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美术创作的丰硕成果
  ——介绍几部精美的画册
  蔡若虹
  最近半年来我接连收到几部精美的画册,我在反复阅读、仔细观察、细细品味之后,认为这些作品,都展示了九十年代美术创作的丰硕成果,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都雄辩地证明了毛泽东的“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是个科学论断。
  我狂喜,我思潮起伏,我欣然命笔。
  (一)
  《祖先的传说——木浮雕选集》是最近收到的一部大型画册,共收集木浮雕九十一件,主要作者王星泉在选集的序言中说明,这是一部反映我国原始时代生活的神话,是一部集体创作的鸿篇巨制。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访问了艺人工匠、名家学者、编辑记者、高僧道长共五百余人,访问笔记约三百万字以上。木浮雕的创作过程,从培训技师、设计造型、加工修改,直到作品全部完成,一共花了九年时间。这是一项向困难挑战的艰巨工程,它本身就说明了艺术实践的严肃性、深刻性和永久性,没有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根本做不到的。
  神话本身就具有深刻的意义。无论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无论是尝百草的神农和钻木取火的燧人,无论是夸父追日和女娲补天,无论是造车的轩辕和治水的大禹……都是自有人类以来的生活的创造者与开拓者。序言中写道:“中国神话不同于希腊罗马等西方神话,它侧重于体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劳动创造世界”的精神力量。“劳动创造世界”这一句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概括了中国神话的全部历史内容。
  我们再看看这九十一件木浮雕的具体形象吧,那用深刻的理想编织起来的神话内容与那用丰富的想象编织起来的艺术形式配合得十分巧妙、十分和谐,达到了艺术创造的高超境界。你看,那些雄赳赳气昂昂无比健康的躯体,那些充满了力量和智慧的动作姿态,那些从混沌初开中奠定乾坤的雄伟业绩,那些与大地共沉浮的无私无畏的精神;归纳起来,这些具体形象不是多方面地体现了只有劳动者所独有的精神力量吗?不是多视角地体现了劳动者所独有的形象特色吗?形象的理想化是神话的灵魂,我向木浮雕的所有作者们致敬。
  人民美术出版社珍重地给这部画册以豪华而又朴质的装帧,当然,这样美的作品是值得永久珍藏的。可是,我以为这样好的作品更值得广泛宣传,最好再出版一种小型的普及本,让我国十亿以上的劳动大军都能看到,都能把这部画册当作一面镜子,都能从祖先的精神画像中看见我们自己的精神面貌,这岂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吗!
  美哉,劳动万岁!劳动者应当自豪!
  (二)
  《林凡艺术》这本画册是作者送到我手里的,我过去不认识林凡,也没有见过他的作品。现在反复拜读,爱不释手。辗转寻思,我认为《林凡艺术》具有三个突出——
  首先突出了个性。林凡的个性鲜明,十七岁从军的长期训练,培养了他的坚强性格;后来生活环境的折磨,又加强了坚强的韧性。我以为,只有在生活上打过败仗的士兵,才能够在终身事业上取得最后的胜利。林凡的个性,概括的讲是“走自己的路、说自己的话、打自己的天下”,这种个性是他在艺术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保证。他的老伴王影非常赞赏他性格的“没变”,我认为这个“没变”不是别的,正是林凡自始至终走自己的道路,没有变成那种专门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赶时髦的恶劣倾向。她的赞赏我举双手赞成。
