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

  “八一”飞行表演队
  在蓝天行礼
  梅东
  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决定在今年珠海国际航展上将面对百万观众进行六机编队表演。最近,我专门采访了“八一”飞行表演队。
  “八一”飞行表演队缘起于一次外交迎宾活动。1961年,当时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访华时,要求按照国际惯例在进入中国领空后有八架战斗机为他护航。当时我国没有专门的护航表演队,为顺应外交需要,总参和空军临时组建了护航队。在圆满完成护航任务之后,印尼总统要求与护航的飞行员共进午餐。席间,周总理知道了我国没有专门的护航表演队,他当即指示空军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护航表演大队。
  “八一”队最早的飞行表演是从单机开始的,1979年,飞行员在一无资料、二无表演经验的情况下,经过无数次探索试飞、总结数据,终于使飞行表演从单机、双机、四机、六机发展到具有四种队形包括垂直、水平开花的九机复杂特技表演能力。此后,编队表演还成功地拉出了彩色烟带。1994年7月,“八一”飞行表演队开始实现飞机从亚音速到超音速的飞越,淘汰歼教五飞机,进行歼七EB飞机的改装。两年来的摸索、求新,目前“八一”队达到了单机、四机、六机高难度特技飞行表演水平。组建三十六年历经比斯、歼五、歼六、歼教五到歼七EB五种机型改装的“八一”飞行表演队,为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六十七个代表团进行了二百一十九次飞行表演,被国内外誉为“蓝天仪仗队”。
  1996年珠海航展期间,队长带领九名队员到珠海观摩。此时,“八一”队已进入歼七EB飞机改装的关键时刻,该队形成了四机表演能力,正在为达到六机编队作准备。航展上,他们看到俄罗斯苏27、苏30和英国“金梦”特技飞行表演队的精彩表演后,既受鼓舞,又对未能参展感到遗憾。一回到驻地,队员们就要求上双机对头、四机横滚等高难度动作。
  1997年12月,因改装而沉寂了几年的“八一”飞行表演队以全新装备、全新编队、全新动作公开亮相,不久,正式决定“八一”飞行表演队以最新的六机编队参加1998年珠海国际航展。
  今年上半年,“八一”队飞行员两次赴珠海实地考察飞行表演条件,6月,全队跨区机动飞临芜湖,为到珠海二千多公里的顺利转场作训练准备。表演队还根据珠海机场的飞行条件,改四机起飞左转为三机起飞右转,并针对塔台指挥情况作必要调整,彩色拉烟试飞也在进行之中。
  在驻地操场上,“单机大王”杨建华正在作体能训练。这届航展上他将作高度二百米、速度为七百五十公里/小时的倒飞通场和低空水平多次快滚。杨建华必须在十秒内完成倒飞动作,同时要承受相比常人近两倍的加速度载荷,这种倒着“拿大顶”的难度之大令人惊叹。指导体能训练的副队长冯义一次能翻出二十个筋斗,他带给观众的是能令普通人“灵魂出窍”的一连串俯冲、筋斗表演。队长吴国辉还将率领五名队员作间距五米、高度差仅一米、时速八百五十公里的六机密集编队表演,同时伴随彩色拉烟。这种国际上称为“魔鬼编队”的一流动作没有间隔自动锁定系统,动作校正时间不能超过零点五秒,全靠飞行员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去完成。
  表演队届时将有九架战鹰飞临珠海的国际航展,原队长丁安庆、现任队长吴国辉、副队长冯义、领航主任刘旭、技检主任杨建华、大队长李鑫出场,表演“六机箭队低空盘旋”、“六机楔队向下开花”、“四机菱形向上开花”、“五机人字队、单机超越”等十六个高难度动作。据介绍,航展期间,“八一”队计划一天表演两场,每场持续表演二十四分钟,整个飞机活动高度范围为五十至三百米,速度为三百至九百公里/小时,表演全部在观众视线范围之内。
  (压题照片是他们的表演队型。孙久奎摄)(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品味生活

