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点球里面的文章
  科茵
  点球是足球大赛(不是小赛)极富刺激性和观赏性的一道风景线,既具有无边悬念,在悬念破解的刹那间又导致看球人释放出无边的狂热感情。我指的是球迷,点球对球迷感情的捉弄达到无边无际的地步。
  在禁区内,只要防守者的动作被裁判认定犯规,立即哨声长鸣,判罚点球,这是裁判法的规定,没商量的余地,必须决出胜负的比赛,若在包括加时赛的一百二十分钟内双方都无一球胜出,则要靠互踢点球打出个结果来,这应是足球法的决定,没有办法的办法,它给球迷提供的是较之刚才的争夺更加重要更为可观的场面,对比赛双方来说,又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战役性行动。
  教练紧张,球员紧张,观众紧张,全场紧张,偌大的运动场里再没有大声喧哗,双方教练们都在轻轻商量着什么,而后和五个、六个或七个运动员一一做个交代,拍拍肩膀,甚至拥抱一下,球员就下蹲抻抻腿,或做几个双足跳跃动作。
  禁区显得特别巨大而空旷,除主持点球比赛的主裁判外,只有守方门将一人,其余人等一概不准入内,确实“如临大敌”;守门员站在球门线外,两腿八字分开,躬身而双臂微曲,精气神儿都集中在地面几乎伸手可触的那个“点”,那点上稳稳摆着一只球,若干秒钟以后,他将抢在此球飞向球门之前零点一秒的霎时间,或跃起,或前扑,或向左右凌空横起,务必将其破坏于国门之外。“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先自形成一个具有威慑力量的气势。已排定踢点球的对方运动员,则以胸中自有成竹气度,从容步入禁区,走到“点”前,双手将球拿起,盘弄两圈,放回“点”上,而犹恐其不合己意,往往再“稳”它一次,这才背身跑回几步,做准备射门状,其间,这“一对一”的绝对处于矛盾状态的双方,在揣摸对方的心思中间,各自又动了多少点子,用了多少谋略,实在是外人所万难预知;一脚开出,结果立见,全场各色人等的千般心绪,万般感情,纵有耐庵之才,贯中之智,怕也难描摹于万一。
  射点球是每个足球运动员必修课目,但运动员远非都能成为优秀点球射手。专家说,这既需要稳定的心理素质,也需要扎实的点球技术。也曾听到过专家的争论,一位说,应该是技术当先,技术不硬朗,光心理平稳有什么用?一位说,还是心理为重,脚头子再硬,到时候心里发虚,还不是把球踢飞,或“正中下怀”?
  确实各有各的理,而且都能从现实中找出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想来这也因人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中央台黄健翔在十六届世界杯期间争取到八分钟时间访问“球王”贝利,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参加点球大战时是否感到紧张?贝利回答得很爽快,大意是:点球决胜负很残酷,有一次我紧张得两腿发抖,但终于踢进去了,我队胜利。也曾是巴西大将的济科谈到过自己一件毕生难忘的事:我有一次把点球踢飞,导致我队失败,沉重的包袱长时间背着,直到后来一次点球建功,才恢复了信心。
  他们都是世界级的大师,载诸历史的名将,但都如此坦率而且似乎还带着一点歉疚,来叙述自己的失误,令人敬佩。也许,人有了一定阅历,且具有了敢于自我解剖的修养,才不屑于去掩饰自己的过错吧,否则,他将永远自以为正确,而且会重复犯曾经犯过的错误。


第8版(副刊)
专栏:

  日映大庆
  银河
  我曾不止一次地赞美过泰山日出之壮美,也曾不止一次地感慨过蓬莱海上日出之神奇;然而,最令我惊叹不已的还是那大庆井架旁日出之雄浑,那是一片耀眼的辉煌。
  每去大庆,必定要早起赶在日出之前,跑到那高矗云天的钻塔下面,选择各种不同的角度,拍下那雾霭轻风云蒸霞蔚的日出景观,看那火红的太阳,是怎样被石油工人从梦中扯上井架,跃上蓝天的,又是怎样伴着井钻的旋律,时代的音符,照亮整个山川大地的。
  在松嫩平原上,有一块碱巴拉,下面埋藏着一片油海,沉睡了万千年,盼到了醒来的时光。那是共和国十岁的时候,这片渺无人烟的荒滩上,飘起了一面旗帜,一队石油大军聚集在旗帜的下面,他们是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开始了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创造了一串串神话般的动人故事。于是,就有了“大庆”这个响亮的名字。如今这里神奇般地出现了摩天广厦,遍地厂房,油井林立,油龙飘香;如今这里是拥有一百零四万人口的城市,三十多年前的荒原不见了,昔日的干打垒不见了,马架子没有了。在日光与月光交相辉映之间,在荒滩与油海交替之时,崛动着大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无数的井架组成了一缕缕飘逸的思绪,无数的磕头机记录着闪光的足迹。
