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我们的心愿
  日月流转,万象更新。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为读者奉献上这份《大地周刊》。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为广大读者的文化生活增添新的色彩;也希望读者朋友参与,让它成为大家喜欢的“芳草地”。
  《大地周刊》为文艺部主办,每周五刊行。版面分别有舞台屏幕、文化生活、文学观察、美术世界、读书天地、作家文苑、周末副刊,轮流出版。举凡文化艺术方方面面,以评述、访谈、漫议、图片摄影等形式,进行报道和集纳。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注重信息性、知识性、可读性和娱乐性,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关注热点;或生活海洋,取一瓢饮;或据事而议,举一反三;或综述评点、臧否贬褒;或披载史实、生发感悟……内容丰富多彩,让这块文化园地,琳琅满目,绿意葱茏。
  我们邀请广大读者共同参与。有关文化方面的事件、人物,用不同形式诸如随感、杂谈、报道、综述等,或写成文章,或提供线索。我们十分欢迎作家朋友热情赐稿支持。作家文苑版刊发当代知名作家的各类佳作,也是文学爱好者一试身手的园地。
  时序逼进二十一世纪的门槛,生活的钟声敲响了新的音符,神州大地春意盎然。让我们以辛勤的耕耘,装扮这块文化绿洲,装点日新月异的祖国春色灿烂。
  亲爱的读者,请与我们同行。
  文艺部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百年恩来》:要说的太多,太多
  本报记者 向兵
  自从经历了那个叫人心碎的“1月8日”,每年的这一天,冰心老人都要在这位伟人的像前献上一束鲜花;每年的这一天,天安门前的一位交通警察都要来到二十二年前的交通岗上,向当年挥泪目送伟人归去的方向肃立默哀深深鞠躬……
  然而,爱无涯思也无涯,这位伟人百年诞辰的1998年新年伊始,已在全国一百多个城市播映的大型电视片《百年恩来》告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深情的女声哼唱犹如天籁在邃远的苍穹响起,鲜艳的红蜡烛组成起“百年”字样在眼前燃起,耀眼的红烛染红了荧屏,也点燃起多少“不思量,自难忘”的不尽情思,《百年恩来》由此开始了她动情的诉说……这部十二集电视片,融影视、歌赋、书画多种艺术手段于一体,并且由周恩来的亲属、后代发起并执导完成,其感染力自有撼人心魄处。
  邓在军,在中国知道她的人并不少。她开创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先河,又执导过北京亚运会开幕闭幕式等大型演出,却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周恩来的侄媳。那还是在1955年,晃着两条小辫的文艺兵邓在军不明底细地进了中南海,见到了未婚夫的伯伯周总理。从那时起她便牢记慈祥的伯伯关爱之余的告诫:不要因此而有任何“特殊”,以致多少年后伯伯看完演出接见演员,她都不能上前打招呼。正因如此她更敬重伯伯,“伯伯教导了我的一生,我一直都想为我心中的伯伯拍一部作品”。1995年初,在周恩来离开他的人民、他的亲人十九年之后,邓在军可以圆这个多年深藏于心的梦了。大病初愈,她便以孱弱之躯与自己的将军丈夫周尔均、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和周恩来卫士一起策划,欲倾毕生心血为百年诞辰拍摄《百年恩来》,打开亲属们以及无数人从实物到心灵的珍藏,对百年历史作百年讴歌,尽说一代伟人的人格风范和情感世界。
  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下,邓在军和她的亲人们踏上了漫长而辛劳的发掘、创作之路。也就在这条路上,在激情伴随长达两年的日日夜夜,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所拍摄的这位伟人留于后世的那绵长而深刻的感召力。
  管易文,当年周恩来、邓颖超在天津从事进步活动成立的觉悟社的最后一位健在者。摄制组找到他时,这位百岁老人卧病在床,已经连伴随身边的老伴和亲人都不记得了。但他听说来访的是周恩来的亲属,老人的眼睛一亮;当邓在军将周恩来的照片放在老人面前时,奇迹发生了——这位已两年多说不出话的老人,竟然连着喊了三声:“音容宛在,永别难忘呵!”五十多天后,老人带着对周恩来刻骨铭心的眷恋离开了人世。
  冈琦嘉平太,这位曾任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总裁的老人,生前一百多次来中国为恢复中日邦交奔波。与周恩来交往没多久,这位中国总理就成了他心中所崇敬的孔子般的“圣人”。从此他将这位“圣人”的相片虔敬地珍藏在胸前贴身处,几十年一如既往直至离开人世依然不舍。当他的儿子向摄制组讲起老人去世的情景时,十分平静:“父亲追随他崇敬的人到天国去了,是幸福的。”