  今年中秋节我没吃月饼
  竹天
  又是一个中秋节。十多年前,我还是个中学生。中秋节时,老师要我们写一篇有关节日的作文,从未吃过见过月饼的我,居然凭着想象写了一篇颇让老师赞誉和感动的《月饼梦》,老师不仅当范文在班上朗读了一遍又一遍,油印出来发给了同学们,还居然说服了校长派人到百里外的县城托熟人给全校每个学生买回了一个月饼,让几百个山里娃一下子开了洋荤,吃到了城里大厂里生产出来的真正的月饼。
  现在想来,那月饼实在太小太简陋,只能算是小些厚些酥些的锅盔,实在没让我们品出任何味道就全下了肚。但那确是我今生今世吃到的最美最香最不能忘却的月饼。每每想起老校长双手捧着月饼发给我们的情景,想起几百人齐吃月饼的场面就令人感动。
  现在生活好了。我见过吃过各种各样的月饼,大个的,精致的,普通的,昂贵的,品种越来越多,制作越来越精致,却时时不得不被月饼所累。
  中秋节到了,从电视到报纸,从大商场到街头小摊,月饼,简直是狂轰滥炸,每每轰得人晕头转向。单位要发,亲戚要送,朋友要赠,面对吃不完、送不掉的成堆月饼,总是发愁犯难,不禁生出一份期盼:今年中秋节,不吃月饼多好!
  不愿吃月饼,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月饼实在太多太滥。
  不愿吃月饼,是因为太过高档的包装,花数十数百元甚至更多的钱买盒月饼去应酬,对工薪低微的我来说实在于心不忍。
  不愿吃月饼,是因为越来越精致的月饼太过单调乏味,除了甜,就是腻,实在不如馒头加泡菜开胃可口。
  不愿吃月饼,是因为滥发、滥买、滥送实在太过铺张浪费。
  不愿吃月饼,是因为不愿现代人只剩下吃月饼。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邮苑

  附捐邮票史话
  张锐强
  为了支援灾区,国家邮政总局已经发行附捐邮票一套一枚,面值和附捐金额均为五十分,发行量三千万枚,所收回的款项全部捐献灾区。那么什么是附捐邮票呢?
  附捐邮票又叫附加值邮票、准邮政邮票、半邮政邮票,它是为了给福利、健康、赈灾或者其它慈善事业筹集资金而在邮票面值以外增加附捐金额的一种邮票,邮票的售价由面值和附捐金额两部分组成,印刷的时候面值排在前面、字体较大,附捐金额印在后面、字体较小,中间用加号相连。
  世界上第一枚附捐邮票1897年诞生于澳大利亚的南威尔士。截至目前,我国共发行附捐邮票六套。
  我国第一套附捐邮票发行于1920年12月1日,全套共计三枚,是由当时的财政部印刷局用北京一版帆船邮票加盖“附收赈捐壹分”字样而成。这套邮票原来的面值分别为一分、三分和五分,加盖以后则相应改为二分、四分和六分,因此从形式上看它和目前成熟的附捐邮票有着明显的不同。1919年黄河决口,沿岸泛滥成灾,发行这套邮票的目的就是为了赈济难民,目前其新票和旧票的市场价格分别在一百元和四十元左右。
  1944年10月10日,为了救济抗日战争中的难民,邮政发行了第二套附捐邮票六枚、小全张一枚,均为难民图,左右两侧分别印有“附捐邮票、赈济难民”字样,只是刷色有所区别,由纽约美国钞票公司印刷。这套邮票原来的面值和附捐金额分别为五十分、八分、二十一分、二十八分、三十三分和一元,但由于邮资调整并未发行,于1948年10月10日加盖改值以后发行,改值以后的面值和附捐金额分别为二元、四元、五元、六元、十元和二十元,目前这套邮票的市场价格约为一千五百元;同时还发行小全张一枚,内含全部六枚邮票,上面印刷有“共拯饥溺”字样,目前其市场价格在百元左右,漏盖变体票比较贵,值四千元左右。
  1948年7月5日,中国邮政发行第三套附捐邮票“资助防痨”,全套三枚,同时发行无齿票一套,由上海大业印刷公司印刷,图案均为长城,但刷色有所不同,面值分别为五千元、一万元和一万五千元,附捐金额均为二千元,无齿票的面值和附捐金额与之相同。这两套邮票的正票都很便宜,新票旧票均不过十元左右,但有齿票的第三枚有漏印红色标志的变体出现,价格比较贵,新票约值六百元,旧票约值一千元。
  我国的第四套附捐邮票是新中国邮政1984年2月16日发行的T92“儿童”邮票,全套两枚,第一枚叫“在阳光下”,图案是一个抱着玩具球的小女孩,第二枚叫“健康成长”,图案是一个搂着玩具熊的男孩,发行量一千五百九十六万,面值均为八分,附捐金额均为两分,目前其市场价格两元左右。
  1985年3月15日,邮电部又发行了一套附捐邮票,即T105“中国残疾人”,全套四枚,发行量七百四十七万,面值均为八分,附捐金额均为两分,图案内容分别是与残疾人息息相关的盲文、哑语、假肢和轮椅,由吴建坤设计,目前其市场价格两元左右。
  1989年的儿童节时邮电部再度发行了T137“儿童生活”附捐邮票,全套四枚纵向连印,面值和附捐金额的结构与“中国残疾人”完全相同,发行量一千四百四十五万。由于无甚特色,因此目前在市场上仍十分便宜,不过一块多钱。
  本来附捐邮票是一个单独的类别,但新中国发行附捐邮票均排在特种邮票的序列里。不过除了这三套邮票,还有一套邮票也与附捐邮票性质相同,那就是1991年9月14日发行的T168“赈灾”邮票:这套邮票全套一枚,面值八十分,虽然没有印刷附捐金额,但其销售收入全部捐献给了遭受洪涝灾害的江苏和安徽等地灾区,因此从实质上讲也是一套附捐邮票。对于这套邮票,经历过1991年邮市狂潮的集邮爱好者肯定记忆犹新。有关方面本来计划发行一千五百万,因此遭到了炒家的狙击。为了对付炒风,管理层开足马力加印到了四千万,导致其市场价格一泻千里,由此形成了大量的套牢族,第三次邮市高潮也因此而不得不偃旗息鼓。
  按照常规,附捐金额不能超过面值的百分之五十,刚刚发行的附捐邮票的附捐金额和面值一样,虽然有悖常理,但因为事出有因,集邮爱好者想来也能理解是邮电部门的一片爱心。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石趣