  其次,突出了独创。林凡的作品取材独创,造型独创,立意独创,情调和风格也独创。林凡能看见别人看不见的东西,能取用别人所不敢取用的生活源泉,能发现别人不可能发现的美:小春枯木,深谷流泉,白鹭青萍,荒原独步,以及各种各样的冷门野趣。林凡其所以与众不同地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有一个影影绰绰的理想在为他引路,理想能从事物的正面看到反面,理想能从事物的现象中看到本质,林凡深深领会理想的奥秘。林凡曾经引用金农说的“难谐众耳,唯擅孤吹”以自勉,我认为这两句话必须从根本上加以修正,应该改成“唯有孤吹,能谐众耳”,林凡的艺术的确是“孤吹”,但是这种“孤吹”很受“众耳”的赏识和欢迎,这是铁一样的事实。
  最后,突出了画中有诗。诗的特点是具有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留人想念的魅力,林凡水墨画的魅力与诗不相上下。读了画册的序文,我才知道林凡本来就是个诗人。我以为,文学和美术是一对“形象兄弟,情感夫妻”,诗人兼画家,自有诗画双全之美,难怪他的水墨作品是如此迷人。在我看来,林凡的画中有诗,是属于唐代李贺一派,熔冷僻、严峻、幽美、壮丽于一炉。林凡的画中有诗,得力于他的画外功夫,得力于他生活本身的影响,也得力于他的画内功夫不浅。林凡的青年生活实践不是风平浪静的,艺术实践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些艰难险阻,正是林凡艺术取得成功的推动力。“无限风光在险峰!”林凡正是一个攀登险峰的人。
  以平凡自称,实际上很不平凡;以渺小自居,实际上很不渺小;以“孤吹”自命,实际上能谐“众耳”;都是对立统一,都是相反相成;在辩证的生活实践中成长,在辩证的艺术实践中壮大,就将会光芒四射,前程万里!
  (三)
  《顾祝君画集》是作者去年7月从天津寄给我的一本小型画册,共收集油画作品六十余幅。看完这些作品,觉得并非十全十美;但不足之处不能掩盖突出的优点。这优点是什么呢?我以为是作者既有精湛的写实功夫,又有改造写实、美化写实的愿望,于是将头脑中的“理想美”在油画创作中作了大胆的尝试与运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理想美”来自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现实是基础,理想是上层建筑;“理想美”是现实与理想相互比较中产生的,所以“理想美”高于现实而又不能脱离现实,没有现实也就没有理想。
  《红楼梦》中那个与众多姊妹混在一起的贾宝玉是个富有理想的人物,在他的心目中,宝钗虽然很美可是不符合他的理想;黛玉并不很美可是完全符合他的理想。宝玉和黛玉初次见面就说:“这个妹妹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不是瞎说,因为他头脑里早有与黛玉相似的理想形象存在。
  理想在画家头脑里也是如此。顾祝君的“理想美”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有这样几种形式——
  第一,是理想色彩的巧妙运用。这就是说,造型是写实的,设色是理想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青纱帐》,这幅画描写的是夏天清晨太阳还没有升高的时候,几个戴着白头巾驮着农具的北方农民从包谷林里穿过。青纱帐本来是一片浓绿,可是作者却用一大片淡青把青纱帐和远天联系在一起;淡青具有夏天清晨的色感,令读者一见就如同置身在清晨的既明朗而又清新的环境里一样。我非常喜爱这幅作品,辗转难忘。
  还有一幅《金秋》,近景是西藏牧女驾着牛车缓步前进,背景是高耸的布达拉宫,这都是精细的写实。可是作者却用一大片浅褐淡红作底色,把高雅的古代文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夕照》,作者用满幅的浅红来表现落日的余辉。又如《新港之春》,作者用淡粉来表现带有薄雾的水上朦胧等等,都是用有感染力的理想色彩来代表真实、代表意境、代表魅力无穷的美感。
  第二,生活环境的理想化。这就是说:人物是写实的,环境是理想的。这一类的作品也很迷人,例如《白云》中除了近景中戴着红头巾的牧女和灰白羊群之外,远景是一大片掩映青山回旋缭绕的淡白云烟,作者用理想创造了一个人间仙境。例如《草地》中除了近处的倚靠在牦牛背上休息的牧女之外,远景是一大片点缀着曲折的羊肠小道的草地,这种环绕的美妙也只有在理想中存在。又例如《歌》,背景是远山、草地、白雪皑皑的山峰,近景是一个倚靠着牦牛的牧女,牧女口中的歌和高原美景之歌进行了合唱,唱的是什么歌呢,我以为是一首歌颂“理想美”的田园牧歌!
