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科教兴国神州行

  固始县里故事多
  本报记者 李宏伟
  金秋时节,记者随“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检查组,来到大别山麓、淮河岸边的河南固始县采访,耳闻目睹的是一个个兴教办学的故事。
  “治贫先兴教 穷县不穷校”
  论人口,固始在河南数一数二,是149.8万人的大县;论实力,固始在河南难以称雄,是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山区丘陵纵横,平原滩区交错,自然灾害频繁,属典型的“老山边穷”县。
  县委书记邹文珠风趣地介绍说:“过去人们形容固始有句顺口溜,叫‘工业发展缓慢,农业靠天吃饭,财政比较困难,办学条件有限’。我们把这句话倒过来念,恰好找到了贫困的根源。”
  宁肯苦干,不愿苦熬。找到穷根的固始人,提出“治贫先兴教,穷县不穷校”,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决心夯实教育这块“基石”。
  可是,贫困县想甩掉“教育落后”这顶帽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固始要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单靠自身实力,难上加难。屈指一算,资金缺口上亿元,普九只能拖到2001年。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996年,正当固始人为普九发愁时,“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像一股春风,吹到了固始。全县由此获得国家专款650万元,省地配套资金845万元。这对贫穷的固始来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教育发展机遇。一听说国家拨出专款,省地财政拿钱,支持固始办教育,全县上下雷厉风行,有关部门闻风而动,工程实施一路绿灯。
  “不盖则不盖 一盖管几代”
  盖学校是百年大计,马虎不得,固始人明白这个理儿。因此,县乡政府提出了“不盖则不盖,一盖管几代”的建校目标。
  全县乡镇政府的房子,数南大桥乡最旧。至今乡干部仍挤在几排老平房里办公,桌子和房子都是60年代初的。前年,南大桥乡一中被县里定为项目改建校,乡政府立下“军令状”:“如果初中不盖教学楼,乡里就不建办公楼。”乡财政多方筹资200多万元,新建一幢6层高的教学大楼,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体育场一应俱全,校园里绿化、美化像花园。
  民谚道:“盐碱地,淮河滩,十年就有九年淹,一年不淹又发干。”这是老百姓对桥沟乡的描述。就是这样一个2万人的小乡,提出“穷乡不穷教,穷村不穷校”,一年盖起两幢漂亮的教学大楼。
  固始县254个项目学校,全部被验收为合格工程,有的还被地区评定为“优良工程”、“优质工程”。
  “哪里房子好 哪里是学校”
  饱受贫穷之苦的固始人说:“穷不办学,穷根难除;富不办学,富不长久。”因此,在“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带动下,固始人对兴教办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从耄耋老人到稚气幼童,从异乡客人到海外同胞,捐资助学的故事动人心弦,不胜枚举。
  桂岗村在外打工的有800多人。听说村小学建教学楼缺钱,他们纷纷捐款,汇款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全村捐款超过10万元。
  遭洪水冲毁的陈营小学,被迫搬到村委会的旧房子里上课。这次新校址选在一块废塘上,填塘工程大,人手紧。村支书在大喇叭上一吆喝,村民来了800多人。老百姓说:“政府出钱建,咱不能旁边看。”
  丰港乡倒庙村农民丁效龙,家里穷,曾到四川去打工。由于不识字,认不得男女厕所,被人羞辱,回家后发愤捐资办学,决心让村里所有上不起学的孩子都能学文化。他靠柳编、理发、开荒种地、向亲友借,筹集资金10多万元,建校舍16间。
  县长周大伟深有感触地说:“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实施,加快了固始普九进程,激发了群众办学热情。全县共投入普九资金8500万元,建教学楼130幢、平房1284间。原定普九目标提前两年半实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昔日“藏污纳垢” 今朝绿水环流
  成都府南河工程获联合国人居奖
  本报成都电 记者罗茂城报道:最近,经多个国家的多个项目的角逐,有关专家评审团反复评审,成都市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了1998年度联合国人居奖。
  人居奖是联合国为嘉奖在人类住区发展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个人和项目而设定的全球最高奖。
  据了解,环抱成都市的府河和南河由于年久失修,造成堤岸垮塌,河道淤塞,污染严重,洪水泛滥,老百姓称之为“腐烂河”,严重制约着成都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危及岷江中下游沿岸数百万人的生活和健康,人民群众反映强烈。
  1993年成都市委、市政府接受群众的建议,决定彻底整治府南河。先后历时五载,总投资27亿元,新建居民住宅近450万平方米,使府南河沿岸10万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大大改善了他们的居住面积和环境。同时,在府南河上新建和改建桥梁18座,建成拦水坝5个、码头12个,疏浚河道16公里,河流行洪能力提高一倍,根除了市区水患。一批污染企业迁到城外工业区改造,截断了污染源;沿河埋设26公里排污干管,将原来直接排入河道的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截流集中输送污水厂,可净化城区水面850公顷。沿河开辟绿地400亩,滨河绿色环带点缀各具特色小景园,园中分布园林小品和雕塑,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此外,建成护河通道共41公里,使紧张的市内交通得以缓和。如今的府南河,已成为成都市民休闲散步的新景区。(上图为府南河一角。)(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树立行业新风 促进文明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将大力推广
  据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记者胡晓梦)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日前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树立卫生行业新风尚,促进卫生系统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据介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普遍希望能就近、方便地得到卫生服务,并且其需求的内容扩大到预防保健、伤残康复、健康咨询等许多方面。但是,我国现有卫生服务体系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
