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朴素人生

  不提特殊要求,不谋分文私利。
  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妹妹玉荣——
  恪守做人规矩
  一个厅级干部,在单位集资分房时,因为掏不出三万元钱,而放弃了要房。这话也许有人不信,但确有此事。她就是“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妹妹———玉荣。
  玉荣现任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丈夫朝克在自治区广播电台工作。他们有两个女儿,按理说负担不重,但因为没有额外收入,日子过得总是紧巴巴的。并不是玉荣没有“生财”的渠道,而是因为玉荣不是那种自私贪财的人。玉荣是社会名人,谁不知当年这位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而致残的草原英雄呢!近年来,许多人想利用玉荣的名气挣钱,可她就是不动这个“心眼”。近几年来,玉荣为自治区九十多万残疾人奔走呼号,募集了几十万元钱物,却从未利用职权为个人谋取分文的私利。
  玉荣虽然自己过日子节俭,从不买贵重衣物,但一家人待客热情大方。天南海北看望她的朋友很多,大酒店去不起,她就在家设“宴”待客。她能做几道好菜,最拿手的是新疆面。凡有人找她办事,只要合理能办的,玉荣从不拒绝。一九九五年夏天,一位草原牧民领着自己双目失明的儿子来找玉荣,说孩子得了绝症,无钱医治,玉荣马上帮他把孩子送到了部队医院,并把自己刚领的六百多元工资作了医疗费。
  玉荣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上下班常骑自行车,这对一个下肢残疾的人来说是艰难的。有一次,她骑自行车回家,竟把一条假腿丢在了马路上,但玉荣从没向组织提出过特殊要求。
  玉荣对当今一些“花花哨哨”的事并不是不知道,但她有自己做人的规矩,这规矩使她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完美。提起玉荣来,周围的人都打心眼里佩服。
  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 巴图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调查

