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

  成功的调控 宝贵的经验
  张克智
  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科学论述,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推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党中央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在各个领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观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取得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巨大成就。这是党中央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取得的新成果,充分说明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统领全局的领导水平大大提高了。
  例如,1993年我国经济过度扩张、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金融秩序混乱,党中央、国务院从“三个有利于”的实际出发,制定并实施了十六条宏观调控政策,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先后进行了财税、金融、外贸、外汇、物价和投融资体制等多项改革,逐步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运用财政、税收、利率、汇率和物价等经济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既抑制了通货膨胀,又保持了经济快速增长,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较早地抑制了“房产地产热”、“开发区热”和“证券期货热”等“泡沫经济”的过度发展,比亚洲一些国家提前几年预见有可能产生金融风险,从而使我国较好地防范了金融危机。现在,回过头来看,假若199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不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一系列改革措施,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将出现亚洲一些国家那样的金融危机,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好的经济形势。
  近几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理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不能取消宏观调控,而且在许多领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不能全靠“看不见的手”,还需要有“看得见的手”,以便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调控手段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调控力度必须把握得当,调节机制要相对灵活。二是关于加快经济发展的理论。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和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要是讲质量、讲效益、有条件的地方,就要尽可能发展快一点。但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搞重复建设、盲目建设,更不能用发展“泡沫经济”的办法追求过热的经济增长,也不能不顾市场需求、不讲效益地盲目生产、积压产品。三是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国内经济(包括金融、外贸、外汇、证券、期货等)与国际经济接轨,不能脱离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还不完善这一重要国情,也不能脱离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要清醒地看到两者的差距,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防止被投机商利用或“炒作”;利用外资和借用外债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偿还能力,以中长期贷款为主,不能不切实际地贪多求快,也不能搞低水平的重复引进、盲目引进。四是关于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理论。自1993年以来,我国经济从“高增长、高通胀”到成功地实现“软着陆”以后,一直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态势。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经济理论,审时度势,调整和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政策。去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以来,许多国家出现了货币贬值、物价高涨、经济衰退和政局动荡的局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今年,在投资不足、出口增幅下降和生产增幅下滑的情况下,面临经济增长乏力、通货紧缩的形势,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和增加社会就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汲取了一些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教训,在采取信贷政策仍感力度不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采取了更加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即主要是扩大农林水利、生态环保、交通通信、居民住房和改造、建设城乡电网及中央直属粮食储备库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采取这些政策措施,既解决了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又防止了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既避免了虚拟资本的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发生,又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造福于子孙后代,其意义非常深远。
  综观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伟大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坚持、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理论。在去年以来的亚洲金融风波中,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经济动荡和国内遇到历史上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人民币不贬值,整个社会保持稳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这不仅有效地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对稳定香港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以及增强人们的信心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声誉。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难度与力度
  ——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方法系列谈之四
  顾涧清
  十五大报告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承认,同物质文明建设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其特殊的难度。这个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潜在性。精神文明建设不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显而易见,容易测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许多工作及其成效难以用数字来评估。二是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做人的教育、改造和转化工作,这是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件简单的事。三是渐进性。精神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而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神文明建设效益的展现一般都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靠突击实现。
  但是,有难度,不等于无法进行建设;有拦路虎,不等于无法到达彼岸。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斗争只是在有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末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我们从来就没有低估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我们也从来没有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看得轻而易举。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各级党组织工作的决心和抓落实的力度。工作力度是难度的克星。力度大,难度就变小;力度小,难度就增大。
  我们知道,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要有工作力度,没有一定的力度,认识、工作不到位,说说而已,落不到实处,工作是做不好的。对于有难度的事情,就更需要加大工作力度,以突破难点,攻克难关,进而进入良性循环。怎样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呢?要在“三个到位”上下功夫。一是认识要到位,即决心要大。一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之所以抓得力度不够,很重要的原因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对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以立为本、以人为本的根本大计认识不足,因而缺乏紧迫感,影响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心。二是工作要到位,即各项工作要落到实处。抓工作的力度不在于叫得多响,而在于把各项工作落实好。为了把精神文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工作一定要抓准、抓紧、抓到底。抓准,就是对一个时期要做什么事,达到什么效果,采取什么具体措施要符合实际,符合群众需要,问题要抓到点子上。抓紧,就是一旦决定了、上了马,就狠狠抓下去,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到底,就是一以贯之,锲而不舍,不解决问题不撒手,有了成效也不满足、不停顿。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是督促要到位,即动力和压力要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真正起作用的激励机制和检查督促机制,通过检查评比,表扬先进,批评后进,总结、推广经验,研究、探讨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办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在比、学、赶、帮、超中不断迈上新台阶。