  第三,是造型的装饰美。装饰美是理想美的祖先,也是东方美术的祖先。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漆器上出现的花纹,就是装饰美的萌芽。顾祝君在油画创作上的装饰风,不过是把普通的生活形象稍稍加以修饰和美化。《秋林》中大量线条(树林)与少量块状(房屋)的美的组合,《水牛》中三个细长白点(水鸟)与一个庞大的黑块(水牛)的对比,《白鹭》中排列地站在牛背上水鸟相同的方向和不同的姿态,《樱桃》中一个大白圆盘与许多鲜红的小颗粒的结合,都是在生活现象原型上的艺术加工,有明显的美感。
  顾祝君是一个现实生活的美容师,他能够把平凡的生活形象、自然景象打扮得非常顺眼、非常醒目、非常漂亮,这是造型艺术的看家本领,也是理想美高于现实美的应有表现。
  (四)
  《王星泉画集》是与《木浮雕选集》同时收到的,两部画册风格完全不同,绝不似出自一人之手,但同样精美,同样珍贵,我在此对作者表示敬意和谢意!
  我读《王星泉画集》,宛似五十年前读何其芳的文集《画梦录》一样,第一个印象是很美,同时又仿佛坠入梦境,既清晰而又模糊,既苍茫而又分明可见;用两句话形容:写真与虚构齐飞,想象共幽思一色;这种以虚代实、似假还真的艺术手段,是很迷人的,是值得仔细品味的。这种形象的梦境用一句话概括,即“现实生活的理想化”是也。梦本来就是理想的化身,形象是现实,理想是现实的升华;夜长多梦实际上深思多梦,王星泉不愧是一个长期苦读、日夜深思、生活底子结实、想象力丰富的画梦者,一部《王星泉画集》也就是一部“理想化的现实生活”的视觉形象的《画梦录》。
  王星泉是非常重视形式美的,我很欣赏画集中的《幼驹出林》、《漂泊天地间》、《浓荫下》、《潮退三里沙》、《莲香浮动》这些作品,我认为这些作品达到了形式美的很高境界。
  王星泉是非常重视法则的,他作品中的形式美得力于对形式构成的“对立统一法则”,写实与写意的对立统一,细致的工笔与大胆的泼墨的对立统一,细小的人物与庞大的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这种形象的对立面也和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一样,不是秋色平分的半斤对八两,而是有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之分。在画面上,写实是主导方面,尽管它在画面的地位很小,写意是次要方面,尽管它在画面上处于重要地位;这种有轻有重、有主要次要之分的不平衡的形象安排,正是构成形式美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在王星泉的作品里,形式美不过是一条通幽的曲径,目的地是无比幽静无比深奥的意境美,只有意境美才是作者理想中的海上仙山,只有意境美才是作者理想中的人间仙子。这种意境美的魅力,连我这个年近九十的老人,也感到神思恍惚、飘飘欲仙!