  王陇德说,社区卫生服务改变了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人群的健康为中心,通过有效利用基层卫生资源,充分发挥适宜卫生技术的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连续、及时、便利的卫生服务,使人人享有保健的要求落到实处。
  王陇德认为,卫生系统的这一改革,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体制、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是城市卫生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据了解,卫生部已要求各地卫生系统把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城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站在大卫生的高度,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
  本报北京11月4日讯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教育部在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最近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这一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重点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教师队伍;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加快“211工程”建设及相关计划的实施,争取使若干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中的结合;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调动各方面发展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依法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努力争取实现4%的目标;加强和改进各级学校的德育、美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认真组织实施新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设置方案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抓科技攻关 促新品开发
  中石化市场竞争力增强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面向市场,紧紧围绕产品结构调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力度,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全面推动了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
  石油化工是科技密集型工业。近年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狠抓企业科技进步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涌现出一大批典型企业,多次得到科学技术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有关部门的肯定。去年年初,针对市场柴油严重短缺的问题,集团公司立即召开科技委委员会议,研究提出了增产柴油的11项技术措施,同时紧急开展催化裂化增产柴油的技术开发工作。通过技术攻关,抚顺石油二厂在进行增产柴油工业试验中使柴油产出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沧州炼油厂在工业试验中使柴汽比由0.83提高到1.27,兰州炼油厂等开展的多产柴油的试验也取得了较好结果,为在短时间内解决我国市场柴油紧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根据市场需要,集团公司去年还重点开展了合成树脂新产品攻关,收到明显成效。全年生产聚乙烯、聚丙烯等15种专用料47.5万吨,比1996年增长36%。10个参加攻关的企业共开发和生产专用树脂新牌号72个,特别是在一些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上有了突破,高收缩腈纶短纤等一大批新品种相继开发成功并全部进入市场。通过攻关,使市场观念在科技人员中得到进一步强化,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开展科技工作的机制已逐步形成。
  集团公司还狠抓六大类催化剂的国产化工作,在不断开发新品种、新牌号催化剂的同时,加大推广应用步伐,一批新研制的催化剂达到了进口催化剂的水平。
  “一条龙”科技攻关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总结出来的典型经验。去年,集团公司发挥集团化联合优势,进一步完善科研—设计—制造—生产—销售“一条龙”攻关体制,保证了一批重点项目的如期完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出版
  本报讯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我国第一部《中国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集》最近在北京出版。
  这部专集的主编董玉清是湖北省《荆门日报》记者,他花费近三年的时间将这部作品集编辑完成,并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集以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为主题,真实地再现了近300种珍稀野生动物的风貌。(邹中华)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科院与江苏全面推进合作
  高新技术交易洽谈会成果丰硕
  本报南京11月4日电 记者龚永泉、杨晴初报道:为期3天的中国科学院——江苏省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合作交易洽谈会昨日落幕。这是中科院与江苏首次举办的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大活动。
