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不平凡的1997年匆匆而过,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1998年。199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怎样?出现了哪些新情况、新问题?1998年走势如何?有什么新思路、新对策?我们特邀请部分领导、专家和学者进行笔谈,各抒己见。下面刊出的是他们的笔谈摘要。———编者
  内容提要
  ●一九九七年,在旱灾严重的情况下,农业仍获得较好收成,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一九九八年的工作要突出粮食、“菜篮子”、乡镇企业和农民收入四个重点
  ●一九九七年,林业建设又取得了新进展,造林绿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一九九八年要全面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减少和逐步停止对国有天然林的采伐
  ●一九九七年水利改革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相继成功截流。新的一年里要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做好防洪、抗旱工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推进水利产业化
  ●调整结构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当地的优势,一头是市场的动向。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强调因地制宜
  ●农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工农两大产业的关系在合理区间变动。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当前农产品出现买方市场,是改革的重要成果,同时应认识到,搞市场经济,就会出现东西多了少了的周期性矛盾,就是既有收益也会有风险,一定要用新观念、新办法来对待新矛盾、新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做到三个“最大化”。一是产业发展最大化;二是农民利益最大化;三是运用合作机制最大化,真正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
  ●应大力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猛,它将成为今后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的主导类型。应尽快制定《合作经济法》
  ●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状况已有了重大改善,下一步的重点是提高“管事”水平。要明确管理内容,稳定管理组织,帮助基层干部掌握管理方法
新年伊始话农桑
  刘江
  农业部部长
  实现农业和农村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997年我国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一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连续两年大丰收之后,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较好收成。1997年粮食总产量预计与上年基本持平。二是“菜篮子”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三是乡镇企业平稳发展,预计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左右,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均增长15%以上。四是农民收入继续增加,预计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左右。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我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突出粮食、“菜篮子”、乡镇企业和农民收入四个重点,确保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增长4%,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997年的水平,并力争有所增加,棉花总产量保持稳定,肉类、水产品和其他“菜篮子”产品持续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以上。
  实现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目标,任务是艰巨的。第一,农业要在连续三年丰收、生产基数较高的情况下,再夺丰收很不容易。第二,去年秋冬种开局不利,对夺取今年夏粮丰收构成了较大威胁。第三,市场需求和价格拉动力减弱。第四,当前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不理想,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增加农民劳务收入不利。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一是十五大报告和江泽民总书记在一中全会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继续加强农业,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这是我们做好工作最重要的前提。二是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已经并将继续对保护农民积极性发挥重大作用,这是我们做好工作最重要的基础。三是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科技转化率的提高,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最重要的保证。只要我们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实现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
  陈耀邦
  林业部部长
  促进林业建设
  产生质的转变
  1997年我国造林绿化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好势头。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森林保护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连续10年保持最好水平。森工企业改革取得成效,分流人员和扭亏增盈成效显著。山区综合开发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显示了广阔的开发前景。林业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林区多种经营、木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有了很大发展,预计全国林业系统产业总产值可达1929亿元。但是,林业的现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还很不适应。1998年林业工作的中心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和江总书记、李鹏总理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指示,深化改革,全面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步伐。
  一是强化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调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全面抓好在建的“三北”防护林等十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启动四川长江上游等六大新的生态治理项目建设,促进整个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好转。二是采取综合措施,加强现有森林资源,尤其是天然林的保护。要全面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下决心减少和逐步停止对国有天然林的采伐,将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两岸的天然林保护起来。三是抓紧抓好国有森工企业、林场、苗圃的改革和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分类经营的要求,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森工企业积极推进战略性结构调整,采取综合措施强化转产、分流、再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广开生产门路。四是要加大山区综合开发力度。要加强政策引导,认真总结推广各地经验,尤其是开发模式和开发机制上的成功经验,组织好一批区域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布局合理的重点示范工程,加大示范力度。五是要大力强化科教兴林,积极推进林业新技术革命。要集中力量重点推广十大类组装配套的适用技术,促进林业发展有一个质的转变。
  钮茂生