  她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你,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你。
  在那如火如荼的石油会战年代,向贫油国宣战的号角是从一个叫田家庄的地方吹起的,第一个桩子是从这里打下的。那豪迈的声音,至今如雷贯耳:“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北风当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地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这是中国工人阶级惊天地泣鬼神的高亢的声音,就是这一大群中国工人,不仅仅创造了惊人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锤炼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铁人及铁人的后代,培养出王进喜、王启民等等不同时期的英雄,他们平凡而高大的身躯,让你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创造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让你看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希望。
  正是这种中华儿女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精神,造就了几代人,凝聚了几代人,鼓舞了几代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大庆人的荣耀。
  大庆因油而生,大庆应运而生。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资源耗尽,大庆将向何处去,是重蹈巴库之辙,还是走休斯敦之路?1992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亲临大庆视察,告诫大庆人要“未雨绸缪,考虑更长远的发展”。1996年7月2日,李鹏总理视察大庆时指出:“大庆要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的高科技现代城市。”这些重要指示,给大庆带来无限生机与希望。那时的新一届大庆市委班子,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绘制出二次创业的宏伟蓝图。
  于是,中科院来了,清华大学来了,哈工大来了……数十个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帮助下建起来了,投资百万元以上的生产线二十八条,形成十二个亿的生产规模。“北方硅谷”出现了,电子信息上马了,新型材料问世了……
  于是,美国人来了,韩国人来了,加拿大人也来了……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来了,今天的大庆,正大步进入大市场,走向国际大舞台。
  这里连续三年开展让大庆绿起来、美起来、净起来、亮起来活动,“看见大庆就看见了森林,进了大庆就进了花园”。这里是盐碱滩,过去栽一棵树要从外地拉一车土才能成活;如今一座繁荣美丽辉煌文明的现代化城市已初具规模,被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大庆人不仅用勤劳的双手美化了环境,也优化了生态,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今年全市动员三十万人参加“让大庆更美好”的活动,全市有九条鲜花路,十七条文明街,还有一千二百多个城市雕塑景点,叫你感到大庆无处不绿,满目鲜花,美不胜收。
