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开辟未来
  张江
  面向未来,开辟未来,是邓小平思想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论断。他在不同的年代,针对不同的问题反复提起过。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他总是坚定而充满信心地面向未来,总是脚踏实地地为开辟未来努力奋斗。
  未来,作为时间概念,从自身序列上讲,它总是在一分一秒地走近我们,不可逆转;从历史的演进讲,人类总是在一步一步地向它迈近,不可阻挡,没有人能摆脱这种必然性的支配。但是,未来的社会生活却是可以改变的。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们可以在运动的时空中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构成必然与自由的矛盾。众所周知,物质运动的速度加快,时间就相对缩短。经过本世纪近百年的探索和拼搏,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已有多次质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使对时间的感受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的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人类创造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未来,正在以前人难以想象的速度不断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未来的意义决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被动等待,而是积极、自觉的思想和物质创造。一个先进的、有进取心和创造精神的政党,当然要积极、自觉地探索和认识未来,深刻地把握其规律,不断地开拓进取,勇敢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在人类进步和发展中大显身手。开辟未来,这个响亮的号召,在超越时空的意义上,简练而又深刻地回答了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引导我们由必然向自由过渡。
  开辟未来是一种进取精神,是对我们古老民族历史命运的主动把握。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程,唯有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带领人民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书写历史。经过改革开放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五大庄严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并规划了到下个世纪中叶的宏伟蓝图。未来在我们心中更加清晰明朗。全党和全国人民越加意气风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吸收新知识,研究新情况,思考新问题,扎扎实实工作,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自觉地努力奋斗。一个新的历史进程开始了。我们不是在等待未来送给我们一个什么,而是在按照人民的意愿自觉地开辟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开辟未来是充满信心的表现。人们改造世界的范围越大,遇到的困难就越多。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解决了无数难解的课题,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但同时也一定会展示更大更多的未知领域,吸引我们去探索。敢于面向未来,开辟未来,向未来挑战,这本身就是相信我们自己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能够在越来越高的层次上驾驭和掌握未来。我们不主张抱着前人留下的遗产,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而且也反对满足于自己创造的成就,沾沾自喜,停滞不前。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引,我们有信心、有勇气,敢于创新,大胆试验,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开辟自己的未来。
  开辟未来是历史的责任。我们主张唯物论的决定论。但这决不意味着在客观规律面前无所作为。恰恰相反,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加快事物变化发展的进程,是辩证唯物论者的责任。我们的责任是要把历史推向前进,开创前人没有开创过的事业,为后人继续前进提供更好更有利的物质和思想条件。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使中国逐步地摆脱不发达状态,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开辟未来,未来一定比今天更美好。


第10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十五大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学术研讨会
  丰子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湖南省张家界市社科联,日前在张家界市联合举办“十五大与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围绕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等问题,展开了研讨。
  与会学者认为,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主要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那么,邓小平理论则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不仅在20世纪后20年使中国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而且将深刻影响中国21世纪乃至以后更长时间的发展。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注意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问题。有学者认为,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形成主要有两大支点:一是理论支点,一是实践支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经验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由此可以总结和概括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如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条件,主要研究其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思想条件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动力,主要研究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新办法;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形态或阶段,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各个形态或阶段的关系,以及构成新形态、新阶段的要素、特征和标志等。
  与会学者认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课题。比如,如何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论述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从哲学高度来回答现实问题,给人以思想启迪和方法指导,而不是用理论来图解现实;如何根据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运用到教学、科研中去,使邓小平理论进入课堂、进入教材。


第10版(理论)
专栏:

  环渤海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研讨会
  京青联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最近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三省两市青年联合会共同举办,北京市青联承办。与会者就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
  与会者认为,环渤海区域的区位优势显著,自然资源富庶,交通通信发达,科技实力雄厚,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经济基础扎实。内在环境使环渤海区域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外在环境的变化也有利于环渤海区域加快发展。同时,环渤海区域还面临着许多矛盾的困扰。应该着手解决各种矛盾,实行联合发展与携手并进,抓住跨世纪发展机遇与有利条件,共同构筑中国北方经济发展中心,以带动“三北”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许多代表认为,长期以来,环渤海区域内部的基本关系为依存与分割、合作与排斥并存。政治体制改革力度与市场机制发育水平是决定环渤海区域内部基本关系演变的根本因素,环渤海区域加快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改变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关系,通过培育市场机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通过市场经济的力量调整区域内部的基本关系,使区域内部依存与合作的关系真正成为发展的主导因素。
  改变经济结构自成体系与独立发展、加强产业分工与经济循环区域化以及重构环渤海区域分工协作关系,是会议代表普遍关注的问题。会议提出,环渤海区域加快发展,须重构区域分工协作关系,逐步建立区域共享机制,实施“区域经济共同体”发展战略。


