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优秀退伍兵盛云龙
  中国国防报记者 黄运成 新华社记者 贾永 黄秋生
  编者按:新年伊始刊发盛云龙的事迹,是因为这是一个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力量,带来新年气氛的人物。
  一位29岁的退伍兵,用5年时间,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一跃成为连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国家级企业集团,靠的是什么?当这个企业的大部分职工已经住进上百平方米的新居时,这位创造了辉煌业绩的退伍军人的一家却仍然住在3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里,这又给我们多大的启发!在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即将取得重大突破的时候,在反腐倡廉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诸多困难,需要振作精神再接再厉的时候,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带头人,这样的企业集团和这样宝贵的经验!盛云龙的事迹,使我们想到领导班子的重要,主要负责人素质的重要,也使我们想到军魂、党魂、国魂。
  在我国数以千万计的退伍士兵中,喝大运河水长大的浙江依多金企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盛云龙无疑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是他,用短短5年时间使一个濒临倒闭的乡镇小厂,一跃成为连年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国家级企业集团;是他,在大别山革命老区办起扶贫企业,安排了300多名农村青年就业;是他,联合15名从军营中走出来的企业家向家乡5.8万名转业退伍军人发出倡议,共同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事业……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称赞他为:“我军优秀退伍兵。”
  从怀揣650元复员费的退伍兵,到拥有几亿资产的“大老板”
  1991年,依多金企业集团公司的前身———湖州练市针织制衣厂已濒临倒闭。陈旧的厂房,落后的设备,涣散的人心,满仓库低档次的滞销产品,银行频频催还的逾期贷款和70多位巴望着补发拖欠了3个月工资的职工,就是被运河边的人称做“破船”的针织制衣厂当时的全部“家当”。
  就在这时,人们用怀疑的目光迎来了29岁的新厂长盛云龙。
  1985年11月,当了5年汽车兵的盛云龙怀揣着650元退伍费和“两用人才”证书回到家乡大运河边的练市镇后,即以军人的胆识和气魄只身闯上海,干起了家电经营。到1991年,盛云龙的事业如日中天。恰在这时,镇领导找上门来:“云龙啊,针织制衣厂眼下情况不瞒你了,看在全镇经济发展的大局上,厂长的担子你一定要挑起来。”
  盛云龙当然知道针织制衣厂是只破船,可自己放弃上海看好的生意回家乡,不就是想为乡亲们干些事吗?虽然脱了军装,但一个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责任脱不掉啊!
  盛云龙深知:无论办什么企业,都要抓住两个关键———正规的生产秩序和广阔的产品市场。前者决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后者决定企业的命运。因此,盛云龙上任不久便着手抓第一个环节———精简厂部2/3的行政人员,而首当其冲者便是自己的表妹。他对一气之下找上门的姑妈说:“这件事我只能从自身做起,万望您老理解。”姑妈听罢掉头就走,而表妹再也没来厂里上班。此举赢得了全厂职工的赞誉。
  军人最讲究知己知彼。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湖州市,素以生产优质丝绸而闻名海内外,真丝面料货源充足,且价格便宜。盛云龙看中了这一点,果敢地做出转产生产高档真丝服装系列,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他3次南下广州和深圳,1991年10月如愿以偿:第一笔高达126万元的出口服装定单终于被他拿到手。备齐资金和面料,一连10多天昼夜奋战,第一笔生意破天荒赢利30万元。
  外销之路打通了,第二笔、第三笔……生意接踵而至,在当年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针织制衣厂竟然消除了亏字,并创利润5000元。职工们跑进厂长办公室,兴奋的神态难以言表。
  望着这来之不易的5000元,盛云龙,这位坚强的汉子,禁不住热泪满面。这意味着这个从建厂一直赔钱的厂子终于起死回生。
  激动了一阵子的盛云龙,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他开始盘算怎样发展一支“联合舰队”,开展规模战役。他对市场详细调查,反复论证,当机立断:针织厂、丝厂、织造厂、砂洗厂、印刷厂、制衣厂、外地分厂、茶色素厂逐步从快上马!