  秋染群山
  这块彩石的画面多像落日余辉映红崇山峻岭。
  刘广顺推荐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旅游答问

  云南游
  黑龙江张鸣问:生长在北方的我,一直对南国边陲的云南无限向往。请问:“云南之游”最佳途径是什么?
  答:首先,让我们飞到昆明。昆明是云南高原中部一座美丽的城市,海拔一千八百九十四米,面积一万五千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六十万。这里气候温和,素有“春城”之誉,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山清水秀,美景荟萃,是历史文化名城和饮誉四海的旅游胜地。
  然后去丽江。丽江距昆明六百五十公里,位于玉龙雪山山麓、金沙江畔。境内风光绮丽,有独具一格的古城———大研镇、举世著名的万朵茶花、直插云霄的玉龙雪山、气势雄浑的虎跳峡和规模不凡的白沙壁画等。
  大研镇是丽江的古城,俗称旧城。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据说是摹拟“知府大印”的形状而建,象征“权镇四方”。它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延伸出四条长街,其间由许多小巷以石桥互相沟通,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房屋多已形成纳西族自己的特点,门窗、牌楼上都雕刻着图案。街道布局规整,路面皆用五彩条石铺筑,道路与条条水渠相伴延伸,水清路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进古城就给人“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舒适感。今年,丽江县城已向联合国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江的金沙江,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由滇西北方向进入云南,与澜沧江、怒江一同,三江并肩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中穿行,形成了壮丽的“三江并流”奇特景观。到了丽江县的石鼓,金沙江突然一百三十度急转掉头折向东北,形成罕见的“V”字形大湾,这就是有名的“长江第一湾”。石鼓镇历史上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当年诸葛亮和忽必烈南征时,就选择了石鼓作为渡江重地。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由贺龙、王震等建立了一座“红二方面军渡江纪念碑”。金沙江流经石鼓后,便跃进了惊险的“虎跳峡”。虎跳峡一向以“险”而闻名天下,身入谷中,看天一条缝,看江一条龙,头顶绝壁,脚临急流,令人触目惊心。
  紧接着,再到碧塔原始森林、纳帕草原以及藏金堂,去藏民家探访。这是“香格里拉”风情游的主要景区,这里被誉为“雪山、草地(原)、藏民、红土高原、三江并流、无色雪茶、喇嘛寺”圣洁之地。美丽的“香格里拉”就是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中甸地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最后我们要去的是大理。古城大理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就以“风、花、雪、月”。著称,即“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大理著名的四景,与大理三塔、蝴蝶泉、洱海交相辉映,极好地再现了大理苍洱风光风情游的绚丽主题。
  若有时间,应去石林———阿诗玛的故乡领略一下撒尼人的风情,听一听撒尼人由衷的心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张艺)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爱康工程

