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市场扫描

  前些年,纺织行业由于盲目上马、重复建设,形成粗加工能力过剩而精加工产品需进口的怪现象,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压缩淘汰1/4纺锭。近些年服装业的发展也似乎沿着纺织业盲目扩张的老路在走:中低档服装过剩,高档服装进口——
  服装业该“压锭”了
  本报记者 彭嘉陵
  打折风能吹醒服装界吗?
  在发达国家,每个男人有10来件衬衫是很正常的事。但在目前的中国,每个城里男人平均每年应该买9件衬衫,这似乎有点超前了。1997年我国年产衬衫15.57亿件,出口6.33亿件,还有9.24亿件在国内销售。据了解,根据目前我国的消费水平,衬衫销售对象主要在城市。2亿城里人中就算有1亿男性公民(其实应该减掉一二千万男性儿童),每人每年将拥有9件衬衫。如果说有些富有的城里男人拥有9件衬衫,倒是不为过,但要让他每年新买9件衬衫,这似乎不太可能。衬衫并非易损商品,用不着每年全部更换。
  于是,在今年这个炎热的夏天还未到来之际,衬衫的打折甩卖就早早拉开了帷幕。
  其实,市场上几乎没有不打折的服装。真丝领带10元3条,西服由1000多元降至300多元,重磅真丝女衬衫由去年的150元降至48元……已持续两年的打折风,今年尤甚。有些名牌硬挺了两年,今年也难以抵御。
  几乎所有城市大商场都传出这样的信息:服装销量增加,销售额反而下降。
  有些女装打折可能与款式过时有关,但像衬衫、领带、西装这样一些男人用的服饰,正常情况下不会如此打折。唯一的解释是:生产过剩。
  据中国服装协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81种纺织品中,47%供过于求,29种针棉织品中,41%供过于求,没有供不应求产品。
  每人每年几件衣服?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旺盛的市场需求惯坏了服装企业,那是中国服装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只要有三五台缝纫机,做出衣服就能卖得出去。需求刺激了生产,获得巨额利润的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并迅速扩张,同时成为榜样,带动后来者紧紧跟上。据不完全统计,服装企业现已达4.5万家。
  许多企业盲目扩张。衬衫、西装、领带等采用日、德、意现代化流水线的企业,更是希图通过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就单个企业来讲,这无疑是对的。但大家都追求规模的最大化,结果必然是产量的急剧膨胀——1997年服装产量超过90亿件,生产能力达到120亿件。有人甚至认为,全社会的服装生产能力(包括个体裁缝和消费者自己制作、编织的服装)已达到200亿件。
  衬衫已有4000余家企业,600多个品牌,而且还以每年500家的速度增加。年生产能力在100万件以上的企业就有20多家,最多的已达1000万件。衬衫的盲目发展,还源于前些年厂家、商家甚至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对市场过于乐观的估计。他们算的是总账:全国6亿男人,每人每年仅有一件半,比起发达国家来差得太远。这种算法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把1.5亿男性儿童算进去了,二是把所有农民兄弟也过早考虑进去了。农民的消费能力目前还达不到每年新买一件半(若按4.5亿成年男性来算,应是两件以上)一两百元衬衫的能力。有人甚至更荒唐到按全国人口来算,平均每人不到一件,因而盲目乐观地认为,衬衫市场潜力巨大,要加紧开发。
  西装生产企业目前已达到500多家,去年产量5.38亿件,这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小一半出口,还有近3亿件在国内销售。也就是说,城里男人每人每年要新买3件西装,算上农民弟兄,全国每一个半男人有一件。西装比衬衫更加耐穿而且价格不菲,一个男人一般拥有两三套西装就很可以了。但有的西装企业却认为,还有很多农民兄弟没穿上西装,市场潜力很大,大可开拓。难以想象,农民兄弟会穿着西装下田?当然,在结婚或走亲访友时穿穿西装是完全可能的,但有一两套足矣,而且一旦拥有,不会很快添置新的。同时,休闲服、便装的兴起,对西装是致命的打击。因此自90年代中期以来,西装销售持续滑坡,严重供大于求。但据了解,目前十大西装主导品牌中有半数以上还在新建生产线。
  女装本应是个性化比较强的门类,但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设计开发能力,只能仿冒别人的款式。结果好销的款式很快生产出许多,因而女装市场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挑剔的女人们反而敬而远之,下场同样是大甩卖。
  市场仍有空白点
  服装业靠打折和甩卖维持生存并非长久之计。