  水利部部长
  继续加强水利
  的基础地位
  1997年,水利改革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水利。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和朱镕基副总理、姜春云副总理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作了重要指示。中央和部分省(区、市)建立了水利建设基金。《防洪法》和《水利产业政策》颁布实施。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相继成功截流。防洪抗旱取得了重大胜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供水、水电、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等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基础的基础。1998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强化政府职能,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要坚持依法治水,建立以水资源权属管理为中心的统一管理体制。加强水的需求管理,统一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和环节,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第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的方针。要认真贯彻落实《防洪法》,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确保今年防汛万无一失。坚持开源节流两手抓,切实做好抗旱工作。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继续大力发展城乡供水和水电。把解决群众饮水困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第三批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以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要推广拍卖“四荒”使用权的做法。
  第三,认真贯彻落实《水利产业政策》,推进水利产业化。在全社会树立水是商品的意识,建立完整、灵活的水价机制。大力推广水利工程建设实行“自行筹资、自行建设、自行收费、自行管理、自行还贷”的“五自”经验。对“五小”水利工程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水利企业,强化资产经营,实现水利发展的良性运行。
  陈锡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研究员
  优化结构要
  适应市场变化
  当前农业和农村总的形势很好,但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主要是多数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和效益下降。这两个问题必须认真解决,做好调整经济结构的引导工作。
  在调整结构的过程中要避免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当前有三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粮食的生产周期问题。我国粮食产量很少有连续三年增产的,而在前两年连续增产后,去年已是个平年,今年的粮食生产从价格、气候等方面看,都没有什么特别有利的因素。因此在市场已通过价格杠杆对粮食生产作自发调节的情况下,行政手段就绝不可再顺着市场的自发调节做推波助澜之事。二是当前的粮食供给量虽充裕,但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因此粮食生产中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质量的任务很重。三是粮食的加工、转化还很不够。粮食的间接消费量今后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在调整结构过程中,必须首先使粮食生产稳定总量、提高质量,否则,农村经济整个结构的优化就没有基础。
  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构调整必须“吃透两头”,一头是当地的优势,一头是市场的动向。否则,在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后,只讲因地制宜,不看市场需求,也可能造成很大的盲目性。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历来是一条短腿。在结构调整中,要扩大这方面的能力,努力使这些行业与农产品的生产形成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民在农产品的多次增值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中原已存在的不少问题日渐显露,严重影响了它的活力。要针对集体乡镇企业存在的政企不分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在保障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努力探索集体公有制的各种有效实现形式;要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针对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中的缺陷,扩大可以直接带动农业发展的产业,使乡镇企业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支重要方面军。
  马晓河
  国家计委经济
  研究所副所长
  闵耀良
  农业部市场
  信息司司长
  李炳坤
  国务院政研室
  农村司司长
  韩俊
  社科院农发所
  副所长
  卢迈
  国务院发展
  研究中心研究员
  农业对经济
  支撑力增强
  1997年的发展实践证明,当前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具体地看:一是从总体上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供求关系依然宽松,食品供给丰富、充裕,价格稳定,这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高增长低通胀提供了牢靠的物质基础。二是从工农业发展速度比看,去年工农业发展关系良好,两大产业的关系在合理区间变动。初步统计,1997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11%,农业增加值约为4%,农工发展比例关系为1∶2.75。三是在连续两年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基础上,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关系又有所改善。据估计,去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为2.7%,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为4%,后者继续快于前者。1995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城镇居民,这对增强农民购买力,推动农村市场繁荣,带动工业消费品下乡起到了积极作用。
  1997年,我国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所以能出现上述变动,主要原因是,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一个历史的转折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农产品全面短缺的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农产品结构性和区域性过剩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农业必须调整发展方式,从追求以增加产量为主向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转变。面对这种变化,我国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不断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同时还必须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改革农产品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
  要具体分析
  “买方市场”
  近两年农业连续丰收,特别是去年一年一些“菜篮子”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城镇居民普遍比较满意。粮食持续增产,主要得益于国家1994年、1996年两次提高了定购粮的收购价格和落实了以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的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蔬菜、水果和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的迅速发展,主要由于广大农民增强了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调整了种养业结构。