  增重和减脂
  李久
  人的体型过瘦或偏胖对健康都是不利的。一般来说,过瘦的人免疫力偏低,易患呼吸道疾患,骨质疏松,而偏胖的人则易患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所以调整体型是非常有必要的。
  具体地说,瘦人之所以瘦是因为“入不付出”,所以解决办法就是“入大于出”。所谓“入”指的是身体得到的能量及必须物质,它的含义除指吃入、喝入外,主要还指身体经消化、吸收真正得到的东西。“出”指的是能量的消耗,人体能量消耗主要有三条途径,即基础能量代谢、食物特殊动力及体力运动。其中前两条途径可变动性不大,主要是控制一下体力运动形式,要尽量减少生活和工作中不必要的消耗。同时,提高工作及所有运动的效率,以减少“出”的能量。所以瘦人要想增加体重,变得强壮结实,就要同时从几方面着手。首先是要通过有规律的、适量的健身锻炼来刺激体内一系列的不良性反应,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摄氧量,刺激大脑,神经,使体内的生化反应活跃,促进消化液和各种消化、吸收所需的内分沁液的合理滋生,从而增强食欲,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以及蛋白质、脂肪的合成能力。使运动能力增强,身体变得强壮。其次,要及时地摄取补充各种营养物质,有条件可以少食多餐,吃的内容以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六十五为醣类,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二十五为蛋白质,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为脂肪类食品,可吃一些热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奶油制品、花生、核桃、松子等油料作物种子,以及豆类制品。第三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有规律,注意休息,尽量不熬夜,不过量吸烟、饮酒,生活中加入身体锻炼计划,并实际执行。再有就是经常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与瘦人相反,胖人之所以胖是因为“入大于出”,所以解决的方法是在不损伤身体的原则下减少“入”,增大“出”(即在不缺乏各种必须的营养物质前提下,减少摄入的热量,同时,增加每天的热量消耗)。这样日久天长,作为多余热量储存形式的脂肪就会慢慢地被一点一点消耗掉,最终达到减脂健体的目的。具体地说胖人要减脂,变得苗条、匀称,可以在生活、工作中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要安排有规律的健身运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刺激、调整身体的供能系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有能力利用运动的形式消耗掉体内多余的热量。同时,通过肌肉锻炼,达到美化体型的效果,即使体型变得肩宽腰细,身体线条更富有节奏感。第二,要严格注意饮食的内容和饮食量,在食谱中尽量多安排热量低的食品,在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的基础上,适当多安排高质量的醣类,如豆类制品,根茎块食品,如土豆、白薯、芋头、山药等以及各种粮食制品。尽量不吃或少吃油炸食品、甜食、酒类、动物脂肪以及劣质醣类,如白糖、糖水甜食等。总之,吃的大原则是总热量要低,内容要杂一些,不要单一,不要暴饮暴食,不要过量。第三,养成合理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居,生活中尽量多活动,减少坐、卧时间,有意识地多做一些灵活性、协调性运动。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收藏话题

