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文化之海纳百川
  新华社记者 冯瑛冰 王永治 任忆
  今年9月初,由印度裔指挥大师祖宾·梅塔指挥、中国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意大利歌剧《图兰多》在北京太庙上演。同时,四川剧作家魏明伦根据普契尼这部歌剧创作的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也在北京上演。普契尼虚构的中国公主终于在她“出生”70多年后以双重打扮回到娘家,完成了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省亲之旅。这段马可·波罗游记的续篇,再一次使双方认识到,中西文化可以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共同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
  这是世人瞩目的文化盛事,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
  随着国门的敞开,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在坚决摒弃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同时,中国人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无论是戏剧、电影、小说,还是音乐、舞蹈、美术,人们通过各种门类、各种风格的文化艺术,加强了与世界文化潮流的沟通。
  多形式、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使中国人得以欣赏到外国一流的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艺术。俄罗斯、西欧等著名芭蕾舞团大多来过中国。维也纳、柏林、纽约、费城等交响乐团也相继来中国献艺。继帕瓦罗蒂和多明哥之后,卡雷拉斯于10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演唱会,至此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都来过中国。
  北京市文化局负责文化交流的杨红彬处长说,在世界优秀艺术的熏陶下,北京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欣赏群体。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和世界文化之都,北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高雅艺术演出市场之一。
  电影的变化最有代表性。十年浩劫期间,只有前苏联、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等几个国家的电影被允许公开放映。改革开放后,日本、印度、墨西哥、法国、意大利、美国等不同国家的影片被一一介绍进来。如今,每年都进口几十部外国电影。好莱坞有的大片摄制完成不到半年,中国观众就可以坐在家门口品头论足了。
  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国的艺术生产力得到解放,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翻开北京的报纸,上面的演出、展览预告多得让人难以选择。北京市一个月的演出就有数百场,其中既有“梁祝黄河中国经典协奏曲音乐会”,又有俄罗斯基洛夫交响乐团音乐会;既有神话京剧《碧波金鳞》,又有小剧场话剧《爱情泡泡》。世界艺术汇聚中国,各地艺术汇聚北京,各艺术门类都能在这里找到发展的空间,几乎所有艺术爱好者的不同需要都能得到满足。一个既弘扬主旋律又提倡艺术多样化的时代终于来临。
  20年来,开放政策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使自信的中国人在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中,立足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空前恢宏的气度海纳百川,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把爱心献给每一位顾客
  长沙中山医药器械公司健民药店确保售好药
  本报讯 地处并不太繁华地段的长沙市中山医药器械公司健民药店,每天顾客盈门。群众在这里不仅舒心,更主要的是能买到好药,心里放心。
  药关系到人的生命安全,药店是特殊商店。健民药店不断教育职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售出的每一服药、每一味药都要严格把关。群众有疑虑和难点马上解决。一次一名顾客反映,他的爱人贴了一药厂药膏后,起水疱。营业员听后,马上给公司领导反映,公司经理刘瑛即派人冒着大雨看望起水疱的职工,最后经医生确诊,为患者用药过敏。尽管如此,他们又陪着药厂的人去慰问看望。这位起水疱的职工大受感动,说:“健民药店真好。”
  药店职工为了尽职尽责,大练基本功,许多人为了练“一抓准”、“一招灵”而放弃节假日。长沙地区阴雨绵绵,药材、药品易发霉,许多名贵药材都舍长沙而割爱。健民药店开展科研活动,采取系列防霉措施,解除了厂家的顾虑,他们多次被省、市医药管理局评为“放心药店”(文明药店)及“中药饮片质量评比第一名”。
  (宁东 李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幸福工程开展三年成绩斐然
  投入六千万元救助贫困母亲近四万
  本报北京10月21日讯 记者艾笑报道: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消除贫困日”。为纪念这一国际活动,连日来,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的幸福工程组委会和项目负责人百多人汇集北京,总结和评估了幸福工程开展3年来的工作。
