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岚清在全国爱国卫生灾后防疫电视电话会上强调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魏赤娅、新华社记者尹鸿祝)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昨天召开全国爱国卫生灾后防疫电视电话会议,动员全国人民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全国爱卫会主任李岚清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爱卫会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做好爱国卫生和卫生防疫工作,夺取灾后防疫工作的胜利。
  全国爱卫会委员、有关部委领导及北京市的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受灾省的县(旗)、非受灾省的地(市、州)的负责同志分别在北京主会场和各地分会场参加了会议。全国爱卫会副主任、卫生部部长张文康首先介绍了前一段救灾防病工作形势和当前爱国卫生灾后防疫的任务,湖北、吉林、安徽、河南和北京市的领导同志分别介绍了本省市的爱国卫生运动现状和今后的工作部署。
  李岚清在讲话中说,今年,我国长江流域、嫩江松花江流域遭受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指挥下,全国军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伟大胜利,卫生防疫防病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在防汛抗洪、救灾防病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白衣战士和为保障广大军民身体健康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和关心灾区的卫生防疫防病工作,已经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这次全国爱国卫生灾后防疫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目的是发扬爱国卫生运动的优良传统,以灾后防疫为主要内容,动员全社会在今冬明春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打一场除害防疫的人民战争,以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
  李岚清指出,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一个创造,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活动,对于改善我国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提高人民群众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爱国卫生运动所具有的防治疾病、改造环境、移风易俗、振奋精神的巨大力量,也将有力地推动我们做好灾后防疫工作。今年我国洪水灾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受灾人口多,对于居住、工作环境和外部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破坏,非常容易引起疫病的暴发与流行,危害人民群众的健康。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落实各项灾后防疫措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紧迫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作为当前灾后防疫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李岚清指出,开展今冬明春爱国卫生运动的总体要求是“党委和政府领导、部门协作、技术指导、群众参与,确保大灾之后不发生大疫”。国务院对于今年救灾防疫的领导、部门协调以及经费、物资的保证等都做了周密安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迅速行动起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对本地区、本单位的爱国卫生灾后防疫工作作出统一部署,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像抗洪抢险“严防死守”大堤溃决一样,爱国卫生灾后防疫也要实行“严防死守”,执行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任务到人,责任到人。他强调,各部门要团结协作,积极主动参与,爱卫会各成员部门要各尽其职,各负其责。计划、财政部门要把爱国卫生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建设、环保、铁道、交通、民航、旅游、工商、农业、水利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和特点,落实本部门的任务和工作;民政部门要将一定数额的救灾经费和捐款用于灾后防疫工作;宣传、教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继续将爱国卫生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与卫生科普宣传;共青团、妇联要组织青年、学生和妇女积极参与爱国卫生活动;解放军、武警要继续积极参与并配合地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卫生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在爱国卫生灾后防疫工作中的责任,作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主动制定灾后防疫预案和技术方案,协助政府组织动员和组织实施。各级领导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并监督检查各项灾后防疫措施落实情况。大灾之后的一段时间,都有流行传染病的可能,特别是明年开春以后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各地要扎扎实实工作,而且要有长期的思想、工作和物资准备。
  李岚清指出,要突出爱国卫生灾后防疫重点,全面落实各项卫生防疫防病措施。我国的主要人口在农村,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相对落后,不少农民缺乏基本卫生知识和常识,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只有农村的卫生面貌改变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卫生状况。今年洪涝灾害又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因此,今后在继续抓好城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同时,要把重点放在农村,而且一定要以灾后防疫为重点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非灾区的城市和农村也决不能忽视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加强防疫系统的建设,加强防疫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大搞环境卫生和除“四害”的活动,特别是消灭卫生死角。彻底清理灾区环境,实施消毒、杀灭害虫和灭杀鼠患,消除“四害”是这次爱国卫生灾后防疫的重点,这是灾后防疫花钱少、效果好的一项根本措施。各级政府以及村委会、村民组织一定要把群众动员组织起来,一起动手,清理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特别重视解决灾区群众的饮用水问题,这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一个重要措施。要千方百计,保证暂时还居住在堤坝、高坡地带灾民的饮水卫生,采取一切措施让灾民喝上清洁水。对于已经返回家园的灾民,要认真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特别要加强饮用水的卫生指导和卫生知识教育。环保部门要强化水源保护,建设、水利部门要加快水厂(站)、水井的修复或重建进度。卫生部门要加强水质监测,指导群众饮水消毒。还要加强灾区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要教育群众不食用腐烂变质的食物,预防发生食物中毒。洪涝灾害对医疗卫生机构也造成了很大破坏,要抓紧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恢复和灾后重建工作。
