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江南游子的水乡情结
  ——施怀谷的色彩世界
  叶廷芳
  80年代中期,初识施怀谷的时候,他刚从浙江美院毕业不久,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当编辑。我知道他是学版画的,并已发表了少量画作。前年初秋,久违了十来年以后再次重逢,不禁惊喜万分:陈列在他画室里的那一幅幅上了框的绘画,分明已由油彩所主宰。一问,是90年代以来转的轨,已有好多幅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大型画展,并在国内多家报刊上和画集里刊登。我逐一观赏了这些画幅,发现这是个江南水乡的艺术世界,其中的不少作品都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三位一体。桥是石拱单孔古桥,盈盈流水映荡着成排“人家”的美丽倒影。它们分明是今日生活殷实的江南村镇的生动写照,更是这位“流落”北方的江南游子水乡情结的真实流露。
  其时笔者刚从欧洲回来,刚刚领略过水城威尼斯的风采,这些画很快唤起我的联想。但威尼斯终日人山人海,游船如梭,这里却是绝然相反:一片宁静,所有的画面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影、帆影或禽畜;那一条条清水溶溶的水巷亦静如明镜。可以说,宁静乃是施怀谷用色彩表达的逃离城市喧嚣的一种审美解脱,具有诱人的魅力。
  施怀谷色彩世界的另一种魅力是它的古朴。其中一部分画作表现的是古旧事物的固有面貌,借以揭示其中蕴藏着的深厚文化意蕴。《古镇机动船》画的是古今文明的对峙,但象征现代文明的那只机动船(它是水乡田园意境的“不谐和音”)被置于视线中的极次要位置,整个画面所突出的是石拱桥的结构和它的古旧,为观者呈示一页借以阅读它的历史年轮和祖先智慧的“石头的史诗”。
  在江南水乡陶冶长大的施怀谷,他的色彩空间寄寓着深厚的水乡情结。他的绘画是他内心对日益丧失的水乡“田园”的一种呼唤和挽留,是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环境不断恶化的一种美学平衡。
  水乡的早晨(油画)(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视角

  饭桌上,谁先动筷子?
  ——孩子,还是老人?
  本报记者 祝华新
  编者的话:“文化视角”专栏新年伊始与大家见面了。它将从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拈出一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作出分析,借以揭示当代生活方式、社会心理、价值观、审美趣味等等复杂而微妙的变迁。中国正处在一个转型期,不仅经济体制在转型,积淀在大众血液中的传统文化基因也在传承中发生种种变异。本专栏只是对这些变迁和变异的细枝末节讲上只言片语,但也未尝不是一篇篇微型的文化学论文呢!当然,这是广义的“文化视角”,也是非专业人士和大众的文化讲坛。我们计划从第二期开始,一边搜集和发表读者对上期话题的反馈,一边推出新的话题。欢迎读者来稿、来电,对本专栏的文字品头论足,并且点题。稿件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文化组,邮政编码:100733。电话:65091040,65092140。
  线索1:前些时候,北京城里的一些中学生到市郊山区,访问“手拉手”活动中结对的小朋友。他们惊讶地发现,山区一家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时,都要请老人先动筷子。而在他们自己家中,一桌菜摆好了,从来是他们自己先下筷子,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旁边乐呵呵地看着自己狼吞虎咽大包大揽,而爸爸妈妈也很少说什么。
  这些中学生回到城里,该轮到爸爸妈妈惊讶了:从饭桌上开始,孩子懂得顾人了。
  线索2:1岁多的女孩翩翩这会儿特别高兴,外婆给了她一些好吃的薯条。可是,外婆偏要她送点给别人吃。翩翩不答应,平时一向和蔼可亲的外婆竟然伸手抢过一根薯条,塞进嘴里吃了!翩翩委屈地哇哇大哭。
  线索3:三年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在部队工作的妈妈带回来两张玉米饼,烤在暖气片上。说好了两岁的女儿和上大学的大姑一人吃一张。可是,女儿吃了自己的那一张后,跳着脚非要吃另一张不可。大姑说,孩子饿,就都给她吃了吧。妈妈执意不允。大姑只好含着泪把饼吃了下去。
  线索2中这位不寻常的外婆和线索3中的妈妈是同一人。她曾是新中国第一代女航空员,从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离休后,目前和老伴在上海含饴弄孙。下面是她的谈话记录:
