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荧屏走来108将
  张斌
  临到播出了,关于《水浒传》还是那句话:“到底怎么样啊?”
  努力拍的人,压力太大。等着看的人,期望太高。
  不过大凡去过《水浒传》剧组或看过《水浒传》片段的人,都对播出前景表示乐观。且不说待到把全剧看完如何评价,只说看上个三五眼的直观感觉:是那个故事,是那群好汉,演得挺像,打得漂亮!
  造型好,武打棒,《水浒传》因此先声夺人。
  这个“先声”,是建立在教训的基础上。1994年,《三国演义》大获成功,不但在全国轰动一时,而且波及海外华人世界。但是该剧也有明显的弱项,观众不乏微词:一是因为五个导演分领五支拍摄队伍各自为战,在角色造型上缺乏统一设计,致使人物形象出现雷同,播出时只好靠打字幕区分;二是武戏部分显得捉襟见肘,尤其近景的小规模马战和武术类格斗,被老百姓说成“假的一样”。所以《水浒传》在创作之初,便把这两点列上议事日程。
  和《三国演义》相比,《水浒传》的人物更具鲜明、可爱的性格特点,一百单八将中颇多老百姓津津乐道的人物。但是,一百单八将究竟什么模样?身高“丈二”的好汉该是个怎样的视觉形象?“母大虫”和“母夜叉”在服饰和神态上有哪些不同?如何区分“阮氏三雄”?同是骑马使枪、大吼一声杀到阵前的悍将,能不能让观众不看字幕就分得清谁是谁?
  为此,《水浒传》的主创者们反复研究各种版本的小说原作,终被一种百回本的封面和插图所吸引。那封面上,赫然是“李逵大闹江州法场”,画风古朴而飘逸,色调淡雅却传神,既写实又夸张,把个怒发冲冠的“黑旋风”描绘得呼之欲出。其作者,是有着“宋代人物画第一把交椅”美誉的上海老画家戴敦邦。立即有人提议,请戴敦邦出任《水浒传》的人物造型总设计。可是,戴先生已经六十多岁,能承担在短时间内完成皇宫内外、梁山上下两百多人物造型的繁重任务吗?再者说,他的画作在台湾等地能卖到二万元人民币一幅,若画上几百幅,《水浒传》剧组买得起吗?所以,制片主任张纪中飞往上海时,一方面挖空心思地琢磨怎样用低价说动戴老先生为《水浒传》做奉献,另一方面也做好了被婉言拒绝的心理准备。
  戴敦邦说:“我画了一辈子水浒人物,此事必由我来做……不给钱也画!”
  没成想,待到他踏进戴敦邦寒冷的画室说明来意,结果却是出乎预料。在后来的一篇文章里,戴敦邦这样写道:“国家开放改革以来,本人的生活与创作可谓安居乐业,劳作之余安坐于屏幕前,电视是我生活中不可少的良师益友,未曾想过能为电视事业做些什么。《水浒传》剧组找上门来,年纪一把的吾凭多年来画水浒画的兴趣、凭影视创作异域诱人的新鲜魅力,一口允诺……”
  随后,戴敦邦几乎全部推翻自己纯熟勾画几十年的“水浒群雄”形象,重新步入人群,去寻找他再次创作中所需要的形象、味道、眉梢、眼角……一百八十四幅“水浒人物”画,陆续送到北京。后来《水浒传》的挑选演员,服装、化装设计,甚至演员的表演体态和神情,都与这些画作大有关系。所以总制片人任大惠有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水浒传》还值得一看,那么请别忘了我们当中最年长的一员:著名画家戴敦邦先生。”
  总导演张绍林心里明白,作为一部英雄好汉戏,《水浒传》的武打部分至关重要。
  《水浒传》必须高于《三国演义》的另一方面,是武戏。这不仅仅是因为过去的教训,还因为梁山好汉不同于政府军,一百单八将大多是武官、武侠、武僧、武夫,各有各的武功绝技,而且常常单打独斗。
  可是对中央电视台来说,拍武戏的确不是长项,而且若想在第一流的大剧集中拍出第一流的武戏,全国影视界也显得人才匮乏。想来想去,决定打破常规:咱中国还有个香港嘛,香港的功夫片、武侠片能让好莱坞流出一尺长的涎水。于是,再由制片主任张纪中出马,几经周折,请来了执导过《醉拳》、《太极张三丰》等影视片,在港台乃至东南亚颇有盛名的袁和平、袁祥仁兄弟。
  我曾经和扮演李逵的赵小锐聊天:“怎么样,跟袁和平拍武戏,比你那《烈火金钢》、《飞虎队》如何?”赵小锐一脸苦笑:“可别提了!每拍完一条我就问那香港人,可以了吧?他说还不错。我刚一高兴,他又说‘保留’——坏了!这一‘保留’就还得拍,一个镜头拍二十条是常有的事,每一条都真刀真枪地比划,不像《三国演义》有些地方用一行字幕就代替了。所以你瞧我这张脸,”他指着脸上的大小伤痕,“十八个零件,过瘾!”