  经过20年的迅速发展,我国服装量的问题可以说完全解决了,但质的问题还差得很远。应该看到,如今的市场过剩是相对过剩,市场仍有许多空白点,不少人买不到合适的服装。如新颖的个性化女装、合体而大方的中老年服装、价廉物美的大童装以及舒适的内衣等。明智的企业应该认清这些市场的巨大潜力,及早转向,另寻发展空间。同时,市场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城镇追求舒适、美观、新颖及部分高档,而农村图的是实用、耐穿,但收入有限。因此,生产必须定位准确。这需要下苦功夫。如认真研究消费者的体型特点,增加服装型号,减少断档缺号。
  衬衫、西装、领带等行业的大规模扩张,还在于人们想走一条省事省劲的捷径——不用在设计等方面花什么功夫,就能以量取胜赚取利润。现在,这条路走不通了。严峻的市场形势迫使中国服装业必须尽快改变盲目扩张的发展战略,而在设计、面料和经营方式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好在服装行业大多是集体、三资、私营、民营或股份企业,国有企业只占5%左右,总体说来机制比较灵活。因此应该也能够做到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主动压缩生产总量。但这需要行业协会的引导和调控。同时,服装业90%以上是中小型企业,没有足够实力进行大规模市场拓展,因此,走联合之路,进行资产重组,是服装企业不可回避的选择。
  不求多,但求强。这将是中国服装界今后要摸索着往前走的一段长路。
  服装业该进行大调整了。
  压题照片: 本报记者 徐烨摄(附图片)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一至八月服装产销及出口分析
  周绍宁
  今年1至8月,服装行业受到国内服装市场需求不足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两面夹击,运行难度明显加大,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服装出口速度维持增长,但后劲已明显不足
  据海关统计,今年1至8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05.4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占我国外贸出口总值的17.3%,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出口105.21亿美元,增长1.1%;针织服装及附件出口81.65亿美元,增长15.3%。服装及衣着附件进口6.94亿美元,其中梭织服装及附件进口4.8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8.9%;针织服装及附件进口1.8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2%。服装出口中加工型贸易继续减少,一般贸易出口增长。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日益显现的情况下,我国服装产品出口能维持6.1%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我国1997年服装出口超过亿元的贸易合作伙伴,比1996年增加了巴西、瑞士、荷兰、澳门四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至8月我国对哈萨克斯坦、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沙特阿拉伯、智利、南非、越南、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服装出口又有大幅增长。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除俄罗斯联邦以外,其他国家进口我国服装的基数都很小。而占我国服装出口1/3的三大主要贸易伙伴日本、美国、欧盟都难有大幅度增长。我国服装出口的后劲已明显不足。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服装产品出口平均单价再次下降,今年降至4.15美元。其中对日出口降幅最大,大约平均下降10%。附加值较高的丝绢梭织服装下降52.10%;羊毛梭织服装下降25.91%。
  国内市场服装需求减弱,低价销售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上半年我国服装工业产销率为95.5%,比去年降低1.7个百分点。今年各种服装几乎都没有销售旺点和热点。根据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服装销售情况统计,上半年服装销售额的增长,低于销售量的增长。14个服装品类中,以T恤衫、女装数量增长幅度最大,分别为79.6%和64.3%。有三个品类销售有所下降,其中以童装下降幅度最大,达23.8%;其次是牛仔服,下降8.2%。大部分服装产品都在不同程度地降价求售,同时,应季服装销售的周期明显缩短,反季销售的服装品类不断增加,从前两年开始盛行夏季销售皮衣、羽绒服、呢大衣,到今年羊绒衫、羊毛衫也加入了夏季竞销的行列。
  在当前的形势下,明智的服装生产和经销者对于一般的服装类商品不应再有过高的利润期望值,当务之急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努力提高有效供给。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名家与名企

