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

  郑必坚在为《邓小平理论研究丛书》作的序言中,阐述了努力做好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学工作问题,指出理论工作者应当——
  时刻不忘把“学习”放在首位
  我们党校的理论工作者努力开展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为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服务,这样的事很有意义。面对新世纪的中央党校的一项光荣使命,就是坚持把十五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全部教学的中心,作为解放思想、把握大局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改造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样来帮助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坚持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完成好这项任务,当然很不容易。而这首先就要求我们党校的理论工作者,自己一定要带头学好邓小平理论,不断深化学习,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做好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学工作。
  我们党校的理论工作者,大都受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或者还在马克思主义的某个领域有一定的造诣和专长。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同志来说,仍然应当时刻不忘把“学习”放在首位。毛泽东1939年讲过一段话:“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谎。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紧接这段话,毛泽东还说:“现在看到我们的有些教员,他手里的一本政治常识,还是中央苏区时代出版的,他对这本书上的东西相当熟,因为大概他已教过七八十遍了,但是其他东西就不知道了,真是‘两眼不看书外事,一心只管政治常’,他不知道结合新的形势把书上的东西加以进一步的发挥。”毛泽东再三强调:“改善我们的工作,就要加紧学习。”毛泽东这些话,很值得我们经常地用以警醒自己。无论时代已经发生多么大的变化,也无论我们今天已经获得多么大的进步,我们仍然必须十分注意,毛泽东所指出的“结合新的形势”的要求,是一项永远不会过时的、常新的要求。毛泽东所说的“本领恐慌”,也仍然是现实存在的,并且今后仍会是经常存在的,只不过具体内容不同罢了。总之,为了完成新的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党校理论工作者自己首先一定要加强学习,带头学好邓小平理论。还是那句至理名言:“教育者必须自己先受教育。”
  加强学习同加强研究,二者当然又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我们的学习,必须是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学习,必须是面对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和人们深层次认识问题的学习,必须是运用理论来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总趋势的学习。正因为这样,江泽民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从国际国内大局出发增强自觉性。”我们应当很好领会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要求,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大局发展来深化理论学习,又通过理论学习来不断提高把握国际国内大局发展趋势的能力。
  这样看来,坚持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确实是我们党校全部理论学习、研究、宣传和教学工作的生命线。(本丛书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

  追赶型经济增长中的产业建设问题
  钟阳胜
  内容提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过程,就是正确选择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基础设施是产业建设的重点之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建设是追赶型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
  ●实现经济追赶目标的过程,就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生产技术水平差距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追赶时期,主要是引进、吸收、模仿先进国家较为成熟的技术,但同时应注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技术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逐步走向开放、实现国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必须认识和掌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实现产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刚性结构到柔性结构的发展。
  追赶型经济增长是一种以摆脱经济落后状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关系到人类大多数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实践证明,要赶上先进,就必须加速增长;加速增长,关键在于加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加快实现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
  产业建设的战略选择和重点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落后的实质,是现代工业尚未发育起来。为了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必须加速工业化进程。为此,要正确选择产业发展战略,突出重点而又卓有成效地进行产业建设。
  产业建设战略的选择。从经济发展史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加速产业建设都离不开正确处理工业化过程中轻、重工业的结构及其转变的关系。产业建设基本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等国,首先发展起来的是轻工业、运输业,然后重化工业获得稳定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我们称之为产业建设的“典型过程”。第二种是后起国,如日本和原苏联的产业建设战略,即“追赶型战略”或“追赶型过程”,就是在产业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日本和原苏联虽然同属一种类型,但在产业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又各有特点,且最终效果也不一样。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是“追赶型”经济增长的一个典范。其成功与原苏联和日本又有所不同。它们的产业建设和工业现代化,走的是一条轻型工业——重化工业——高加工度工业的路子。
  为了正确选择产业发展战略,搞好产业建设,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说,应遵循六条原则:1.战略目标原则;2.驾驭环境原则;3.“后发优势”效应原则;4.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优先原则;5.产业协调、效率优先原则;6.开放和国际化原则。
  基础设施的作用和建设。这是产业建设的一个重点。其功能主要有:1.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分工和协调发展的条件;2.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3.推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增长,改善大众生活。
  从实践来看,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有如下三种发展类型:第一种是超前型,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直接生产产业发展超前一个时期。英国等西欧发达国家大体属于这种类型。第二种是协调型,即基础设施与生产和消费引起的需要相适应,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形成和扩大同步发展。稍后发展起来的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是滞后型,即基础设施发展落后于直接生产部门。这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发展类型,原苏联、东欧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属于这种类型。
