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如今,日趋严重的污染正在威胁着我国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海,名闻天下的桂林漓江也同样面临这一威胁。但近20年来,她却能始终保持清澈秀丽的本色,吸引众多慕名前来观光的中外游客——
  问江哪得清如许
  本报记者 罗昌爱
 依法治江
  风景优美的漓江,发源于桂林兴安的猫儿山一带,流经桂林、阳朔汇入珠江,全长437公里。其中从桂林到阳朔83公里河段上,景色尤为动人,素以“江流青山间,水碧如洁玉”而闻名于世,有“百里画廊”之称,被誉为整个桂林山水的“魂”。
  随着人口增多,工业、旅游业的发展,漓江的水资源保护频频告急:游船因水源枯竭而无法开动;争先恐后盖起的工厂、抢占沿江地盘建起的饭店宾馆,使大量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江中;流域内森林植被逐年减少……
  失掉了漓江,意味“桂林山水”的消亡!桂林人明白这个道理。多年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桂林市环境保护条例》、《漓江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和《河道管理办法》等20多个地方性的管理法规,将漓江纳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
  有法必依。市里忍痛割爱,从1979年起到1996年,以每年宁可削减1.5亿元产值的代价,对49家污染大的工厂和车间实行关、停、并、转、迁,切断污染源;对有治污任务而行动迟缓的单位依法责令限期治理;对抢占江边建房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限期迁出。与此同时,积极发展无污染或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新建项目严格审批手续,对上游水源林予以保护,并把责任具体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身上。
  据不完全统计,十多年来,全市迁走的违章建筑物上万处;仅从1991年到1996年间便严肃查处违反河道管理规定案件76起;治理污染企业使漓江每天减少3.64万吨工业污水;4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143套废水处理设备和20多个垃圾中转站的设立,使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40%和82%,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由1990年的270.5吨下降到1997年的40.4吨,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997年城市综合环境整治定量考核结果中,桂林市名列全国46个参与考核的大中城市之首。
  爱江护江
  像脸要勤洗,房子要经常打扫一样,桂林人对“母亲河”漓江勤查勤管,倾心护理。
  漓江现有游船260多艘,过去不少船只缺乏必要的卫生设备,使大量垃圾落入江中,污染了江水。针对这种情况,市里作出规定,船上一律配备垃圾箱和粪便装置,所有垃圾一律上岸处理,不得扔进江中。与此同时,游客用餐也逐步改为盒饭式,避免船上生火做饭而造成对江面的污染。漓江线长面广,过去无人管护,各种漂浮在江面上的垃圾靠涨洪水时才自行冲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里除专门配备7艘水上“清洁船”和94名“江上清洁工”外,还在沿岸农村聘用近200名由村民组成的护江清洁队,随时清理水面和江两岸的垃圾。近年来,由共青团发起的为漓江沿岸和河床上捡垃圾、搞卫生,取名为“我为漓江洗脸”的活动,不仅大中小学校学生踊跃参与,而且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国内外游客的热烈响应,每次活动,参与者成千上万。
  从1982年起,桂林市还以每年20万元的投入,专门用于漓江两岸的绿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共在两岸植树179.33万株,营造防护林带148.72公里,种植各类果树3.62万亩,封山育林有效面积2.37万亩,使森林覆盖率达18.5%,比1980年增加近一倍。此外,沿江农村还办起了3000多个沼气池,修筑了长达30多公里的河堤,所有这些,都对扩大沿岸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漓江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市区,对原来污染严重的流经市内的南溪河、桃花江和小东江等漓江支流和3大湖泊,市里采取集中人力物力、各个击破、综合治理的办法,使之得到有效的治理。与此同时,由市园林部门从1991年实施的“三小绿地”(小草坪、小林带、小花园)建设,使市区绿化面积增加到1930.5公顷,绿化率达35.1%。“三小绿地”占据了卫生死角,盖住了裸露泥巴的空地,基本上杜绝了下雨时脏水横流,涌入漓江的现象。
  正“本”清“源”
  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方圆数百里内,如今满山林木葱茏,90多条支流溪水丰盈。记者身临其境时,适逢大雨倾盆,尽管山洪滔滔,可溪流依然清澈见底。原桂林地区副专员陈路旺告诉记者:“这是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带来的神奇。”