  火花收藏方兴未艾
  王玉信
  自第一枚火花在英国诞生之后,它与邮票一样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艺术品。集花和集邮一样,是一项有益的文化活动。
  目前,收藏火花的大军正在向着新的收藏天地发展,不少人在邮票之后向火花进军。我国现有火柴厂一百三十多家,在方寸之间反映山川风光、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体育、美术、古今人物、科学文化、书法、笑话、名胜建筑、领袖人物、动物、花虫植物花卉、文物、戏剧、舞蹈。火花在国外叫“火柴商标”、“磷票”、“火柴标签”、“火柴贴画”、“火柴画片”等等。
  在邮票、钱币、奇石、宝玉、书画、瓷器、古陶、翡翠等被称为收藏热门的同时,火花这一门类正在被人们重视,据估计全国收藏火花的爱好者不少于十万人。
  据考证,1827年英国克里夫兰郡的史托克登公司出品的“约翰·沃克”版火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火花。约翰·沃克是英国药剂师,他于1826年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为了纪念他,表扬他在火柴发明上的杰出贡献,就把世界上第一枚火花称为“约翰·沃克”牌,火花上印有他的头像。世界上的第一枚邮票诞生在1840年5月1日,5月6日开始使用,即人们熟悉的便士邮票,所以第一枚火花要比第一枚邮票早出世十三年,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几年历史了。这段时间,火柴工业经历了诞生、成长、发展到渐趋下降等各个阶段,这些变化在火花上都留下了脚印。火柴厂的盛衰枯荣,在火花上打下了痕迹;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也反映在火花上;造纸业、印刷业、油墨染料业的发展也对火花产生影响。一张张微不足道的火花,实际上成为历史的见证,时代的镜子。
  我国最早的“舞龙”、“捕鱼”等火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各族人民的生活风貌;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火花上诸如“振兴国货”、“挽回权利”、“救国火柴”、“请用国货”、“提倡国货”等宣传文字,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抵制外来侵略,振兴民族工业的爱国热情。至于为慈禧祝寿的“蟠桃牌”以及“甲午海战”、“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袁世凯出任大总统”等历史题材的火花,又是研究我国近代史的重要资料。在香港回归祖国之际,全国许多火柴厂家又印出了不少精美成套的迎香港回归火花专集,供爱好者收藏。同样,世界各国火花也反映了各国民族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人民的风貌。当你收藏到这形形色色的火花时,你无形中就收藏了历史,这是金钱所不能比拟的,财富就在于“拥有”一部火花集就是一部社会发展的缩影。


第10版(大地周刊·文化生活)
专栏:人生感怀

  永远是工地
  袁晞
  在我生活的这个城市,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城区几乎每平方公里都有或大或小的建筑工地,而且多年如此。
  单说我家住的这块地方吧,南边是条街、北边是个胡同,东是闹市、西是名闻中外的商业区,也就是一平方公里地面儿,工地一个接一个,你方干罢我登场。几家饭店陆续修了好些年,如今一个公寓又闹哄哄地干得正欢,一条路就没平整过;小的不算,大的就建了外文书店、烤鸭店、工艺美术大楼等,仅商厦一项就修修停停拖了五年,街边儿现在又拆了好几片;一家医院和医科院基础所不知盖了多少年;街边建成没多久的剧场、餐厅又被正开工的广场全扒光……
  的确,在耽误了很多年后,我们迎来了百业俱兴的好年景,无数大楼要建设、许多街道要更新……谁不想生活得更好,谁不愿旧貌换新颜,可是不能东一下西一下,一个接一个,一年复一年,为什么不统一规划、合理施工?巴黎、莫斯科也在改造中逐步现代化,可没听说一个又一个街区十年都是工地。规划和施工的不合理破坏了环境,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一些地方刚修好就拆,有条路铺了几个月,就砸了花地砖挖大坑,材料费、人工费、动力费一用就是几十万几百万。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四千五百万贫困人口,这些钱能让多少人脱贫,能建多少希望小学?
  最近开始的一条大街改造工程,最先干的活儿是挖树,这个夏天特别晒,是因为光秃秃的街边没了一棵树。以往的冬夜,千万只鸟雀在街边的树上栖息;在未来的冬天,它们何枝可依?记得《读者文摘》上的一篇短文说,以前到一个城市,人们在挖树修路;十年后再去,人们在挖路栽树;认为这是社会的进步。我家这块地方算进步还是退步?为什么还要走先破坏后建设的弯路。难道只有古树要保护,更多的树木就可以砍伐?树木也要论资排辈!十年树木,也就是说我们这儿今后至少十个冬夏鸟没窝,人没遮。
  外地的朋友来到我们这座城市,不愿意再去我家附近的商业区,说每次来那儿都是工地。一连十几年修下去,多少年形成的商业气息、人文环境将破坏殆尽。对每一个街区来说,为什么不能统一修几年、歇几年,难道就不想想越王勾践“十年生聚”的道理。
  工地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加上不文明施工,生活在周围的人们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还有打桩机、搅拌机、焊接机的昼夜轰鸣……长此以往,我们这些人将在工地的尘埃中走进新世纪,将在工地的喧嚣中了度余生,永远不得安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