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
专栏:

  财经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孙建华
  “热”了十余年的中国财经教育,在东南亚和东亚的金融危机的震动下,突然预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中国财经教育是改革的时候了!
  就我国的财经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这一课题,本文作者采访了中国财经教育方面几位权威的专家和教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面对现实的惊叹
  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世界各国几乎不约而同地相继采取了各种积极措施,调整金融政策、整顿金融秩序、推行金融改革、堵塞金融漏洞。拉美在经过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后,调整了金融制度和产业政策,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也从今年开始从低谷回升。这些国家对经济的敏感和迅速“起死回生”的实力,不能不令我们感叹他们所拥有的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的经济手段。
  当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余烟未尽时,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金融公司,就带着经济互助的使命,纷纷来到中国窥测众目睽睽之下的巨龙。他们找什么?他们想知道什么?当世界排名第二的美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BruceSteinberg和美国国际集团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副董事宣林等人站在中国各大证券公司业务人员面前,大讲特讲世界经济时,惊讶地发现“难以沟通”。并非因语言的障碍和肤色有别,而是他们所讲的“东西”,是我们还未能涉及到的新“玩意”。不可否认的差距再一次警告我们,中国21世纪的财经人才不是跟在洋人后面问“为什么”的,而是要跻身“世界经济大战”的主导地位。财经教育任重而道远。
  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个即将毕业的财经门类的大学生,在他即将告别心目中这所神殿时,怀着崇敬的心情,又听了一次他刚入学时,令他振奋不已的那位老师的课。然而,他没把课听完就退出了课堂。他难过极了,原来这位老师所讲的一切竟然和他刚上大学一年级时听的那堂课的内容几乎完全一样。4年了,面对世界经济改革的飞速发展和日新月异的知识,我们的课本太陈旧了。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教材87%以上陈旧,几乎到了可悲程度。
  并非只是学生不知老师是怎么想的,就连老师也说不清为什么要遵循这数年如一的“传统”规律。然而,21世纪的财经教育必须彻底打破这种旧的传统封闭,创建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的教与学的运行规律。
  李渭清教授说:“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的关键问题,要建设好一支队伍,周期长,难度大。经过20年的人才积聚,中国财经教育拥有了一支较为强大的专业队伍,这是我国人才库里的一大宝贵财富,面对21世纪,我认为还有大量的工作摆在我们面前,历史的重任向这支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尽快提高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已迫在眉睫。”
  财经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要立足于21世纪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安体富教授认为:“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而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有:教师梯队中存在断档现象、缺乏高素质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师用于校内教学的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的学历和学位层次低、知识面窄,对国内实际和国外先进科研成果缺乏深入了解;教师的任用和解聘没有引入竞争机制,教师队伍缺乏流动性等等。”
  的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担起培养出21世纪财经专门人才的财经教师队伍,是中国财经教育如何面向21世纪的关键的一环,也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目标:国际通用专门人才
  专家认为当前世界高等财经教育面向21世纪发展的总趋势是,通过改革,加强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加强通才培养。例如,以强调继承传统而著称的日本提出:高等教育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法国提出:把人文素质与各种学科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限限制的法国人”。
  无论是“世界通用的日本人”,还是“不受任何学科界限限制的法国人”,都在为了面向21世纪重新调整目标,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要培养“国际通用”型的人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设置。李子奈教授说:“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重要性,不仅因为它规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制约着培养目标的实现,更主要的是因为目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与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财经人才的要求差距太大,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
  要培养我国面向21世纪的“国际通用”型人才,就要了解当前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安体富教授说:“当前科技有三大发展趋势会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在这样的时代会呈现出知识的积累明显加快,传播速度急剧增加,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等特点,这对于目前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包括传授知识的方法和内容,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二是学科朝着更加综合和分化的两个方向发展,但是综合的趋势更加明显。三是人文科学将受到重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会逐渐加强,在未来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重要问题,单靠科学技术或单靠人文科学都是解决不了的。”
  如何设置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关系到培养什么“类型”人才的关键问题。国家教委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为财经类专业设置了20个重点项目,包含69个子项目,集中了数十所高校的700余名教师参加研究。这对加速财经教育的改革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坚信中国的财经教育有我国十几年改革开放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党的十五大指明的正确方向,有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世界经济大战”的强大诱惑,有高速发展的全球信息产业的推动,我们定能培养出一大批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的佼佼者。
  中央财经大学著名财政学教授姜维壮面向21世纪的财经教育,应是通过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和体制改革,培养出基础深厚、知识渊博、作风过硬的新型高级财经专业人才。
  中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渭清教授从去年东南亚和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中看出,中国改革财经教育势在必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汤云为教授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的财经教育只有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把中国财经教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永锡教授深化高等财经教育的改革,加强高等财经教育的教学管理,按照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财经管理人才,已刻不容缓了。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夏德仁教授目前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与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安体富教授培养21世纪的财经合格人才,是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已别无选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教授李子奈我认为设置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应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附图片)