  在我看来,王星泉的画笔始终徘徊在“似与不似之间”。“似”是生活实际,“似与不似之间”是作者头脑中的理想;画集中“太似”的作品是没有的,“不似”的作品虽然很少,也难免有“欺世”之嫌。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为人民服务是一条根本法则,作品让人看不懂是违背这条法则的。我是杞人忧天,不过是在这里顺便提醒一句而已。
  我所介绍的四本画集仅仅是众多的画集中我所看到的一小部分,可是,九十年代的美术创作的大丰收并不是假象。磨刀霍霍,丰田在望,我们要准备一个更大的仓库,迎接新世纪到来时的更大丰收。
  《萧史与弄玉》王星泉等
  《微雨引飞泉》林凡
  《青纱帐》顾祝君
  《追逐》王星泉(附图片)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漫画作品的独异视角
  巴云杰
  在九十年代漫画作品中,蔡志忠的漫画《论语》、漫画《诗经》系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的有效承续颇有助益。八九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激烈震荡,为早已纯熟圆润的丁聪漫画,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创作素材。勤劳不辍的丁聪先生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乐观豁达的秉性创作出的大量讥讽型漫画,为弘扬正义、鞭挞邪恶、促动世人向善居功至伟。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版界在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中迎来了“读图时代”,这又积极牵引了“画说”理论读物的出版运作。江苏教育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江西少儿出版社等出版单位,通过一些以漫画解释理论、富含思想意味的出版物,为理论知识的普及和智慧意识的播扬,倾心尽力。而在图书市场相当低迷的1998年,毅然挺进市场的《非常姿态》(作者赵汀阳,济南出版社出版),以漫画创作的另类角度,引人瞩目。
  《非常姿态》是我国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异常活跃的青年哲学家赵汀阳在哲学研究过程中一些思想感悟的结晶,是作者通过自己所理解的漫画形式,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所作的直接剖白。《非常姿态》之被称为“另类”的第一层含义是其“智慧幽默”的画面,这些画面迥异于我们已经习惯的揭露型和表现型画面,后者意在直截了当地展示一种现象,一桩事件,而前者则通过一种令人捧腹的场面,传达一些非常丰富的意蕴,比如作品集中的“每个人都在因果链条中”,其内涵非常丰富。《非常姿态》之被称为“另类”的第二层含义是哲学家为漫画本身所作的配文。其配文寥寥几个字,不仅非常智慧地点明一些问题的实质,也与画面本身一样为读者留下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作品:“总也读不完的书是本坏书”、“孤独就是人们都关心你却不理解你”、“既然有人喜欢胡说八道,就有人喜欢听胡说八道”等等。《非常姿态》之被称为“另类”的第三层含义是作者既不像其他的漫画作者那样通过对社会和人生的讥讽而引人愤怒,也不通过揭露社会的种种不良现象而使读者对社会对人生生发些许的感慨和消极,而是通过对智慧世界奥妙的展现,引人思考,使人在思考中感觉理性思索的乐趣。
  赵汀阳漫画作品的陆续发表和《非常姿态》的出版,为中国的漫画田野导入了一股清新的智慧之风。随着以赵汀阳、何立伟为代表的学者型漫画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中国的漫画作品阵营逐渐由原来的以报刊副刊漫画为主流的讽刺型作品模式,向多样化发展,这种状况也使中国的漫画阵营产生了一定的分野:即以报刊为主要阵地的职业性漫画、以美术界为主要群体的专业性漫画和略带“业余”意味的学者型“另类”漫画,中国漫画阵营的进一步扩展和创作形式的多元化趋势已露端倪。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文艺信息
  《人民文学》新版明年亮相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民文学》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将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建国和创刊五十周年庆典。