  编者按:近年来,本报不断收到农村读者的来信,反映他们的照明电价过高,农民难以承受的问题。对农村居民照明电价长期居高不下,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十分关心,并多次指示有关方面积极采取措施,把这个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办好,让农民满意。
  安徽省经过近两年时间的整顿,全省大部分农村电价已降至合理水平。他们的做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本报记者与《中国电力报》记者在安徽调查后形成了两篇报道,今天刊登第一篇,介绍安徽省整顿前的情况;另一篇将于一月十四日在本版刊出,介绍有关部门是怎样将大部分农村电价降下来的。这两篇报道,希望能为各地做好这方面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办法。
  从安徽整顿前的情况看——
  农村电价缘何高?
  本报记者 江玉 《中国电力报》记者 张大和
  原因之一:
  农电负担重
  1997年12月9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安徽肥西县丰乐镇,随意走进一户农家。“大嫂,现在您家的电费多少钱1度?”“7角多。”“满意不满意?”“满意,满意。”这位家庭主妇面带笑容,回答得十分干脆。当日下午约4时,记者到肥东县梁园镇,在乡间土路上问一位迎面而来的中年农民:“以前您家的电费多少钱1度?”“1元3角多。”“高不高?”这位农民只是苦笑摇头,不回答问题。该县供电局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电价电费高和当地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前些年全县有3.8万农户舍弃电灯,又恢复点煤油灯照明。
  有关资料显示,从1997年向上数5年,国家供给农民的照明用电,到村配电变压器,价格从未超过每千瓦时0.5元。而在相应的时间里,有些地方农民照明用电每千瓦时交的钱,高的达到两三元。原因何在呢?记者请教了安徽省电力工业部门的领导同志和有关专家,访问了市、县电力系统的负责人及乡(镇)电力管理站站长,才将问题弄明白。
  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照明电价的构成只有三项,即国家公布的电网目录电价+各省电力建设集资+三峡工程建设集资(每千瓦时0.013元)。其他别无任何费用负担。而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照明电价构成中,除城市居民照明电价构成的三项外,还要加上农村集体电力资产的电能损耗费用,农村集体电力资产设备运行维修费用,乡(镇)、村电工的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及人身伤害保险等费用,经地方政府批准的农村电网改造资金。有些地方农村居民照明电价中,还要支付农村电力发展基金。据有关部门测算,剔除其他一切因素,在正常情况下,农村居民的照明电价,也要比城市居民照明电价高出0.8至1倍。
  另外,农村经济要发展,就得办电,而且用的大多是110千伏以下的电力设施。全国大多数地方财政都拿不出这笔钱。那么,这类电力设施,农民不但要承担办电时的建设费用,而且还要承担电网建成后发生的电能损耗费用和电网运行维护管理等费用。
  记者调查时见到的所有电力系统的同志都认为,由于这些条件的限制,农村居民照明电价高于城市居民照明电价,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工作的理想目标,是努力把农村居民的照明电价降到合理水平。
  原因之二:
  设施损耗高
  安徽广大农村高、低压电网及其电力设施,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是六七十年代因陋就简建设起来的,许多环节先天不足。后来,又由于缺乏更新改造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设备陈旧老化,线路质量越来越差,因而农村电网电能损耗高出国家规定部分越来越多。归纳起来问题有两个:一是配电变压器“大马拉小车”。农村六七十年代建设电力设施时,经办人担心以后增容时筹资困难,一般都选用容量很大的配电变压器。配电变压器的容量超过供电范围内农户用电的实际需要,电力部门的同志形象地称之为“大马拉小车”。据统计,安徽农村高、低压电网整改前,90%的配电变压器是“大马拉小车”。配电变压器容量大,损耗的电能就多,无疑要加重农民的电费负担。安徽省电力系统同志为整顿农村电价作调查时,曾发现这样一个村,全村月用电负荷只有60千瓦,按需要有1台1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就可以了,而他们办电时选用的却是一台50千伏安的。这台配电变压器自身月损耗电能就达252千瓦时。也就是说,该村农户当月用1千瓦时的电,只加上配电变压器的电能损耗,就要交5.2千瓦时的电费。二是超半径供电,线路质量差。一台配电变压器的供电范围,以配电变压器为圆心,周围有个合理的半径。用户若在合理半径范围外,连接线路损耗的电能就超过合理限度。安徽在整改前有很多农村配电变压器超合理半径供电。与此同时,安徽省有些农村低压电网的质量也很差,通电线路的电线和电杆有许多不符合要求,一遇雨天,许多电就从线路漏掉了。安徽电力部门调查过这样一个村,全村月用电359千瓦时,而低压线路损失的电能,一个月竟高达426千瓦时。也就是说,该村农户当月用1千瓦时的电,只加上线路损失,就要交2.2千瓦时的电费。
  安徽省电力部门提供的数据是,整改前,全省农村电网每年损耗电量约10亿千瓦时。
  原因之三:
  管理弊端多
  安徽在整顿农村电价前,乡(镇)、村电工的选用和管理权,在乡(镇)和行政村。实践证明,这一管理体制,弊端甚多。
  导致“人情电”、“关系电”、“权势电”问题泛滥。安徽在整顿前,有不少地方,因乡(镇)领导有权管乡(镇)农电站,乡(镇)机关、干部家用电不交钱;因村电工的前途、命运掌握在村干部手中,村里办公及村干部家用电不交钱;因村里电费高低由村电工说了算,他们家用电就更不用交钱了。更有甚者,有少数地方,乡(镇)、村干部、农电工的亲朋好友家用电,也不交钱。安徽省电力部门的同志调查时就看到过,由于用电不交钱,有个村干部冬天竟在猪圈内点大灯泡为猪取暖。一村民十分得意地对调查的同志说:“我用电从来不交钱。电工是我叔!”这些不交的电费,通过农电工都转嫁到其他农村用电户头上,肯定会大幅度提升电价。安徽整顿前,一位镇农电站站长分析一个电价特别高的村农户照明电价,结果发现,该村农民所负担的电费,有70%是为“人情电”、“关系电”、“权势电”付的。另外,在一些农电工责任心不强的村,偷电问题也十分严重。安徽省电力部门调查时抽查一个村,34户用电,28户偷电。扣除配电变压器和输电线路的损耗,全村当月实用电461千瓦时,而用户电表上记载的总和却只有93千瓦时。把被偷的368千瓦时的电费分摊到93千瓦时的电费中,电价焉能不高!
  给农电工向用户“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提供了机会。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和监督机制,而且村电工大多数都有乡(镇)、村干部作后台,一些素质不高的人,便利用“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等手段捞钱。特别是村电工个人承包电费的地方,问题尤为突出。安徽在整顿前,有少数村电工通过贪污、挪用电费,收入相当高。有一个村电工向人炫耀说:“本村本月电价高低,全凭我今晚赌钱的手气如何:我若赢了,电价就低;输了,电价就高。”在这类人把持的地方,电价还有谱吗!
  以上情况说明,安徽省整顿前农村电价高,正像省政府一位领导同志说的,供电局没有多收,农民没有少交,问题出在中间环节。农村电价不合理加重农民负担的客观实际,农民反映电价高的强烈呼声,震撼了该省电力系统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工作人员。他们把降低农村电价提高到关系农村的稳定,关系党和政府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威信的高度来认识,下决心克服种种困难,把农村电价管起来,降下来。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及其他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他们与物价等部门通力合作,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一家之言