第11版(教育)
专栏:

  中央财经大学著名财政学教授姜维壮面向21世纪的财经教育,应是通过教材更新、教学内容和体制改革,培养出基础深厚、知识渊博、作风过硬的新型高级财经专业人才。


第11版(教育)
专栏:

  中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渭清教授从去年东南亚和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中看出,中国改革财经教育势在必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关键问题。


第11版(教育)
专栏: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汤云为教授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的财经教育只有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重塑人才培养目标,才能把中国财经教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第11版(教育)
专栏:

  西南财经大学校长王永锡教授深化高等财经教育的改革,加强高等财经教育的教学管理,按照21世纪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财经管理人才,已刻不容缓了。


第11版(教育)
专栏: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夏德仁教授目前高等财经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与尊重高等教育规律之间的矛盾。


第11版(教育)
专栏: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安体富教授培养21世纪的财经合格人才,是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我们已别无选择。


第11版(教育)
专栏: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著名经济学教授李子奈我认为设置面向21世纪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是应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老师,你的住房现在好吗
  温红彦
  今年的元旦和春节离得格外近。一踏进1998年,就感觉出比往年更浓郁的节日气氛。元旦刚过,还没机会在教育专版上向辛苦了一年的老师问一声新年好,春节就接踵而至了。有道是“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依照此理,现在的问候大抵也不算迟吧。在此,我们想问候的是:老师,你的住房现在好吗?
  我们的问候是真诚的,但问候终究只是一句心里话。刚刚闭幕的“第四次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经验交流会”,才是真正见诸纲领、付之行动的实事。这是总结去年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的会议,也是督促落实今年的建房计划、重点部署加快解决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住房困难的会议,是让教师欢欣鼓舞、满怀希望的会议。
  一年一度的全国教职工住房会,总是受到从普通教师到国家领导的共同关注。自199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在大连、昆明和北京召开过三次全国教职工住房会。党和国家对教师住房问题的高度重视,使得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从1994年到1997年,全国城镇共建教师住房105万套,去年一年的住房竣工面积就达2322万平方米。在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相对紧张的状况下,如此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当老师们站在讲台,讲授这首古老的诗歌时,想必都会告诉学生,“乔迁”一词即出于此诗,但此时也许并不曾联想到自己也能拥有一处新居。然而,党和政府为老师们想到了,小平同志当年提出要为科教工作者当“后勤部长”时,就为他们想到了。改革开放近20年来,尤其是近几年,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已被提升到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地位上来认识,对教职工住房建设、租赁、出售实行优先优惠的条款,已被写进《教师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李岚清副总理十分关心教师住房问题,他要求,应“带着教师期待住房的深厚感情”搞好教职工住房建设。近几年崛起的大连的教师大厦、昆明的园丁小区和北京的育新花园小区,不都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吗?如今,江苏省教职工中无房户和困难户问题已基本解决,就连偏远的新疆,也拨出大量专款补助教师住房,这在新疆自治区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在云南,“嫁女莫嫁教书郎,娃娃会跑无住房”已成旧话。近日又闻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建造蓝旗营教师住宅小区,住宅建设的规划设计和资金筹集等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尊师重教不再只是轻飘的言辞。在苏州,在大连,不是有许多“下海”的教师开始要求回校任教吗?在上海,在北京,出国留学人员学成回国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在全国各地,报考高等师范院校的生源更是在悄悄地扩大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古老的职业,开始现出崭新的魅力。
  但凡受过教育的人,谁能无师?谁不希望我们的教师都能安居而乐教。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尽如人意的一面。在成就面前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历史欠账和其他种种原因,教师住房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任务艰巨。
  春节将至,连飞舞的雪花都传送着春的消息。让我们向那些还没有住进新房的教师送上一句新春的祝词:春天的脚步近了,乔迁的日子还会远吗?