  服装界的“领头雁”
  ——郑永刚和杉杉集团
  林佳
  知道郑永刚的人都说他傲气和牛气,不好打交道。与他相交时间长了,并不觉得他如何傲气。不过他的确有“傲”和“牛”的资本:
  他创立的杉杉品牌算得上迄今为止国内叫得最响的服装品牌;
  1997年杉杉集团综合经济效益位居中国服装百强榜首:销售收入21.5亿元,利税2.8亿元,人均利润是行业平均数的59倍;
  杉杉是服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至今业绩一直不错;
  实施名牌战略,经营无形资产,开设专卖连锁店等等,郑永刚都先人一步;他的一整套经营管理方式,被广泛模仿;有些企业甚至就是循着郑永刚的路子发展起来的;
  国际性经济组织“世界经济论坛”将杉杉评为“世界经济高成长性公司”……
  可以说,郑永刚和他的杉杉,是中国服装行业的“领头雁”。
  郑永刚说:我不愿过安稳日子,我喜欢不断创新。1986年,宁波鄞县甬港服装厂资不抵债,濒临倒闭,他主动请缨,当上厂长。那年,他28岁。他以宁波人特有的经营才能,不声不响地将企业改成股份制。看到一些人将压在箱底多年的西装翻出来潇洒一番,他敏锐地感觉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西装将大行其道,于是,他将企业由加工外贸服装转为生产西装。他冒险借债6万元,在上海几大媒体作广告。于是,“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广告词在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妇孺皆知并波及全国,也使杉杉西服空前火爆。
  郑永刚顺应了市场,市场成就了郑永刚。杉杉由此起家,迅速发展。
  中国服装至今没有世界名牌,这令郑永刚坐立不安。1996年10月,他投资1000万元成立设计总部,聘请国内两位著名设计师加盟,推出目前国内唯一的高档女装品牌“法涵诗”。此举再次引起轰动,许多企业竞相效仿,设计师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97年被服装界称为“设计师年”。行家们称,此举对中国服装业创名牌、推名师、走向国际市场和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好引导作用。
  郑永刚的“傲气”和“牛气”,大概源自他的坦诚和不随世俗。他说,我从不主动参观国内企业,我的设备和管理全国一流。他常到欧美日访问,看人家的企业如何经营。他借用外脑,让外国人来打工,把工艺质量关……
  他从不穿国产西装。他毫不掩饰地说,他的西装都是在欧、美访问时买的名牌,每件(套)都在万元以上。这令人怀疑他的爱国心。他说,西装本来就是舶来品,人家生产好几百年了,我们才生产十来年,虽然我们很努力,但很多方面还差得远。正宗西装有几百道工序,国产西装谁做得到?我穿正宗西装,就是时时提醒自己差距还很大,不可丝毫松劲。
  “法涵诗”问世后,许多地方的大商场老总纷纷慕名来邀请前去销售。郑永刚开口便问:“你们商场有外国名牌吗?”他们被他的牛气噎得哑口无言。他的解释是,“法涵诗”只在高档商场销售,并且要与外国名牌比肩而立,既是表明中国也能生产高档服装,也是为了找差距。
  郑永刚也有谦虚的时候。他是中国服装协会副理事长。前年,服装行业在东北开会,在大连参观一家企业,他看后十分佩服,说,没想到一家乡镇企业综合水平这么好。后来他愉快接受这家企业邀请,专程带领下属去交流。
  他说他不懂服装,“真的不懂”。他说,我很少下车间。我只管大事,管企业发展战略。这使他能够做一个轻松而潇洒的老板。
  左图为杉杉·法涵诗今秋最新款女装之一。(附图片)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98秋冬怎么穿?
  郝旭东
  色彩是最直接、最能体现时尚感觉的因素。灰色、白色、黑色将成为1998年秋冬最引人注目的色彩。如果从更有大众流行感的角度来说,玫红色、酒红色、灰红及咖啡色,以及军绿色也是很具流行感的色调。1998年秋冬的色彩明显地带有自然的感受,大多含有灰色,明显有异于1997年那种跳动和鲜艳色彩。
  1998年自然环保的意念再度轮回,在面料上表现为一种“新自然”外观,就是用天然纤维与化纤混合,或者用化纤达到自然的外观和舒适感。面料搭配更注意质地的对比,如有光与无光的对比,透与不透的对比等。弹性面料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它塑造出的是流畅的风格,而不是紧绷绷的风格。
  前一时期服装的造型多为紧身瘦窄的款型,1998年的秋冬会出现一些转变,以流畅、飘逸的线条为主。款式会开始不那么紧身,比较明显的是衣摆、裙摆、裤摆都开始放松、打开,虽然还会体现女性曲线和腰身,但它表现的是轻松、舒适和休闲。上衣还保持自然肩线,但衣摆和腰身加宽,长长的连衣裙和半截裙,大摆裤、背带裤都具有新意。裤子要么瘦,要么宽大,在比例上要突破以往。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设计师画廊

  展开腾飞的翅膀
  ——记服装设计师吴海燕
  白莎
  设计师画廊
  见到吴海燕时,她领衔担当总设计师的中服设计公司正在紧张筹备,不日就要开张。紧张,忙碌,请示汇报的人一个接一个。她快人快语,迅速果断地处理一件件事情,自信而干练。忙虽忙,但我发现她处于“演出”前的兴奋状态,就像一个即将做母亲的女人等待分娩时那样。