  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如外资来源增加,基础设施技术水平提高,成熟技术增多,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技术转移加快,等等。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本身固有的功能和特点,再加上技术和配套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需巨额投资才能顺利按期完成,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选择上不能不十分慎重。从实践来看,采用“超前型”,能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但基础设施部门自身投资效益较差;采用“滞后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能得到充分(甚至超负荷)利用,自身投资效果较好,但由于其长期落后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宏观经济效益较差;全面来看,采用“协调型”发展比较好,它兼收了“超前型”和“滞后型”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弱点,是一种比较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情况的发展模式。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建设。这是追赶型经济增长战略的核心。选择的准则是:1.收入最大化准则;2.生产率上升幅度最大化准则;3.产业关联度最大化准则;4.产业协调状态最佳准则;5.“后发优势”最充分发挥准则;6.增长后劲最大化准则。这六条准则,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普遍适用的准则。其中,第一条准则是从产业发展的需求动力,第二条准则是从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第三条准则是从产业发展的扩张能力,第四条准则是从产业发展的自我协调能力,第五条准则是从产业对后发优势的利用能力,第六条准则是从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后续能力,来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作出判断。综合这些方面可以看到,主导产业本身应是一个生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的产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必须选择这类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才能通过其带动作用,推动国民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
  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建设,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如果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急于实现赶超目标,不考虑经济规律和现实条件,投入巨大的力量使战略产业孤军突起,就会割裂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联,加剧产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不能形成较高的整体产业生产率,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为此,在主导产业建设中必须理顺几个基本关系: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主导产业与战略产业的关系;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的关系;主导产业、骨干企业、拳头产品之间的关系。
  产业建设中的技术进步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实质是技术进步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只有重视技术进步,才能赶上和超过世界经济先进水平。
  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从技术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技术进步的基本规律有二:一是技术创新规律,即技术进步中的一种飞跃,一种革命,一种质变,是技术进步的纵向发展和积累;二是技术扩散规律,即新技术通过市场或非市场渠道的传播和应用,扩大技术进步成果的应用范围,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带根本性的技术创新,但是新技术的扩散所产生的经济推动力,甚至比技术创新本身所直接产生的经济推动力还大。这是一种创新技术的横向运动,表现为创新技术在社会生产中不断被模仿、被推广的扩散过程。
  产业建设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世界各国的经济角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赶超先进水平,本质上是技术进步的角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追赶时期,主要是运用技术扩散规律,引进、吸收、模仿(个别创新)先进国家较为成熟的技术,用拿来主义的办法培育和发展本国的产业,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生产率。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也应注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发展水平开始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时候,更要使技术进步的创新规律担当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高技术是二十一世纪产业竞争的核心。高技术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正成为世界各国进行产业竞争的核心和经济较量的标尺。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产业建设中都纷纷推出以高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战略。世界范围内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高技术竞争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这种竞争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第一,高技术的产业化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高技术能使一个国家和地区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第三,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军事的竞争中,正日益成为夺取胜利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中华民族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信心和决心的表现,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发展的趋势使然。
  产业发展的开放性和历史趋势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孤立的、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不可能在孤立的、封闭的状态下实现经济追赶目标。开放者兴,封闭者衰,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条规律。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统农业经济要走出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而且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整体也要吸收和应用世界各国的先进技术,实现工业化,使社会经济经过持续增长,进入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客观过程,开放是这一过程的本质特征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建设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和历史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必须认识和掌握产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趋势,把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使产业建设走向国际化、现代化。
  产业发展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由刚性结构到柔性结构的过程,是产业自身运动的规律。产业运动的这种规律性,在世纪之交和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如下趋势:
