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东非大草原上的驰想
  章云
  对肯尼亚野生动物的世界向往已久,因此,一出内罗毕机场,我就找了一辆吉普车,直奔东非大草原而去。
  这是一片辽阔而翠绿的土地,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蓝天白云下,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峰在骄阳下闪闪发亮,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则像地球的一道绿色疤痕直穿赤道。从这里的马塞马拉平原到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高原,是地理学、生物学和人类学上非常特殊的地区。这里是马塞人的故乡,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栖动物的栖息地,与人类有关的许多古老的秘密很可能埋在这里。自从达尔文1871年在《人类起源和性选择》一书里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点之后,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们就把目光集中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本世纪70年代,世界上最早的直立人化石“1470人”和距今已有350万年的最古老的人类古猿化石“露西少女”在这里的发现,不仅将人类起源的历史提前了近200万年,而且使非洲有可能是人类故乡的论点得以进一步证实。
  因此,当我踏在这片广袤的万古荒原上时,就有一种时光倒流了几万年的感觉。在这里拄杖而行,会感到自己是跟了祖先的脚步在前进。举目四望,大地仍是一片蛮荒和苍凉。那一望无际的红燕麦草,那片片浮云般的伞状洋槐,那斑驳陆离的猴子面包树,千万年来,它们似乎一直就这样自然地生长和死亡。但是,在这洒满阳光的大地上,自然界又不是单一地自生自灭,此消彼长,而是生长得有声有色,和谐安然。当草原的晨风吹来时,我闻到了金合欢花开放的芳香,听到了织布鸟在天空盘旋时的鸣叫,看到了屎壳郎在滚动大粪球时的可笑。走遍非洲大陆,只有在这里,我才真正感到了非洲情的震撼。
  然而,在这典型的东非热带草原风光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天之骄子———野生动物。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是野生动物繁殖和生长最理想的地方。当你看到了成群结队的飞禽走兽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长、觅食、争斗时,便会深感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当你亲眼看到了猎豹追赶斑马、狮子撕裂羚羊、红鹤与冠鸡相争,鹈鹕与火烈鸟并飞的时候,你就会感叹这里确是动物界相依相克、强者为王的地方。陪同我的朋友说,草原上最壮观的情景要数角马一年一度的大迁徙了。当大旱来临之时,为了寻找新的水源和草地,角马们就会大规模地向南部迁移。它们多至几十万、上百万之众,汇成十几公里长的浩荡“大军”,像洪流般地向前移动。夜间静听时,似有地动山摇般的声势。
  东非大草原的神奇和壮丽,使许多文人学士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丹麦作家卡伦·布里克森曾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留在这里。在那部著名的《走出非洲》的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热爱这动物的天堂。在她的笔下,长颈鹿甚至被描写成“草原之花”。她说,目睹成群结队的长颈鹿,给人的感觉不是一群动物,而是一朵朵草原上飘移不定、色彩斑斓的巨花。海明威也曾多次来这里观赏动物。他冒着生命危险进出大草原,并曾两次从坠机事件里脱险。他于1935年写成的《非洲的绿色群山》一书,如此生动地描述了这里的野生动物的生活,以至于连肯尼亚人都称这一地区是“海明威的故乡”。由于他们的作品的传播,这里的山川风物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向往。