  紧接着,工厂又从德国、意大利、日本、瑞士等国引进90年代的先进设备,小厂成了大集团。在国内丝绸纺织行业连年不景气的形势下,依多金集团连续4年利税超千万元,出口创汇居全市乡镇企业第一位。1993年后,集团开始跨入了浙江省先进企业、重点骨干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百强企业、最佳经济效益企业、最大工业企业等行列,并成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企业、“双优”三资企业……
  目前,集团拥有下辖20个紧密、半紧密层企业,1997年,销售收入和利税比上年增长110%和58%。
  从投资1000万扶持老区办企业,到筹资1亿帮助国家“背包袱”
  1997年9月8日,丝都湖州传出一条爆炸性新闻:全市纺织系统头号国有企业人民布厂被两家乡镇企业兼并———其中之一,便是盛云龙的依多金集团。
  当市领导为寻求人民布厂生存之道找到盛云龙时,他联合另一位退伍军人———江南集团总经理沈震林,毅然接过人民布厂这条破船。
这意味着不但要对布厂的1200多名员工生存负责,而且首期就要投资亿元资金更新设备、偿还布厂欠下的7000万债务。
  实施兼并后,就垫上了布厂退休工人欠医院的医疗费。中秋节,两位老总又给每个职工送去了一份月饼。许多老职工找到盛云龙表示:只要企业能摆脱困境,再苦再累的工作都愿干!
  这件事给盛云龙很大震动。董事会上,他动情地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无情更不是社会主义。部队上常说不让一个战友掉队,咱们这些靠着国家的好政策富起来的人不为国家分忧,谁为国家分忧?”
  正是靠着这种为国分忧的主人翁精神,他带头捐款70多万元,倡议全镇企业修筑本镇村级公路,使水乡练市一年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多年梦想。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自1994年起,集团出资为全省7个贫困县的每个乡镇赠订经济信息。
  从捐献资金支持国防教育,到发出倡议关心国防建设
  从一个年轻的退伍兵,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多少风雨、多少坎坷,盛云龙不正是靠着军人那种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气概和精神闯过来的吗?也正因如此,盛云龙与军队与国防始终有一种难解的情结。他主动请求上级军事部门在公司里成立了民兵组织,要求每一个中层以上干部都要参加“军事一日”活动。为支持本公司适龄青年履行服兵役义务,公司规定凡是应征职工,服役期间享受公司职工同样的待遇。浙江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编写了一本《国防教育读本》,盛云龙把政府奖给他的1万元奖金购买了3000本,赠送给湖州市少年军校学员。
  盛云龙说得好:“穿着军装尽义务,脱下军装也要尽责任。”近几年,集团为国防建设尽责任的举动不胜枚举。
  家乡一位应征青年因一时不习惯部队紧张艰苦的生活,刚到部队就跑了回来。盛云龙听说后,马上到小伙子家中做工作,用自己的经历讲述“艰苦同样是财富”的道理。
  成功者的启发是有感召力的。小伙子认识到自己的轻率后,表示回部队一定好好干,盛云龙专程驱车到上海,把他送上了归队的火车。
  盛云龙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随后联合15名从军营中走出来的企业家,向全市5.8万名转业退伍军人发出倡议,共同关心支持国防建设事业。同时联系自己的成长实际给全市所有现役军人发信,勉励他们安心军营,建功立业。
  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全国优秀科技创业转业退伍军人,浙江省及湖州市劳动模范、省最佳(功勋)乡镇企业家、省十大明星青年企业家、省十大杰出青年、省十大转业退伍军人企业家……在这些桂冠后面,盛云龙还有一个更令他自豪的荣誉———被浙江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个人”和“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好经理”。(附图片)
  图为盛云龙与职工一起学习《邓小平文选》。徐建荣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小水利遍山乡
  ——费县改革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纪实
  本报记者 李济国 贾建舟
  风景这边好
  时值年底,虽然气温低,却风和日丽。记者初次来到沂蒙山区大田庄乡。山沟之中的景观确实罕见:一条大山沟内,十多个大小不等的拱坝,依次自下而上横卧山间,拱坝内蓄满水,在金色的阳光照射下,结冰的水面如同一面面镜子。乡干部刘盛威对我们说,“在夏季多雨的日子里,这儿一个个拱坝内水满外泄,如同一条条小瀑布挂山沟!”