  李坚(69岁):其实,平时买回来的很多东西,大人还舍不得吃呢。尽管主要是让孩子一个人吃的,也要让他们养成一个习惯,心目中要有别人。独生子女总以为无论什么都是天经地义属于自己的。要让他们知道,好东西要给大人一点,给小朋友一点,学会跟别人分享。好习惯是养成的,只有学而知之,没有生而知之的。那些忤逆不孝的人,还不是从小让大人惯出来的!现在我女儿也当上妈妈了,饭桌上还是习惯于让我和老伴先动筷子。有时,我在厨房里正忙着,就上桌先吃一筷子,再回去接着炒菜。
  记者点评:现代生活节奏加快,有时晚辈赶着去上学、工作,谁先动筷子、谁先吃饭,也不可一概而论。在饭桌上早动筷子、晚动筷子,时间相差也许不过几秒钟,看上去只是一个形式问题。但我觉得,问题的背后是沉甸甸的。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稚嫩的心田中,我们要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对长辈,对老师,对保姆,对所有为自己的成长付出过心血的人们保持一种朴素的尊敬,从区区几秒钟的谦让中体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感激、回报和责任———这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孩子的,但决不是属于自己的孩子一个人的。在广袤的人群中,要学会彼此尊重、合作和谅解。自己的好东西学会与别人分享,同时也学会分享别人的快乐;学会理解别人的痛苦,同时别人也将分担你的痛苦———这样的人生即使有再多的坎坷,也将是充实的、高品质的,也完全可以说是幸福的。为人父母,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幸福呢?可是,要想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工作、房子、金钱,等等,即使父母再有能量,也总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为孩子尽善尽美地安排生活,却完全能够教孩子从最平凡、最坎坷的生活中找到乐趣,找到人生的意义,懂得珍重生命、感激生命。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动荡,又目睹了市场经济大潮初起时某些不法商人层出不穷的欺诈行为,有些家长对道德的力量信心不足,甚至相信现在的社会是谁横谁有理,谁横谁得利。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老实,以免长大了受欺负,竞争不过别人。其实,当前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道德也在重整过程中。水面上一时的沉渣泛起可能正表明深层的潜流在激浊扬清,终归会河晏水清。现代市场经济是规则经济、法制经济,将形成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规范。爱孩子的家长如果有先见之明,不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下个世纪不受欢迎的人,就需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学会在合作中的竞争、在竞争中的合作。
  线索4:北京交道口附近的一家面包店屋顶的大幅标牌上写着:“我们总是记着孩子的生日,却常常忘记母亲的年龄。”我知道这只不过是一则商业广告,但每次路过,总要在心底向这样的广告制作者默默致敬。


第11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生肖篆刻:和合雅俗的魅力
  本报记者 于宁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享誉世界的瑰宝。
  书法篆刻艺术是其一。从魏晋时代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到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以迄现代的毛泽东、鲁迅、郭沫苦等等,书法大家灿若群星。至于大大小小的篆刻家,也是不可胜数。论文化,书法篆刻当属雅文化。
  以十二生肖纪年、纪寿,又是其一。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包括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六畜”。以这十二种动物(其中龙是艺术的创造)代表十二地支,为大自然的时间纪年,为人类的生辰作标志,是我们祖先的一种独特的富有情趣的创造。“你有一个,我有一个,他有一个,大家加起来,只有十二个。”一则谜语,传递了十二生肖神奇的韵味。论文化,十二生肖当属俗文化。
  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相互交织,又生出了林林总总的文化品类,使中华文化异彩纷呈、蔚为大观。生肖印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它以篆刻之形,寓生肖之神,雅俗两种文化浑然一体,别具魅力。在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的结合部上做文章,是传统文化繁荣发展、推陈出新的增长点之一。