  在保护漓江的长期战役中,桂林人认准了一个主攻方向:保护漓江水资源,应该是漓江的整个流域而不仅仅局限于漓江两岸;绿化和恢复森林植被必须以保护和恢复能够增加水源、维系生态平衡的原始野生林木为主。
  桂林人实实在在地做着这篇文章。在近20年的努力中,漓江源头的水源林区,如今已发展和恢复到4.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0.1%,绿化程度达到93.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自然生态的恢复,水源林面积的扩大,不仅有效地控制住水土流失,保持了漓江的清澈,而且丰富了水源,加大了流量,润泽了沿岸青山。经水文和环保部门测定,漓江的年均流量已由1950年的96.8立方米/秒,提高到目前年均流量的129.4立方米/秒,其水质一直保持在二级标准,成为目前我国流经大中城市河流中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
  有关专家预测,照此发展下去,源头的林木将日趋茂密,漓江将进入全面的丰水期。那时,“百里画廊”将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
  题图:美丽的漓江。 罗昌爱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一缕

  东昌府哺育了孔繁森,孔繁森是东昌府人的骄傲。如今,该区党员干部以孔繁森为榜样,大兴清正廉洁之风,展现诸多新气象。
  孔繁森故乡看廉政
  本报记者 王君超
  “说东昌,道东昌,东昌府,落凤凰;凤凰不落无宝地,古楼盖在正当阳。”过去,在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即原聊城市,1997年8月撤市改区),说起当地的胜景,这首民谣人们耳熟能详。今天,这里的老百姓又为它补上了两句新词:“东昌出了个孔繁森,他是领导干部的好榜样。”
  “公开接待日”
  11月5日,陪同我们的区政府秘书通知记者,明天区长不能接受采访了,因为他要到信访局去参加“县级领导公开接待日”。
  记者了解到:针对本区存在的“社会热点、难点多,下岗职工多,越级上访多”的状况,1998年初,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决心以孔繁森为榜样,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并将此郑重地写入了党代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
  为了解决“越级上访多”的问题,区领导决定变“上访”为“下访”,选派信访干部主动到基层帮助群众解决问题;从今年10月份起,他们又实行“县级领导公开接待日”,由区委书记、区长等五大班子领导到区信访局接待室,热情接待群众来访。每次接访的时间、地点和接访的领导提前3天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全区发布通告。目前,接待日已举办了3次,共接访72起,结案率达98%。
  清理“大哥大”
  采访车上,陪同的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呼机响个不停,记者纳闷:“为什么不回电话?”他答道:“在我们区,副县级以下的干部一律不配手机。”
  采访中记者得知,为了彻底清理通讯工具,从今年初开始,区委、区政府曾4次召开调度会,3次下发传真电报,关键的时刻采取一日一碰头,3日一汇总,5日一调度的办法,要求“一把手”作出表率,并把这项任务作为1998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对腐败的重要事情来抓。关于移动电话的配备,规定副县级以上在职领导干部现持用的移动电话,一律交所在单位办公室统一管理,不再新增。全区共清理移动电话346部,对不符合规定的进行拍卖处理,回收资金6.6万元,每年节约资金65万元。
  就餐“一碗端”
  在记者所住的区机关招待所,每天吃饭,总看到一位40开外的人在饭桌周围走动,他是区委、区政府等部门联合派出的接待科长之一,专门负责监督食宿工作。
  为了狠刹公款吃喝玩乐风,东昌府区直各部门普遍设立“廉政灶”,规定:凡属接待范围的人员,安排就餐必须首先填写来宾接待报告单,送分管主任签署意见,并报有关领导阅示批准,然后通知招待所,实行一事一签,一餐一单;安排就餐时接待科长在场实行监督,饭菜不够需要加菜时,必须经接待科长同意;五大班子领导下基层检查指导工作就餐实行“一碗端”,即一碗菜、两个馒头,或一盘包子,不上烟酒。在孔繁森故里五里墩村,村党支部书记孔繁荣介绍,区里驻村扶贫的干部都是自己做饭,村里从不宴请;新一届村干部自1995年上任后,3年来没有用公款吃喝过一次。
  “拍卖大哥大,不坐小汽车,吃饭‘一碗端’,不泡会议少剪彩,干部作风大转变。”如今在东昌府区,提起新一届区委、政府的领导干部的作风,群众有口皆碑。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造就一方好环境
  中共湖北丹江口市委书记 张二江
  张二江,44岁,山东寿光人。当过兵,做过工人。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1988年9月任丹江口市长;1997年1月任十堰市委常委、丹江口市委书记。