  大田庄乡位于蒙山腹地,总面积9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7%。进入90年代以来,为适应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以户办、联户办为主体的山区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新路子,以明确所有权、搞活管理使用权为目标,拍卖、租赁和承包集体小型水利设施;以建立新型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为目标,放开水资源开发权,形成了适合山区特点,发挥山区优势,顺应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水利建设管理新机制,大大加快了山区水利化的进程。现在,全乡已拥有各类水利工程(包括水库、塘坝、拱坝、蓄水池、汪塘、机电井、中小型扬水站、管道引水等)982处,全部在建工程竣工后,水利工程设施将突破千处大关。一个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水利灌溉体系已在大田庄乡初步形成,使全乡林果、西瓜、畜牧为支柱产业的农业,呈现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费县副县长韩学义介绍说,大田庄乡是费县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全县以农民自我投入为主体的小型水利建设热潮经久不衰,到了冬季更成高潮。目前费县原由村集体兴建的4270处水利设施已有3843处拍卖给农户;仅1996年冬以来一年时间,以户办、联户办的形式,投资2500多万元,新发展水利设施2312处,在1997年大旱之年,仍实现丰产丰收。
  症结在哪里
  费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特定的区位条件和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决定了水利在农业生产中的命脉作用。费县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到1980年,小型水利设施就发展到3000多处,灌溉面积达到了21.15万亩,占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的近46%。从1980年到1995年,费县又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各类小型水利工程932处。然而到1996年,全县各类小型水利设施的灌溉面积仍为21.15万亩,几乎1亩也没有增加。
  这一现象是旧的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制度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外在反映。长期以来,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诸多因素困扰,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水利工程的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权责不明确,利益不直接,管理水平低,致使水利工程老化、退化,毁坏严重,难以充分发挥使用效益。费县3000多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部是由国家、集体投资,加上投劳兴建起来的,所有权归国家、集体,农民仅是使用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水利工程的主要受益者农民,对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并不关心,以致变电器被盗、电线被割、闸门被毁、渠道被拆状况屡屡发生,30%的设施无法使用。二、水资源浪费严重。几十年来大家习惯于用“大锅水”,对水资源不加珍惜,浇地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每亩地浇一遍水高达200多立方米,有的竟达300多立方米;加之管理跟不上,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水的利用率还不到30%。三、农民没有树立起水是商品的观念,收取水费困难,每年有30%—40%的应收水费收不上来,致使工程维护缺乏资金来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根本的一条是所有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的农田水利建管机制已不适应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如不在所有权这个深层次问题上下决心改革,不但原有的大批小型水利设施不能巩固,而且新建工程也将逐渐受到破坏,甚至劳民伤财,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为此,费县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围绕产权问题,大胆进行改革探索。
  解决新矛盾
  首先,托底子,抓典型,搞好宣传发动。组织农委、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指导各乡镇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调查摸底,摸清了全县小型水利设施的底子,分类指导,注重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大田庄乡就是一例。
  其次,在搞好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费县出台了《关于改革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使用制度的意见》,确立了县乡抓大、村户抓小、多渠道投入的办水指导思想,明确规定:对原有集体兴建的小型水利设施,一律通过群众讨论,实行公开竞标,一次拍卖,司法公证,经营期限一般在15年—30年,并允许继承和转让。
对新建小型水利设施,谁建谁有,谁投资谁受益,可以继承转让。这一改革措施一出台,立即得到群众的欢迎,拍卖小型水利设施一度成为村村户户的热门话题。
  同时,为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解决好可能出现的一些新矛盾,全县统一提出五条基本要求。一是村委会要做好监督、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强对防汛保安、用水放水、水费收取等方面的指导管理,严禁变更工程用途;严禁拦而不蓄,放水种田;严禁蓄而不用,留水养鱼;严禁霸水哄抬水价,协调放水时间和水的价格。二是凡户办工程项目,必须由村集体和县、乡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测量、规划设计,提出工程设计方案,明确标准资金和时间要求,搞好施工质量监督,验收合格后方可运行。三是无论户办的还是拍卖的工程都坚持以灌溉为主的原则,优先保证农田灌溉用水。四是县乡水利部门统一发放水利工程使用证,统一对购买户或新建户进行技术培训。五是乡镇统一管理资金,建立水利发展基金,走滚动发展路子。