  游客的增多,特别是偷猎者的到来,给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但是听陪同的朋友说,当地政府制订的法律十分严厉,偷猎大象者死刑;走私象牙者监禁。因此,在这个动物王国里,人们连耗子都不敢打,连一根羽毛都不敢带出海关。据说有一次,一只变色龙死在马路中央,所有的车辆都绕道而行,三天没人敢动。就在法律颁布的那天,莫伊总统曾下令将收缴的十余吨象牙当众烧毁,许多人还可以回忆得起那个草原上大火熊熊的镜头。现在,肯尼亚已将3/4的国土辟为野生动物园。有人说,从港口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沿途几百公里的公路上,看到的动物比人还要多。
  有意思的是,在这里我还听说,现代生活不仅改变着人类自身的习性,同时也在改变着动物的习性。比如,大量载客巴士的到来,明显干扰了狮子猎取目标和捕捉猎物。因此,为了生存,狮子不得不改变原来的习惯。它们干脆就躲在巴士后头,跟着巴士去接近猎物。斑马和羚羊的警觉性本来是很高的,即使在吃草时,也会不时地抬头注视一下周围是否有狮子。但当它们看见接近它们的只是巴士时,便放心地继续低头吃草了。就在这时,躲在巴士后头的狮子一跃而起,很容易就将它们扑倒了。这就是草原上传说的狮子的“巴士战略”。
  事情还不止于此,听说草原上环境的变化,不仅改变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甚至有可能改变它们的遗传特性。比如,由于偷猎和滥杀,非洲大象的数目已经急剧减少。猎杀的目标明显是对准有牙的大象的,只有无牙的大象才能幸免。久而久之,连大象的遗传基因都起了变化。有牙的大象在减少,无牙的大象在增加。这就是我在草原上听到的“无牙象基因”之说,它使我苦涩地联想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千古不灭的定律。但这一次,却不是聪明的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而自然淘汰其它物种,而是愚蠢的人类由于贪得无厌而过分滥杀无辜和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其结果很可能是威胁了人类自己。
  (题图图片由肯尼亚驻华使馆提供)(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历史不会空白
  果永毅
  帕蓬,这位法国政坛的“代代红”,如今成了个象征人物。他参与迫害犹太人的历史陈案,直接联系着法国历史的一个禁区,这就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维希政权的历史评价。50多年来,法国人对这个政权从未认真置评过,以至于时至今日,帕蓬还敢于打着“为国办事”的招牌替自己开脱罪责。
  众所周知,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后,贝当与侵略者“合作”,成立了偏安一隅的维希政权。它以“为法国的存活”作借口,干了不少助纣为虐的勾当,包括将大批法国犹太人遣送到集中营。战后,除贝当等少数头面人物受到司法审判外,维希政权的成千上万行政官员,未加甄别一律受到法律保护,其中相当一大部分人,改头换面之后依然风光于政界,帕蓬就是一个典型。维希政权作为国家机器犯下的罪行,从未受到应有的历史谴责,更遑论司法追究。实际上,从司法角度讲,维希政权的活动是国家行为,而不是贝当等人的个人行为。这种局面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一曰“羞于启齿”。法兰西民族拥有骄人的历史。说起路易十四、拿破仑和戴高乐,法国人可以滔滔不绝。然而,法国在二战中不仅败于德国手下,而且居然在维希的旗号下沦为侵略者的帮凶。在一些人看来,这种辱没门庭的史实不好与法兰西民族相提并论。
  二曰“维希有功”。相当一些法国人认为,维希伪政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振振有词,比如,“如果没有维希政权,恐怕巴黎圣母院、卢浮宫早已夷为平地”。再如,“如果没有维希政权,就不会有战后法国的国际地位。因为如果法国被完全占领,战后就会被当作‘敌国’对待”。