  九八之夏洪水袭来,大庆经受新的考验,洪水过后,又是一片美景。


第8版(副刊)
专栏:

  倚剑望昆仑
  ——纪念谭嗣同殉难一百周年
  谭仲池
  滔滔西去的浏阳河,穿越岁月的峡谷,奔向浩荡湘江。
  今年盛夏的季节是这样晦暗,沉重。从巍峨大围山瀑泻出来的洪水,气势汹汹地逼近岸,妄图吞没这个流淌着美丽传说,富饶文明,充满希望的山城。浏阳河儿女没有退却,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勇敢地挺立在河岸与洪水展开艰难而持久的搏斗。
  洪水消退了,世界竟变得异常的清新辽阔。望着我们重新整理的乡村碧野,城郭街道和脚下缓缓奔流的清波银浪,我突然想起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今年9月28日是近代维新志士谭嗣同殉难一百周年纪念日。现在我坐到了书桌前,脑海里仍汹涌着洪波巨浪,眼前仍闪现着漫长大堤上的帐篷和奔忙的抢险人影。心情总是不能平静,手中的笔感到格外的沉甸和笨拙。
  放下笔,我在书桌旁徘徊,寻思。突然间,挂在书房墙壁上那柄我从山海关带回的宝剑,似乎发出铮铮鸣响,它正在为我吟诵烈士的带血宣言。
  “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
  此刻,我的眼前出现了谭嗣同正气凛然地昂首走出浏阳会馆的威武雄姿。在刽子手残忍地揭起铡刀时,他是那样坦然相对,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曾不止一次地在谭嗣同纪念馆留连,那虽经百余年的颠簸、霜雪和居寓的变迁,可木质的琴座依然坚硬,光泽依然亮丽。细瘦清冷的琴弦,虽已孤寂地断脱,但仍可听到注入其心腔的壮烈豪唱,还浮在旧弦上低吟。这是谭嗣同精心收藏的文天祥遗物。睹琴忆远,我不禁想起了文天祥的《自叹》诗:“孤臣伤失国,游子叹无家。”也正是怀着同样命运的感触,谭嗣同曾仗剑天涯,饮马天山,露宿大漠。他察百姓之哀怨,悟沧桑之正道,写出了《仁学》,躬身去创办算学馆、南学会、《湘报》,甚至不畏牺牲毅然闯入维新运动的激流漩涡去实践自己救国救民的宏愿。
  是那样一个凄厉的潇湘夜晚,他端坐书斋,静心静气拨响了心爱的蕉雨琴。琴声飞出窗口,飘向天庭,令风静雨止,唤月朗星明。那是一种怎样的倾诉,一片怎样的赤情。
  “阴沉沉,夜寂寂,芭蕉雨,声何急。打入孤臣心,抱琴不敢泣”。
  是啊!谭嗣同的《蕉雨琴》诗是这般深沉、凝重、感伤地流泻出胸间的忧郁和惆怅。当年的闰娘就是在布满风雨的浏阳河畔的状元州码头泪送夫君远行。她心中牢记下嗣同的离别心语:“闰娘,吾辈早视荣华如梦幻,死辱为常情,只心忧国事。”百年风雨,百年沧桑,百年血火,百年兴废。现在古老的神州,经过改革开放的大潮洗礼,变得这般阳光明媚,山清水碧,景色娇美。今天的浏阳儿女,拂去岁月的风尘,拆去朽腐的雕梁檐柱,挑走坠塌于天井陋廊的残砖断瓦,历经一百五十多个阴晴雨天的刀斧锯作,终于在谭嗣同殉难一百周年前夕修复了他的故居“大夫第”。
  入得“大夫第”,你会感到有一股浩然正气在厅堂升腾,继而回旋于厢房、书斋、天心曲廊。它可以净化灵魂迷茫和意志薄弱者,它可以激励进取创造者。记忆中嗣同君曾为南宋郑思肖《画兰》画幅苦吟的诗,仿佛也在厅堂回响:
  “雁声吹梦下江皋,楚竹湘舟令起暮涛。
  帝子不来山鬼哭,一天风雨写《离骚》。”
  我推开了窗门,推亮了一天明霞,推飞了一行大雁,推响了满城的汽笛人流声,推动了一个鲜活、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图。面对这个新天地,新世界,新纪元,谁又不感慨成千成万的改革志士和民族英雄,流血牺牲,换来美好人间的壮烈和崇高;谁又不感叹自己对光阴的虚度和对世界贡献的微小!回到书案前,悄然袭来的灵感,催我重新捉住了案头上的笔:
  听琴忆先烈,
  倚剑望昆仑。
  装点好山河,
  举酒慰忠魂。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为新型当代军人塑像
  ——读报告文学《集团军长》
  黄国柱
  陶克的报告文学《集团军长》(载《昆仑》1997年第一期)读后一直不能忘怀。