  李岚清最后号召,广大军民要学习和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掀起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高潮,不管是灾区还是非灾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进行防疫防病知识的大宣传,环境卫生的大清理,良好卫生习惯的大普及,传染病疫情的大防治。坚决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确保大灾之后不出现大疫”的要求,夺取灾后防疫工作的胜利。
  全国爱卫会副主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徐荣凯主持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情系三峡移民
  ——李鹏委员长一行考察三峡库区纪行
  新华社记者 刘思扬 本报记者 傅旭
  十月中秋,正是花好月圆、万家团聚的时分,气象万千的千里江陵,迎来了前来考察三峡库区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和副委员长布赫以及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的负责同志一行。
  李鹏委员长选择这样一个时刻来到三峡库区,不仅为了兑现他“我每年要来一次三峡”的诺言,更重要的是他对三峡库区一直牵挂在心。自从三峡工程于1992年经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以来,这是他第七次考察三峡库区,前六次是以国务院总理的身分,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前来考察这是第一次。
  和以往六次相比,这一次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已近一年,今年长江流域又遭到特大洪水袭击,三峡工程是否经受住了严峻考验?不久前沿江一带发生重大山体滑坡,对移民带来什么影响?淹没区的新城建设进展是否顺利?尤其是三峡一期工程中的10万移民,现在生活得怎样?二期工程将搬迁安置移民55万人,现在进展情况如何?这些,都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曾经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的李鹏同志,自然更是“一枝一叶总关情”。
  随行人员多是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成员,也是水利、农业、地质、环保、交通等方面的专家,他们都抱着同样心情,迫切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对这些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从10月3日到9日,李鹏一行从重庆乘“神州”号客轮出发,顺流而下,登涪陵,赴瀼渡,入万州,下云阳,抵秭归,行程近千公里。在秋日的阳光下,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访农家,观新城,看企业,勘现场,登坝址,不辞辛苦,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对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没想到三峡工程经过八次洪峰没受一点影响,没想到移民安置工作进展得这么快,没想到新城建设得这么好,没想到移民情绪这么高。”一位多次考察过三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用这四个“没想到”概括自己的感受,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李鹏同志最关心的是移民和与移民相关的问题。这是因为移民问题解决得如何,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庆和湖北将淹没39万亩耕地,涉及21个县市,有百万移民,可谓世界移民之最。一位外国首相曾说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下的国家有二十几个,百万移民,相当于搬迁一个国家”。可见难度之大。
  为了解决这个世界级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开发性移民”的决策,使三峡移民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而开发性移民的重要一着,就是让移民“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把经济带动起来。
  然而,这谈何容易!提起迁建新城,人们很自然会想到一系列的难题:移民世居旧城,故土难离,连“听惯了江上号子”都成为不肯搬迁的理由,怎么办?企业搬迁,生产、发展肯定会暂时受影响,怎么办?迁城投资大、工程量大、任务艰巨,怎么办?在这一系列困难面前,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移民的方针政策,知难而上,带领广大群众苦干实干,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奇迹。
  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县城、新乡镇,推土机、塔吊……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这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云阳和秭归两座新县城的拔地而起,起到了极大示范作用,给人们带来了信心。
  云阳县城是三峡库区全迁县城之一。新县城地势开阔,发展余地大。以省级文物单位磨盘寨为中心的环状城市,道路纵横,层次分明,环境优美。万云路通车后,长江水道依城而过,陆路交通直达成渝。
  秭归县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大诗人屈原的故里。1991年6月,国务院批准县城东迁茅坪,1992年12月开工,今年9月搬迁结束。新县城已成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道路宽阔,交通便利,高楼耸立,绿地成片,俨然已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与狭窄、陈旧不堪的老城形成鲜明对比。
  许多当年对迁城抱有怀疑的人,现在不胜感叹地说:我们真是因“祸”得福了。
  在秭归县新城建设图片展上,记者注意到一首未署名的短诗:
  夔龙起兮,凤凰鸣矣,
  是披荔的山鬼,
  是沐云的女神,
  是《楚辞》里一段婀娜诗句,
  天上人间,在把明天的《九歌》吹奏。
  诗句虽古奥了一些,但确是出自内心对新城的赞美。
  (二)
  移民不但要安居下来,还要富裕起来,这也是李鹏同志特别关注的问题。他每走到一处,就向干部、群众问计,听取他们的经验,嘱咐市、县领导要用心总结和推广这些行之有效的经验。
  由于移民大部分落户山区,李鹏同志十分关心怎样把发展生产同搞好水土保持结合起来。他不断地同干部、专家一起研究坡地怎样退耕还林,怎样实行“坡改梯”,以及建设高质量的水平梯田等问题。他对云阳县兴隆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走农村移民安置新路子的经验十分重视,驱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到那里去实地考察。
  在兴隆村,他看到新开垦的坡地建成了大片石砌的水平梯田,梯田上架起了成片的塑料大棚,种植蔬菜,还利用山水修了一个可供浇灌的大蓄水池,非常高兴。李鹏问:“你们建了多少这样的大棚?”