第10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客观实际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学习自觉性的高低,则表明一个领导干部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的高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理论联系实际,反对形式主义,反对为应付上级的布置、为了装饰门面而学的错误倾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同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相结合,着眼于解决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重大问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掌握国情民情,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从火热的社会生活和广大群众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王文西(山东)
  *领导干部是否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我们正在从事的事业的成败。看不到这一点,或对这一点强调得不充分,在实际工作中抓得不坚决,只能是空谈“高举”。邓小平理论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浅尝辄止,一蹴而就不可能学好;脱离实际,疏于实践,仅仅满足于看文件、做报告、上传下达,不加思考不可能学好;略知一二,自以为是,也不可能学好。领导干部应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下苦功夫,读懂弄通邓小平理论,并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全清波李晓辉(河南)
  *解放思想不能坐而论道,不能脱离实际空谈。衡量一个地方思想是否解放,主要不是看文件发了多少,经验总结了多少,口号提了多少,而是看经济活力是否真正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明显改善,城乡环境面貌是否真正改观,对国家的贡献是否持续增加等。同样,看一个领导干部是否真正解放思想,不是看他讲了多少话,写了多少文章,发了多少指示,而是看他为基层干部群众抓改革、求发展创造了多少条件,排除了多少障碍,解决了多少问题。
  ——李卫斌(湖北)
  *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应该突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仅仅理解为经济现代化。实际上,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根据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只有经济、社会、文化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马美宏(湖南)
  *解决好群众的居住出行、邮电通讯、水气热供应等,本身是经济工作,是物质文明建设的范围;提高这些行业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端正行风,推动社会风气的净化,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开展规范化服务活动把两个文明建设的课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规范化服务带来的优质服务,使这些行业的硬件功能得到了发挥,缓解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许多矛盾,是对物质文明建设的推动;而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职工的服务规范了,客户享受到满意的服务,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董颖(北京)
  *就业率是反映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晴雨表。不能简单地认为做好新时期的再就业工作就是安排几个人的问题。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再就业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不是某些企业、部分职工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做好再就业工作,是党和人民赋予各级党政领导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因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保障工程。
  ——孙道权(江苏)
  *如果说过去的计划生育工作重点是控制人口数量,那么,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今天,则必须尽快完成由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生育素质的根本性转变。众所周知,控制人口增长是增强国力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提高全民族的总体素质,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李东旭 马丽静(辽宁)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历史
  ——读《冀中回民支队》感言
  刘世昌
  翻阅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革命历史丛书《冀中回民支队》,激动的泪水难以抑止,使人仿佛重新回到五十多年前熟悉的冀中抗日根据地,一幕幕刀光血影、英勇悲壮的往事,又一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1937年卢沟桥反侵略的枪声,吹响了中华民族抗日的战斗号角,由此展开了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国难当头之际,英雄的冀中回族儿女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组织了冀中回民支队,同冀中军民一起创建了冀中抗日根据地。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回民支队在马本斋同志率领下,坚持平原游击战争,英勇善战,机动灵活,经历大小战斗数百次,创建了无数光辉战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被冀中军区誉为“打不烂拖不垮攻无不克的铁军”,成为抗日战争中少数民族抗御外侮的一面光辉旗帜。根据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回民支队先后转战冀鲁豫边区。随后在杨得志同志的指挥下,经太行、太岳、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奔赴陕甘宁边区,执行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光荣任务,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回民支队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前仆后继,壮烈牺牲在冀中土地上的县团级以上干部就有十余名,其他干部战士近千人,干部战士亲属和人民群众更是成千上万。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冀中平原,烈士的英灵辉映着冀中大地,从他们身上映射出中华儿女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的精神永垂青史,代代相承。
  本书文章的作者都是冀中回民支队的老战士。他们长期战斗在冀中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岁月沧桑,这些同志而今已进入古稀之年,然而雄心未泯,老当益壮,仍以崇高的革命责任感,不辞辛苦,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一篇篇事件纷纭、人物众多、栩栩如生的回忆录,将人生的余热和心血奉献给人民。作为战争岁月中的幸存者,我们时刻怀念那些朝夕相处的逝世者,并决心为他们未竟的事业继续奋斗,为人民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作者系原冀中回民支队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原副政委)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很不寻常的五年
  李忠杰
  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十五大全面总结了五年来的工作,指出,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的五年;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五年;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进程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也是在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中,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的五年。总之,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很不寻常的五年。
  历史关头的战略决断
  五年不寻常的历程和成就,是从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开始的。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变。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提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依靠科技和教育。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要注意培养接班人,按照“四化”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
  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是历史关头的重大决断。谈话明确回答了多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重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深深体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于开创新局面的重要意义,也深深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历史决断对十四大以来五年不寻常历程的重要意义。
  五年不寻常的进程和成就