  请给劳模减负”
  据悉,从南昌筷子巷中走出的“人民的好警察”邱娥国,面对全国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全国一级劳模”等令人羡慕的荣誉,心如止水:依然原原本本地当他的“老邱”,依然认认真真地工作,依然踏踏实实地做好事。与此同时,老邱还得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回复各地来信者,接待各方来访者。
  这些来信来访者中,有些是为向老邱学习,有些则向老邱伸手。某市残联的“学习”代表,走时从老邱那里带去其1/3工资。还有一些孤寡老人要求他去照顾,没钱上学的孩子找他要学费,就连经商赔了钱的中年人也指望他来救助……
  这些人这样做的理由只有一条,就是因为邱娥国是“全国一级劳模”,因为他不计私利地为众多普通老百姓排过忧解过难!
  老邱如此境遇,真让人揪心忧心。
  劳模也是人,是从普通人中产生的。他们的精力、财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他们为社会、他人付出的已经够多了,众人应以体谅之心待之,对他们应更多一些理解和爱护,少一些强求和索取。当今社会,应像减轻农民负担、减轻企业负担一样切实减轻劳模“负担”,还劳模以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空间,还劳模以普通人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劳模才能更模范,才能充分发挥其榜样的力量。
  中国人民银行江西金溪县支行 周小琴
  陈广华 汤长明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说长道短

  面对五千元 境界不相同
  张晓伟:救人不留名,拒绝收酬谢
  围观客:顺手牵提包,至今无下落
  1997年10月29日上午,河北涿州市林家屯乡南史辛庄村村民赵文军,千里迢迢来到河南偃师市公安局城建派出所,给舍己救人的民警张晓伟赠送“勇救落水儿童,雷锋精神再现”锦旗一面。这是怎么回事呢?故事还得从头讲起。
  1997年7月23日下午1时许,落差300多米的河南修武县云台山大瀑布,仿佛一条天河,轰轰隆隆地从空中飞流直下,惊心动魄。瀑布落入底处的大水潭溅起数米高的水花。
  正经过大水潭边的偃师市公安局城建派出所民警张晓伟与其姐夫、偃师市工商局职工范学鹏等人,忽听身后传来呼救声:“小孩掉进潭里啦,快来救人呀———”张晓伟急忙转身,飞步冲到大水潭边。这时,大水潭周围有数百名游客围观,而无一个下水救人。落水小孩的父亲吓得瘫坐在地,失声痛哭。张晓伟顾不得脱衣,随手将自己的手提包递给身后一名毫不相识的围观游客,纵身跳进5米多深的水潭里,奋力向落水少年游去。他终于抓住了被淹少年的衣领。与此同时,渴望得救的少年也死死地抓住了他,将不太会水的张晓伟坠得一沉一浮,被潭水呛得眼冒金星。但他不顾个人安危,终于把被淹少年拉到了潭边,然后用双手把他举上头顶。张晓伟的姐夫范学鹏伸手接援,将少年拉上了岸。“活雷锋,真是活雷锋!”众游客不住地啧啧称赞。
  经过一阵抢救,被救少年渐渐苏醒过来。“太感谢你了!”被救少年的父亲手拉儿子,眼含热泪,无比感激地说:“赵涛,快给救命恩人磕头!”“不用谢,不用谢。”张晓伟急忙上前拦住:“为群众救危排险是俺的职责。”
  “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工作单位在哪里?”“俺叫人民子弟警!”张晓伟边答边掏出兜里被水浸湿的东西放在石头上晾晒,边安慰他们说:“你们走吧,在山上走路一定要注意安全。”
  被救少年父子俩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张晓伟。
  待被浸湿的东西基本晒干,张晓伟一行起身往云台山深处走去……
  半小时后,当他们来到另一个风景点要拍照时,张晓伟才想起下水救人前将蓝色手提包随手递给身后一位游客了,包里装着自己和随行亲戚们价值3000多元的3部照相机和2000多元现金。张晓伟连忙返回大水潭边去找,那位游客早已不见踪影。闻者无不感到气愤!
  8月13日,张晓伟突然收到被救少年赵涛的父亲赵文军寄来的5000元汇款单,以感谢救命之恩。在留言栏内,赵文军称赞张晓伟是不留名的救人英雄。他是在张晓伟晾晒衣物时,从张的身份证上记下了张晓伟的名字和住址的。
  面对汇款单,张晓伟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困难,他毫不犹豫地将款退回,并在汇款单上留言:“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些钱退回去供孩子上学用吧。”
  9月25日上午,赵文军带着儿子从涿州千里迢迢来到偃师市张晓伟的家中,紧紧地握住张晓伟的双手,无限感激地说:“小张同志,俺全家人整天都在想着你,你救人不留名,寄钱又不收,这叫俺可咋感谢你呀!”说着,便从兜里掏出5000元钱,硬往张晓伟手里塞:“今天,俺是专程来感谢你的,不管咋着,这钱你得收下!”
  张晓伟坚决不收。
  赵文军回家后心里总是不安。10月29日,赵文军到洛阳出差,又专门拐到偃师市公安局城建派出所看望张晓伟,这便是本文开头那一幕。
  时至今日,张晓伟在救人时丢失手提包的事从未向赵文军提过;而那个见利忘义、携救人者的手提包而去的游客,面对救人者舍己救人的壮举,该作何感想呢?
  河南偃师市公安局 焦宏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社会聚焦