  “有100亩。”
  “效益怎么样?”
  “没建大棚前,一亩地年收入1000元,建大棚后可达8000元。”
  “销得出去吗?”
  “委员长放心,我们都是以市场为导向,种植反季节蔬菜,现在供不应求。”
  “你们修一亩这样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成本是多少?”
  “一般是3000元左右。”
  于是,李鹏和当地干部算了一笔细账,结果表明在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上多投入一点是划得来的。
  村子路旁一栋栋的两层小楼都是移民新建的住房,不少楼房外面还贴着瓷砖。李鹏走进移民樊世明家,主人热情地将委员长让到客厅就座。听说他家开了餐馆和小卖部,还建了大棚,李鹏详细询问了经营情况。当得知他家全年收入可达3万余元,李鹏非常高兴。
  (三)
  三峡移民的情绪如何?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
  国外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攻击三峡移民是践踏人权。国内有些不了解情况的人提起移民,往往和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联系起来。再者,在新中国的水利史上,因过去修水库对移民大多采用一次性补偿措施,确也曾留下一些后遗症。
  然而,三峡移民的现实与有些人的想象大不相同。李鹏委员长一行在考察中受到移民欢迎的热烈程度,就充分说明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怎样越来越深得人心。
  李鹏一行途经的城镇,一般人口都不稠密。可是他们每到一处,早就等候在那里的群众就沸腾起来,热烈鼓掌、欢呼,有时为了看一眼委员长,挤得水泄不通。有的妇女甚至挤出人群,把手中的孩子递给李鹏委员长,请他抱一抱,亲一亲。群众情绪热烈、心情激动,因为他们切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移民政策给他们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李鹏同志在以前六次访问三峡库区中,足迹遍布21个移民县中任务较重的十几个县镇,也曾多次走进移民家中嘘寒问暖。这次,在中秋节这天,他又来到距涪陵城10公里的清溪镇龙云村。
  村民们一看到从车上走下来的委员长,都使劲鼓掌欢迎,团团围了上来。
  三峡工程建设将淹没龙云村的300多亩耕地,这个村认真贯彻中央移民方针,主动搬迁,现土地调整已经完成,生活安置正在进行。今年7月底,重庆市确定龙云村为高效农业安置移民试点村,实施高效蔬菜项目500亩,其中10月底前可完成100亩。
  李鹏委员长在村民们的簇拥下走进村委会,在“村务公开监督栏”前驻足,仔细观看着。专栏上一一列出全村的各项收入、支出、农民负担总额等情况。
  “委员长,到外边和大家摆摆‘龙门阵’。”有人大声提议。
  “好啊。”
  在村民们的新居前,委员长与几位移民拉起了家常。
  “你的新房有多大面积?”李鹏问坐在身边的村民杨清惠。
  “150平方米。”
  “比原来的房子扩大了没有?”
  “原来我的房子只有一间,现在多了100平方米,扩大了两倍。”杨清惠欣喜地告诉委员长。
  “还能养猪吗?”
  “可以在下面养。”
  “做饭怎么办?”
  “可以烧电、烧煤、烧柴。”
  “电多少钱一度?”