  是的,她的“孩子”——中服设计公司即将诞生。这将是一个超常婴孩:作为一家龙头性的设计公司,它主要为中国服装业进行品牌、形象、产品及服装面料等全方位设计,同时也为影视、戏剧、晚会等设计服装。她说:“开业那天请你一定去。整个室内外装潢设计全是我自己搞的,有的甚至是亲手摆布出来的。”
  这我倒没想到。她说,艺术是相通的,光搞服装设计,会越搞越窄,走入死胡同。
  她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执教15年,至今仍是该院的副教授。中国美院是一所综合性的艺术院校,这样的艺术氛围,正是她成长的沃土。她喜欢自己做陶艺,搞雕塑,甚至壁挂、室内装潢设计。
  1993年,吴海燕以一组“鼎盛时代”,获得首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兄弟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一等奖。尽管好评如潮,吴海燕也因此成名,但说实在的,许多人都认为那太艺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也许人们太苛求于她了,在中国服装还未形成产业的年代,设计师只能搞点创意而已。
  1995年中国首届十佳服装设计师评选,吴海燕榜上有名。1997年,第二届十佳设计师评选,吴海燕再次当选。这一次,新人辈出,其余老十佳全部落马,在这样的残酷竞争中,惟她硕果仅存,是真正证明了她的实力。
  她超越了自己。她所展示的真丝服装,高雅大方,气韵生动。时过半年,在这年年底的首届中国服装设计博览会上,吴海燕推出的服装表演,让人眼睛再次为之一亮:既新潮又高雅。真让人难以置信:丝绸服装还可以这么美?为此,她获得中国服装设计最高奖——金奖。吴海燕开始成熟了,而且颇具潜力。
  人们说吴海燕是一个很民族的设计师。这大概因为她设计的大多是丝绸服装。1993年,她到巴黎学习考察,在街头看到中国的丝绸杂乱地堆放在地摊上,无人问津。这深深刺痛了她,她一下呆在那里。生长在丝绸之乡的她,由此产生一个强烈的愿望:要让国产丝绸服装提高档次,创出民族品牌,真正走向世界。为了搞丝绸,她谢绝了国内外一些大企业的高薪邀请,受聘任浙江凯地丝绸公司总设计师。
  凯地给她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和创作空间,1995年起,她在这里一步步将梦想变成现实。中国丝绸几百年一贯制,陈旧、老套。她先从面料的组织结构开始改造、创新,寻找专门厂家生产。这样,她把丝绸服装做得面目一新:飘逸浪漫,风姿绰约,女人味十足。去年销售额达到3000多万元。今年大多数厂家丝绸服装销售仅五六成,而凯地一般在九成左右,有些品种甚至脱销。
  由于她深厚的艺术功底和有多年开发设计成衣的经验,中国服装集团力邀她加盟。这里是个更大的舞台,有她更广阔的翱翔天地。她说下一步将重点设计开发羊绒、麻类等中国特色天然纤维面料,让它们真正成为我们民族值得骄傲的产品。她说,我们不能总是进口面料来生产高档服装。
  吴海燕和她设计的服装(附图片)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国际服装博览会
  首次举办秋冬展
  本报讯 ’98中国国际服装服饰(秋冬)博览会近日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办,这是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首次推出秋冬展览。展览的宗旨是与国际成衣展接轨,促进服装的季节性订货,发布最新流行趋势。
  服装是一种季节性产品,春夏和秋冬存在很大差异。CHIC’98(秋冬)展面向春夏订货。
  此次秋冬展得到了国内外企业的踊跃参与,共有200个展位,展览面积5500平方米,有来自意大利、法国、韩国、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11个省市的110家企业参加。(林涛)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天伦阳光羊绒丝绸城开业
  本报讯 眼下正是购置羊绒衫的季节。北京天伦阳光羊绒丝绸城近日开业,为喜欢羊绒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家位于东三环北路光华路附近的羊绒丝绸城,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专营羊绒制成品的商城,百余家大中型羊绒生产厂家的名优新产品荟萃一堂。同时,技术监督人员长驻羊绒丝绸城,免费为消费者检验羊绒含量,并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曝光。(白成东)


第12版(市场专题)
专栏:

  爱德康推出“行业职业装”
  本报讯 曾为中国职业女装发展创下不凡业绩的爱德康时装(北京)有限公司近日开始开拓“行业职业装”新领域。
  一般来说,上装是企业为了以统一整体的面貌面以客户而制作的具有一定功能性的服装,职业装是为上班族设计的,便于在办公环境穿着,较为严谨、干练。而行业职业装具有行业特点和时尚特征,能突出企业形象、展现企业风貌的服装。它是工装和职业装概念的有机结合。
  近日,爱德康公司在京展示了他们为民航、铁路、酒店、合资企业等设计的行业职业装。(聂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