  谈到发展经济,不少地方会想到优惠政策。可是,一些地方自行制定的,或从上面争得的各种政策,产生效果却大不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以为推动一方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仅仅靠几条政策是不够的,还必须在造就一方良好社会环境上下功夫。
  丹江口盛产柑桔、木耳,品质也不错。全市近10万户农民靠此脱贫致富。去年,全市柑桔销路不好。我觉得奇怪,跑了几个乡镇发现沿路存在欺诈勒索现象。于是,我责成市纠风办在三条入丹江口公路上立了牌子,向过往客商郑重承诺,丹江口市境内无“三乱”,发现“三乱”情况举报有奖,并在牌子上公布了举报电话。由此招来了大批客商,柑桔被抢购一空。
  这件事令我感慨再三。要不是察觉得早,少数人的胡作非为,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利益,玷污丹江口的形象。
  由此,我们想到创造一方好的环境,必须从群众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去年,我收到一封来信,反映城建部门收费多、费率高,有的工程未开工收费已高达工程预算的29%,群众和企业苦不堪言。我带着纪检、物价部门做了深入调查,取消了7项收费,并将多项收费集中在一处办理,省时又省钱,老百姓都说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
  政风廉才有好风气。从去年开始,我们花大力气在党政机关清理整顿“乱收费”,全市收费项目由1100多个减少到642个,且所有收费都必须由市长办公会讨论研究同意方可执行。为了规范收费,我市在《丹江口报》开辟25个专版向全市公布了所有收费项目标准,接受群众的监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贴心为农民
  中共山东日照市委书记 焉荣竹
  焉荣竹,1952年生,先后担任公社党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1995年12月任日照市委副书记、副市长,1998年2月任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年6月任市委书记至今。
  实践证明,什么时候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就快速发展;什么时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应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让农民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近年来,我市个别地方的少数干部片面地把“壮大集体经济,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解为归大堆,违背群众的意愿,将农民承包的耕地、果园、鱼塘收归集体,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及时引导基层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政策精神,在新一轮土地承包中将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不变,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在近年来的农村改革与发展中,我市广大农民群众也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莒县农民通过股份合作的形式创办了整地公司,帮助农户深翻农田,整平荒山荒岭,加工土地,开创了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实行资本化经营的先例。五莲县农村民主理财、“限额联签”,东港区农村推行重大决策意见征求卡等,都是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创造,对于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这些新生事物,我们都是满腔热情地支持、鼓励;对广大农民创造的先进经验,我们都是认真总结、提高、推广,不断推动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
  农村改革与发展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切实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全国苹果丰收,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地方因苹果滞销,引发果农毁种砍树。而礼泉苹果不仅“红”了枝头,更“红”了果农心——
  礼泉苹果何以“红”
  孟西安 祁勇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陕西礼泉县务果能手郭生乾的15亩果园,顿时被眼前燃烧在枝头和地头的红苹果所吸引:一个个火红硕大的苹果压弯了树枝,像团团红云飘浮在墨绿色的枝叶间;刚刚摘下的红苹果一层层铺在树间草地上,远远望去,像镶嵌在绿色地毯上的一片红玛瑙。
  “全县50万亩苹果已有35万亩挂果,今年产量可达7.5亿公斤”,县委书记刘文理告诉记者,“我们的苹果不仅‘红’了枝头和田头,同时也‘红’在村民的心头,因为礼泉苹果‘红’在了市场上!”