  三曰“历史空白”。这是戴高乐将军的发明。他在巴黎解放当天说过一句名言:“维希政权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无效的”。孰料此话竟比法律还有分量,此后半个世纪,维希的历史便成了禁区。
  每个民族的历史都拥有辉煌,也都难免有黑暗的一瞬。勇于正视自己民族的历史弱点,却是一种明智之举。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凭吊二战中死难犹太人的亡灵时长跪不起的感人之举,使所有受过德国法西斯迫害的人看到了战后德国政府和人民深刻反思历史的决心,从而化解了民族仇恨。19世纪的法国大文豪雨果曾怒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暴行。他写道:“有两个强盗,一个英吉利,一个法兰西,纵火焚毁了这个东方艺术瑰宝,并劫掠一空……”尽管雨果没有到过中国,但他在中国家喻户晓,他的伟大人格为世代中国人民所敬重。
  二战期间,法兰西民族之所以得以生存、延续,并在战后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靠的是什么?是维希政权的苟且偷安,还是活跃于法国本土和境外的抵抗力量的顽强斗争?这是妇孺皆知的史实,无须论证。
  戴高乐将军的维希历史空白说,可以认为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政治策略,战后历届法国总统都一以贯之地沿袭了这一作法。直到希拉克,才开始打破这一历史禁区。1995年希拉克竞选总统时,曾触及这一敏感问题。日前在出席向犹太人移交维希时期史料的仪式上,他进一步劝慰法国人要正视自己的历史,承认维希政权的存在及其罪行。他说:“是的,被占领的法国曾经存在过;是的,法国当局曾经协助过逮捕、搜查、流放等行动;是的,集中营在法国也曾经出现过。这一切事实都应当说出来,都应当予以承认。这并不是在揭自己的伤疤,而是希冀在健康、清新的基础上构筑美好的今天。”
  旷日持久的帕蓬案一时不会有什么惊人结论,希拉克的劝慰也许一时不会被很多法国人接受,然而,维希时期的法国史不会是空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古城清真寺揽胜
  车耳
  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这三个世界史上赫赫有名的城市名称,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城市,那就是位于黑海南端的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历史上,拜占庭长期是罗马帝国的疆域,公元330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皇帝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后,君士坦丁堡成为拜占庭国都,直至公元1453年时被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灭掉,奥斯曼帝国开始了对地中海沿岸的统治,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从此,以清真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构成了古城的一大特色。
  这个市区人口只有300万、加上郊区人口号称1000万的城市竟然有2600多个清真寺。伊斯坦布尔是座山城,被海峡和市内的黄金水道分成三部分,城里道路忽高忽低,随处可见大石块筑的清真寺,那架式似乎伊斯坦布尔所有的好石材都用在这上了。清真寺的气势盖过王宫,盖过这个城市的任何建筑,遍布城市的清真寺时时撞击游人的视觉,使人们想到伊斯坦布尔,脑海里浮现的就是清真寺。
  伊斯坦布尔最大的清真寺叫苏利曼清真寺。苏利曼是奥斯曼帝国最强盛时期的苏丹,他所征服的国家遍及地中海沿岸、西亚和东欧。1541年秋天,他从匈牙利打完仗回来,决定为自己建清真寺。粗大厚实的清真寺建在小山上,十分显眼。苏利曼清真寺主体建筑呈方形,69米长,63米宽,巨大的圆顶53米高,周围十个小圆顶,里面由四只大石柱支撑着。窗户上画着花和经文,是伊斯坦布尔所有清真寺中工笔最细腻的。寺里还有十条长廊,表示苏利曼是帝国的第十位君主,四角竖立的四块尖碑代表他是攻占伊斯坦布尔以后的第四位君主。
