴而黝黑的脸膛同拍摄过《凯旋在子夜》、《京都纪事》、《银楼》等优秀电视剧的尤导扯在一起。“苦虽苦,如果重新选择,我还要干导演这一行。”“死不改悔”的尤小刚在乎的是职业的自主性:“虽然别的职业可能更容易赚钱,但导演的个性空间比其他职业都要大。我想,人不能只为钱而活。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取向并尽力加以阐释。”或许正是基于这种独立的人文品格,尤小刚所拍的戏或多或少都流露着一股正气和豪气。
  《补天裂》一剧很被北京市委看好,已列为建国五十周年献礼片之一。谈到市场前景,擅拍主旋律片的尤小刚只是笑笑说:“这部戏有看头。”我想,是极具自信加上宁折不弯构成了尤小刚的“硬汉”风格。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观众盛赞《中华医药》
  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开办的以面向海外观众为主的《中华医药》栏目,于今年6月1日开播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目前已成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中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
  《中华医药》是中央电视台率先在国内开办的旨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栏目。在栏目办公室,记者看到,观众的函电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海外来信除港、澳、台地区,还有欧美和东南亚各国。
  美国观众杜洪文、蔡德音来信中说:“这是一个出色的节目,它有助于更多的人理解中医并运用中医保持健康体魄。该栏目内容丰富,知识面广,人物突出,形式多样,对弘扬中华文化,尤其是中医药学起了很好的作用。”
  有关人士说,《中华医药》栏目之所以受海内外观众的欢迎,是和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回归自然热潮有关。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要求使用自然药物治疗疾病,因此有越来越多西方医学家开始研究古老的中药所具有的神奇疗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舞坛常青树唐满城
  陈伟源
  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欢庆香港回归”文艺演出中,那讴歌祖国的歌声,抒情奔放的舞姿,感人肺腑的画卷,令人难忘。担任总编导之一的就是被誉为“当代中国古典舞的创始人”——北京舞蹈学院的唐满城教授。
  唐满城,祖籍湖南浏阳,1932年出生于上海。受舅舅欧阳予倩的影响,唐满城自五十年代初到北京舞蹈学院后,就力图创立一种虽来自戏剧传统,但属于当代的、民族的、舞蹈文化的新舞种。为此,他和李正一、叶宁等同道一起,将教材建设与剧目创作相结合,将经验上升到理论,并以满腔热情和艰辛劳作,为舞蹈园地增添了一个独立的新舞种——当代的中国古典舞。
  八十年代以后,唐教授根据舞蹈自身的特性和时代精神的要求,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实践,建立和形成了新一代的古典舞蹈身段——“身韵”。“身韵”的出现终于使古典舞与戏剧舞蹈若即若离、缠搅不清的历史得以终结,使古典舞找到了立身之本,为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立作出了贡献。
  唐满城十二岁开始学舞,是北京舞蹈学院最早的五位教授之一,至今仍是我国古典舞学科的带头人,他除了坚持教研工作,还兼任多家学院的客座教授和文艺团体的编导。
  他从不服老,似乎有永久的创造力,不断提出新的思想,而且总愿与年轻的舞人比一比。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爱心的呼唤》走上京城舞台
  为感谢首都及全国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无私支援,从遭受洪涝灾害地区走来的吉林省白城市评剧团,日前将一台大型儿童话剧《爱心的呼唤》献给了京城观众。
  《爱心的呼唤》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单亲家庭子女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为培养合格接班人,人人都应献出一份爱心的主题。此剧由唐来明、周永太编剧,魏启仪导演,主演杨颖、阎晓娟等。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曹禺戏剧
  文学剧本奖
  小戏小品奖
  花落谁家
  《虎踞钟山》名列戏剧文学剧本奖榜首
  ’98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经过激烈角逐,最终《虎踞钟山》、《沧海争流》等十部戏剧文学作品夺得殊荣。中国文联、中国剧协日前在福建省泉州市新落成的文化艺术中心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
  每年一届的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剧本奖,是全国唯一戏剧文学大奖。此奖以鼓励戏剧文学剧本创作、促进文艺事业发展为宗旨,自1982年设立以来,已成功地举办了十一届,推出了二百余部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戏剧文学剧本,培养扶植了一批戏剧创作人才。此次评奖对象为1997年以来的戏剧文学作品。1997年是我国话剧诞生九十周年,在其纪念活动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话剧作品。其中深受广大观众欢迎、被戏剧界一致赞扬的《虎踞钟山》,在本届获奖剧本中名列榜首。作品通过刘伯承元帅建国初期创办军校的一段经历,写出了刘帅的高瞻远瞩和人格魅力,是近几年军事题材戏剧的精品之作。本届获奖作品中与《虎踞钟山》有着近似主题的《炮震》,以敏锐的观察剖析了我军现代化建设中的严峻现实。作品通过对部队当今生活图景的生动描绘,向我们述说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带给人们深深的思考。获奖作品还有话剧剧本《沧海争流》、《圣旅》,以及同样令人鼓舞的戏曲剧本《变脸》、《丑嫂》、《金魁星》、《狸猫换太子》、《苦菜花》和儿童剧剧本《大森林》,它们也都别具一格,具有一定的思想张力。除此之外,《一人头上一方天》、《老兵》等九部作品获提名奖。
  有关专家指出,此次获奖作品思想内涵深刻,艺术个性鲜明,既突出了主旋律,又呈现出多样化,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代表作品。
  小品《小时工》等获广泛好评