  明代归有光有言:“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这就是说,事情的难与不难,与人的认识和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工作是靠人来做的。工作力度来源于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干劲。精神疲沓,劲头不足,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就会使精神文明建设一无所成。相反,明知有难度,迎着困难上,加大工作力度,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就会不断收效,日见其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积累经验,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总之,犯其至难,方能图其至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航程中,任何畏首畏尾的情绪都是不必要的,任何急躁浮虚的态度也是有害的。只要我们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并在新的实践中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攻克难关、加大力度、多洒思想教育的雨露,认真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上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一定会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迎来新的世纪。


第10版(理论)
专栏:

  重视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张广琦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宣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手段和政治优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要注意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又不能忽视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当前,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需要解决许多极其复杂的问题。比如,在所有制结构上,要处理好以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收入分配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利益格局上,既要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把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等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我国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如果我们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一现状,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势必会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广大群众解疑释惑,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社会问题,才能齐心协力,勇闯难关。
  要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实际生活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意识形态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已经确立了指导地位,但封建主义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小生产的习惯势力仍有相当影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文化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二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整个社会教育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亟待提高;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已经得到共识,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消极腐败现象尚未全面有效地得到遏制,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党的各级组织要针对这些新特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要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以马克思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以科学文化取代愚昧落后,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代种种社会不良陋习。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分阶段循序渐进。二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关系。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更好地实现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有机结合。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平凡,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表现出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扶贫帮困、扶弱助残是为人民服务,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也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社会里,不论何种岗位,不论能力大小,不论职务高低,人人都能够而且应当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做出表率。三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既不急于求成,犯“左”的错误,又不随波逐流,盲从错误的社会思潮和行为,犯右的错误;既不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又不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既不脱离现实,要求意识形态领域纯而又纯,又不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既不把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随意上纲上线,又不放弃必要的批评和斗争。
  通过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我们认识到,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运用好理论宣传手段、文化感染手段和法律约束手段。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文化生活的感染力和法律制度的约束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科学理论的说服力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和本质特征,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功能是以理服人。要取得理论宣传的理想效果,首先理论必须是科学的,能够正确地解疑释惑;其次说理的方法也必须是科学的,方法不当,也不能实现科学理论应有的说服力。文化生活的感染力,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增长。思想政治工作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通过组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使人们自觉吸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接受并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提高自我修养能力。法律制度的约束力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是使国家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只有沿着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运行,才能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社会环境,我们的政治优势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第10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人民大学举行博士生论坛
  本报讯中国人民大学日前举行第九期博士生论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
  与会者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与会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取得了三项重大成果: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确定了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组织上,确立了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地位。
  经过研讨,与会者加深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中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性。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强大思想武器。与会者认为,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就是要全面正确地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全面正确地学习和把握党的十五大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从而更加坚定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更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胜利完成十五大部署的各项任务、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这期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马绍孟教授主持。
  (卫庶)


第10版(理论)