  科学栽培 限产促优
  “靠科学栽培并更新优良品种,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汪忠新介绍说。礼泉县地处苹果优生区,1984年他们把发展苹果生产放在全县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到1995年种植苹果已达到50万亩。这时他们不再盲目发展面积,县委、县政府及时提出要“稳定面积,限产促优”,坚持发展优良品种,靠科技培育优质果品。目前,礼泉已研究培育出了被誉为“生命之果”的“富硒苹果”、绿色食品“套袋苹果”和“红富士”的精品“礼富一号”苹果等。其中,“富硒苹果”含硒量是普通苹果的12倍;“套袋苹果”隔绝了病虫害侵袭和农药的污染,果形规整、果面光洁诱人,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礼富一号”苹果是对从日本引进的“红富士”进行选育改造后培育成的国内最优秀的苹果品种之一。这些品种一上市,就以独特的品质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为了提高果农的育果栽培技术,每年对全县5万多人次进行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为了抗旱保果,全县果园推广了节灌渗灌技术,农民高兴地说:“地下一根细管管,扎下几个小眼眼,用水一点点,渗地一片片,满树苹果红艳艳!”
  内建市场 外抓促销
  有了好果子,还需人相知。据介绍,目前全县已有5万多人闯市场,搞营销,共有果行408家,在全国32个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网点320多个,有的果品经营大户还开拓了越南、澳大利亚、泰国、缅甸以及俄罗斯、蒙古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市场。现在,礼泉县建立了果品批发市场、运输市场、果品包装材料市场、信息市场和劳务市场,形成了西北最大的苹果集散地。据统计,入秋以来每天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有5000多人,外地汽车1000多辆,邻近省、县来此搞包装的打工者有3万多人。“搞市场经济不能‘守株待兔’,而要主动‘闯’市场!”刘文理书记递给记者一份《1998年度苹果销售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全国15个主要城市宣传推销礼泉苹果的负责乡镇和协助部门以及全年销售7.5亿公斤苹果的分解计划。据介绍,县里曾组织大型促销队伍,分赴全国10个城市搞苹果宣传促销,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了新闻发布会。
  文明优美的环境,热情周到的服务,是吸引海内外客商前来礼泉经商的重要保证。为了治理果品经销环境,全县设立了109家果品投诉站;为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实行了过桥、过路减半收费;为了搞好综合配套服务,果品外销办证实行由工商牵头,各部门合署办公,统一收费标准。
  科技染“红”礼泉苹果,文明和市场使苹果“红”了礼泉人的心。据统计,礼泉年苹果销售收入13亿多元,苹果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70%以上,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80%以上。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情有独钟处
  ——太原市万柏林再就业市场一瞥
  本报记者 安洋
  16座2层建筑横竖有序,3条商业街披红飘绿,1000家门店和摊位五彩缤纷,熙熙攘攘的顾客川流不息。这是一所普通而又不凡的商贸城,许多下岗职工对她情有独钟。
  苏晋生是太原油墨厂的下岗职工,为了找间小铺面他曾东奔西跑多少次,都因为高额的房租却步。年初他慕名来到了这里,没想到亮明身份后,连串的喜悦扑面而来:免收一年房租,免收两年半摊位费,免收工商费、税两年,免费乘车进货,免费配货,等等。对他而言,起步时的艰难迎刃而解。他开了个化妆品专营店,到今天销售额已累计24万元,平均月纯收入在2000元以上。
  这个商贸城是毛永江女士主建的,当时她了解到,许多下岗职工就业心切,但一时手头拮据,“这些年我之所以能够在商界有很大发展,时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如今下岗职工有难,党和政府有忧,我应该主动添把手。”她主动与万柏林区委、区政府联系,建立了该区第一家下岗职工再就业基地。政府派出专门机构协助市场开展工作,政府会同商城出台了对下岗职工实行免费等优惠政策。
  杨世芳的小食品摊位围满了顾客,生意十分红火。她是化纤研究所的下岗职工,刚进市场时只有200元的本钱,毛永江建议她从小食品做起,不到半年时间,她的周转资金已超过2万元,每月利润1500元。
  到目前,这个被冠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市场的商贸城,已有220间营业房、500个摊位优惠提供给千余名下岗职工使用。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荣誉的背后……
  本报记者 孟宪励