  改革见成效
  费县农田水利建管机制改革,时间虽然较短,但带来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调动了群众投资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农民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水利改革使广大农民对待兴修水利同对待家庭责任田一样,看做是自家的分内事。农户投资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弥补了国家、集体资金投入的不足。田庄乡1996年率先改革,到目前全乡群众自我投入已达380万元,新建小型水利设施393处,88%的果园实现了水利化。小寨沟自然村多年来仅有一座拱坝,农水建管用机制改革以后,实行户办户有,群众自发投资办水积极性空前高涨,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这个仅有25户的自然村就建拱坝20座,几乎户户有了“当家水”。
  二是水利设施管理得好,水的利用率提高,水费下降。原有的小水利工程拍卖到户,新建的小水利工程谁建谁有、谁有谁管,彻底改变过去只用不管的倾向。尤其在节约用水上,谁用水谁付钱,用多少付多少,增强了广大农民群众节约用水的自觉性,上冶镇过去全镇秋种用水400多万方,1997年大旱之年仅用水280万方,每亩水费由原来的14元—17元下降到10元左右。
  三是盘活了集体资产,走出了一条建设—拍卖—再建设滚动发展的路子。通过拍卖,使原有的集体资产由物质形态转化成货币形态,为新的水利工程项目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源,1997年全县通过拍卖已收回资金1000万元。
  四是减轻了农民负担。谁的工程谁维修,谁看护,农民不再承担看护维修费,仅此一项,全县农民每年可减少700多万元。
  五是促进了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子。新的投入机制带来了办水热,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费县高效优质农业由平原开始向山区延伸,实现了以水促效,以效带水的良性循环。目前费县北部田庄、马头崖、竹园等山区乡镇涌现出大批果、菜、西瓜专业村和致富带头人。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称谓”之忧
  严泽铣
  有些地方是可以称“小姐”或“先生”的,有些地方则不可以。称“同志”为“小姐”或“先生”,称领导为“老板”或“大爷”,如此称谓,令人堪忧。
  忧其一,把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蜕变为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客套”,似路人相遇,真情难觅。
  忧其二,把相互支持的上下级关系视为主人与仆人的关系,何为“老板”?“公仆”安在?
  忧其三,不管是一般的同志关系还是特定的上下级关系,都是有共同理想共同宗旨的,淡化共同理想,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引导?如何共同前进?
  不同的称谓,往往反映不同本质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思想意识不可混称。有时候,一个称谓,就是一条标语,一句口号,必须旗帜鲜明。特别是“同志”之称,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岂是“小姐”、“老板”之类可替代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改变空域拥挤状况 保证航班安全正点
  首都国际机场实行空中雷达管制
  本报北京1月3日讯 记者王科报道:近年来,首都国际机场飞机起降架次以平均12%的速度增长,1997年起降架次突破14万,日高峰每天起降480多架次。为改变北京地区上空航班拥挤的状况,提高航班正点率,保证安全起降,首都国际机场从上月30日起实施雷达管制。这是中国民航史上的一个突破,标志着中国民航空管事业又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了一大步。
  从50年代起,中国民航空中交通管制主要采用程序管制,用控制飞机的间隔来指挥航班的起降。实行雷达管制后,可以准确掌握本管制空域内雷达覆盖地区所有飞机的精确位置、速度、航向,能大大缩小飞机的间隔,与程序管制相比能更大容量地接纳飞机进入管制区。
  据了解,为实现以首都机场为中心、半径100公里的北京终端区的雷达管制,中国民航对使用了40年的高度层缩小垂直间隔。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共投资了3亿元人民币,建设地面大中型项目近40个。他们先后从美国和意大利引进了两部性能先进的雷达;对航管内话、电源、甚高频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容。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冬寒爱意浓
  潘跃 王萍
  元月3日,北京气温骤然下降。
  然而,全国妇联机关大楼却彩旗猎猎、锣鼓喧天,春意盎然。大厅中央“奉献爱心讲文明、尊老爱幼树新风”、“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巨幅标语十分醒目。由全国妇联发起的“尊老爱幼活动月”今天上午在这里拉开帷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兴致勃勃地参加了这一活动。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250位老人组成的秧歌队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北京协和医院、同仁医院、东直门医院和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的有关专家为老人进行了测量血压、乳透、血糖快速测定、骨密度检查等10余项义诊服务。老年朋友们排起了长长的队,等待义诊。队列中,一位白发老人感慨地对记者说:“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诊为我们这些老年人真解决了实际问题。”部分专家和学者接受了老年朋友关于老年权益保护、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咨询。北京市老年病防治中心的专家还就老年病防治问题进行了讲解。