  像赵小锐这种情况,在《水浒传》剧组里很多。几乎所有的演员谈到武戏都叫苦不迭,可是又洋洋得意,因为等到片子剪出来,他们发现自己都成了大侠,打得那叫一个漂亮!必须承认,袁家兄弟拍武打片确实有丰富的经验、独到的手法,许多演员不会武功,跟着他们现学现拍,居然像模像样,难度再大也不用替身拍正面镜头。
  袁和平倒是不谈自己的功劳:“许多内地演员的武功比香港演员好,但是《水浒传》这些人会武功的不多,我们又要求真摔实打、少用替身,所以他们很辛苦。不过,他们中有很多人确实打得不错。我们和香港比当然苦一点,可是一定会尽力量做好这部戏。”
  究竟好不好,还是等《水浒传》播出吧。
  下图为戴敦邦笔下的林冲。(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旁观者说

  想起了剧组评优
  向兵
  这些年已习惯了媒体上披露、抨击演艺界的不良行为,那些所谓“腕”们、“星”们隔三差五就闹出一桩诸如要高价、罢演、假唱、偷税一类的传闻,对此人们已见惯不惊了。想想也是,文艺体制改革了,影视市场开放了,每年全国各地及电视台举办的各种晚会、演唱会如恒河沙数,每年生产的电视剧已高达一万二千部(集)——这林子也忒大了点,自然什么鸟儿都会有!
  近日又见有媒体报道电视剧摄制人员的事儿,读后却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报载,黄健中回到福建为故乡执导一部得到省委和省政府大力支持的电视剧《三坊七巷》。这“三坊七巷”犹如北京的大栅栏、上海的外滩一样,作为福州城区的一角,是福王开疆千百年来文化积淀之所在,也是诞生过林则徐、严复、林觉民等思想先驱和冰心等现代文学大家的摇篮。以此为名的这部电视剧试图透过人文主义思潮东渐时,生活于坊巷中的人们以传统道德观念面对商品竞争意识而来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传达出八闽文化中的开放精神。剧组开机时,黄健中面对当地各界人士和媒体的镜头宣布:本剧组不允许有迟到、早退现象,不允许任何人打牌、酗酒、进歌舞厅,欢迎新闻单位随时到剧组检查。果然,在拍摄的一百多天时间里,剧组纪律严明,不论在乡下、城里拍戏,剧组人员都没有发生这类事。有一次剧组在存放着药材的仓库拍了三天戏,三天里现场没有一个人抽烟,弄得围观者和前来探望的领导一到现场就赶忙掐灭了烟头。创作上,黄健中要求演员对自己的台词要烂熟于胸,还必须记住对方说什么,“连台词都不记住,这样的演员能演好戏?”演员没有戏时也必须到拍摄现场,观察别人演戏,为的是形成一种认真并互相尊重的创作氛围。拍摄时除了导演和摄影,灯光、美工、道具各部门也都要事先熟悉摄影机的机位变化,黄健中说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在努力的,“这回终于实现了!”他感叹“这个剧组放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流的”。
  能碰上一个如此敬业的剧组,对于任何一个真想在电视剧创作中有番建树的人来说都是福气。而这良好的风气正是导演以身作则营造出来的。要求别人不迟到,黄健中总是提前在车前等着大家,谁好意思晚来?不管在现场忙到多晚,回去后总要画出明天的机位变化图交给各部门,导演如此上心谁还能不认真?拍了一百多天戏,作为导演没有给剧组一张吃喝发票,连买一两茶叶、给家里打几个电话,都是自己掏腰包。所以碰上某烟草公司提出在剧中出现一个该公司香烟的镜头赞助二十万,黄健中却不愿因此而往剧情里掺水加以拒绝时,投拍该剧的福建瞭望影视公司也乐意按他的意思办。
  笔者不厌其烦地这番赘述,只因为眼下这样的事太少了。如今在一些电视剧组里,一到拍戏拖拖拉拉半天出不了门,到了现场摄影忘了带镜头、服装落下了小褂儿、道具找不着“三八”枪,这都是家常便饭。在这样的环境里,导演不讲究现场调度、镜头运用,演员不熟悉剧本靠人现场提词才能演戏,摄影不换机位机器往那儿一架一场戏就它了,灯光不讲布光效果,美工不顾时代环境,服装不顾人物身份……大家都惦记着凑合着快点拍完,钱拿到手赶下一部戏,这已经成了无可非议顺理成章的事。甭管东西拍得多臭,主演的片酬低不了,导演的谱儿小不了。一部戏下来,“鳖精”、“洋参”、桑拿、歌舞厅,还有制片部门的一大堆“白条”总少不了。这也就难怪,一年下来电视剧拍了一万多集,每集投资都得数十万,可让观众记得住的有多少?
  因此想起了前些年的“十佳剧组”评选活动,一年一度,评剧组的纪律、作风、创作态度,这不失为一种表彰先进,鼓励进取的办法。很可惜,由新闻机构和有关部门举办的这种剧组评优,这几年不知为何不见了。影视创作是综合艺术,生产中离不了导、演、摄、美、服、化、道等诸部门的努力。只有导演做表率,各个环节“做加法”不“做减法”产生合力,方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置身于人人都认真、敬业的氛围,一些“腕”们、“星”们让人生厌的行为自然也会有所收敛。如今电视剧组多是由各方人马临时拉起的班子,它远不如来自一个单位的电影剧组好管理。不知这一问题是否已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的重视?须知,只有形成良好创作氛围的“一流剧组”多一些,影视创作的精品才会多起来。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观众评论获奖影片