  江城母虎觅配偶 盼望虎年得虎仔
  世界十大濒危灭绝动物之一的东北虎,是吉林市江南公园饲养、观展的大型动物。公园从1955年就开始饲养、展出,1988年开始探索人工辅助繁育。目前,从药物辅助发情、孕期饮食配制、孕情监测,到母虎分娩、幼虎饲养等,江南公园的工作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
  由于经费紧张,近年虎的数量逐年减少,到1992年,江南公园仅剩下近亲繁育生下的3只幼虎。5年过去了,3只幼虎已到壮年。由于它们是近亲,不能联姻,公园无1只小虎出世。1997年10月13日,久病的公虎又死去了。母虎3岁半就到了生育的好时候,可因公园多年没有有生育能力的公虎,现已6岁有余的两只母虎一直空守“闺阁”。
  公园时时梦想着有条件繁育出小虎,江城人企盼着见到幼虎的欢乐。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前提———为母虎寻配偶。
  左图:虎在长啸,乞求给一次做母亲的机会。
  右图:已退休的饲养员左文茹,又被返聘回来照顾虎。她说,今年是虎年,多么希望能再像当年一样享受一下接生小虎的快乐!
  吉林省吉林市 齐洁爽(附图片)


第9版(社会周刊)
专栏:

  致读者
  《社会周刊》今天和读者见面了!
  时光如梭。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向读者《再献真诚》的致辞还言犹在耳,转眼间,我们的脚步已迈进了1998年。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在读者来信、读者之友版的基础上,增加社会调查版,合并为《社会周刊》,每星期三出版。社会调查版的镜头将对准读者关心的问题,帮助读者了解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读者来信版将一如既往地以舆论监督为重点,反映读者的批评、建议和要求;读者之友版也将保持原有的风格和特点,与广大读者结交朋友,交流思想,联络感情,讲述普通人的故事。
  《社会周刊》的设置,既保持了原有两个版的特色,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社会调查版的主要栏目有:社会调查、朴素人生、说长道短、热点评述、社会聚焦等;读者来信版的主要栏目有:信访追踪、来信综述、呼吁、监督哨、读者论坛、耳闻目睹、建议与要求、大家谈、答复反应等;读者之友版的主要栏目有:朋友信箱、实话实说、普通人的故事、读者点题、事中有法、世相百态、人生一得、编读往来、行业写真、一问一答等。我们诚挚地欢迎广大读者对我们的版面设计、栏目安排、内容定位等提出意见,出主意。
  长期以来,我们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心、爱护、支持和鼓励。从读者每天寄给我们的大量信稿中,从读者在问卷调查中把读者来信版作为最受欢迎的版面的选择中,我们深切感受到读者的浓浓情意和殷殷希望。如果说我们的读者来信版和读者之友版是两棵小树的话,那么,读者就是这两棵小树扎根于斯、成长于斯的肥田沃土。同样,新面世的《社会周刊》以为读者服务为己任,也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支持、关心和爱护。及时地把你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把你们及亲朋好友的喜怒哀乐、切身感受,以及建议要求告诉我们,使我们能够感受社会跳动的脉搏,经常调整焦距,选准方向,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在各新闻媒体抓改革,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今天,《社会周刊》的诞生,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蕴含着机遇,挑战带来了机遇。让我们携手并肩,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共同努力,把《社会周刊》办好。
  本报群众工作部
  1998年1月7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