  如果说,生肖印古已有之,那么,为每一种生肖治100方字图俱佳、形神各异的印,从而形成12个气势恢宏的生肖印方阵,则是前所未闻的佳话。甘肃天水市文联副主席陈冠英与夫人张维萍历16个寒暑而完成篆刻艺术的宏构《十二生肖百刻图》一套12册(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不仅仅因为他们有扎实的艺术功力,对事业有执著的追求,更源于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挚爱和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的宏图大志。冰心老人为该书题辞,萧乾老人致书作者,称道他们的肖形印“刀法线条流畅,图形古朴自然,既有汉印传统风格,又有创新”。他们取得的艺术成就值得祝贺,他们的精神境界更值得赞佩。(附图片)
  百牛迎春
百虎撼岳


第11版(文化)
专栏:

  给闲暇一个迷人的空间
  ——游乐业现状透视
  罗旭辉
  自17年前我国第一台仿制的“登月火箭”游艺机问世以来,游乐业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据统计,1996年我国进入游乐园(场)休闲娱乐的有3亿多人次,仅按人均消费10元计,年营业收入就达30亿元,令国外同行咋舌。
  “金字塔”尚未形成
  中国游艺机游乐园协会的陈守维副秘书长指出,按照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理想的游乐园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第一类是广大的社区娱乐中心,每一个几十万人口的社区必不可少;第二类是大中型游乐园(场);第三类是反映国家级水准的超大型的主题乐园。
  从我国游乐业发展的整体来看,10多年来各地已建成一批大中型游乐园,游客踊跃、效益良好,如北京的石景山游乐园、上海的锦江乐园、广东的东方乐园。但“塔尖”和“塔座”两端的建设却尚未尽如人意。
  主题乐园名难副实。据介绍,国外成功的主题乐园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有机地配备各种游乐设施。它需要一种标志性产品,即大型娱乐设施,惊险、刺激、有趣,还要给人以超现实、超时空的体验。如日本1967年建成、30年不衰的“大人形馆”,以“世界一统”为主题。游客坐船进入一间大房子,沿曲曲弯弯的水路前行,沿途是世界30个国家欢庆节日的盛况。每到一处,穿着民族服装的“小人模型”伴着美妙的乐曲翩翩起舞,荡人心魄……而国内一些大城市花巨资修建的游乐园,给人的感觉是“一堆游乐设施的杂乱堆积”,主题不够鲜明,很多设备档次不高。
  陈守维高度评价社区娱乐中心的功能。他认为,这类娱乐中心投资不大,建设难度较小,又便于游客全家出动、就近游玩,在国外十分走俏,但在我国数量则远远不够。例如人口密集的亚运村,竟只能找到一个“康乐宫”。近年来,老百姓的钱袋越来越鼓,闲暇消费能力大为提高,便利的游乐场所却捉襟见肘。这是走向小康的中国社会的尴尬。
  “常规武器”黔驴技穷
  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在大城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刚刚开始普及,人们对游乐的质量要求比较低。曾经有一个街道办事处设计的简易的“猴拉车”游艺机,每台售价仅4000元,在一次展览会上竟然收到470台订单。
  如今玩了十几年,人们的口味变了,讲究玩得新奇刺激,大型高科技游艺机将成为游乐业新的亮点。北京动物园新添装备有动感电影的“时空穿梭机”备受游客欢迎,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遗憾的是,高科技的民用化、市场化尚未引起足够的自觉和警醒。一个观念上的误区就是娱乐业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产业。近十几年来,我国虽然有了几百家游艺机生产单位,但真正的生产厂家不是很多。有的企业只是把游艺机作为一种副业,由一个分厂或一个车间,甚至是一个班组来生产,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的规模。
  玩出民族特色
  国外的游乐设备厂家,为了占据市场,大多悉心研究产品输入国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游乐业能否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在嬉戏游乐中体验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情感,增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亲近感,这恐怕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定位问题。