  当难忘的1997年结束时,一场围绕这一年观众所看到的获奖影片而举办的全国群众影评征文比赛拉开了帷幕。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公司、总政文化部影视局、中国电影报主办、北京大天元信息公司协办的此次征文比赛,将对在过去一年里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的《大转折》、《鸦片战争》、《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河谷》、《喜莲》、《夫唱妻和》、《男婚女嫁》、《彝海结盟》、《滑板少年》和《大进军——解放大西北》、《大进军——南线大追歼》、《大进军——席卷大西南》等近二十部优秀影片,开展群众影评。由观众评说这些影片的得失。此次征文比赛的一等奖获得者将参加今春在北京举办的颁奖大会。
  这一全国性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无疑对于普及电影文化、推动国产优秀影片的创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意义。(章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专家研讨《人民子弟兵》
  中央电视台军事部《人民子弟兵》栏目自1980年创办以来,共播出了近两千部专题节目,贴近时代、贴近军营的节目特色,使该栏目深受军内外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在目前揭晓的第七届全国优秀电视军事节目评选中,《人民子弟兵》栏目荣登栏目类榜首。同时,该栏目制作播出的《孙子兵法》、《孟良崮》等节目均获得一等奖殊荣。为了开拓新时期电视军事节目的创作思路,深入研究《人民子弟兵》栏目创作方法。去年12月20日,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栏目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首都影视、新闻界的专家、学者以及该栏目的编导们参加了研讨。
  研讨中,与会者一致认为,《人民子弟兵》栏目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制作精细,尤其是近两年创作的电视节目更是集中地反映了国内、军内发生的重大事件。精品节目突出,反映出了该节目编导们深厚的创作水平和功力。与会者就《人民子弟兵》栏目如何保持高水准,创作出更多让广大观众喜爱的表现军队建设和子弟兵生活的优秀节目,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意见。
  (向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远湖》——讲述农村新故事
  美丽的鄱阳湖畔,一部讲述农村改革新故事的八集电视剧《远湖》正在这里拍摄。
  深化改革的大潮中,知识分子韩兵毅然辞去公职回到生他养他的鄱阳湖畔干起了农业立体开发。经过几年奋斗,他带领乡亲们通过股份合作制,办起集农、科、贸一体的农业集团公司,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艰苦的创业中,韩兵在乡亲的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并赢得了女主人公的爱情。该剧情节曲折,感情纠葛让人荡气回肠。
  这部被江西省列为今年“五个一工程”的作品,由江西省委宣传部、新余市委宣传部和江西电视台联合摄制,宁海强、王玉锦联合执导,唐汤民、金莉莉主演。(西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中影中唱组建VCD生产线
  由全国影视、音像行业的两家主要企业——中国电影公司和中国唱片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华韵影视光盘公司,日前在北京正式投入生产。