  幸福工程是我国1995年2月启动的以救助贫困母亲为主题的社会扶贫行动,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等单位组织实施。它通过向海内外各界募集资金,以“小额资助、直接到人、滚动运作、劳动脱贫”的扶贫模式和开展培训、义诊等方式帮助贫困母亲治穷、治愚、治病。
  3年多来,已在24个省(区)市投入6000万人民币,设立了132个项目点,累计救助贫困母亲3.98万,使受惠人数达到18万之众。全国组委会还向各项目点免费提供了价值230万元的妇科病药品,为近4万贫困母亲作了健康检查,治疗2.6万人次,为贫困母亲举办各类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6万多人。
  仅据对第一、二批全国组委会资助的16个项目点的调查评估,受助母亲已从1359人滚动发展到3344人,在原基础上增加了168%,这些受助母亲的项目年收入一般在1000元到2600元。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太阳能所研制出系列家用产品
  本报讯 北京市太阳能研究所和北京桑达太阳能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桑普真空管的特殊结构,突破了传统太阳能热水器难于在阳台、坡屋顶安装等技术难关,最近研制成功了“冬之宝”等四大系列产品。(科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美国商会会长到对外经贸大学演讲
  本报讯 美国商会会长多那霍日前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了题为“美国商界领导谈美中关系新篇章”的演讲。他赞扬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和中国在稳定亚洲金融危机方面发挥的重大作用。(洪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减灾科普丛书》捐赠灾区
  本报讯 科普出版社在开过《减灾科普丛书》新书发布会后,当即将价值一百万元的丛书无偿地捐赠给灾区。丛书包括《防汛抢险知识读本》等。(高玉珍)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研讨什刹海环境治理
  本报讯 日前,在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西城区的领导和一些专家学者聚会,借《诗文荟萃什刹海》的出版,商讨什刹海的环境治理。大家认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将为什刹海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张必忠)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教师博览》明年公开发行
  本报讯 全国首家面向教师的综合性文摘月刊——《教师博览》,一九九九年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由江西教育社主办的《教师博览》,为全国上千万教师提供丰富精彩的国内外教育、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欧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太湖禁磷工程明年启动
  本报讯 太湖禁磷工程将于明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实施,为此,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日前在南京召开“含磷洗衣粉对太湖富营养化影响”研究成果报告会。(陈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进展
  本报讯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通络开痹片”已被审批为第三类中药新药。此药由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门诊部副主任医师石玉山研究成功。他先后被评为先进医务工作者,荣获个人二等功。(天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祛黄褐斑新药推出
  本报讯 辽宁新宾制药有限公司利用长白山区的野生资源,研制出丽人胶囊,它有调节人体功能,祛黄褐斑、老年斑的作用。(广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寨人兴教
  1993年,大寨村拿出经济收入的80万元,兴建了一所小学(如左图)。这笔钱看来数额并不大,可也占了当年大寨全部收入的8%,比例不算小。
  现在大寨人的生活有较大的改善,可以做到“小有教、老有靠、考有奖、吃水不用吊、运输不用挑”。其中两条与教育有关。“小有教”就是大寨人从幼儿园到小学都免费入学。目前,大寨的在校小学生占全村人口的1/10。“考有奖”则是凡考入中专、大专及大学的学生,村里分别奖给500元到1000元的奖学金。
  大寨人兴教让人看到大寨兴旺富裕的前景。
  本报记者 陈祖甲摄影报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围农字转 念致富经 铺小康路
  河北南宫职教中心痴心为农办学
  本报讯 南宫市职教中心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围‘农’字转,念致富经,铺小康路”的办学方向,创出了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职业教育路子,被农民誉为办在心坎上的“庄户学校”。今年该中心的500多名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毕业生在毕业前就大多已被当地农村争先预聘。