  ’98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小戏小品奖日前也决出胜负,《桃花俏》、《小猫又叫了》等三十件小品、小戏曲、独幕剧获一、二等奖。
  此次评奖活动从1998年2月开始,共收到全国各地选送的参评作品二千多件。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共有一百件作品获奖。总政话剧团的《小时工》、沈阳军区话剧团的《赶火车》、山东青岛艺研所的《入静》、广东中山文化局的《咫尺天涯》、江苏盐城文化馆的《梦里杏花天》、广东顺德文体局的《御手洗》等十件作品夺得一等奖,《奶奶的幸福》、《小店》等二十件作品获得二等奖,《起航》等七十件作品获三等奖。
  本次获奖作品的突出特点是整体水平有一定提高,并更加积极地贴近生活,直面现实,发挥了小品的讽刺功能,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热切关注和期望。此次广受好评的获奖小品《小时工》反映的是当前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下岗、分流,以及如何调整重构夫妻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小中见大,妙趣横生,给人留下许多可品之处。本次约四分之一的获奖作品为此类题材,它们以小戏小品的形式轻松活泼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个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这标志着小戏小品的日趋成熟。其他获奖作品也从不同角度歌颂了真善美、呼唤真诚与理解、倡导友爱与文明,艺术上短小精悍,幽默风趣,人物形象鲜明。
  本次评选活动是继北京、潍坊、青岛、鹰潭之后的第五届。在广东顺德举行颁奖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戏剧界专家还对小品的发展与走向进行了研讨。大家认为,小品自八十年代产生以来,迄今已有了长足进步,一大批有影响的优秀作品深为群众所喜爱。但也应看到目前小品的创作处于危急阶段,心态的浮躁,运作程序的简单,电视、晚会等需求量之大等,都使创作质量难于提高。专家们指出,小品要达到新的高度,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刘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大潮》展示农村改革画卷
  深圳万丰粤剧团将于10月24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演出大型现代粤剧《大潮》。该剧是根据万丰村党支部书记、万丰股份公司总裁潘强恩及丁元昌的长篇小说《新桃园梦》改编的。
  《大潮》描写了80年代初,新丰村党支部书记姬振华,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利用沿海地区毗邻港澳的优势,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大办合资企业,在新丰村率先推行股份制,并最终成立了新丰股份公司,带领农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此戏有较浓厚的南粤地方特色和农村生活气息,生动地反映了万丰村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斗与崛起。《大潮》由李观璇导演,陈世才、邓晓云等主演。(小祝)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童话京剧《小凤》飞进北京
  由湖北省京剧二团排演的大型少儿童话京剧《小凤》,已于10月22日起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上演。这是来自湖北灾区的第一支文艺团体,为感谢首都人民的关爱,向首都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
  《小凤》讲述了正义压倒邪恶、真理战胜强权的故事。它将京剧和童话有机结合,在唱腔上力求既不失京剧原味,又具有京歌特点。在表现手法上,突破京剧的传统表演模式,戏曲舞蹈化、武打舞蹈化,大胆创新,极富童趣。该剧由朱荣利、栾芬等少儿演员主演,导演秦湘麟。
  该剧在湖北已演出百余场,曾获湖北省优秀新剧目奖。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评弹电视艺术片《啼笑姻缘》问世
  由当代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蒋云仙和她的学生、评弹新秀王瑾合作演出的一百回评弹电视艺术片《啼笑姻缘》,以它南北咸宜的普通话道白和雅韵悠扬的苏州话演唱,赢得专家好评,认为这是一项富有开拓、探索意义的工程,它对评弹艺术冲出江浙,走向全国将起到积极作用。
  苏州评弹,在我国曲坛可谓独树一帜,不同凡响。评弹《啼笑姻缘》是二十年代末,著名作家陆澹安根据当时轰动全国的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长期以来,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演出,已流传于江浙广大地区。这次录制的一百回艺术片《啼笑姻缘》是最新版本。为了适应电视观众,每回二十分钟,每回内容,有情有节,引人入胜。
  《啼笑姻缘》电视艺术片是由江西电视台、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华戏曲电视编导协会和江西新雅图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
  (艺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杨钰莹追求新境界
  郦力
  杨钰莹的歌声在许多的大街小巷飘荡了好些年之后,这位自小喜欢歌唱,原为江西省歌舞团的歌手,近日有意淡出歌坛,远离充满喧嚣、鲜花和掌声的生活。
  生活的底蕴是深厚的,我需要沉淀自己。杨钰莹寓居城市一角,静静地梳理着自己的心绪,并走进学院充实提高。杨钰莹是聪明的,她非常明白自己的所需。她知道,广州市十佳文艺工作者、全国听众最喜爱的歌手、全国十大歌手等桂冠已经属于过去,一个歌手若没有很好的作品献给大家,实在是一件惭愧的事情。“从小到大一直忙于唱歌,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静下来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杨钰莹的由衷感悟。
  但生命里一直与歌唱为伴的杨钰莹可能不会与歌坛完全绝缘。她说,一些慈善义演和特别节目她依然热情参加,她希望能用多种方式回报歌迷朋友。最近由广州出版社出版的印刷精美的《美颜物语》一书,就是杨钰莹深造期间潜心撰写的,既是心得,也是交代。她将自己多年来演出得来的艺术见解和如何追求一份实实在在的外在美丽糅为一体,力求让更多的人能分享她所感悟的美好与快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