  如果说游乐业草创时期“洋为中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话,中国游艺机联合公司副总经理吴玉琏指出,目前许多游乐设施设计、制造单位依然迷恋仿制而不求创新,则是因为只重短期经济效益,缺乏长远眼光。因为若要真正下功夫研制民族特色产品,毕竟需要较长的开发周期,还有一定市场风险。
  作为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中国的民族文化心理比其他民族更为深厚。许多仿制的东西,老百姓不一定真正喜欢,而真正带有民族文化情调的游乐设施自会长盛不衰。如转马是最早引进的游艺机品种之一,国内不少设计单位仿来仿去都不如人家的。有人将它改造成为“龙凤呈祥”造型,内设仪仗马队、龙车、凤辇等,结果大受欢迎。(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一条美丽的星河
  ——读《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
  伴随历史延伸而不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如同一条美丽的星河,使共和国的历史放射出熠熠的光辉。
  《党建》杂志社将建国以来近80位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汇集成册,题名为《追寻永恒———共和国英模的昨天和今天》,由学习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个时代的英雄模范人物,是一个时代的情绪和精神的显示。我们共和国的英模人物,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代情绪和精神的代表。他们的奉献牺牲和无私高尚,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核能”。它曾经鼓舞和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更新,也为时代生活注入了许多崭新的内容。
  这本书会引发出读者许多极美好的回忆,会给你不少英模人物的新消息,会使你对英模人物有更多一些的理解和认识。“铁人”是怎么被叫起来的?焦裕禄是怎么被发现的?邓稼先的临终遗言是什么?成为将军的朱伯儒、告别登山事业的潘多、重返大寨的郭凤莲以及经过人生大回转的侯隽、董加耕、尉凤英、王国藩如今怎样?……这些鲜为人知的内容,使你走得离英模人物更近。
  当英模人物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永恒的时候,英模人物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掀动的生活之波还会长久地鼓动在人们的记忆与社会的进程中。本书收集的这些近似于“英模外传”的文章,着眼的是“昨天”,用心更多的却是“今天”。(阿炳)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百态

  要写得自然,更要活得认真
  ——天津作家、学者谈名人自传
  本报记者 陈杰
  不久前,《今晚报》文化部邀集天津一些作家、学者,研讨名人传记的文化内涵、走俏的社会心理背景。
  在研讨会上,天津市文联主席冯骥才以倪萍自传体散文《日子》为例,说这样的书以朴素得近乎说话的方式述说了演艺界明星不轻松的生活内容。这是一个活得十分认真又十分使劲的人。
  名人通常给人的只是一个平面,后面的东西不为人知,所以别人写当然不如名人自己站出来写好。这种写作是为了与人沟通,寻求理解。写作的标准便是自然和真实。一些成功的名人自传表现了自己在生活中被感动的种种细节,还有对于生活的观念、是非的思辨,不造作,不编造,不雕琢,这恐怕是其走俏市场的秘诀所在。
  “对演艺明星拥戴、首肯的是大众文化阶层,而挑剔的则是知识分子文化阶层。”天津市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汤吉夫阐明了一名学者的观点。他说,演艺明星作为一个现代人,有的人传统文化观念非常重,而这与现代意识不是对立,而是衔接的。他们对于事业的忠诚,对亲人的孝敬,都是传统文化心理积淀的反映,最能得到大众的认同。
  有的名人传记用相当的篇幅渲染了个人情变、婚变经历,虽然容易招徕读者,但也有很多读者不以为然。曾有观众问倪萍,“你是否还有什么话没写进《日子》中呢?”倪萍答:“我没有写我的婚姻以及离婚的原因。我觉得过去的生活是和别人共同拥有的,不完全属于自己。如果不和人商量就写出来,是不道德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将隐私完全公之于世,隐私属于每个人自己。我情感生活的路,是按当时的生活观和恋爱观走过来的。我在书里只是表达一种生活的态度。”倪萍还告诉大家:在《日子》动笔前的那一晚,我躺下了,却很久没有睡着。我反复问自己,你将要写的这本书,对你自己、对社会、对人们有意义吗?你写的书能够摆在书架上吗?写书的日子,这两个问题在我的心里沉甸甸的。