  说起林州,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提起林县,提起红旗渠,总使人想起一个如火如荼的时代。当年30万大军战太行,靠着每人每天6两粮的供应,举全县财力,历10个春秋,硬是凿成一道1500公里的“人间天河”。
  高高大大、温文尔雅的李松江面对款款流淌的红旗渠,总会讲起许许多多的往事。修红旗渠那阵儿,还是个学生的李松江每年的假期都要泡在渠上,做饭送水,挑石运沙。红旗渠修成了,他也毕了业。18岁进邮电行业,从学徒工干起到今天领着林州200多号邮政人马一干就是近30年。林州邮政和红旗渠融入了不解的缘分。
  修成了1500公里的红旗渠,林州人几乎个个成了精于泥瓦手艺的建筑能手。改革开放以来,10万建筑大军浩浩荡荡出太行,3000余支建筑队伍遍布北京、上海、广州、海南、新疆,林州人把建筑业绩写在了全国的版图上。机遇向林州邮电人走来了。12年前,林州邮电局开办邮政储蓄业务,并成为林州与外地资金流动的绿色通道。
  12年的时光,林州邮政人在修一条绿色的“红旗渠”。“存款到银行,寄信到邮局”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到邮局存钱?还真没想到。为了劝储,许多职工跑遍了林州大大小小的商业网点,深入沟沟坎坎的千家农户。
  职工刘有成,50多岁了还往外跑劝储,大冬天在哈尔滨几个林州建筑工地上来来回回地奔波,发着高烧、顶着风雪,建筑队长感动得无话可说。石伏江每年要往山西跑几趟,坐过拉煤车,住过工棚。
  “踏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走遍千家万户,讲尽千言万语”,从局长到普通职员组成这支劝储队伍,靠的就是这种实干精神,使林州这个普通的县级市,其邮政储蓄业务竟连续6年在全国邮电同行业中位居第一,连续12年居河南省县级邮储第一名。
  拦腰太行山、凿通红旗渠那是林州人固有的挑战大山的毅力和智慧,林州邮政事业的发展则是靠拼、靠闯,更靠管理、靠制度。李松江每月都要到27个网点调查研究,主持了劳动、人事、用工、分配等一系列改革,每一个职工几乎都懂得服务是企业的生命线,他们在林州最早推出的承诺服务备受社会的好评。
  在林州采访,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红旗渠的巨大影响。红旗渠已成为一种文化,谁能摆脱它巨大的存在?近几年,李松江和他的职工们一口气拿下了“全国邮电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邮电系统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十余项重大荣誉。春去秋来,林州邮政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变的却是那份执著和拼搏。红旗渠已悄悄地溶进了他们的血脉,款款地流淌着。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人才需要疏导
  胡跃平
  一些贫困地区人才“孔雀东南飞”现象愈演愈烈。有人惊呼:再不堵,连“麻雀”也要东南飞了!
  贵州罗甸是一个贫困县,每年却要接纳3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任务,县里经济实力差,吸纳有限,很难分下去。即使分了,专业也难对口。从1995年以来,这个县主动把每年分回来的应届毕业生和年轻在职干部派到沿海去打工,借地育才。打工期满后,愿回来的,县里用人单位与打工者双向选择,择优录取;不愿回来的可留在沿海继续发展。县里放飞后又回来的200多名大中专生主动要求到企业或乡镇工作。他们经过打工锻炼,视野开阔观念新,工作上路快,普遍受到好评。
  贫困地区如何留住人才?罗甸的做法颇有启示意义。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纵观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才外流,入不敷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贫困地区稳住人才的愿望固然是好的,但实际上难以做到。堵是堵不住的,只能靠疏导。罗甸县委的同志说,不必担心人才放出去后会流失。他现在不回来,将来回来;人不回来,技术回来;本人不回来,他的子孙回来;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家乡发展。
  另外,增大流动因素还可改善贫困地区的人才构成。今年,该县破天荒地到贵阳几所高等院校主动招收了88名医、农、水利等急需专业的本科生到县里安居立业。事实证明,罗甸这种有组织、有目的的疏导办法,不仅使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施所长,而且使人才结构更趋合理。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小辣椒走进大市场
  地处豫陕鄂三省交界处的河南省淅川县香花镇,农民人均一亩辣椒田,是全国最大的辣椒生产集散地。香花辣椒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达4亿多元,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农家小院前辣椒堆成了山,丰收的人们喜上心头。
  新华社记者 赵鹏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