  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听说周恩来的亲属要拍摄《百年恩来》,便亲自写信给中国政府邀请摄制组赴柬拍摄。并特意在曾两次接待过周恩来的王宫铺上红地毯,仿佛是迎接魂兮归来的周恩来一样接待摄制组。在没有空调设备的屋子里,他一谈就是三个小时。“周恩来,一位高尚、伟大,让人终生难忘的朋友。”难忘的回忆使国王全然忘了身边医生的劝阻。
  从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中国人,都记得那幅寄托了多少人的敬意和哀思的著名彩色照片《沉思中的周恩来》,而它的拍摄过程却鲜为人知。1973年,意大利摄影家焦尔乔·洛迪随团访问中国,当他知道将在人民大会堂见到仰慕已久的周恩来时,他不顾外交规定擅自带着摄影机参加了周总理的会见。当他为此向周总理道歉并提出拍照的愿望时,周总理微笑着回答他“我怎能拒绝一个白发人的请求”,已在病中的总理周恩来依照摄影家的意思坐了下来。于是,世界留下了这位伟人晚年于高贵、优雅中透着忧虑的永恒形象。当年拍下这杰作的摄影家,得知《百年恩来》摄制组到了巴黎,专门从意大利飞来,将这幅凝聚着一代人记忆发行数千万份的照片原版,题上“百年恩来——一代伟人”赠给了摄制组,并讲述了那番让他耿耿不忘的经历。
  一代伟人的人格感召,超越时间,超越国界。
  《百年恩来》,百年讴歌,引发多少人倾吐永生难忘的记忆。作为全家的代表,在邓小平同志生前,邓朴方向剧组细说周恩来晚年如何顶着“四人帮”的压力,将“实现四化”的重任交付他一生的知音、战友——邓小平,泪眼婆娑,情真意切;病榻前,巴金、曹禺提起“敬爱的周总理”,潸然泪下,哽咽难语;镜头前,郭兰英、韩芝萍再唱“绣金匾”、“三唱周总理”泣不成声,一遍又一遍仍难能曲终……
  《百年恩来》,百年讴歌,激发多少人捧出澎湃于胸的激情。雷抒雁撰写出长诗,三宝创作出交响乐,沈鹏、李铎献上书法,关山月、李琦倾其深情为本片作画;阎肃、甲丁、温中甲、关峡、刘欢、杨洪基、董文华、程志、殷秀梅、韦唯、杭天琪、张也……多少人才、多少“明星”聚集在《百年恩来》麾下,连台湾歌手杨宗宪闻讯也自费飞越海峡,分文不取为本片演唱……
  《百年恩来》百年讴歌,你融进了多少珍藏的情感,你构筑起多少不朽的心碑。《百年恩来》百年讴歌,要说的太多,太多。
(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克拉玛依用舞剧塑造创业者形象
  生命赞歌从大油田唱出
  五十年代,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陆来到新疆,为勘探石油艰辛备尝,最后献出生命。她的事迹感人至深,她的精神令人落泪。克拉玛依市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受杨拯陆的故事启发,最近组织艺术家创作、排演了舞剧《大漠女儿》,歌颂一代石油工业建设者的创业形象。这已成为新疆舞台和石油建设者心目中的一件大事。
  克拉玛依是闻名中外的大油田,一曲“克拉玛依,我日夜想念你”曾让多少优秀儿女奔赴这里,投身建设的行列。为了塑造今日克拉玛依形象,尤其经历了那场震惊全国的火难之后如何让人们对克拉玛依有一新认识,克拉玛依市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党委实施了精神文明建设“六大工程”,包括核心工程、形象工程、平安工程、繁荣工程、育才工程、温暖工程。舞剧《大漠女儿》也是一项具体的文化建设措施。他们认为,从事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培育高素质的精神文明,他们投入人力物力排演这样一部艺术作品就是想增强人们精神的凝聚力和文化意识。《大漠女儿》称颂了创业者的牺牲精神,礼赞了人的创造意志,描绘了克拉玛依多彩多姿的文化风貌,培养了职工的艺术素质。这部舞剧有半数以上的参与者就是油田的采油工、钻井工、基建工,是从上百人中经过了几番考核、训练选拔出来的。无论最后是否被选中,这些人回去后都成了艺术骨干,带动上上下下的建设者更好地融入新疆这个歌舞之乡的文化环境中。
  他们特意邀请了享誉舞坛的舞蹈大家门文元任总导演,邀请王小云、艾山、孔岩、陈凯等各地的优秀编导家、演员、舞美师、灯光师共同参加,使舞剧一举成功。舞剧在乌鲁木齐上演后大获好评。专家们认为这是一部非常完整的作品,由始至终洋溢着生命意志,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场景绚丽多姿,而且不乏精彩的舞蹈段落,手法更是变化多端,想象力丰富,音乐、舞美、灯光均有可赞誉之处,克拉玛依的专业和业余演员的表演也让人喜出望外。自治区党政主要领导观看了演出,他们和专家、各界观众也提出许多修改意见,都期盼《大漠女儿》能成为长久流传的舞剧精品。