  如今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只要你打开电视,满眼都是VCD影碟机的广告。这些年我国的VCD影碟机生产迅猛发展,已成为一门新兴的民族产业。影碟机的发展离不开影碟的支持。这些年我国政府在大力打击非法盗版影碟的同时,非常重视正版影碟节目的生产。华韵影视光盘公司即为此目地而建立的。
  该公司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VCD光盘生产线,年产量达一千五百万张光盘,这条生产线还可支持DVD光盘的生产。由广电部直接领导的这家光盘公司,将以高速度、高质量生产出满足各阶层观众需求的影视、音乐节目。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艺坛撷英

  石学海:
  牵着骆驼闯影坛
  刘红
  《白骆驼》,这部九七岁末出世的新片,为1997年中国电影创作的整体形象抹上了异彩生辉的一笔。影片还未公映却已在电影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影片导演石学海的名字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1985年,脱下铁道兵军装的石学海调到大连电视台,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聪儿五岁》,就与“飞天”奖结缘,再导电视剧《山不转水转》,又获“飞天”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面对成功和荣誉,他期待着自己的创作能有一个大的飞跃。1990年,石学海如愿以偿跨进了北京电影学院。从电影学院出来的石学海仍难以忘怀军旅生活,他要为同一军旗下的战友吟唱一首青春之歌。于是他拍出了《中国士兵谣》系列剧——《一个姑娘三个兵》、《两个姑娘两个兵》、《三个姑娘一个兵》。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一个个可亲可爱,具有鲜明性格的战士形象,而且在构图、影调、氛围、音乐等表现形式上展示了自己日臻成熟的“诗化”风格。节目播出后,再次获得“飞天”奖和“五个一工程”奖。
  去年夏天,在人们对电视连续剧《长征岁月》的赞誉声中,执导该剧的石学海却已开始了新的航程,在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白骆驼》中出任编剧(合作)和导演。这是一部颂扬伟大母爱,讴歌民族团结的影片。怀念母亲,歌颂母爱是影视创作经久不衰的主题,中外银幕荧屏已不乏成功之作。被电视成就了的导演石学海为什么要“自讨苦吃”,拍起电影来,而且是一部有关母亲与孩子的电影呢?石学海坦言,作为电影学院培养的导演,他一直想拍一部好的电影,经过几年的准备,今天才得以梦想成真;母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任何时代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母亲的故事。《白骆驼》里的蒙族姑娘苏日娜,为了六个汉族孩子,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终身未婚。这个伟大的女性具有所有母亲的崇高品质,又有着鲜明的蒙族妇女的个性特征。石学海相信,他塑造的“这一个”母亲将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进入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
  石学海拍片的进度非常快,一部《白骆驼》实际拍摄工作日仅二十八天。有人说他拍的是“电视电影”,对影片的艺术质量表示怀疑。石学海以为速度和质量不能简单画等号。重要的是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细,导演要“胸有成竹”,拍摄中科学安排时间。他说,电影要走出“纯艺术”的象牙塔,导演必须考虑市场回报,在确保艺术质量的前提下,想法缩短拍摄周期,降低成本。电影电视优势互补没有什么不好,只要能多快好省地生产出影片,任何方法都不妨试试。第一次拍电影的石学海,目光已经超越了原来意义的导演只管艺术创作的单一范畴,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探索电影的出路。
  作为电影处女作,石学海的《白骆驼》拍得精细、洒脱而内涵丰富,赢得先期看过影片的人们高度赞赏。他用作品证明,他不仅拍电视能佳作迭出,拍电影也是一把好手。
  电影,那是石学海心中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如今他为这绿洲牵来了一峰耀眼的白骆驼。
(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十八台作品在京亮相