  “5角。我们可以用电饭煲做饭。”
  坐在另一边的村民叶德贤也向委员长讲述着自己家搬迁后的变化。房子比原来大了,一年纯收入有万把块钱。
  “你抽的什么烟?”李鹏问叶德贤。叶德贤有点不好意思说,坐在他旁边的村干部笑着从他口袋里掏出烟,递给委员长。委员长看后说:“嗬,是‘宏声’牌。我知道行情,5元一盒,你的生活水平不低嘛。”在场的人都笑了。
  叶德贤由衷地说:“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感谢党和政府。”
  李鹏笑着说:“也应该感谢你们,三峡工程建设,你们是作出了贡献的。”
  李鹏委员长即将离去,他抱起村民刘海燕怀中的孩子,慈祥地端详着这个仅有6个月大的小家伙。睡梦中的孩子并没因人声嘈杂而醒来,他在委员长的怀中悠然地打了个哈欠,依旧甜甜地睡着。
  (四)
  七天的考察,是在紧张的节奏中度过的。上岸,就是马不停蹄地走访、座谈;上船,就是开会、谈话。在令人鼓舞的形势面前,李鹏同志一直在思考着三峡的未来,思考着今年这场洪水提出的深层次问题。甚至中秋节的整个下午,他都在船上同地方领导和各位专家一起研究三峡开发移民中的水土保持问题。当夜幕降临、巫峡从窗外缓缓掠过的时候,会议厅里正在为如何处理25度坡地问题进行着热烈的讨论。
  座谈会上,李鹏委员长语重心长地谈了几天来深思熟虑的问题:“一、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更加深刻地认识环境保护问题;二、要认真研究沿江山体滑坡的成因,更加重视地质与搬迁的问题,把搬迁建立在更稳固的基础上;三、对已开垦的25度以上的坡地,目前要因地制宜,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以保持水土不流失,如建设高标准梯田,种植果树等;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要根据市场需求,选好适合当地发展的品种。”
  严肃的话题也不乏风趣的插曲。重庆市领导在汇报中提到有些县的发展路子是:“沿江一条路,路边一排房,房前二三产,房后种果粮。”有的同志对此提出异议,认为普遍建“沿江一条路”,容易造成形式主义,劳民伤财,而且很可能加重对长江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由此引起了一番争论。
  李鹏委员长没有作“裁决”。在实地考察湖北秭归的做法后,他说:“发展经济作物,要进入市场不修路不行。主要要解决村与村、村与乡的交通。另外,‘路边一排房’的提法也不十分准确,实际上是建成一个个居民点。重庆的同志,你们认为如何?”
  重庆市的领导当场回答:“委员长在会前和我们研究了这个问题,现在我们有了新词儿。”
  “什么新词儿?说出来大家听听。”
  “现在暂时保密。”
  会场一片笑声。
  会后在电梯上,经过记者刨根问底,重庆市的领导终于把“新词儿”和盘托出:“乡村互通路,点上来建房,房前二三产,房后种果粮。”
  看来只有几个字的改动,谁能想到这是一番科学论证的成果!


第1版(要闻)
专栏:辉煌的20年(九)

  从极度匮乏到丰富多彩 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
  精神文化产品实现“二级跳”
  本报北京10月10日讯 记者杨明方报道: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空前的巨大成就:新闻出版多姿多彩,广播电视长足进展,文化艺术兴盛繁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文革”后期极度匮乏到90年代极大丰富,随着宣传文化战线“精品战略”的实施,1993年起又开始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高迈进。
  1978年,全国105家出版社,年出图书不到1.5万种,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教辅读物,全国新华书店年销售额9.3亿元;1997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65家,年出图书12万余种、73亿册,新华书店系统年销售额达313亿多元,集体个体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也达到近40亿元。1978年,全国出版报纸186种,杂志930种;1997年底,全国出版各类报纸2149种,各类期刊7918种。音像制品从少量的卡式录音磁带,发展到录音带、录像带、激光唱片、VCD光盘、DVD光盘等争奇斗艳,1997年,正版VCD光盘销量超过5300万张。
  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毫不过分。1980年,我国共有广播电台106座,平均每日播音时间为1986小时;1997年,全国1363座广播电台共拥有计1616套广播节目,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6132小时。1980年,全国只有38座电视台,平均每周播出时间约两千小时;到1997年底,全国共拥有电视台923座,其中有线电视从无到有发展到756座,全国电视平均每周播出时间近6万小时;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1978年为304万台;截至1996年底,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达3.17亿台,我国以总数近11亿的电视观众,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的收视群体。80年代初,一般家庭还只能收看到1—2套电视节目;到1997年底,我国有线电视入户总数已达到近7000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平均能收看到8套电视节目,其中城市观众平均能收看到15套,农村观众也能收看到6套左右。
  据抽样调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1981年为37.76元,1996年为374.95元,增长约8.9倍。目前,全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42万场次,观众4.6亿人次;剧场、影剧院年演出、放映231万场次,观众1.66亿人次。70年代末,卡拉OK厅、台球厅等大众娱乐场所几乎为零;而目前据初步统计,全国各类文化娱乐场所达17万余处。经过20年的培育和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包括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艺术品市场、电影市场、娱乐市场等在内的综合市场体系,以文化市场为基本流通渠道的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解决就业、涵养税源的一支有生力量。1997年,文化经营单位主营营业收入达190.8亿元,创增加值148.6亿元。
  在出版界,1993年开始实施从规模数量到优质高效的“阶段性转移”,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图书再版率从1992年的36.90%增长到目前的49.59%,图书销售从1979至1992年间的年均增长17.25%,提高到近5年的年均增长40.81%;被称作“1200精品图书工程”的“九五”期间1200种重点图书选题,到今年底可完成60%;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关注的“5155动画工程”,已建成5个动画基地,出版了15种重点卡通图书,创办起5种动画刊物;每年出版30部重点长篇小说的“长篇小说工程”,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在影视界,电影创作认真实施“9550工程”,整体质量逐年提高,1997年完成故事影片88部;1996年,以中央电视台为龙头开始实施“六个一百”少儿电视节目制作计划,即“一百首新儿歌,一百集童话剧,一百集动画片,一百集科普专题片,一百集人物系列片,一百集游戏节目”,受到广泛好评。