  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启璪对记者说,尊老爱幼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时代推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提倡建设平等、和平、稳定的家庭,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团结、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次活动旨在推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尊老敬老、爱子教子的观念,为老人、孩子办好事、办实事。
  下午,国务委员、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主任彭珮云前往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和北京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和儿童。她希望孩子们珍惜福利院的一切,健康成长,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孤寡老人和儿童高兴地接受了赠送的慰问品。
  今天,全国各主要城市也举行了相应的活动。


第1版(要闻)
专栏:

  以大办沼气为纽带 以节约能源为前提
  广西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本报南宁1月3日电 记者罗昌爱报道:党的十五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狠抓农业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县县行动、户户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广生态农业建设。
  广西是个“八山一水一分田”、农村人口占82%的欠发达农业省区,自治区党委清醒地看到,广西农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农业的路子。这方面,恭城瑶族自治县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恭城原来是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由于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坚持以办沼气为纽带,开创了一条“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路子,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促成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粮食连续10年增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537元,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自治区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恭城的经验,把以大办沼气和农村节能作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到1996年底,广西累计发展沼气28万户,年产沼气1亿立方米。同时,广西还在推广普及与生态农业紧密相关的省柴节煤灶上下功夫,累计推广普及省柴节煤灶745.5万户,占全自治区农户总数的93.8%,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省柴节煤灶推广普及省区。
  最近,广西又把各地、市和近半数县的主要负责人请到恭城学习观摩。将以大办沼气为纽带、推动养殖业和种植业全面发展的三位一体的“恭城模式”推广到全区所有的县、市、乡、村。自治区党委明确强调:实行地、县、乡一把手负责制,全民动员,把生态农业扎扎实实地“闹”起来。为此,自治区已在各地确立了100个“生态村”、50个“生态乡”和20个“生态县”示范点。


第1版(要闻)
专栏:

  依托传统农业 跳出传统农业
  焦作高效农业园区悄然兴起
  本报郑州1月3日电 记者戴鹏报道:棚外零下数度,棚内花鲜菜绿。在河南焦作市,这种动辄几亩、十几亩的大型温棚县县都有,它们成群连片,形成百亩、千亩甚至万亩的园区———焦作人在叩击现代化农业的大门。
  位于博爱县的焦作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以占地15亩的法国温棚为中心,东西各是20座钢架砖墙的高效温棚和钢架拱棚,“工人”们正冒着雨雪把整箱的鲜花、蔬菜装车外运。而在这个县孝敬乡的焦作市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园区,48条水泥路使1.6万亩的园区分类布局,有的已经投产。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产鲜菜6000万公斤。位于武陟县黄河岸边的国家农业开发园区,占地近万亩,集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于一体,现已部分投产,待全部建成后,每年可提供1200万公斤优良粮种,300万公斤农副产品。据介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这类大型园区焦作共有8个,辐射带动了各类中小园区30来个。
  焦作市传统农业发达。全市7个县(市),吨粮县(市)就有5个,全国9个小麦亩产千斤县,焦作就有4个。全市粮食连续9年上台阶,87.6%的行政村是“小康村”。
  为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焦作市请专家作规划,制定了依托传统农业现有条件和成果,挖掘利用其资源优势,构筑现代化农业新格局的指导思路。选定良种培育、新优蔬菜、名贵花卉、四大怀药和优质林果等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资源产品项目,集中财力、智力,使其尽快形成项目区域。在筹资方面,他们利用国家投资、世行贷款、企业参股、农民自筹、外来资金等形式,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运营方面,种田工厂化,管理企业化。
  如今,焦作市已投入资金2亿多元,调聘近百位专家指导,使8个主要园区建设显现雏形,有的已初见成效,创出了亩均收入1.6万元的高效益,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生态和环境潜能。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年来临之际,浙江省8个贫困县全部达到国家脱贫标准,使该省成为全国率先消灭贫困县的省份。近年来,浙江省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组织贫困山区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并且每年投入2亿元用于改善山区交通、电网等基础设施,为254万山区人民创造良好的脱贫环境。图为武义县桃溪镇泽村村民为感谢各界的扶贫支持,竖起鸣谢碑以告后人。新华社记者谭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