第11版(教育)
专栏:名家新论

  建立少量研究型大学
  美国华盛顿大学 饶毅
  从世界历史和东亚过去半个世纪发展过程来看,科学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所不可缺少的动力。中国要在下世纪成为世界强国,当务之急是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创办新的现代化研究型大学。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教育强调普及与提高的兼顾,有许多成效。但是综观多年历程,可以看到一个问题:尖端人才培养的缺乏。我国高等院校从1949年的207所增加到1995年的1054所,而这些学校中一流大学相对缺乏,使得尖端人才培养成为突出矛盾。
  从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它们是有互相推动的作用的。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得利于改革开放20年来教育所奠定的基础和提供的人才。要让中国不久的将来更上一层楼,也必须使教育首先更上一层楼。
  中国现有的高校体系,还留有明显传统教育的印记。教学是以学生获得已有知识为主要目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多半是运用已有知识的能手,但常缺乏开拓新领域的能力。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等教育,是存在于现代的研究型大学中。已有知识的教学只是其教育中基础的一部分,而更有特色的是使学生有探索学科前沿的能力。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针,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主要区别。从这两种不同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扩展到一个国家的社会各方面,就表现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传统教育为主的国家,习惯于学习和应用已有知识,这种习惯在短期固然有效,但长期需要依赖于他人的知识成果。而重视现代教育的国家,从长期战略眼光看,则可保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因此,中国想真正在下世纪成为世界强国,必须有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立。
  中国不可能立刻大规模全面改变现行教育体制,既因条件限制,也因现行教育与现时发展有相适应的部分。但是,在中国确定中长期目标时,需要重视在现行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设立少量的、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一方面以其直接教学,产生尖端人才,一方面以其实践过程,带动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这种研究型大学的设立也将有助于解决几十年来中国科技和教育分离发展的问题。这种分离既引起一些行政和经费调配的矛盾,又造成科技力量在教育上没有完全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作用,而教育系统的科研增加又不够。研究型大学的设立为克服科教分离提供了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对科技和教育都有推动。


第11版(教育)
专栏:

  让孩子的天空阳光灿烂
  吴镝鸣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儿子在阳光下散步时,走在身后的儿子忽然叫住她惊恐地说:“妈妈,我没有按石板拼成的直线走,这样走行吗?”母亲看着儿子一脸惶恐的神色,轻声说:“孩子,路这么宽,这么长,你怎么走都行。”说话间,她一阵心酸,昔日无拘无束的儿子怎么成了这样?专家认为,这是典型的精神强迫症表现。强迫症的成因主要是心理压力过大,遇事务求完美,否则即感焦虑不安。
  忧虑不仅是这位母亲一个人的。有报道说,在对东北76所学校的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检测中发现: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的表现,近30%的小学生心理素质处于不及格的水平,而优秀或良好者仅占8.2%。专家们呼吁,此类现象应引起社会足够重视。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其特征之一就是人才竞争激烈,人才竞争导致教育的竞争,其具体体现就是分数的竞争。对孩子来说,似乎考上大学就是成材的标志。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云晓说:“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是淘汰式教育,任何一种淘汰式教育都是失败教育,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
  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压力过大。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调查显示,独生子女中感到学习压力过大的达20%多,感到学习压力不大的不足1/3。更多的研究表明,重压之下,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会受到压制。清华大学附中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说:“重点中学有它的特殊性。学生都是作为尖子选拔上来的。尖子们聚在一起竞争激烈,心理素质差的就难以承受。”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调查发现,一味溺爱孩子或否定孩子都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只有在民主型家庭中,时常得到父母的信任与鼓励,才有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它牵涉到教育制度、考试制度等许多相关因素,因此其实现还有一个过程。基于这种现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主任赵忠心教授指出:“家长的观念要来个大转变。家长应以社会生活实践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而不应再以分数为准,不要总把孩子放在理想化的生活环境中,而应让他们懂得困难,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岫茹说:“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便是忽视能力培养,学生常常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没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想象力的天地。其实课堂的主角应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事实上,在发达国家,课堂上学生讲述占用30分钟,而老师只讲10分钟。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足以说明两种教育方向之间的差距。
  人人都明白孩子是未来的希望,但希望一定要依靠科学的方法来实现。