专栏: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宋瑞祥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发育层面差异大的国家里,必须历经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才能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大量事实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切实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努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科学地认识地球的生命
  地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认识到唯一有生命存在的行星。据科学家测算,地球已有五十多亿年的历史。地球的形成、演变既有漫长的演化,也有着瞬间的灾变;既有达尔文生物物种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历史,也有恐龙绝迹的事实;既有小行星撞击造成的破坏,也有火山喷发、地震活动引起的灾难。地球的沧桑变迁,大陆板块漂移和碰撞,进入第四纪以来几次冰期、间冰期的发生,改变了地球环境和生命。地球包括岩石圈、生物圈、水圈、气圈等,人类活动不能破坏地球圈层的自然生态,应当科学地认识地球,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地球才能造福人类社会。
  现在,居住于地球上的生命已有千百万年的历史。在这个时间里,不断发展、进化和演变着的生命,不能与自然规律相对抗,否则,就会得到违背自然规律的灾害、苦果。地球上生命的历史,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演化的整个历史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但自从人类出现之后,才有了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
  人类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经历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地球和自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听天由命、牧童经济进入环境保护。1992年世界政府首脑会议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正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向地球索取。土地被种植,沉睡的矿产资源被开发,森林被砍伐,海洋生物被捕捞,等等。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地球默默地为人类作出巨大的奉献。而地球得到的回报又是什么呢?欧洲产业革命的结果推进了工业文明。但是,“地狱般的阴森森的烟气,像西西里火山和巴尔干神殿似地笼罩伦敦”。“伦敦周围的水果树不结果子,连树叶也纷纷凋谢。生长发育中的孩子,有半数在两岁以下就夭折”。由此可见,产业革命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给人类健康发展带来危害。
  我们不妨回顾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盛唐时期,古都西京(即现在的西安)通往中亚、地中海和欧洲的丝绸之路,一派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繁荣景象。如今,丝绸之路大片荒漠戈壁,黄土高原干旱缺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这种生态变化,对地球史来说也许是短暂一瞬,而对人类来说却是严酷的现实。要想恢复历史的繁荣和生机,需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艰苦努力。因此,人类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科学地协调、改造环境,善待地球,才能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保护自己的家园。
  保护环境,建设生态
  目前,我国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环境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我们应当认真地不折不扣地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实践中去。
  中国的环境令人担忧。大家不会忘记,今年三四月间刚刚发生的事件:西北起沙暴,京城降泥雨,南海泛赤潮,环境警钟频频向世人敲响。西南、华南、中南、华东酸雨连片,北方还有一块二氧化硫区;淮河、辽河、海河、太湖、巢湖、滇池水体遭受污染;蓝天难见,垃圾围城,黑水穿堂,是不少都市的景观;江、浙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是我国农村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一个范例和缩影,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环绕太湖的近千家企业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广大农村化肥、农药的污染,养殖业的生物污染,以及星罗棋布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水的污染,使美丽的太湖遭到严重污染;今年入汛以来,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
  大量事实告诫我们: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我们绝不能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在城市,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农村,不论是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兴办三产,都要把环境保护摆在第一位。我们要控制污染总量,实现从点上治理到面上建设,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和废物减量化的转化。江苏的同志说得好:既要金山银山,又要清水绿山。这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
  珍惜资源,节约资源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问题是未来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可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水、土壤、森林、草原等,大体属于可再生资源。74%的工业原料、85%以上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地球上的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地球上众多资源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所以,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是全世界应该共同遵循的原则,中国更应当这样。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十分贫乏。其中,我国人均耕地、淡水、森林、矿产资源,特别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石油、天然气、富铁、铜、钾盐等大宗矿产,都严重不足。同时,我国资源破坏严重,矿产资源滥采乱挖,采富弃贫,浪费惊人;淡水、森林、草原、耕地在开发、灌溉、采伐、载畜、开垦等方面问题不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转化,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废物材料的回收再生等方面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科学的工艺路线、法律法规、经济政策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节约资源。
  从长远看,我们应加强对我国国土资源进行科学调查与评价,探明总量,做好开源这篇大文章。要树立资源全球观,充分利用国际和平环境,利用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利用非洲、拉美和亚洲周边国家开放发展的机遇,推动我国的企业集团走向海外,采用国际通行做法,通过风险勘探、开发,建立海外紧缺资源基地,以便更好地利用海外资源;要建立国家战略资源储备制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亿万群众的艰苦努力去实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依靠亿万人民群众在新的实践中开拓创新。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建立国家宏观经济结构,到制定法律法规和经济政策;从引导微观经济活动、企业事业单位的具体实践,到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要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决策者的头脑中去,落实到亿万群众的具体行动上来。
  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抓教育。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类的不当行为和失误,将给自然带来灾难,同时也将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的教育界、思想界、学术界,我们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同志们,要通过多种手段和多种形式深化教育,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寓教于乐,唤起人们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让亿万群众自觉地坚持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处理人和地球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将生活得更好,人类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邓小平理论概论》评介
  奚广庆等人主编的《邓小平理论概论》一书,现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教育部向全国高等学校推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该书力求按照邓小平理论的风格,紧紧扣住邓小平理论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该书不仅体现了邓小平理论朴实精粹的风格,而且增强了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兴趣。
  该书在系统阐明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注意把科学理论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统一起来,把展现邓小平同志人格魅力和思想品格作为贯穿全书的重要内容,把邓小平同志忠于人民,尊重群众,毕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的精神境界生动地再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感染力,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学习邓小平同志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追求科学真理与实现人生价值统一起来的伟大人格,学习邓小平同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境界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该书从框架格式到叙述方式、语言表达都力求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全书简洁明了,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之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