  人民文学编辑部将抓住建国和创刊五十周年这一良好机遇,以推出九九新版《人民文学》为契机,从而带动编辑部内部运作机制的深入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九九新版《人民文学》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基础上,从刊发内容、栏目设置到封面装帧、内文用纸、版式设计等方面,都将做出重大改变调整,以全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泽文)
  创刊二十周年金秋《十月》颁奖十月八日“维维杯”第六届十月文学奖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获本届文学奖的有池莉的《来来往往》、梁晓声的《学者之死》、关仁山的《九月还乡》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作品二十三篇。本届十月文学奖颁奖大会召开之际,正值《十月》创刊二十周年。迄今出版的近一百二十期杂志上,发表了很多在中国文坛乃至整个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十月》团结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家,并培养了一批文学新人,因而保持了稳定的印数和稳定的读者群。(阿顾)
  《文艺研究》光盘即将出版发行学术理论期刊《文艺研究》,与深圳点通数据有限公司合作,将推出全文光盘版,其中包括自一九七九年创刊至一九九九年第二期的三千余万文字和六千余幅精美彩图。该光盘的制作,基本保持了原刊的版式及色彩,具备全文检索、统计功能。深圳点通数据有限公司为《文艺研究》光盘的出版,承担了所需的全部资金和技术支持,并由此开创了高科技企业与高品位学术刊物进行技术与文化合作的范例。(小芹)
  《徐小斌文集》出版华艺出版社近日出版了作家徐小斌五卷本文集。被誉为文坛多面手的徐小斌,在小说、散文、电视剧本等多种文艺样式中辛勤劳作,收获颇丰。文集分别有长篇小说《羽蛇》、《海火》、《敦煌遗梦》;中短篇小说《迷园》;剧本《千里难寻》;散文集《折梦》等,作品共计二百万字左右。(文华)
  “小说:艺术与市场”研讨会召开山西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小说:艺术与市场”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山西省介休市召开。与会代表就当代小说创作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出版、发行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市场经济的形成给作家创作带来的从主题内容到艺术手法的变化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广泛交流。(李岩)
  老甲草原风情画展将在京深举行由北京老甲艺术馆和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等单位联合主办的“老甲草原风情画展”将于十月九日至十一日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十月十六日至十七日在北京京广中心隆重举行。老甲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探索和追求,在继承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非常大写意”画风,在艺术形式的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蓝柯)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咀嚼”与美的体验
  马茂洋
  读潘旭澜的散文集《咀嚼世味》是一种美丽的享受,美丽的体验。先生对世味咀嚼得如此认真、细致、不折不扣、一丝不苟,这的确是人生存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应该说与海德格尔所赞同的荷尔德林的“人充满劳积,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是不谋而合的。从美学角度讲,真可谓一种审美体验。
  潘先生的散文感情细腻,处处闪现着一片真情,如《香山明月》,其艺术特色、审美情趣是显而易见的。“在北京香山过中秋节,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据老北京说,北京的中秋夜往往看不到月亮,它像小媳妇似的躲起来。”作者的手法是如此之新颖,比喻如此形象、贴切,使旁人实现身临其境之效果。再如作者“倚着栏杆,皓月迎面,远远一派清辉。远处的建筑楼宇,似隐若现。”“我觉得披着明净的月光,比泡在碧清的海水里还好。”这是作者咀嚼生活,体验生活的真实感受。再如,“微风起处,附近松林发出轻轻的吟啸,像遥远的涛声,又像交响乐的余韵,倘不用心,便不大听得出。更有一阵阵沁人肺腑的香气,似乎刚从露水中浸过,让你闻起来分外舒服。”潘先生“沉浸在这令人沉醉的景色和气氛中,思绪也跑起野马来了……”这种审美与咀嚼是独特的,是以博大的爱心引航的对人生与大自然的热爱。潘先生是认真的,对待人生是认真的,咀嚼人生也是认真的,他把很平淡的日子能咀嚼出很浓重的味道来,就像一枚茶片含在嘴里咀嚼出苦香苦香的香味,回味的时候就过滤得醇香醇香了。这就是生活,再平淡再苦涩的生活,也有美在其中穿行与构建。再如《旅日云烟》中的《缘分》、《岚山秋》、《剪不断理还乱》,另外,《小小的篝火》、《瀚海草》、《这叶故园情》、《吃不到葡萄》等等,篇篇都是美文。
