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软任务”与硬约束
  ——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方法系列谈之二
  李明华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把发展经济看成是硬任务,认为经济发展得怎么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完不成经济任务不行;至于精神文明建设,则认为是“软任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搞得怎么样无法衡量,因而不值得花大力气去抓。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存的两个最基本的领域。在现代社会,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重要保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反映出我们的领导干部是否懂得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不是别的什么现代化,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引起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面对各种腐朽思想和习惯势力的腐蚀和影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不容忽视。新的形势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包括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民主法制的加强,等等。这就说明,精神文明建设这个任务并不软,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全局的真正的硬任务。
  硬任务就必须有硬约束。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真正“硬”起来,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起硬约束机制,就是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体制、制度、规范、措施来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实加强。搞精神文明建设,如果没有相应的工作规范、工作方式、领导体制、评估考核措施等做保证,那么就只能是“软”的、“虚”的,只能是表面上和形式上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丰富、从表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现在,我们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要建立硬约束机制,就是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强化。我们是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中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精神文明,时代不允许我们采取小生产和自然经济时期的经验型工作方式,我们需要的是与现代社会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方式,要建立完善合理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工作运行机制,要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实体化”、“物化”、“可操作化”和更加“专业职能化”,这就是科学的、完善的、有效的精神文明建设硬约束机制的内在要求。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已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硬约束机制作出了科学规定,各地各部门在执行这一精神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实际出发,建立起符合本地实际的科学的强有力的约束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强调精神文明建设要有硬约束机制,一些同志可能还不习惯、不适应。因此,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使这些同志尽快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对精神文明建设硬约束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可以相信,我们有邓小平理论作为旗帜,有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方向,有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经验,经过努力,一定可以建立起使精神文明建设良性运行的硬约束机制,使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牢牢抓住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任天佑
  科学地分析和清醒地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正确认识和牢牢抓住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主要矛盾,是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前提。在这方面,我们党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牢牢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主要矛盾及其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党的八大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这一正确论断很快被动摇,阶级斗争重新被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致酿成“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严重失误,党和国家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二十年来,虽然我们在前进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风波,但由于我们党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制定和坚持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党的十五大重申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才形成的科学结论和共同认识。目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存在着种种矛盾,不仅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而且由于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人民内部矛盾以新的形式在许多方面显现出来。就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矛盾来说,如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地区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究其原因,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处理和解决,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样,在当今国际激烈竞争中,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和发展,说到底也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我国经济不发展或发展太慢,那么同西方发达国家甚至同周边国家的差距就会继续拉大,我们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强调牢牢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首先是主要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和影响其它矛盾;同时还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依据身边发生的或经验感受的事物去认识社会矛盾,因此在面对复杂矛盾的情况下,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忘记主要矛盾,甚至把非主要矛盾置于主要矛盾之上。党的八大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很快被改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清醒地对待当时国际国内某些问题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年,面对国内外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重大事件,我们党始终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不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历史与现实告诫我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牢牢把握和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这决不是说由此可以忽视其它矛盾,任其发展和激化,而是必须牢牢抓住主要矛盾,通过解决主要矛盾来促进各种矛盾的解决。全党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排除各种干扰,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抓住不放,对这一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毫不动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10版(理论)
专栏:

  社会全面发展与提高干部素质
  李平安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
  发展问题,不仅是当代中国,也是当代世界社会生活的主题。但对于如何发展,人类社会曾经历过不同阶段,有过各种各样的主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人类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逐步深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从以工业化为目的的“增长第一”的经济发展导向,深化为提倡社会综合协调发展;二是从以器物工具为中心的发展,深化为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三是从不惜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来追求经济的一时繁荣,深化为主张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放到重要位置,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说,这是人们在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能走出片面的畸形的怪圈。这正是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的背后,掩盖着贫富悬殊、两极分化、道德沦丧、环境破坏等问题的根本原因。而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起由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使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生产劳动与劳动者的全面自主活动之间的关系趋于协调一致,从而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在我国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就提出过明确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明确要求,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调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到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因此,作为党员干部,要自觉地为社会全面发展贡献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的一个表现。