  对当前出现的一些农产品“卖难”,须作具体分析。一些农产品由短缺转变为“买方市场”,是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成果。搞市场经济就必然会出现东西多了少了的周期性矛盾。当前的突出问题是暴露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息不完全性、决策的非理性,与日益成熟的市场机制不相适应。同时,从总体上说,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的“买方市场”是不稳固的。因此,我们不能用过去搞计划经济的老观念、老办法来对待这些新矛盾、新问题。
  要使农业保持稳定增长的好势头,避免大起大落,对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要切实加强宏观调控,包括搞好各级储备和吞吐调节,协调进出口等;对“菜篮子”产品,一方面,各地区要搞好宏观指导,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和信息服务,大力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促进产销衔接和农民增产增收;另一方面,要引导农民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自觉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减少盲目性。
  认识产业化
  经营的实质
  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之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我国农村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我认为,要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需要做到三个“最大化”:
  第一,要做到产业发展最大化。我国农业比较效益之所以低,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业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没有与加工、流通环节连接起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使农业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在我国现有条件下,这是一条根本性的重大措施。
  第二,要做到农民利益最大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在于使农民真正得利。从总体上看,单纯依靠农产品数量的增加,已经不能保证农民收入的同比例增加,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却可以提供农民收入更快增加的机会。我们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而且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从而更快地富裕起来。目前,人们更多是从产业体系角度而未从利益机制角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目的。其实,产业体系只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表象,利益机制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第三,运用合作机制最大化。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多种形式可以使农民得利。但是,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合作制是解决保证农民真正得利的最有效的机制。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合作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合作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目前各种非合作制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已经大量发展起来,这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支重要力量,但需要引导这些企业采取合作制等途径与农民在利益上接轨,建立利益共同体。
  大力发展新
  型合作经济
  1997年,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展望1998年,如不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农业和农村经济将继续稳定增长,但这种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多地依赖于非农产业、非种植业等新的增长点,更多地依赖于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1998年我们还应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自愿组成的一种经济组织,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交易的联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当今世界各国,合作社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国至今在发展合作经济问题上还未形成明确的政策思路。在对合作经济的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把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简单地等同起来。其实,它们是内部构造具有实质区别的两个范畴。合作经济的本质是交易的联合,它承认私人产权,而传统集体经济的本质特征是财产的合并,它否认私人产权。第二个认识上的误区是将发展合作经济主要归结为发展社区合作。其实,社区合作经济主要是行政干预的产物,而不是农民自愿选择的结果,若将此种合作作为主导,必然会严重束缚、甚至窒息中国合作经济的发展。只有真正突破认识上的这两个“误区”,我国合作经济的发展才能步入健康的轨道。
  借鉴国际合作社发展的经验,中国合作经济的发展有三种模式可以选择:一是社区合作。社区合作社发展的方向是引入股份制,明晰财产关系,向社区股份合作社转变。二是专业合作。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发展迅猛,对这类合作,要大力鼓励,它将成为今后中国合作经济发展的主导类型。三是应借鉴日本“农协”等经验,试办为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的合作社。此外,为了促进中国合作经济事业的发展,迫切要求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制定一部《合作经济法》。
  改善农村
  公共管理
  农村稳定是全局稳定的重要基础,而良好的村庄公共管理是农村稳定的前提。
  过去几年里,我国农村公共管理状况有了重大改善。自1987年以来,我国农村基层选举已普遍进行了三届,几亿农民热情投入民主选举村委会的工作,其广大规模和深远意义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赞扬。下一步改善农村公共管理的重点已转到提高管事水平方面了。
  如何提高农村“管事”水平呢?
  首先,明确任务。村的管理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方面。包括集体财产管理,社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福利保障,社区治安维护,民事纠纷调解,精神文明建设和完成上级交办任务等八方面。
  其次,稳定组织。目前农村大多实行党支部、村委会和经济社“三块牌子一套班子”,而这种“三合一”的村管理体制与它应履行的综合性功能是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主要承担的是公共管理职能,而经营工作可以由村内的工商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经济组织去承担。
  第三,干部激励。几百万村干部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基本队伍。面对村公共管理中的许多课题,他们还不熟悉。我们应满腔热情地帮助村干部学会公共管理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批评指责他们。
  第四,群众参与。村的公共事务,涉及村民的切身利益,应保证农民参与的权利。而实行村务公开,让村民了解村务并监督村干部,更是农村民主制度的又一体现。
  第五,政府支持。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尽量减少对农村的指令性任务。另一方面,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供水、供电等),政府应设立专项基金给予资助。(附图片)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天然草原牧场吴明摄
  西宁市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高原古城新鲜蔬菜供应充足。
  新疆已成为最重要的商品棉基地,植棉面积1200万亩。
  山东省淄博市刘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000元,村民住上了“小康楼”。(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