  从作品主人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在新一代军人中的一脉相承,同时他作为我军的名将之后,又具备了许多与以往军人不同的特点,进而形成了他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比如他执着的军人职业精神和对军人事业理想化的始终不渝的追求;比如他对军事高科技的刻苦钻研精神;比如他对普通步兵兵器的热爱和娴熟的技艺;比如他的简单、俭朴的生活习惯;比如他对部下在工作上的严格要求和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的一致性……可贵的是,这一切并不是通过作者的议论来实现的,而是通过细致的精彩的细节描写来实现的。他是身着迷彩服,脚穿解放鞋,自己打背包,一路标着军用地图去上任的。上任之初,便把军里专门为军首长开的小灶给关了。因为作战部门设计的作战室不符合他“野战化”、“实用性”的要求,他可以对部下发出“你们就知道花钱!”的怒吼。平时,这个爱好不多的军长,把人头靶贴在宿舍的门上,以“嗖嗖”地练飞镖来自娱……以至于一位地方的公司经理也被感动了:“有人说你是战争疯子,就想打仗,我就佩服你这种为国分忧的疯子。国家要强大,少不了你们军人,我们华胜公司宁肯赔钱,也要帮你们把指挥自动化搞上去。”军长的这种对军人事业的执着的追求,不仅感动了华胜公司的老总们,也同样感动了战区的首长们,他们经过反复研究思考,终于同意改变原来的方案,把代号“巨浪行动”的重大演习任务交给了T集团军。为了完成任务的需要,他对军营广播中传来的“让你亲个够”的歌声大为不满,为此找来了宣传处的同志,引出了他的收藏军歌的爱好,同时也透露出了他的不乏独特之处的审美观:军人本质上排斥有可能导致影响士气的“糖醋化”的艺术氛围,军营的文化一定要为提高战斗力和鼓舞士气服务……
  总之,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栩栩如生、挟着扑面新风而来的集团军长,从他揣着手枪,所到之处便与师长、团长、连长、排长甚至战士们比武的行为中,从他对应邀而来进行指挥系统自动化改造的专家们的优厚礼遇中,从他勇于倡导部队大胆进行真枪实弹训练演习、“狠狠打,不怕摊子打烂”、不惜一切代价要训出第一流的部队的决心中,从他适应我军当前的实际情况大胆进行技术改造、发明革新的实践中……我们实在是看到了我军的希望之所在。诚如作品中一位处长所言:像军长那样抓训练,部队就有了战斗力;像军长那样抓廉政,部队就有了凝聚力。
  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真实是报告文学艺术魅力的灵魂。显然,《集团军长》诉诸的首先不是道德的评判,而是实践和实际行动的白描;进行的不是单纯歌颂、理想化的渲染,而是已然实现了的过去时的真实再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部以部队高级军官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作品,作者没有像一些同类题材的纪实性作品那样,竭尽歌功颂德之能事,而是比较实事求是地把人物的个性乃至缺点和盘托出,让读者自己去作出公正的评判。
  作品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军长的主持下,已经二十七年没有拉出去进行全师机动作战训练的摩步师,终于进行了一次艰难的按战争全过程安排的野外训练。部队撤回时,恰逢寒流袭来,军长突发奇想:何不乘机对部队进行一次野战生存的检验?然而,这个动议却遭到了政治部主任的反对,他认为,弓不可拉得太紧,既要摔打部队又要适度,何况天气正在变坏,大雪一来,部队要下山可就难了。政委也赞同主任的意见,并拍来了含蓄而机智的说服电报,军长不得不率部下山。这个情节,不仅把军长强烈的事业心而且也把他特定情况下急于求成的心情、操之过急的缺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非理想化的描写却带来了理想化的感人效果,实事求是的表现塑造出了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我们也许可以用大气、豪迈、凝重来概括《集团军长》艺术上的风格特色。它确实把当代军营的炮声隆隆的演习、生龙活虎的训练、直线加方块的韵律、职业军人的生活氛围表现得栩栩如生,其对军人事业的热爱之情,渴望军队现代化的急切之心溢于言表,同时,新型当代军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亦尽在其中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十月的道路
  潘涌
  一
  谁驭太阳的风轮奔驰在十月的道路?