第1版(要闻)
专栏:

  安徽皖北制药厂为支援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一方面严把质量关,一方面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图为药厂职工在水针剂生产线紧张操作。
  新华社记者 王雷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一届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成立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记者王军)经国务院批准,新一届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今天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市长贾庆林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主任。贾庆林在今天召开的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新一届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要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对北京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开创首都规划和建设的新局面。
  新一届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经过调整,组成人员有了较大变化,既有中央各部门负责同志,也有北京市的领导同志,新增了一批在城市规划和建设领域造诣很深的专家学者。俞正声、刘淇、马凯、张百发、李荣融、汪光焘、周友良任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的基本职责是进一步加强对首都规划建设的领导,发挥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作用,使首都的各项建设按照城市规划有秩序地进行。主要任务是审定实施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近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研究重要地区、重要街道的重大建设工程,组织草拟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法规,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工会十三大即将召开
  本报北京十月十日讯 记者周笑浪报道:中国工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经就绪,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大会将于十月十九日至二十五日在北京召开。
  中国工会十三大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推向新世纪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工会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盛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团结动员全国各族职工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
  据了解,这次大会由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和全国铁路、民航、金融、邮电工会,以及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组成三十七个代表团。代表候选人由各选举单位分别召开工会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选举产生,共计一千六百五十二名正式代表。他们分别来自十八个产业和系统。


第1版(要闻)
专栏:

  充满希望的绿色田野
  ——江苏由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
  苏萱 龚永泉
  江苏,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江苏经济的突飞猛进,江苏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粮棉油总产量连年稳居全国前列,农村多种经营、乡镇工业的发展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农业大省正在稳步迈向农业强省。
  迈向农业强省的根本在于强农固本。以农为本,是江苏经济发展战略的一条十分重要的思路。江苏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制约型的省份。人口超过7000万,而耕地只有6653万亩。在这样的条件下,首先要保证吃饭,其次要保证发展。1997年,江苏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3562.9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2%,而这一切是在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在人均占有耕地不到1亩的情况下取得的。从1984年至今,江苏人均占有粮食始终稳定在千斤以上。不仅吃饭有余,而且全省还建成了37个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1997年,江苏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全国位居第三,与江苏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置是相当的。农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轻工业和出口创汇的发展。江苏轻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产品占70%左右,对外贸易自营出口商品总额中,农副产品及加工品所占比重近50%。更重要的是,江苏农业的发展为乡镇工业的发展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基础工作,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强大的农业、稳固的根本,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真正成为江苏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
  迈向农业强省必须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经济发达的江苏省,同样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地区。到1993年底,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在500元(1990年价格)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200多万人,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隐患。针对江苏省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1994年底,江苏省第九次党代会强调“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区域共同发展成为江苏改革开放三大战略之一。