  另一有名建筑是建于1609年的蓝色清真寺,因其内部彩釉呈蓝色而得名。这座清真寺直到上个世纪一直是前往麦加朝圣的出发地。每年朝圣时,从这里出发的大小车辆和人群如洪水般流向麦加。由于是朝圣之旅的起点,当时的苏丹在四周竖起六块尖碑,这下触怒了麦加。按伊斯兰的习惯,只有麦加的清真寺才能配六块尖碑,其它地方的清真寺不得超过五块。在伊斯兰教徒的抗议下,苏丹只好命令将麦加清真寺加上第七块尖碑,以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蓝色清真寺比苏利曼清真寺小,但内部四根柱子的绝妙设计让人产生错觉,置身其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处于建筑的中央。寺里的装潢由2.1万块彩釉贴片组成,这些彩釉贴片出自当时一间制作厂,其制作技术早已失传了。
  蓝色清真寺对面是索非亚大教堂,也叫粉色清真寺。教堂和清真寺本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一属基督教,一属伊斯兰教。这座既称教堂又称清真寺的建筑,原是由罗马帝国时代的教堂改成清真寺的。教堂初建于公元四世纪东罗马帝国开国皇帝君士坦丁时代,内部直径31米,高54米,为当时建成的室内空间最大的建筑。穆哈默德二世1453年5月29日攻占伊斯坦布尔的当天,宣布把它改成清真寺。改建后基本保留了原教堂的主体建筑,在后殿加了一个壁室,指明麦加的方向,以便教徒们跪向麦加朝拜。同时在教堂外四周加了四块伊斯兰式的尖碑,使这一建筑整体看上去很奇怪,十足的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混合物。室内四壁原来描绘使者的镶嵌画被涂掉,因为基督教使者在伊斯兰教中是禁用的。1935年,这个清真寺被世俗化,改成了博物馆,不再作祈祷之地。以后美国的拜占庭研究所修复了室内的镶嵌画。
  和基督教教堂比起来,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更显得宏大、线条明快,但没有教堂的精工细作,也没有多少室内装饰。西方教堂从罗马式到哥特式不仅室内举架高大,而且重视室内建筑艺术,有忏悔用的隔间、布道台、雕像,还有大型管风琴,彩绘玻璃上则描述圣经故事、人物,一个教堂一个样。外部建筑方面,基督教教堂雕刻甚多,人物、动物,层层叠叠,而清真寺外部浑圆一片,内部空空荡荡,给人以粗犷的感觉。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科威特散记
  管见
  海湾沙漠上的明珠———科威特,其富庶在中东诸国可说是冒尖的。我们居住的萨尔瓦区,几乎家家是三四层楼的别墅,每家都雇有佣人,别墅门前车棚内的小汽车,奔驰、凌志、皇冠、卡迪拉克、雪佛莱、道奇、福特……真可谓名车荟萃,而且每家都是几辆。
  但在这沙漠之国,最能体现其富裕的,却是那房前屋后、街道两旁的绿化带,真正是寸草寸金。乘车沿着展现科威特风貌的滨海大道驰骋,一道道风景掠过眼帘,金碧辉煌的宫殿,建筑别致的政府大楼,具有民族风格的现代雕塑,独具匠心的科威特塔,碧波万顷的近海和匀细的沙滩。最使人惊叹的是路旁的碧绿草坪,苍翠的树枝上不时有鸟儿飞过,盛开的鲜花中彩蝶飞舞,置身其中很难想象脚下曾是一片荒漠。可能是由于注意环境的改造,科威特的气候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我们暂住的几天里,居然还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那雨水落在身上,居然很干净,没有北京下雨时的泥浆味。
  在科威特逛商业区也很有意思,人们从服装上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清当地人和外国人。那些身穿白袍、头扎白绸的男士,穿着难识庐山真面目服装的妇女,一看就知道是当地人。
  商店里商品以洋货居多,日本的家电产品,中国的玩具、服装、小电器,意大利的皮鞋、提包,法国的香水,英国的化妆品,荷兰的奶制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标价牌上的数字也会令你惊喜,意大利皮鞋,最便宜的只需10元,好的也不过50元;一件泰国产鳄鱼衫才3.5元。可仔细一盘算,并非那么便宜。科威特货币叫K·D(科威特第纳尔),1K·D约为3.3美元,面小值大。