  社会全面发展要求有全面发展的干部
  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员干部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把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理解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各级党员干部要牢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同时,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势,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能动的积极的作用。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各级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既要有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又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立足本职又顾及全局,立足当前又顾及长远;不投机取巧而真抓实干,不搞短期行为而要有长期打算,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珍惜资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对人民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人类社会负责。
  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党员干部要在培育“四有”新人,提高劳动者素质上下大气力,抓出成效。
  全面提高干部素质,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保证
  各级领导干部在带领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骨干和领导作用。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广大干部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有的甚至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点进步、每一个成就,无不浸透着广大干部的心血和汗水。事实证明,我们党的干部队伍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是坚强有力的。同时也要看到,有一些干部素质不高,有的甚至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这些干部虽不占多数,但对社会的全面发展造成的危害极大。为了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按党中央的要求,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包括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民主法制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当前,各级领导干部在提高自身素质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牢固树立大局观念,自觉地把个人和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和全国人民利益之中,一切从大局出发,自觉维护全局利益;必要时,能够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服从大局的需要。自觉维护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反对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二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作决定、办事情,看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不能干违背民心民意的事。党员干部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大、群众需要的地方去,倾听群众的呼声,与群众同甘共苦,带领群众开创发展的新局面。三是切实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加强民主法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坚决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我国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遵纪守法,党的各级组织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行事,不允许不受法律约束的任何特权存在。
  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业务知识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历史知识等,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增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按照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打扫思想上的灰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级党组织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监督,严格管理。要建立健全好的制度、机制,使努力全面发展的干部得到妥善安排、使用,使干部全面发展成为一种积极的导向。


第10版(理论)
专栏:

  论经济成长新阶段
  曹玉书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国经济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并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
  ●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率。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善于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快速增长。
  ●在经济成长新阶段,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总结发达国家经验教训,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出发,以经济运行的实际为基础而得出的正确结论。
  ●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应处理好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增加投资与启动市场、扩大经济规模与促进结构升级、长期投资与近期效应、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等五个方面的关系。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1993年以来,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成长阶段。
  经济成长新阶段的特征
  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向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迈进。我国农业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粮食年产量已上五千亿公斤的台阶,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接近或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的户均占有量,在城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住行条件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和改善。
  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社会商品供求总量要在更高层次上求得平衡。目前,我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求状况基本平衡或供略大于求,整个社会原有的供求总量平衡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将打破现有的低层次的供求平衡,形成新的更高层次的供求平衡。
  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农产品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全部取消,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的工业品产值仅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1%,绝大多数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
  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迅速发展,能源、交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加大。电力供应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煤炭和原油供应充分。多种运输方式全面发展,运输结构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公路客运量已超过铁路客运量。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形成多元化、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已名列第十位,利用外资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涉外经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
  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市场竞争,增强了国民经济的活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们需要,增加就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成长新阶段需要也能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
  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我国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率。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一是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我们加快发展。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在致力于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七百美元,而美国是二点七万美元,相比差距很大。要从根本上摆脱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如果不在较长时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难以做到的。二是解决国内诸多经济社会问题需要我们加快发展。我国人口多,又处在改革和结构调整时期,就业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据统计,目前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非农产业提供一百二十五万个新的就业岗位。今后几年,我国城镇每年至少要提供一千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基本满足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需要。三是事关人们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在亚洲金融危机向世界许多地方蔓延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才能更好地吸引外商来华投资,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国因素”的作用,支持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也才能为亚洲经济摆脱困境创造条件。