  一是产业的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其表现是:1.次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第五产业;2.制造业:轻型工业——重型工业——基础工业——重化加工业——高加工度工业——信息工业——生态工业;3.生产手段:一般机器体系——机械自动化体系——智能自动化体系;4.产业空间:地球——太空。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发达国家如美国,正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部门,即太空产业。其中包括五个与太空有关的商品和服务生产领域:太空运输、卫星通讯、卫星遥感(收集有关农业、气候、矿藏、土地制图、造林、海洋污染等方面的地球表面信息)、太空材料研究、加工和以太空为基地的工业设施。二是产业国际化。主要是指产业之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国际化,其集中表现是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三是产业高技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和商品化、产业化,必然推动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化。四是产业柔性化。这是和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化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指社会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代替。五是产业主体化。这是与产业发展高技术化和柔性化相伴生的一个趋势。由于产业发展的高技术化,生产系统逐渐向柔性化发展,智力因素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日益起决定作用,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和机械的生产管理过程,而以进行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形式进入技术开发、生产实验,以及高层管理、经营销售等过程。


第10版(理论)
专栏:

  寻求化解矛盾的新途径
  苏兴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地方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一些新情况、新特点。一是利益矛盾突出。近几年,人民内部矛盾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有经济、政治领域的矛盾,也有思想文化和社会事业方面的矛盾,其中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比较突出。二是发生的问题相对集中。农村主要集中在村级财务、农民负担、干部作风、宅基地等问题上,城镇主要集中在企业拖欠职工工资、下岗职工及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上。而这些问题往往通过领导者与群众之间的矛盾表现出来。三是情况复杂。许多人民内部矛盾并不单纯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往往是思想、政治、经济多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四是群体性、过激性行为增多。一些社会矛盾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发生问题容易形成群体性行为,部分群众情绪表现比较激烈。
  人民内部矛盾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特点,从宏观环境和客观条件方面看,主要是利益格局多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急剧变化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造成的。改革开放前,在分配上实行的是平均主义、“大锅饭”,物质利益矛盾不明显,而现在整个社会的关注点愈来愈集中到经济上,物质利益矛盾随之突出。改革开放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一次大冲击,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等各种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形成一些思想文化、社会生活领域的矛盾。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也造成一些矛盾,如下岗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医疗费用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造成的。从我们主观和工作上看,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因素有干部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有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也有对群众教育引导不够的问题。
  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虽然数量增多,情况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只是局部性、支流性的问题,绝大多数属于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通过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完全可以正确处理和解决这些矛盾。
  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关键在各级党委、政府,重点是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现在,有些同志在这个问题上有片面认识。一是“代替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人民富裕,其他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应当承认,解决这些矛盾最根本的是靠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但是,改革、发展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群众情绪。一个地方、单位如果矛盾纠纷接连不断,领导不可能集中精力抓改革、抓发展;群众有不满、消极情绪,不可能有搞好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二是“小事论”。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是些小事、琐事,不值得花太多精力去处理。其实,这些事在群众那里可能是大事、要事,有的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大事,甚至造成矛盾性质转化,酿成乱子。三是“自生自灭论”。认为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是无事生非、没事找事,越管事越多,放一放、拖一拖,就会自消自灭。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拖不掉、躲不过,有些简单的矛盾可能越拖越复杂,越躲越难办。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干部就是为解决矛盾而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从讲政治、讲宗旨、讲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它当做一项经常性的政治任务来对待,作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来履行。
  工作上要统筹兼顾,尽可能地防止和消除矛盾。领导干部负有决策的重任,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都会对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产生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地牵涉到群众利益。因此,任何决策特别是重大决策的出台,必须综合考虑方方面面的效应,考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尤其对可能引起社会波动的决策,即使从长远看是必要的,也要暂时搁置,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出台。实施决策时要讲求方式方法,做好引导、示范、帮带工作,不能用强制、压服的方法来推动工作。
  方法上要善于运用民主法制手段,依法解决。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数量多,情况复杂,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区别不同情况,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其中运用法律武器,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现在,国家出台了许多调整人民内部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法律、法规,各级干部应认真学习掌握,依法处理矛盾问题。同时,教育群众增强民主法制意识,学法用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逐步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纳入法治的轨道。