  科威特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为外籍打工者,主要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宾、伊朗、斯里兰卡等国,一般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性行业如清洁工、司机、保姆等也几乎都是外籍大军。清晨散步,我碰到一位来自斯里兰卡的年轻人,他给科威特人开车,兼做一些清洁工作。他说,他每天从早6点工作到下午5点,清洁车辆,接送孩子上学和主人上下班。每月工资为180K·D。他家中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打算干几年挣点钱就回国去。在别墅区,我还遇到不少来自印度、菲律宾的保姆,她们大都穿着本民族服装,而不需要入乡随俗。
  科威特的治安很好,逗留期间,很少听说刑事犯罪事件,也没有美国那不时可闻的警笛声,偷盗案件几乎绝迹。据我常驻人员介绍,夜不闭户问题不大。
  在科威特市游览,8年前那场战争的痕迹已难觅,唯有一艘由游轮改成的饭店仍矗立在海边。它已无往日的雍容,满身的焦痕在诉说着那场战争的残酷。
  也许是为了酬答真主的厚爱,科威特人每天诵经极为准时,清晨不到4点,附近清真寺高音喇叭传来的诵经声就会把你唤醒。望着在晴空下熠熠生辉的清真寺,想到这块因石油带来滚滚财富的土地和它质朴、虔诚的人们,不禁默默祝福他们和平幸福。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汪洋中的小木屋
  李德润 葛洪
  金秋的一个下午,在陪同人员艾伦小姐的热情安排下,我们从挪威海滨城市斯塔万格出发,乘快艇驶往克维特绥———海上一个神奇的小岛。
  在万顷波澜的大西洋上,飞艇急驰,犁出层层雪浪。站在船尾,迎着海风和飞溅的浪花,极目远眺无边无际的海洋,顿觉出尘脱俗,心旷神怡。
  船行不到一个小时,便驶入了“码头”。上岛后,我们被安排住进了被称为“别墅”的临海的一排小木屋里。木屋的男主人很热情,待我们稍事安顿后,便让我们坐上他的“中巴”观赏岛上风光。方圆5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大片大片丰茂的草地,草地上盛开着一簇簇粉红色的、黄色的野花,三三两两、稀稀拉拉的绵羊在自由自在地吃草,只只肥壮,像一头头小牛。放眼望去,发现岛上“别墅”很多,白色的、灰色的、米黄色的,错落有致,各具特色。许多人家的门前还种有果树。主人告诉我们,岛上只有500多长住人口,因这里离市区较远,条件相对艰苦些,所以早些年很多人想往外搬。为保持这里的风貌,政府为他们在岛上盖了“别墅”,在斯塔万格市给找了工作,条件就是家要安在这个岛上。我们登上28米高的灯塔上远眺,大洋上的岛屿星罗棋布,难怪挪威有“千岛之国”的美称。
  挪威朋友说,挪威什么都好,就是天气时风时雨,忽阴忽晴。很快我们便深有感受,主人本来安排我们在海边钓鱼,但湛蓝的天空突然阴暗下来,又飘落小雨,只好作罢。
  回到住处,我们便仔细端详起这木屋来。这是一座濒临大海、依山架起的木屋,大约有40平方米,分隔成两间小卧室,室内叠放着上下两张小木床;一间较大的客厅兼做餐厅及厨房,地上铺着花地毯,墙上挂着风景油画,电视机、电冰箱、炊事餐饮等家庭生活用具一应俱全,并有取暖设备,冷热水供应;卫生间、洗漱间也各得其所,处处井井有条。还有一层小阁楼,也置放着两张小木床。推开客厅小门,站在木制阳台上,面前一片汪洋,这小木屋就像漂在大西洋上的一只小木船,悠闲自得。过往船只、远近小岛、翱翔海鸥尽收眼底。此时此刻,我们心静如水,复得返自然。一个六口之家,在这里过个周末或度假,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享受啊!据主人说,这里环境幽静,客房又便宜,能住六七个人的房间,一周才用3700多挪威克朗(合人民币6500多元),因而来往客人很多,好多会议都在这里开。
  傍晚,年轻和善的女主人亲自下厨为我们做饭。第一道菜是鱼汤,十分鲜美,受到特别欢迎,一碗、二碗,甚至三碗,实在不好意思再要了。所以后来再有人宴请我们,一听说有鱼汤,都特别高兴,遗憾的是再也没有喝过小木屋里那样鲜美的鱼汤了!
  入夜,躺在小木床上,原以为会听到呼啸海风、喧嚣涛声,谁知一夜风平浪静,睡得十分香甜。早晨醒来,已见一道彩虹飞架天空。
  访问挪威期间,见过许多驰名的建筑,但我们认为,最有挪威民族特色、最能体现挪威人崇尚大自然性情的建筑,莫过于这汪洋中的小木屋,这遍布挪威许多地方的小木屋。(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时光倒流年少时