  我国在较长时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从外部条件看,我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伙伴与友好合作关系,国际环境不断改善。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加快,知识经济正在兴起,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内部条件看,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完善,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我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提供了良好条件。二十年来,我国经济实力迅速壮大,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已经缓解,有能力支撑经济快速增长;钢铁、水泥、煤炭等主要生产资料供给充裕,节能、节材、降耗潜力很大;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科技力量比较雄厚;40%左右的储蓄率能够支撑较高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居民对改善居住和出行条件的消费需求升级,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能够及时果断地处理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善于把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在较长时期保持快速增长。
  注重以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成长新阶段,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这是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总结发达国家经验教训,从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出发,以经济运行的实际为基础而得出的正确结论。我国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在面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开拓和利用好国内市场。同时,从国际经验看,有的发达国家在八十年代后期就提出扩大内需以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但由于这一战略贯彻不力,成为其经济不振、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有三个:一是出口,二是国内消费,三是投资。从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史看,我国净出口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波动较大,40%以上的年份是负拉动。1994年以来,我国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1997年拉动经济增长一点六九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2%。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我国出口困难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大大减少。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二十年来大体呈平缓波动的走势。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逐渐平淡,新的消费热点至今尚未形成,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呈稳中趋降之势,估计今年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为四个百分点左右。因此,保持今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关键在于保持投资增长。1998年经济增长率要实现8%的增长速度,必须扩大内需。
  当然,增加投资要把握好投向。目前,由于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已经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市场销售平淡,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再增加一般加工工业投资,势必造成重复建设,导致产品库存积压增加。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总的看,我国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还不适应。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制约着农村的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愈益突出。在铁路密度、复线率、电气化率、行车速度和集装箱、冷藏等现代化运输手段方面,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至今还没有一条贯通南北或东西向的高等级公路,区域性高速公路建设刚刚起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风险小,长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能为闲散资金找到出路,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城乡居民消费,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中央决定扩大内需,重点是保持必要的投资规模,增加农林水利建设,铁路、公路、通信、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的比重,加快普通民用住宅建设。特别是对不会形成重复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领域,如粮库、农村电网、城镇经济实用房和生态环境建设,集中资金,加大投资力度。
  扩大内需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扩大内需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注重扩大内需,不是不要对外开放,不能忽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坚持多元化战略,目前尤其要积极开拓欧美市场和非洲市场,认真落实促进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企业也要努力挖掘潜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化解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不利因素,千方百计增加出口。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努力保持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稳定增长。要抓住机遇,积极寻找经贸合作机会,利用周边国家货币贬值,从这些国家进口必要的原材料,降低成本,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增加投资与启动市场的关系。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扩大内需,既包括增加投资,也包括启动市场,两者必须兼顾,不可偏废。国内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绝不能放松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如果市场启动不起来,投资将因没有效益而陷入困境。生产的最终落脚点是不断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一方面,要通过实行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使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政策,增加低收入者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引导生产结构与市场需要相适应,特别是在扩大投资过程中,注意加大能够扩大消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比较低,消费需求的潜力很大。只要我们政策得当,措施得力,投资、消费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就一定能在较长时期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必要的拉动力。
  扩大经济规模与促进结构升级的关系。扩大内需,必然会使经济总规模扩大。经济总规模的增加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经济结构不合理,甚至在经济快速增长中造成经济“泡沫”,必将为以后的经济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因此,在增加投资、扩大经济规模的同时,一定要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既要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加快技术装备特别是重大装备的现代化、国产化步伐,不断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结构性支撑。
  长期投资与近期效应的关系。增加基础设施投资,有相当部分是长线投资。这些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对此应有足够的估计。一方面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另一方面不仅要着眼于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且要考虑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增长;研究促进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快速增长而又防止发生较大波动的政策措施。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围绕扩大内需,政府要发挥积极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注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运用。金融系统要处理好增强金融风险意识与积极支持扩大投资的关系,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同时,加快项目评估,保证资金供给。在经济成长新阶段,政府宏观调控要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处理好控制赤字与积极支持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的关系,根据新的情况,适当调整、压缩赤字计划,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发行特别公债用于必要的建设。必须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各个方面包括非国有经济增加投入,加快发展。要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提供体制和机制上的保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经济快速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