  会议期间共展示科技成果1000多项,发布重要科技成果信息103条,招标关键技术难题141个,共签订各类技术合作协议1226份,其中正式协议124份。江苏省各市县政府和企业与中科院及所属院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全方位合作,特别是举行了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签约、技术难题招标发布以及可供转让高新技术项目信息发布会等形式,把院省合作推向实质性启动阶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太空飞行出“偏态” 辨证施治可“矫正”
  中医有望治疗航天病
  本报北京11月4日讯 记者贾西平报道:我国的中医理论和方法在现代航天医学中具有独特作用。从事航天医学研究30余年的魏金河研究员,最近在他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披露了我国利用中医药治疗空间病的成果。
  魏金河说,中医的理论和方法之所以能够解决现代航天医学中的问题,其基本依据在于:与以还原论指导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实质上是从整体出发的调整医学,而在航天中出现的医学问题,实质上不是病而是在新环境下出现的“偏态”,因此,运用中医的辨证施治原理和药物等方法就有可能“矫正”。
  太空失重的环境对人体各生物系统都有影响。这些变化虽然在返回地面后可以逐步恢复,但仍引起了航天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魏金河研究员介绍说,在空间运动病的防治中,我国科研人员运用经络理论,对耳部和背部有关穴位进行机械、电或磁刺激,可以明显减轻由前庭或视觉刺激引起的运动病症状。利用肾主骨的原理,筛选出补肾中药,此药能有效减轻尾吊模拟失重大鼠后肢骨钙丢失症状。又如,利用活血化淤的原理,针对模拟失重引起的体液头胸向转移造成的生理变化,筛选出了能有效缓解的药物。
  魏金河最后说,载人航天在经历了近40年的发展之后,重点已转入为人类探索、开发月球、火星等作准备的长期航天飞行阶段,即将发射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将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试验平台。包括航天医学在内的空间生命科学的各领域都将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实验研究。具有悠久历史的我国中医药要在航天医学中发挥更大作用,还必须逐步提高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可接受性,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这样取得的成果才能被国际上承认。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忆巴黎”画展开幕
  本报北京11月4日讯 由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单位举办的“忆巴黎——尹戎生、汪惠珍画展”今天在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开幕。展出的60余幅油画和水彩画清新、质朴,再现了作者对巴黎的一幕幕美好回忆。尹戎生和汪惠珍夫妇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具有坚实绘画功底和艺术造诣,曾在巴黎、里昂、勒芒等城市举办过10余次画展。(海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安开通国际卫星双向时间比对系统
  据新华社西安11月4日电(记者刘书云)国际卫星双向时间比对系统日前在陕西省天文台开通,这标志着陕西省天文台将成为亚洲大陆最主要的时频中心之一。
  陕西天文台和日本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科学家合作开展这一项目。此方法可使共视法准确度提高到0.1至0.2纳秒。这将是当前全球时间比对的最高精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历史将会记住》出版
  本报讯 一部记录今年抗洪斗争历史全貌的音像制品《历史将会记住》近日由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出版。这套音像制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取材于中央电视台纪实性专题片《决胜》,一部分收集了十七位抗洪英模事迹报告会的实况录像。(杨静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常州六人画展在京展出
  本报讯 近日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周南平、陆路晴、俞德生、司马连义、章晓都、温巍山“常州六人中国画展”,被首都美术界称为“味不雷同、风貌各异、品位很高”的一次画展。(吴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美易经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 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美易经和中医学术研讨会最近在京召开。专家就中医理论、中医与易经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此次会议是为明年在美国成立“世界易医联合会”做筹备工作。(张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汕头将建农业科学园
  规划设置十大功能园区
  本报汕头11月4日电 记者侯伟生报道:广东省汕头市着手建设汕头农业科学园。现已完成园区规划和项目评估。
  由汕头市农科所负责建设的农业科学园,将以“科学的内容、园林的外貌、潮汕的特色、规模的产业、良好的效益”为宗旨进行建设,集农业科研、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生产经营等多功能于一体。建成后,该科学园将成为汕头农业高科技研究基地、设施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粮油和花木种子种苗基地、学生农业科技教育实践基地、花木生产基地和展销中心,以及中外游客观光旅游的农业科技文化景点。
  据介绍,在总体规划中,汕头农业科学园将设置十大功能园区,即门景区、科研园、粮油育种园、兰花园、花木种苗园、荫生观叶植物园、鲜切花园、仙人掌园、科技游艺园、潮汕农家园。整个科学园按规划基建预算约6700万元,力争至2000年前基本建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