  处理上要积极稳妥,提高发现和处置问题的能力。任何矛盾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分析本单位、本部门的情况,力求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对群众的合理要求,能够解决的尽快予以解决;对不合理的要求,也要及时做工作,使矛盾得到化解、缓和。对那些涉及人员多、情况复杂、处理难度大的问题,主要领导应当直接参与研究解决的办法,决不可搪塞应付、久拖不决。要慎重和妥善处理矛盾,尤其遇到突发性事件,更应尽快弄清有关问题,坚决、迅速地平息事态,决不能任其蔓延。应当指出,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处理矛盾的重要渠道,人民群众的一些呼声、我们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往往是通过信访反映出来的。积极稳妥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正确对待、认真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
  配合上要群策群力,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现在有些部门遇到矛盾,习惯于向党委、政府推,向其他部门推,“孩子哭了抱给娘”,使有些本来可以在基层和部门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有些群众错误地认为,有了问题找的部门越大越好,找的领导职位越高越好,结果使问题不断升级扩大,集中到党委和政府。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应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属于哪一级、哪个部门解决的问题,哪一级、哪个部门就要主动解决,真正形成自觉为人民群众解难,积极为党委、政府分忧的良好局面。


第10版(理论)
专栏:理论武装工作园地

  首钢
  结合结构调整
  搞好干部培训
  本报讯 适应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首钢总公司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和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首钢发展”为主题,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进行培训。
  党的十五大以来,围绕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首钢发动干部职工就首钢发展战略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进行多次研讨,制定出以发展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首钢集团改革试点方案》。总公司党委认识到,要实现十五大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把一个充满活力的首钢带进二十一世纪,就必须进一步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和干部,确保首钢改革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阶段,首钢与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面临着多种现实问题与矛盾。在培训之初,有的学员急于通过学习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有的学员担心学习没有收获,浪费时间;还有的学员对于企业存在的困难强调客观原因多,缺乏运用邓小平理论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针对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公司党委在培训的指导思想上强调三个紧密结合,即学习邓小平理论与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紧密结合;学习邓小平理论与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学习邓小平理论与改造主观世界紧密结合,把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提高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使培训质量不断提高。
  为了使培训确有实效,首钢党校在培训中狠抓教学、研讨和党性修养三个环节。在教学上,要求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实际,强调教学相长。培训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搞好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工作等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通过研讨交流,许多学员表示学与不学大不一样,从而坚定了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凌毓侬)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武装全党须全党努力
  蒋金锵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是面向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根本任务。要把这一任务落到实处,必须依靠全党共同一致的努力。党的各级组织、各个部门、所有干部和全体党员都应在深入持久地学好邓小平理论上下真功夫。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对党的某个组织和成员来说,深入学习理论的氛围、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条件;但要真正把这一理论学到手,还须经过自身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努力。倘若缺少内因这种“根据”,就不可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为什么在大体相同的学习条件下,许多单位和同志学习成效明显而少数单位和同志的学习成效一般化呢?显然,其原因在内部而不在外部,在于各自的认识、学风、劲头不同。有的尽管口头上也在讲思想武器如何重要,但实际上没有下功夫去掌握,当然不可能熟悉它,更不可能精通它、使用它。学习弓箭,良师之责是“引而不发,跃如也”。剩下的全靠射手日复一日地勤学苦练,方可获得百步穿杨之功。学习掌握科学理论更是一个长期往复的艰苦过程,除了亲身努力,谁也不能代替。
  邓小平同志说过:“集体的努力也是各个人努力的综合表现。”抓好科学理论的学习同样如此。全党的共同努力当然包含党的各级组织、各部门和成员的一致努力。有的认为,这主要是组织、宣传部门的事,上级的事,领导干部的事。诚然,组织宣传部门、上级和领导干部对抓好自身和下级的学习负有重要的责任。但这决不是说可以把其他部门、下级组织和一般干部、党员看得无足轻重。党的每个部门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领导和从事一定范围或一个方面的工作。只有抓好理论学习,才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从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中把握本身工作的具体规律,达到谋全局以谋一域的目的。党的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是落实理论武装工作的末端。全国几百万个包括企业、街道、农村、学校的党组织都学好用好邓小平理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都学会开动脑筋,具体地研究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希望所在。广大干部和党员都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是党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的显著标志,也只有通过全党同志在学习、掌握和实践科学理论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充分显示我们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威力和优势。
  在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中,党的组织、部门和成员表现如何,抓得紧不紧,学风正不正,效果好不好,都同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利害相关。从横向来说,牵动着周围左右;从纵向来说,关系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大家都学精用熟,其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积极影响就不是用加法所能计量的。特别要看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可以突破一定的时空界限,在多少人和多少代中久传不衰。而如果某个部分即使微小部分在学习应用上过不了关,其消极影响也不是用减法所能估算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刻。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我们应当积极投身到正在全党范围内兴起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中去,尽全力落实理论武装工作,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五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五大确定的任务上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