  扶贫攻坚首要的是必须加大扶持的力度。苏北灌云县历史上就是一个穷县,1994年省委派来了由省级机关、大专院校、企业集团、苏南发达县(区)和灌云自身“五位一体”组成的扶贫工作队。依靠省里的支持和扶贫工作队的帮助,灌云县得到了1.95亿元的资助,得到了无锡市郊区引进的700多万元资金和40多个项目,得到了省农林厅、南京农业大学无偿支持的先进农业科技,大大增强了灌云的“经济底气”,仅3年时间灌云县就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4年内,江苏省先后派出6批2400多名干部组成的省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苏北13个贫困县和123个贫困乡镇;1995年以来,苏南支持苏北合作或举办项目300多个,投入资金1.82亿元;全省帮助苏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仅修路、通电、改水等项目就投入资金超过25亿元。淮北贫困地区面貌大变,经济发展步子快了,年均国内生产总值递增17%,超过同期全省平均水平和苏南发展水平;13个穷困县都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516元。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齐头并进之势。到1997年底,全省2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基本解决。
  迈向农业强省的关键举措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首先是要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做大”就成为迈向致富之路的第一步。射阳县一开始就抓住了这个“牛鼻子”。他们按照不同地域特点,形成了十大专业生产基地,其中最突出的是形成了面积10万亩,年产蒜薹、蒜头6000万公斤的大蒜生产基地。每年5月中旬,大蒜上市季节,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辆卡车进入射阳收购蒜薹。靠种大蒜致富,靠贩大蒜致富,靠加工大蒜致富在射阳真是随处可见。
  但是,农业产业化仅仅靠“做大”也会面临风险。蚕桑一直是东台市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之一,发展十分迅速,但前几年全国丝绸行业普遍不景气,蚕农们对时涨时落的市场价格缺乏应变能力和承受能力,导致大面积毁桑,全市桑园面积减少3/4,使东台蚕茧生产一度跌入低谷。从这个教训中,东台市领导感到,“做大”之后还要“做活”。他们依托被列为江苏省30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富安茧丝绸集团,统筹安排原料、生产、质检、价格、资金,并在每期蚕茧生产前向农民公布收购保护价。
  有了“做大”和“做活”的经验,农民们又开动脑筋“做深”。灌云县的主攻方向是拉长棉花产业链的长度,使依附于棉花产业链上的加工企业发展到39个,产品45项,并计划将这个产品链延伸到150个产品。培植品牌、抢占市场,加强优质适销的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是“做深”的重要一环。一个“做深”解决了农副产品产、供、销多个环节的联系,产有长度,供有广度,销有力度,真正做到了“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业的回报率更高了,农民依靠农业真的可以赚大钱了。
  到1997年,江苏全省发展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720个,销售达300亿元,创汇6.5亿美元,带动农户820多万个,农户年人均收入达到7387元。农业产业化真正成了富民强县的强大动力。
  迈向农业强省最终依靠实现农业现代化。与苏北农业大发展、农业经济不断壮大比翼齐飞的是苏南农业的稳步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而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关键依赖于科技兴农。
  为实现“稳面积、攻单产、保总产、增效益”的目标,精明的苏南人认为对农业的投入也会有可靠的收益。常熟、锡山、武进三个县级市都是全国农业现代化的试点县,也都名列苏南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五虎”之中。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他们都舍得在农业上花钱。“八五”期间常熟市共投入农业科研资金538万元,金融系统每年还发放各类兴农贷款3500多万元;锡山市在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农业投入超亿元;武进市“八五”期间的年均投入也达到5600多万元。“农田林网化、道路黑色化、田块格子化、灌排管道化、降渍地下化、泵站标准化”的高标准农田已十分普遍,常熟、锡山、武进的粮棉油生产始终保持着高水平,而且一直是国家主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锡山市还是国家定购粮的重点县。
  在农业科技的开发上,苏南农业科技水平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单种子工程一项,江苏就有“扬州麦子武进稻”的美称,意思是说扬州市出产小麦良种,武进市出产水稻良种。特别是武进的水稻育种水平江苏一流、全国领先。新育水稻品种“95—22”在苏南推广后,使苏南大米再次成为居民的抢手货。
  在农业科技开发的同时,苏南致力于加大农技推广的力度。早在80年代中期,苏南农村就开始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到目前已发展形成了市为中枢,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和高水平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目前,苏南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着重开展六大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工程,即“农业轻型栽培工程、种子产业化工程、农业丰产示范工程、病虫综防工程、增肥补钾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苏南农业的产业率。苏南水稻单产普遍达到500公斤以上的水平,三麦单产300公斤以上,皮棉单产100公斤以上,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第1版(要闻)
专栏:

  《邓小平理论专题摘编》出版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由研究邓小平理论的部分专家学者编辑的《邓小平理论专题摘编》一书,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是“邓小平理论研究书系”的一种,是根据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新阐述和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精神编辑的,分16个专题摘编了邓小平同志的论述。摘编的出版,为广大干部、群众在新形势下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著作,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观点,提供了比较系统、权威的学习材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