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实效与实干
  ——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方法系列谈之五
  潘祖亮
  讲求实效,是我们共产党人做一切工作、办一切事情的基本要求。搞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讲求实效。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和基本任务,是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样的目标和任务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得到实现和完成。而收到实效,就必须实干。
  实干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注重实情,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措施,明确方法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我们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和保证,也是衡量各级领导干部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抓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求真务实。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精神文明建设的起点不一样,思想文化观念、风俗习惯有差别,因而,各地党政部门必须正确把握中央精神,深入了解本地实际情况,不可不切实际地生搬硬套某些做法,否则,只能事与愿违,事倍功半。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向群众问计,有的放矢地制定办法和措施,使精神文明建设符合本地实际,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接受。脱离实际情况,盲目照抄照搬,是收不到好效果的。
  实干要以立为本,虚功实做。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人做起,积小成大,积少为多,积久为功。要把握好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着力点和结合点。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着眼点必须放在广大群众身上,紧紧依靠、广泛发动和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精神文明建设真正面向群众、面向实际、面向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实际工作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既要全面、整体推进,又要明确不同时期的重点。要把与广大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加以解决,以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在总结各地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目标责任制、管理机制和检查评比机制等,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
  实干还要立足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如社会服务承诺制、“百城万店无假货”、“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倾向和做法。有的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仅仅停留在会议上、口头上、文件上,空喊口号,不抓落实;有的偏重于形式,满足于表面热闹一阵子,忽视实际效果;有的工作缺乏连续性,抓抓停停,穷于应付。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反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形式主义是实事求是的大敌,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仅收不到实效,而且妨碍工作落实,涣散群众斗志,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图虚名,招实祸,这样的教训一定要认真吸取。


第10版(理论)
专栏:

  植根于实践的伟大理论
  刘建明
  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植根于实践,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是充满生命力的伟大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实践发展的必然。毛泽东同志把人的认识规律概括为一个公式: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往复循环,以至无穷。马克思主义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建国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在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刚刚脱胎出来、生产力还相当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正确的认识,党的指导思想出现失误,错误地把阶级斗争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休止地加以扩大,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动乱,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文化大革命”之后,党内又出现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错误。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政治勇气和实践勇气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全面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出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实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根本改变;同时,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伟大实践,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完全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对教条主义的胜利。注重实践,勇于创新,是邓小平理论重要的特征之一。
  邓小平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一次比一次深化,不断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止,必然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只有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的经典著作中某些结论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邓小平理论中的许多重要观点是在马克思主义原有的本本中找不到的,是完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所在,没有创新就无所谓发展。我们要学习邓小平同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态度。
  邓小平理论是实践探索的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他多次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二是充满改革、创新和进取精神。他多次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我们党才揭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体制。邓小平同志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市场机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成熟,结束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把社会主义始终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历史,从而把市场机制统一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中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历史性的突破,为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实践选择的结果。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选择和检验的结果。从经济建设的实践看,改革开放使我国国民经济在很短的时间里焕发了勃勃生机,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党的建设的实践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巨大挫折;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风波。然而,社会主义中国不但没有倒下去,而且政通人和,经济发展,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稳固,我们经受住了严峻考验。所有这些都得益于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指导,得益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深入人心。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指导下,我们一定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王西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富民政策。其中,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的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它不仅是农业生产有效的经营方式,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制度,而且由于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改革和发展,成为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稳定完善党的农村政策,首先要稳定完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政策。
  农民家庭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是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我国农村改革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958年至1978年,在人民公社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的体制下,完全否定了家庭生产经营的功能,农户成为一个纯粹的消费单位,既没有生产决策权,不对生产经营结果负责,也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这是我国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所在。1978年以后的农村改革,确立了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实现了生产经营过程中责、权、利的统一,劳动者能够根据作物生长需要和温度、雨量、光照等自然条件的变化随时随地灵活决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功能。尤其是家庭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以后,由于能够积累个人资产,因而产生了内在的发展动力,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是我国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产品连续大幅度增长的首要原因。二十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无一不是与坚定地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经营制度密切相关的。家庭承包经营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繁荣有效的经营机制,是党在农村的一项长期政策。
  实践证明,家庭承包经营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加上社会化服务和配套政策,就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既能适应传统农业,也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即使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生产需要更大范围联合和合作的时候,同样可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通过分户生产、合作加工和销售的方式,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既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的一项带根本性的措施。农民怕政策变,首先是怕土地承包关系变。有了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才能稳定人心,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农民才有长期预期,愿意增加土地投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肥力。否则,就会出现短期行为,甚至实行掠夺式经营。因此,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不变的政策,搞好土地续包工作,完善合同管理。同时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重视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和土地承包关系的重要条件,要在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组织,建立农业的产业群和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稳定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发展农业生产,还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经济社会环境。要继续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和理顺农村的税费制度,减轻农民负担,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要强化法制建设,规范各类行为主体,保护其合法权益,使新的经营体制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制度化、法律化,以维护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政策的长期稳定。