  (文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赝品横行,是1997年艺术品拍卖中最为刺眼的一道“风景线”,也是今后艺术品拍卖业必须艰难跨越的一道“坎”。
  痛说赝品
  南宫品
  在已经过去的一年中,几年前曾经使个别艺术家心烦意躁的假画,在不少艺术品拍卖中大行其道,古今中外的造假手段全面登场,艺术家、收藏家、管理者、经营者为此而叫苦不迭。
  “假”字了得
  中国艺术品作伪从何时起步,尚无准确考稽。从已知的文献记载看,作伪最为猖獗的时期大约有北宋中后期、南宋初期、明代中后期、清代后期。与上述记载比较,这两年的艺术品作伪现象之普及与手段之高明,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北京这一年的数十场大小拍卖中,赝品多得惊人,有的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历史上的艺术品作伪地区与手段大约有:苏州片、河南造、后门造(北京)、上海造、扬州片、长沙货、广东货等等。这几年,除了上述地区仿造的古旧艺术品纷纷出笼、技术手段被“古为今用”外,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包括高科技手段也被运用于造假。造假地区则广及全国。把拍卖中所见到的书画赝品分析归类,大致有如下几种:
  以暗为明:一些被前人打入另册的伪作,因为有关文献的丧失与有关知识的缺乏,重新以真迹的面貌而堂皇面世。
  以近求远:因为历史上的仿制者后来成为了名家,更因为仿制年代也已久远,历史上的许多仿制品也相当珍贵。所以,有人以前人的名款仿制年代更为古老的作品,如以清人仿明人、以明人仿元人、以古代小名家仿大名家等等。
  以小求古:一些作伪者利用文献对于历代小名头艺术家作品的记载不详而以其名款造假,舍其艺术价值而取其文物价值。
  以仿为真:将学生临摹的作品当做老师的无款作品,或补上老师的名款印章;或利用老师为学生作品的题款改造为老师作品。
  鉴定作伪:一些鉴定者因为利益驱动等原因,不负责任为赝品题签;或者是作伪者以真迹求鉴定,然后以伪作更换原作画芯。
  直接作伪:有一定艺术功力者或直接作伪,或为人作伪。在一些地区,则出现了流水作业、集团作伪,如张三仿画、李四仿字、王五仿章。
  以伪作伪:一些经营者利用买家的经济实力不够、贪便宜心理等,明明白白或心照不宣地出售伪作。
  作伪技术,除了传统的挖款、改款、添款、移动画跋、拼凑画芯、化整为零、转移山头、揭裂画迹、添补人物景物外,一些新的技术手段也被运用于作伪,如激光照排、化学溶剂与红外线等。
  “钱”字了得
  赝品横行,都是因为一个“钱”字。
  卖家以假充真,是为了一个“钱”字。低成本、高回报,何乐不为。艺术品经营领域的法规不全,有法不依,有法难依,使造假者为所欲为。
  拍卖业以假充真,或对赝品爱理不理,是为了一个“钱”字。现在,全国拍卖公司多达一千多家,艺术品拍卖公司多达一百多家,一哄而上的买卖却没有取之不尽的货源,不对赝品开绿灯,其中一半以上的拍卖公司得倒闭。
  买家不怕赝品,也是为了一个“钱”字。一些买家吃了亏,退出了竞买行列,另一批买家前赴后继,因为拍卖领域有高风险,但也有高回报的事实。更何况,这些年来,绝大多数媒体告诉人们的是,文物与艺术品是没有风险的股票。
  “钱”字如此作梗,赝品如此横行,损害了有关消费者的利益,败坏了经营机构的声誉,干扰了艺术品市场的正常运作,甚至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艺术事业的发展,应当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经营机构的充分重视。应当制定更加明确的法规,对造假者按赝品成交额绳之以法,虽然难免有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者,但最少能遏制造假、卖假的无所顾忌。在加强拍卖业自律的同时,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干预力度,不能等待市场经济规律来优胜劣汰。应当加强学术鉴定的权威性与经常性,不能听任拍卖公司既以假充真,又以国际通行的行规来推卸责任。拍卖行应当尽快提高鉴定班子的水平与责任心,为客户负责,否则,必失信于人,失误于己。应当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对于艺术品经营中违规行为,检察、工商、税务等机构应当及时查处,予以曝光。
  只有这样,才能在艺术品拍卖、经营领域逐步建立起明确、完善的秩序,以法打“假”,以法管“钱”,最终确立“法”字了得!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八十高龄亲率众学生在沪连演三场,然后又直奔北京
  周小燕老师,您辛苦了!