  王尔山
  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南加州的灿烂阳光伴着太平洋吹来的湿润海风,给早起的人们送来舒心的问候。忘记了时差和长途飞行的疲倦,我坐上叮当作响的老式街车,直奔“世界上最快乐的地方”———迪斯尼乐园。
  乐园的门票很特别,叫作“旅游护照”,蜡笔速写的米老鼠绽开甜蜜的笑容,一行小字犹如温馨的手指,轻轻拨动敏感的心弦:今天让我们再做一回小孩子。
  在入口处的圆形广场上,老式的马车沿着铁轨缓缓前行,准备沿着“美国大道”前往“中央广场”。车上的乘客和地上的游人交换着快乐的微笑,孩子们更是手舞足蹈。“中央广场”位于整个乐园的心脏,中间是一个圆形大花园,密密匝匝开满了洁白的菊花,拥着题名为“伙伴”的雕塑。雕塑台上,面容慈祥的迪斯尼先生正拉着兴高采烈的米老鼠的小手,向前来做客的朋友们挥手致意。
  随后,我们就看到了那座著名城堡的塔尖。迪斯尼笔下的睡美人居住的城堡以德国的传奇建筑“新天鹅石宫”为蓝本,建筑风格独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如今这座城堡已经成为迪斯尼的特别标志,人们可以在每一部迪斯尼电影的开始和结束之处,看见一道彩虹掠过闪烁生辉的睡美人城堡。
  走进睡美人的城堡,门廊里飘扬熟悉的旋律,正是电影《木偶奇遇记》的主题歌“当你向星星许愿”,热泪涌上我的眼睛———多么优美的歌声,透过时空,悠悠传送一个温柔而执著的信念:当你向星星许愿,所有的梦想都会实现。
  站在城堡前,恍如时光倒流,今天我们确实准备再做一回小孩子,相信纯真的梦想,相信心愿的力量,相信感情用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渐渐学会掩藏真实情感,用做作的表现换取“举止得体”的评价,好像只有这样才叫作成熟,才符合成年人的定义,可这种自我抑制究竟有什么好处,让我们甘愿压抑情感,默默承受,以致陷入苦闷边缘?我不知道,此时也不愿想。因为今天在这里,我们只是小孩子。
  整个公园共有八个主题园区,围绕中央广场呈环形分布,分别是“新奥尔良广场”、“米奇卡通城”、“西部边疆”、“历险地”、“幻想国”、“巴黎圣母院”、“动物王国”和“明日世界”。我们在新奥尔良大街上聆听爵士乐队的精彩演奏,凭栏远望蒸汽轮船航行在新边疆的大河上,思虑再三,没有勇气沿着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塑造的银幕英雄印第安纳·琼斯的足迹展开一番惊险历程,只在“米奇卡通城”与大狗果菲合影,和小朋友一起向童话国的白雪公主、灰姑娘和爱丽丝致意。
  最奇妙的莫过于我们耐心地等候了大约半小时之后,得以进入米老鼠的家。先是来到电影室,银幕上正在放映这位大明星早期主演的短片。因为电影室里没有座位,游人队伍缓缓向前移动。我以为我们所能看到的不过是银幕上的米老鼠,心里有些失望。
  忽然,前面一扇小门打开了,眼前一亮,不知是谁轻轻推了我一下,还没反应过来,我便发现自己站在了米老鼠的面前。迪斯尼经典电影《幻想曲》中那位身穿鲜红长袍、手戴白手套、脚蹬黑皮鞋的无所不能的魔术师米老鼠!
  聚光灯从他的身后打过来,照亮了整个房间,感觉上好像是他在发光。米老鼠热情地招呼我们过去,亲亲热热地和我们握手、拥抱、合影、挥手说再见!回到阳光之中,我开心地大笑起来,只因为实现了少时的梦想,见到了米老鼠。
  很显然,米老鼠知道他那件著名的红袍的魔力,可以把梦想变成现实,所以他选择这个装束,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给游人一份特别的惊喜,让人难以忘怀!
  曾经以为这里只是小孩子的乐园,乐园也确实为婴儿车设立了专门的停车场,各式婴儿车一字排开,阵势颇为壮观有趣。不过,当你看到那些不辞辛劳,怀抱婴儿前来游玩的年轻父母,还有小宝宝那香甜熟睡的模样,也许不免和我一样暗自怀疑,到这里游玩的究竟是两个童心未泯的父母,抑或是那个尚不懂事的“未来主人翁”。如果说年轻的父母至少还“假借”小宝宝的“名义”跑到这里欢度周末,那一对对年老或年轻的爱侣便完全是为自己而来,而且不介意别人知道这一点。他们与孩子们一道排队,玩同样的游戏,有同样激动的反应,惊慌尖叫或放声大笑。
  在这个童话世界里,阳光不仅照耀孩子们快乐的笑脸,也温暖每个成年人的心。因为在这里,时光倒流,所有人都成了小孩子,期待梦想成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