第10版(理论)
专栏: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毛如柏
  编者的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是中华各民族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四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毛如柏同志联系宁夏工作的实际,对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宁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和体会。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切实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政治稳定,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把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早在延安时期,我党就建立了回族蒙古族自治地方,初步实践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4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新纪元;建国伊始,在《共同纲领》中明确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并于1954年正式载入《宪法》,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相继建立了四个省级自治区和一批民族自治州、自治县;1984年,根据《宪法》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民族区域自治法》,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党的民族政策逐步完善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并形成法律,是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必然结果,显示出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几十年来,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结出了丰硕成果,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了伟大胜利,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伟大创举,是中华各民族人民作出的历史选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在多民族的国家里,各民族的一切权利完全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实行民族自治是建立多民族民主国家的重要条件。我们党在研究处理国内民族问题时,选择了民族区域自治而非其他形式,这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充分遵循我国的民族传统和历史基础的结果。我国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共同生息、劳动在华夏大地上。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经济上相依共存,文化上学习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共同的根本利益,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特别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同甘共苦,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和压迫,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翻身解放。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长期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已成为各民族世代传承的纽带,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人民遵循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选择。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民族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边境的安宁、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权利和民主权利,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激发了各民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事实充分表明:我国是世界上民族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但是,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具有长期性,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有其自身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是如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增强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自觉性,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几个关键环节
  在迈向新世纪的征程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民族地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必须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密切联系各民族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他们产生于本民族的人民群众之中,熟悉本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懂得本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易于了解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疾苦和要求,同本民族人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厚的感情,有带领本民族人民群众改变落后面貌、赶上先进民族发展水平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要有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正确指导,又要有一支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现在民族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同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今后,民族地区还要继续发展壮大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培养、选拔少数民族中高级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上。对那些政治坚定、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民族干部,要大力培养、充分信任、大胆提拔和放手使用,使他们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面加强民族团结。毛泽东同志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团结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发展才能繁荣。要广泛深入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树立民族平等观念,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民族理论和政策水平,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加强民族团结的核心是各民族干部的团结,只有各民族干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带动各民族群众的大团结。因此,各民族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为民族地区的繁荣振兴、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而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人民相依共存、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民族群众要相互信任,各民族干部要相互信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共同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各民族干部群众要相互理解,理解是团结的基础。要全面地、历史地看待民族地区的落后,充分理解民族地区群众的困难和民族地区工作的艰辛,充分承认和尊重各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独特性,加强沟通,促进理解,消除隔阂,增进团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各民族人民谋利益的,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具有广阔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满腔热忱,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要充满感情,关心群众的冷暖,体谅群众的疾苦,理解群众的困难,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的各项事业才会大有希望。
  妥善及时地处理好宗教问题。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民族、宗教无小事。”“对于民族、宗教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及时地妥善解决,不可掉以轻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我国少数民族大多数信仰宗教,虽然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存在着一定差异,但在政治上、经济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我们要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把全体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共同目标上来,坚持保护人民利益和维护法律尊严,既充分尊重群众的信仰自由,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与此同时,加强对宗教工作者队伍的教育和建设,培养一支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又有丰富宗教知识的爱国宗教工作者队伍;加强与宗教界上层人士的联系和团结,在政治、生活等方面对他们给予关怀。只要不偏不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地区一定能够形成良好的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赋予民族地区更大的政策空间。邓小平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就强调:“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确定了一个原则,就是在汉族地区实行的各方面的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不能照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出另外一套政策,诚心诚意地为少数民族服务。”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怀。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大多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这就决定了民族地区必须采取比其他地区更为优惠、更为宽松的政策措施,使民族地区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民族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潜心研究民族地区的特点,把中央的大政方针同本地区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善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政策措施,加强民族立法工作,妥善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要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以政策创造效益,以政策促进发展,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落到实处,促进民族地区的繁荣进步。
  最根本的是搞好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根本的是搞好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边疆边陲和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教育、文化比较落后,并有相当多的农村贫困人口。因此,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要求更为迫切。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全面振兴,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和繁荣,我们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才有可靠的保障,各民族的平等、团结才有坚实的基础,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四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同其他民族地区一样,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坚定不移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既是历史的经验,更为我们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取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新成就确立了必胜的信心。党的十五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紧密结合宁夏实际,确定了跨世纪的发展战略。为把一个初步繁荣、富裕、文明的新宁夏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我们将努力搞好各项工作,全力推进各项事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寻求和努力培育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使农业成为全区最具优势、最具活力、最具开发前景的产业,使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大力扶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集中力量振兴石化、冶金、机械、建筑建材、医药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使非国有经济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加速科技进步,推动全区经济从资源导向向资源导向和市场导向并重转换,重视科技导向的作用,实现跳跃式发展。我们要十分注意民族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工作,以项目为龙头,引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动全区经济的腾飞。
  全面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科技和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起点较低,基础薄弱,专业技术人才奇缺,这既是经济落后的一种反映,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民族地区科技教育,功在当代,泽被后世。要从各民族的实际出发,积极建立民族教育体系,规划民族科技发展,特别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增加投入,改善条件,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水平。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的力度,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筹百年大计,奠千年基业。
  二十一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我们伟大祖国前程似锦,民族地区的明天将更加美好。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带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再接再厉,加快发展,创业富民,把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