  周小燕歌剧中心,这个名字对音乐爱好者来说,真是太熟悉了!多少享誉歌坛的人物从这里走出,又迈向世界,张建一、顾欣、廖昌永、高曼华、陈小群、雷岩、杨小勇、王丰、李彩琴、殷桂兰……中国当代的歌剧事业已经与周小燕这个响亮的名字密不可分。
  1月6日,周小燕教授亲率高曼华、廖昌永、陈小群、杨小勇等青年歌唱家来到北京全国政协礼堂,她的弟子们为听众演唱了莫扎特、罗西尼、唐尼采蒂、威尔弟、玛斯卡尼、金湘、陆在易、朱良镇的作品。听众听到这么多优美的歌喉,欣赏到这么多出色的咏叹调、重唱,一时间,都沉浸在周小燕艺术教育的无穷魅力里。
  周教授今年八十高龄了,但她仍然每天授课,从早晨八时三十分至十二时三十分,没有休息日。早在半个世纪前,她就活跃于上海、武汉、巴黎、伦敦、卢森堡、瑞士、柏林、布拉格、华沙的舞台,因为演唱齐尔品的中国题材歌剧《仙女与农夫》而得到“中国之莺”的美誉。去年11月底,为庆贺她八十寿辰、艺术生涯六十年、声乐教学五十年,在上海共举办了三场音乐会。周小燕的学生们在台上都是超水平发挥,轰动一时。成功的喜悦使上海文化界再三催促她把音乐会带到北京。周教授后来对记者风趣地说:“真是仓促来京,一听北京新年前后有五十几场音乐会,差一点吓得不敢来了。”
  周小燕教授向记者回忆了1988年在上海创办周小燕歌剧中心以来的情形。她觉得当初就凭着一股勇气。她不相信歌剧这门综合艺术会落入低谷,认为关键还是提高歌剧自身的质量。“我不作曲,也不写剧本,但我能培养演员。我上不了台了,然而我的经验可以传下去。我看到我们中国好嗓子多,而且许多人有志于歌剧事业,于是就办起了这个中心。”中心培育了来自山东、广东、江苏、上海、四川等地的二十几位优秀人才,个个有出息,还和江苏、山东、上海的艺术团体合作,上演了五部歌剧,成就不可谓不大,可是从她的言谈中,依然流露出还可以再多一些的感慨。
  她说从中心建立之初到今天,经济实力仍然为零,这是她最遗憾的。尽管政府和各界不时给予她多方支持,筹措了不少资金,但大多是临时的,只能用于一时一地。她很希望有一笔固定的长久的经费。有人劝她改办学校,她也有这个打算。因为这样可能比较正规,资金可以有保证,教育也会系统化,还会吸引一批有声望有能力的退休教师参加。
  听着周老师清脆、优雅的谈话,感到她还是保持了一颗年轻的心,感到她还有许多愿望想实现。真希望我们都伸出自己的手,助她一臂之力,让功在中国艺术的周小燕声乐教育越办越兴旺。(文周)(附图片)
  周小燕教授正在授课。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千锤万锤不如一槌  徐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