  话剧舞台不萧条
  本报记者 刘玉琴
  岁末年初,首都舞台话剧演出不断。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八台经典剧目和1997年新创剧目轮番在首都剧场、人民剧场、市工人俱乐部等十二个场馆竞相展演,令人目不暇接。文化部、中国文联共同举办的这次纪念中国话剧九十年活动,再一次集中展示了近年来中国话剧取得的成果。
  广州话剧团的《男儿有泪》,以一座倾注着开拓者数年心血的科技大厦出现突发性沉降和倾斜事件为切入点,透过一群改革者面对权与法、情与法的争斗以及个人荣辱和历史责任的冲突与选择,揭示了在建设现代化物质世界的进程中,塑造具有现代文化内涵的人格是何等重要。
  沈阳军区前进话剧团的《炮震》,在深刻反映军队迈向现代化之际不同观念之争的同时,又以现实主义的勇气正视了一些官兵文化素质太低,不能适应高科技战争需求的现状。虽然他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军人,但最终不得不以悲剧形式被淘汰出局。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的《虎踞钟山》已是第二次进京,描写了刘伯承在建国初期创办军校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活,戏剧冲突也漂亮。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全是北京人》,兰州军区战斗话剧团的《兵妹子》,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尊严》,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船厂岁月》,南京市话剧团的《大江奔流》等,也都以新颖的视角,敏锐地揭示出在时代变迁的激流中,人们思想、性格、情操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除了反映现实题材的剧作之外,福建省人艺的新编历史剧《沧海争流》,写个人恩怨又超越个人恩怨,天津人艺的《蛐蛐四爷》,编织了一幅清末民初津沽历史风俗画卷,别有一番动人之处。
  如此之多的话剧,集中来北京展示,一方面是纪念中国话剧九十年,但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当代话剧仍在发展这一重要现实。
  (下图右为《蛐蛐四爷》剧照。下图左为《大江奔流》剧照。)
(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高墙内同样阳光普照
  《监狱风云》展狱警风采
  由解放军艺术学院影视中心、河南大京九集团银星和正兴影视公司、河南省监狱管理局及第一监狱等单位联合摄制的十五集连续剧《监狱风云》,得到中国监狱学会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日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开机仪式。该剧把镜头对准我国广大监狱管理人员,讴歌他们以神圣的社会责任和严父慈母般的爱心,把罪犯改造成新人的奉献精神。全剧以我国某一模范监狱为特定背景,以全新和独特的视角,再现监狱这个特殊环境在新时期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力争刻画出大墙内外众多的各式人物,活化出在鲜活斑斓的时代氛围中的动人场景,揭示出当代监狱管理人员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感情世界。
  该剧总监制为赵正夫,导演程东海,仲星火、申军谊、何晴等主演。(万溪)


第10版(舞台屏幕)
专栏:

  刘罗锅又来了
  刘墉,乾隆时代的一名清官,一部《宰相刘罗锅》却使他和我们当代人亲近了起来。其实,历史上的刘墉主要是以刑名名扬天下的。由北京北晋沱影视公司和许昌电视台拍摄的20集电视剧《刘罗锅断案传奇》,即采用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角度,选取他拆狱断案同权贵斗争的十个故事,表现出这位流传于民间的历史人物的清正廉洁和机智果敢。在这些充满智慧又不无惊心动魄处的故事中,大家将看到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刘罗锅。该剧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韩磊磊执导,曾任许昌市豫剧团团长的任宏昌饰刘罗锅。(巴人)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