第11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走入家庭的精品藏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评析
  吴希曾 刘伯根 岑红
  1993年完成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几部百科全书之一。这部皇皇巨制因分科分卷编排,内容过于专深,部头过于庞大,购置查检不便。在梅益、单基夫同志的主持下,数百位各方面的专家对第一版进行了大幅度的增补、改编和浓缩,至1996年底,终于编纂成这部12卷本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
  篇幅缩为1/6,适合中等文化程度读者
  《简明版》按国际上百科全书的通例编纂,全部条目按条头(条目标题)的汉语拼音顺序编排,具有汉字笔画和汉语拼音两种检索方式。较之按学科分卷、卷内再按汉语拼音顺序编排的专业性很强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百科全书。
  《简明版》的知识体系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为基础,删除了第一版各卷中重复、交叉、过专、过僻的条目,归并了散见在各卷中从不同角度阐述的、属于同一主题的条目,增补了第一版欠缺的知识总论、国家、能源、材料、信息、旅游、民俗以及服饰、烹饪、家政等方面的条目,补入了第一版问世后出现的新知识,更新了第一版的资料和数据。
  《简明版》条目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7.8万个降为3.1万个,字数从1.26亿减为2100万。随文附有1.1万幅插图和表格。重要的资料和数据一般收录到1996年。
  《简明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一般读者。用这套书的人,主要是借以释疑解惑,提高文化素养,而不是靠它进行学术研究。因此,《简明版》在读者层次上比《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大学文化程度要低一些,更适于家庭、办公室和中小型图书馆藏存。
  1/3条目重新撰写
  实际编纂过程中,《简明版》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为基础,约1/3的条目完全移自第一版或只进行小修小改,这主要是对那些内容稳定、宽严适度、深浅适当的条目;约1/3的条目是在第一版相关条目基础上重新组合、改编,增删内容;另有约1/3的条目是重新撰写的。
  重新撰写部分条目是时代的需要。《简明版》编纂的1991年—1996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也是世界格局由两极过渡到多极、国际政治经济力量重新整合的时期。《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与此有关的一些条目,如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所有制、国有企业、股份制、国际贸易等等,都要按新的形势重写;地名地理、科学技术、体育、文化教育、民主法制、环保问题、裁军问题、难民问题、民族问题、人权问题等方面,都要增补一些新的条目;有关世界各国的条目,基本上要重写;有关港、澳、台的条目,要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增补或改写。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编写期间,由于刚刚结束十年内乱,文化领域尚未完全摆脱“左”的思想束缚,因而对一些敏感的但又为广大读者所关注的人物、事件未作收录,或收而不全。《简明版》对此作了弥补,增收或充实了王士珍、司徒美堂、黄金荣、陈公博、潘汉年、“左”倾、右派、实业救国、五七干校、上山下乡、红卫兵、四五事件、当铺、股份制、股东、市场经济等一大批条目。
  每隔一两年修订一次
  《简明版》顺应时代需要,增设了一大批新条目。例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务员制度、个人所得税、黑市、灰市、同性恋、希望工程、小康、盲流、扫黄、走穴、失业率、软科学、美容、收藏等等。
  条目短小精练是《简明版》的一大特色,平均每条约620字,较《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平均每条1570字大为减少。配图量大是《简明版》的另一特色,平均每千字含图0.51幅,正文每页含图1.67幅,分别较《中国大百科全书》的0.4幅和1幅大为增加。
  《简明版》拟按国际惯例实行连续修订制度,即每隔1年—2年修订一次,及时更新资料、调整条目,以保证它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简明版》的简化字版面世的同时,它的繁体字版也已投入制作,在香港推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