  世纪的黄昏播撒无边辉煌,热烈地扬起东方大地起伏的激情,随金色的稻浪波漾神州八方。
  这是十月撒满阳光的道路,人间最宜挥洒才情的诗笺,鲜活地闪烁灵感的诱惑。从一摞摞冗杂的琐务中拔出诗的韵脚,踩着金风清丽和谐的韵律,吐放肺腑深处最挚诚、最纯净的性灵。热切地沐浴云海淋漓的颇具穿透力的光明,侧耳谛听花树丛中袅袅欲语的芳韵,任才情、任诗兴如旭日喷薄……
  二
  十月的道路,是一个伟大民族和一茬时代英雄的牺牲精神所铺就。
  在一汪汪血泊中奋搏,从一潭潭苦难中崛起,历史沉雄的脚步于腥红的血海中趟出迤逦的长途和贯穿其中的红色线索。中国革命的历史展现了幕幕感人至深的绚丽华章。簇拥的旗帜,接踵的步伐,以无与伦比的强劲力度,推出东方大革命和大解放的壮美主题。
  十月的道路,在没有休止的滚动中凸显出一种深刻的启迪:革命从来不仅是对旧制度、旧体系的毁灭性破坏,更是灵魂深处的自我解放。险峰或深壑,往往挡不住历史推进的訇然脚步,而无形的藩篱则易构成新道路拓展的最大障碍。理性的主义,智慧的开拓,诗性的才情……汇成岁月的铁流洗刷东方苍茫大地。于是从草地、从窑洞、从生命核心、从思想深处,十月的道路蜿蜒而出,以前仆后继的悲壮牺牲铺垫出人间独特的辉煌。
  三
  旗帜,在腥风血雨中深深濡染的红色旗帜,悲怆而豪迈地展开了十月的道路,展开了东方民族交织着痛楚、坚忍和壮丽憧憬的威武长轴。
  当风拔节的旗帜啊,超越大地的沉浮,成为凝聚磅礴铁流的不朽灵魂,成为与太阳等值的顶天脊梁。
  巍然屹立的旗帜啊,一种无畏的展示,一种热切的召唤,以从不褪减的鲜艳穿越黎明与黑暗更替的漫漫岁月,在刀丛剑林中劈出民族不朽的辉煌。
  我们歌颂旗帜,歌颂它猎猎作响、高扬着热烈和激情的伟岸风姿,歌颂它深蕴着温馨、光明和幸福的红色质地,歌颂它导引这个东方民族沿着十月的道路从挫折走向成功、从闭锁走向开放的非凡气度。
  四
  十月的道路,遒劲如风,犀利似剑,欲将超越火光横溢、尘土纷溅的世纪黄昏,直指太阳雄勃勃升起的新世纪黎明。风云际会,理念和意志、智慧和力量正在作新一轮更为壮观的集结。一个伟大的民族,众多英雄的儿女,庄重地团结在这面颇具中国特色的跨世纪旗帜下,在人类新的岔路口坚定地作出最后的抉择。
  团队的魅力、理性的成熟、信仰的高迈,使东方大地无限肃穆,充溢英豪之气。哦,十月的道路,有鲜花也有荆棘、缭绕着芬芳与阴霾,只要臂臂相挽、心心相结,自信而从容地走向阳光茂密的深处,我们将膂力如山、远途通天!
  荣光和希望,永远属于十月的道路!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水天地间
  ——民航之歌
  韩志国
  山恋着水,
  水环着山。
  一代一代的好儿女,
  飞翔在山水间。
  朝携彩霞晨风去,
  夜伴星光明月还。
  花开花又落,
  月缺月又圆。
  一脸微笑一身汗,
  带来永恒的春天。
  放一只只银鸽飞向遥远,
  留一串串故事讲给明天。
  天连着地,
  地接着天。
  一年一年的好时光,
  流淌在天地间。
  端杯冷饮送温暖,
  捧碗热茶洗风寒。
  云聚云又散,
  路近路又远。
  一腔热情一身胆,
  谱写多彩的诗篇。
  洒一片片深情回赠大地,
  唱一支支心曲献给蓝天。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的堤坝
  易仁寰
  世纪的风雨,又一次刷新
  共和国的黎明,
  十月,从风雨中走来,
  身后,留下驯服的洪峰……
  中国的堤坝在风雨中延伸……
  中国的十月在风雨中凝成
  凝成血浓于水的结晶
  凝成血肉筑起的长城
  凝成雄壮的进行曲——
  “我们万众一心”……
  中国的人心有多深,
  十月的根子有多深;
  只要不背离苦难深重的土地
  中国的十月,就不会凋零!
  从纪念碑到新华门,
  十月,跋涉了悲壮的历程;
  近代史的背上有多少承载,
  天安门的肩膀有多少负重!
  中国的风景线
  如火如血
  收获的季节,
  我们珍重!
  十月,从风雨中
  坚定地走来
  风雨,为十月隆隆地壮行!
  让船头迎着雨,
  把征帆交给风,
  中国的未来
  波澜壮阔
  我们的十月,
  风雨兼程……


第8版(副刊)
专栏:乐凯之光

  天地之间(摄影)
  赵金华


第8版(副刊)
专栏:

  清秋(中国画)
  钟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