第11版(教育)
专栏:

  喜迁新居
  近两年来武汉市政府每年拨出巨额专款,用于改善中小学教师住房条件。
  武汉市第四十一中学教师张青(左一)高兴地搬进新居。
  杜华举摄


第11版(教育)
专栏:素质教育纵横谈

  成人素质教育新探
  邯郸市第二教育学院 崔河
  近些年来,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我国的教育结构适当向应用科学和成人教育进行倾斜,但目前在成人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专业面过窄,课程设置单调;高校经费严重短缺,创收渐成“压倒一切”的硬任务,甚至使高校办学层次下移,严重冲击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社会某些不良风气正在侵蚀着校园的文化氛围。面对这些问题,在成教中强调素质教育,就更显得必要了。
  随着社会向前飞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也要进行素质教育。这是因为:当今信息量越来越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人的理解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职业转换的频率日益加大,提高人的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当今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而与人合作的意识却不同程度地减弱,随之而来的社会突发问题也日渐增多,甚至带有区域性、民族性,这与人类文明精神背道而驰,所以教育不仅要给人以知识和能力,而且要给人以理智和精神,总之,当今从客观上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改革教育的过程,改善教育的方法。
  加强成人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努力,而且需要紧紧依托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教育者转变教育思想和目标,从那种单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及应付各种考试和形式考查中解脱出来,树立起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要探索新的课程结构,关键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课程体系,以提高知识质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切实转变以注入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着重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能力;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在素质教育中,教师的自身素质、示范作用和敬业精神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另外,改革考试制度,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等,都有助于成人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发展。


第11版(教育)
专栏:素质教育纵横谈

  对素质教育的思考
  华南师范大学 吴颖民 麦志强
  围绕素质教育问题的讨论,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这些年来的讨论,为实施素质教育作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不论是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都应该而且必须将素质教育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此,我们就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行。
  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造成学生课程负担过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学校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来说,在减轻学生负担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需要解决一系列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问题。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减轻负担与提高质量、效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组关系中,减轻负担是一种手段,提高效益才是根本目的。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操作中,我们发现,许多情况表现出把减轻负担作为一种追求的目的,为减轻负担而减轻负担,或离开了质量效益侈谈、泛谈减轻负担,造成了手段与目的的错位。
  而造成这种错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负担”缺乏一种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无负担也就无质量效益可言。试问,一个运动员如果在训练过程中没有一定的运动量,又如何能够创造成绩呢?十分明显,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负担,需不需要负担,而在于怎样的负担才是合理的。
  考试研究与“应试教育”
  在学校第一线的教育实践工作者当中,考试问题是人们感到最具体、实在而又最难把握、最多困惑的问题。由于存在种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忌讳心态,这种忌讳心态又强化了一种片面认识,以为一谈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顺着这样的思路发展下去,也就得出了这样一种结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没有考试的教育。上述情况,并非仅仅是认识上的问题,在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已经出现了一些偏差行为。当考试仍然是作为水平测定和人才选拔的众多手段之中的一种时,对考试技能的培养,仍是教育的一种有机构成。而“应试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考试这种评价手段,而是一种一切为了应付考试的办学实践模式,是一种用考试对办学实践行为进行规范和导向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
  考试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与人才选拔方式,就具有一种调动积极性的导向功能。因此,从国情出发,合理运用考试机制的导向功能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以此观之,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我们并不是不要考试,恰恰相反,我们不但要有考试,而且要加强对考试的科学研究。我们要通过研究,解决诸如如何考出真才实学,如何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产生更好的导向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