  围绕“农”字开设专业,让农家子弟按需选择学习课程。南宫市9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百业兴,才能全市经济活。基于这一认识,该中心始终把开办“农”字号专业放在首位,面向大农业需要,不断巩固农林牧专业,逐步增设了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民用建筑、机械修理等涉农专业,每年“农”字号专业招生数量都在招生计划的80%以上。
  致富技术领先,突出职教特色。为使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用得上,他们不断缩短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技能转化为财富的周期,引导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建起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家庭致富项目。截至目前,该中心已先后有2100多名学生办起家庭致富项目,其家庭人均收入高出周围乡邻上千元。
  走出校门开放办学,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中长才干。该中心围绕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探索为当地经济服务的路子,先后成立了农业、果林、畜禽防疫三个技术服务集团,开办了“流动土壤医院”,在342个农村建起了“技术服务墙”。几年来,已先后在该市推广各类适用技术上百项,创社会效益1.5亿元。(许庆常)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增产
  本报讯 笔者日前在山西运城采访时,发现一种“怪”棉花。“怪”棉花身上好像有什么“秘密”武器,棉铃虫一沾它,准会得“胃穿孔”死亡。
  这种“怪”棉花叫“抗虫棉”。抗虫棉身上确实是有一种“秘密”武器。这种“秘密”武器,是山西省农科院运城棉花研究所,把中国农科院人工合成的杀虫基因,导入棉花的细胞中“孕育”出来的。科学家称之为转基因抗虫棉。
  转基因抗虫棉的关键技术,已于1997年获国家发明专利。从而,使我国在这一领域成为继美国之后,在世界上拥有知识产权的国家。棉铃虫是棉花的头号天敌。1990年以来,曾持续在我国棉区大面积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棉区的年经济损失就达近1亿元。
  抗虫棉对棉铃虫、烟草夜蛾和红铃虫有抗性,而对其它害虫则无抗性。山西省为了加速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先后投入200万元,在植棉大区运城示范。今年,运城地区已示范推广1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10万亩。
  经田间对比实验证明,非抗虫棉的被害率为31.9%,而抗虫棉的被害率却仅为2.8%。棉农防治棉铃虫的总成本,可由此降低50%以上,增产幅度为15%—40%。(程玉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休、增、控、调”四管齐下
  浙江渔业资源明显回升
  本报舟山10月19日电 记者赵永新报道:前几年濒临绝迹的大黄鱼群又开始出现,带鱼产量明显增加,小黄鱼、墨鱼产量稳中有升。这是记者日前在宁波、舟山采访看到的喜人景象,也是浙江省近年来不断控制捕捞强度,调整作业结构,实行伏季休渔和人工增殖放流的必然结果。
  进入90年代,在利益驱动下,众多渔区纷纷增船、增人、增马力,致使鱼越捕越小,越捕越少,渔业资源急剧衰退。
  全国伏休看东海,东海伏休看浙江。早在七八年前,舟山、宁波等地就开始实行伏季休渔,但由于“你休我不休,你不捕我捕”,效果很不理想。自1995年农业部在东海黄海实行“一刀切”伏休以来,浙江省的水产、渔政部门坚持“深教、疏导、严管、重罚”的工作方针,广大渔民从被动服从到自觉执行,在伏休期间做到了“船停港,人上岸,网入库”,万余艘应休渔船全部入港歇业,极大地保护了幼鱼生长。
  人工增殖放流是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行的又一得意之举,从1982年到1997年,宁波市的象山港累计放流中国对虾苗20多亿尾,使北方对虾在东海安家落户。今年7月,象山港又进行了全国首次大黄鱼增殖放流,入海大黄鱼苗种14.3万尾。从1992年起,舟山市也开始人工放流中国对虾,到去年已累计放流3.21亿尾,使虾类产量成为该市第一大捕捞品种。
  以法兴渔,严格控制捕捞强度。近年来,宁波、舟山两市相继出台了《象山港水产资源保护条例》、《渔政船海上巡逻值班制度》等地方性法规,加大渔船的管理力度。他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三无”渔船进行清理整顿,全面实行捕捞许可证制;同时严把渔船更新、购置的审批手续,使渔船的马力、数量稳定在1995年的水平上。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浙江渔场的渔业资源,提高了渔民的生产效益。该省的海洋捕捞产量和产值分别由1992年的122.86万吨、39亿元增加到去年的293.04万吨、136.07亿元。
  浙江省水产局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200海里经济专属区制度的实施,强大的捕捞力量与脆弱的渔业资源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因此,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只能加大,不能有丝毫放松。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促进沙产业发展座谈会形成共识
  科学治沙不毛之地变沃土