  潘先生的《咀嚼世味》是更具特色的美文之一,这是因为潘先生是学者作家,较之非学者作家更为深刻。像现代作家中的鲁迅、胡适一样,更多了一些知识分子的忧患,多了一些终极关怀。我们可以通过潘先生对世味的咀嚼方式,进一步体验、感悟多味人生,不断地发现美,展示美,激起对美的追求。《咀嚼世味》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创造的胆识
  杨少波
  地理分割意义上的东方与西方,时间阻隔意义上的古典与现代,正随着艺术史的不断推进发展逐渐融蚀着它们的边界。
  在绘画这门造型艺术中,西方印象派画师们借日本为中介向以中国为主源的东方艺术的学习,似乎成为一个富有深味的象征性仪式:东方艺术与西方艺术在相对封闭独立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它们在艺术史上一次又一次假借虚拟构想的“对方”来突破自己的行动之后,它们自印象派的倡导和行动开始,真正地迈出了相互追寻、融合、交汇、合流的步子。当今艺术家所面临的是一个全球性的整体文化格局,在一切勇敢而有抱负的艺术家那里,我们不断地看到这前无古人的创造境界和涵纳东与西、古与今的气魄。他们沉静而自信地面对整个艺术的历史和历史的现实,以“取用自若”的豪情气概从事着艺术的创造。无论是浓郁强烈的色彩,还是优雅沉着的线条;繁复多变的色彩光影,还是孤寂幽远的素白空间;对物象世界的追摹与欢娱,还是在抽象玄思境界的高蹈和隐逸;“现代性”的现实指向,还是“古典性”的丰厚意蕴;现代化生活的声光电色,还是民间艺术的憨朴豪放……所有的艺术手段和形式都不过是用来表达创造主体对于世界的认识、领悟和把握。无论东方与西方,古代与今世,所有的艺术形式和传达的内容构成最直接、朴素而永恒的对应关系:“适用则留,不适则去。”“自由”创造的境界正在那些不拘“法度”与“常规”的艺术家那里产生。艺术家的“胆”与“识”是他们创造的底气和依靠。
  年近九十的蔡若虹先生仍然不倦地关注着这“胆识”之下的创造,他从接触到的众多画集中挑选出了这几本画册,并为之倾注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热情。毫不讳言,在艺术史严格而无情的淘洗筛选下,其中的大多数作品也许会与时俱没,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他对于这几部作品发现的惊喜。年高耳背的他像个赤子一样不遗余力地对人们大声喊说:“看,看,看这里!”只因为他从这些作者的作品中看到了那令他激动的“创造因子”。传统中国画中光影色彩的引入,“小格局、低角度”、“妙在渺小”的艺术视点,油画现代风格和古典精神的交接尝试,木浮雕肌理的运用和形体的夸张方式,画面中装饰性和绘画性的转换协调,工笔和写意的过渡和并陈,综合性装置艺术的探索和作品展示形式的突破,各种质地、材料的试用和摸索……我们从中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勇气和胆略,也从中感受到其背后的智慧和才情。
  每一个创造者都需要面临创造时的风险和艰辛,每一个创造者都需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才力来为自己赢得创造者的资格。这背后是辛勤劳动之上的责任感,因为只要你决定要进行哪怕些微的抛弃常规的创造,整个艺术的历史就都展铺在你的面前,你创造的结果将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着艺术史的流变。这其中有狂放不羁的自由探索与试验,也有对传统古典的深情上溯与回顾。时代的精神激发着创造的心灵,不断涌现的生活迫不及待地要求以新的艺术形式被容纳与书写。一切有生命力的创造因子将留存后世,而那些闪烁一时的炫耀光芒则会随岁月之河而逝。
  古人云:“一丝而累,以致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艺术史的长河正在这点滴涓细间形成浩浩荡荡之势。
  创造者是一些以一生的辛苦为注而冒险一搏的人,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最会意“风潇潇兮易水寒”那永无回头的悲壮。他们也是一些幸福的人,未来的历史中会有他们勇敢辛劳创造的智慧水波的存在,他们的劳动,他们的胆识,他们的创造,会在他们逝去多年以后,还常常被后人呼喊着惊喜认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