  1992年,党的十四大作出了三个重要决策,一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二是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五年,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党中央为落实理论武装的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出版了经邓小平同志审定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随后又修订出版了第一、二卷。党中央发出学习的通知,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通过理论武装,各级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对十四大以来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落实起到了思想政治上的保证作用。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994年,中央又不失时机地在财税、金融、外汇、外贸、计划、投资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并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通过五年的改革,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国有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化,市场体系建设明显加快,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形成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地带,直到沿江、沿边、沿路和内陆中心城市全方位大开放的局面。
  这五年,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创历史新纪录,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提前五年实现了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6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人民币,在世界各国的排位已由1991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第七位。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4377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91年增长4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91年增长28.8%,人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
  这五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在时隔十年之后,作为中央全会,作出了第二个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全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社会风气得到改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这五年,大力加强了党的建设。十四大对党的建设作出了部署,十四届四中全会又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形成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大建设相辅相成、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整体部署。根据这一部署,全党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扬民主,维护中央权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尤其是农村和企业的党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的跨世纪领导干部;加强作风建设,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党规党法。
  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来说,最关心的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多次会议上强调,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李鹏同志从1993年以来,每年召开一次国务院的反腐败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当年的反腐败斗争。全国上下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靠教育、又靠法制的思路,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反腐败斗争的力度,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从1993年到1997年3月,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83900多件,结案633800多件,给党纪政纪处分的632000多人,其中县处级以上的2万余人,地厅级以上的1600余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滋长蔓延的势头。
  五年中,有一件永载史册的大事。1997年7月1日,按照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实现了香港回归,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这五年,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开创外交工作的新局面,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我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所处国际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总之,1992年以来的五年,我们走过了不寻常的道路,从事了不寻常的工作,取得了不寻常的成就。事实证明了邓小平同志对形势发展的判断,证明了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为新世纪绘图奠基
  邓小平同志不仅关注着中国在20世纪的发展,而且一直思考着中国在21世纪的发展问题。他说:“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嘱托:“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五年中,我们党不仅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外交、国防、祖国统一等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而且进一步放眼未来,思考和研究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中国如何发展的战略问题。
  根据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十四大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90年代,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达到小康水平的第二步目标;再经过2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跨世纪的日益临近,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从不同方面构建了跨世纪的发展战略。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九五”期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部署,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两次会议提出了近15年内的基本措施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特别是提出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要求,抓住了推进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关键。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四届五中全会把实现这一目标作为跨世纪发展战略所必需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并进一步明确了15年内的主要任务。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十四届六中全会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行动纲领,成为我们整个跨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的建设方面,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要求在世界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997年5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刻,要求全党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是改革和发展都比较好的时期。五年来的成就,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五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具有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驾驭局势的能力,显示了着眼未来、胸怀全局的远见卓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党的十五大回顾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总结十四大以来五年不寻常的历程,明确作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战略决策,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部署跨世纪的各项任务,为中国走向21世纪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奠基礼。
  1998年是全面落实十五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一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统揽全局,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开拓前进,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迈出坚实步伐,未来的五年必将取得更大更好的成就。
  题头照片为深圳市布吉镇新貌。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附图片)


第10版(理论)
专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