  本报北京10月21日讯 记者贾西平、马利报道:发展沙产业,变不毛之地为沃土,成为今天出席“促进沙产业发展座谈会”的有关方面领导与专家的共识。与会者认为,在我国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现代科技治理沙漠,发展生态农业,是缩短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突破口,也是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根本措施。
  宋平同志出席座谈会并发表了即席讲话。宋平同志说,沙漠化地区许多都是不毛之地,生态环境薄弱,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有许多干部、科学家长期在那里劳动、工作,表现出崇高的奉献精神。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沙漠化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治理,生态恶化还在继续,治理沙漠这项工作非做不可。防沙、治沙,在沙漠地区发展农业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也是一件很有前途的事业。我国一些示范点的经验证明,治理沙漠,发展生态农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宋平同志还为1998年度全国促进沙产业发展先进个人和集体颁了奖。受表彰的先进个人是:张富贤、王多胜、梁爱、杨兴昌、孙之美、孟有儒、王永祯、杨虎年。甘肃省山丹县获先进集体奖,甘肃张掖地委书记马西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局李建树获特别奖。还有9位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获得了品学兼优学生奖。
  沙产业理论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1984年提出的,主要特征是“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10余年来,在各地方干部和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沙区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创建一些沙产业示范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持之以恒治理水土流失效果显著
  壶关新景雨水随人心愿流
  本报太原10月21日电 太行山上的山西省壶关县地貌特点如同它的地名一样,像一把凹凸不平的壶:山大、沟多、水少、地薄。以前,这里的人们盼下雨又怕下雨。没雨壶内冒烟,下雨壶壁四漏,蛤蟆撒尿也成灾。如今,壶关这把“壶”变了———20年种草植树带来郁郁葱葱。由于突出的生态环境改善成就,壶关被国家环保总局确定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荣获全球500佳提名奖。
  壶关县位于太行山东南端,境内有大小山峰150多座,大小沟壑3360多条,1013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水土流失面积达83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2%多。长期以来,这里恶劣的自然环境尤其是水土流失,使旱灾涝灾不断,经济发展十分落后。
  壶关干部群众痛感环境恶劣是贫穷的根本原因,把通过水土保持、改造环境作为治穷致富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20年来,历届县委政府把这项工作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统一下达任务、统一调动人员、集中使用资金,通过政策引导、投资倾斜把农、林、水、牧等相关行业协调起来,使治理水土流失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20年来,全县农民治理水土流失投入的劳动积累工累计达6000多万个。全县完成治理面积80多万亩,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现在的25%,泥沙流失量由240万吨下降到70万吨。绿化面积由1978年的8.6万亩增加到1997年的150万亩,覆盖率达到40%。
  环境的改变,大大改变了壶关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各类灾害减少了一半,出现了“小雨不出坡,中雨流小河,暴雨不塌坡”的喜人景象,原先干石山上裸露的窝铺,变成了绿树遮荫的村庄,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提高,1997年人均纯收入达1380元,比1978年增长了28倍。
  (赵红兵 阎晓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10月20日讯 首都部分专家、学者今天参加了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举办的“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研讨会”,共同探讨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以及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如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问题。民盟中央副主席冯之浚作了书面发言,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姜颖等出席会议。(蒋建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