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井冈山市话普及率居江西首位
本报讯江西井冈山市为实现“旅游兴市”的战略目标,加大通信建设步伐,电话通信发展迅速;市话普及率达百分之四十二;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安装了住宅电话,每百人有四十五部电话,位居江西县市首位。(胡刚毅)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铁路接触网配件走出国门
本报讯日前,由铁道部电气化工程局宝鸡器材厂生产的首批一万三千多套件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配件运往伊朗。至此,我国铁路接触网配件实现了走出国门的零的突破。(侯继昌唐宝印)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二十一世纪经济走向》出版
本报讯《中国二十一世纪经济走向》一书近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介绍我国各部门各行业及不同类型地区二十一世纪初至二十一世纪中叶经济发展目标,帮助海内外读者认识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势。(刘文)


第2版(经济)
专栏:

  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高层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由中国改革报社发起,国家体改委、劳动部联合举办的“企业经营者年薪制高层研讨会”,九月七日在北京召开。目前全国进行年薪试点的企业近一万户。通过以年度为单位考核确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董小君)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发展五年回眸

  从“橄榄”到“哑铃”
——看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
本报记者朱剑红
关于企业改革,十几年来我们说的听的,多是体制改革,然而在企业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到国际市场后发现,我们的差距不仅在体制的不适应,也在管理观念和方式的落后。在多年强调“加强企业管理”后,一个新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企业管理也要改革。”
一种改革企业管理模式的思路也同时被提出,这就是将“橄榄型”管理改为“哑铃型”管理。这是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的一个新突破。
“橄榄型”面临改革
最早提出要变“橄榄型”管理为“哑铃型”管理的是机械行业。
进入90年代,我国机械行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境日益艰难,国产机床的市场占有率从1990年的76%,降为1995年的33%。据统计,1991年我国进口机床价值5.1亿美元,到1995年就猛增到22亿美元,其中11亿美元都是国内可以生产的。
专家们在研究对比了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机械工业企业后,发现两者在企业内部结构上差别很大。国外的著名大企业如丰田、日产、三菱、五十铃、沃尔沃等,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即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强、市场营销能力强、生产环节则以总装为主的“哑铃型”管理模式。
日立公司的技术中心资产占公司固定资产总值的7.2%,开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9%,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5.7%,销售和维修服务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不包括代理)。佳能公司的开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11%,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1%,销售和维修服务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8.7%,“哑铃”两头的职工比例高达50%。
这样的人才投入,是国内企业的几倍到几十倍,难怪很多专家在考察之后感到吃惊!
相比之下,我们的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重生产的“橄榄型”模式上。企业有大致相同的加工车间和工序,每一个厂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大而全或小而全的问题。但这种生产强、开发营销两头弱的管理,使企业对市场反应不灵,产品不能有效占领市场。而且一旦淘汰某种产品,就意味着工艺、设备的闲置。
“哑铃型”是市场竞争需要
机械行业提出的是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问题:企业管理面向何方?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也讲企业管理,并创造出“三老四严”等好的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管理要加强已成为共识,但管理要改革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面向产品,传统的管理模式也许在企业内部有效,但并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企业的环境已大大变化,不仅国内同行龙争虎斗,国外强手也大军压境,离开市场空谈加强管理,显然跟不上了。
媒体最近刊登的一条消息透露,“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3位青年科技人员赴美国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其近期任务是为公司研制出3年后的市场主打产品;远期目标将广泛涉足生物工程、信息等新兴产业。”
这是一条不引人注目的消息,但在有心人眼里,它传达的是企业管理改革的动向。正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一批国内企业早已感受到时代发展的脉搏,目光远大,自觉地对企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开始构建产品开发部门在先、市场开拓部门在后的“两头大”的橄榄型结构。
星火闪烁待燎原
为了产品开发,这些企业不仅加大投入,也开始学习国外企业借他人之脑发自家之财的做法。科龙、格力、联想等公司已经把研究开发部门办到国外去了,使企业站到新产品新技术的前沿,更直接地感受到国际市场的潮流和脉搏。深圳华为公司5000多员工中,有近2000名从事技术研究和开发,占职工总数的40%,每年投入研究开发的资金占年销售额的10%。
在市场营销方面,这些企业也先行一步。小天鹅公司在洗衣机市场一直保持着最大的占有率,1996年为40%,该公司在全国设有100多个办事处,900多个直销点,5000多处代销点。
近年来,我国的农用车“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政府没有给予特殊扶持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据专家分析,这个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哑铃型”管理方式。大部分农用车厂没有零部件制造车间,采用外采购、内组装的方式生产,投资小,上马快,转轨灵。
著名的常柴股份有限公司在“哑铃”两头加大投入。组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中试基地,加大产品开发资金投入,1995年和1996年分别投入6900万元、7600万元,使企业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分别达到50%和52.8%。同时,大力调整生产方式,发展协作厂点,使为自己的配套企业从几年前的180多家,发展到目前的300多家;自制的零件从几年前的60多种减少到目前的6种,并只生产其中的20%,80%由社会协作。
新的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使一批中国大企业、名企业成长为国内市场的巨人,完成了从重生产向重市场的转变。但这样的企业毕竟还不够多。随着我国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管理改革也将呈现新的局面。(附图片)
压题照片:常州柴油机厂生产车间


第2版(经济)
专栏:

  坚决“切一刀”
本报评论员
今年7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对治乱减负的大的政策界限做了明确规定。这不仅说明中央对治乱有决心,而且有具体可操作性的要求,有利于这一决定的落实。
中央《决定》第一条规定,坚决取消不符合规定的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集资、基金项目和各种摊派。凡属国家法律法规、国务院及财政部、国家计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明文规定之外向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之外向企业实施的罚款项目,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明文规定(指农村集资办学,集资办电、修路、建住房等)之外向企业集资的项目,国务院及财政部规定之外向企业收取基金的项目,均一律取消。各种摊派和乱集资一律取消。这“一刀”切得好,受到了企业欢迎。
“切一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重大决策。有的地方同志担心,有些项目如果取消,会造成一定的困难,加大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有些需办的事难以开展。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当前企业负担相当重,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严重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助长了不正之风,损害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另一方面,地方财政面临的困难,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解决,但是,财政困难不能靠向企业不合理收费来解决。现在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许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不少地方职工不能按时领到工资甚至长期领不到工资,还有几百万下岗职工在待业。这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政治的、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的严重性、危害性,以及治乱减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局观念,令行禁止,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中央《决定》,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切一刀”,务求取得明显实效。
本报今天发表的各地取消2877项向企业不合理收费的消息,说明治乱减负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这“一刀”切得好。但是应当看到,这些成效仅仅是初步的。把“切一刀”的工作抓实抓好,关键在于态度要坚决,措施要得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按照中央规定的取消范围,列出取消项目名单,分期分批向社会公布,取信于民。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治乱减负工作,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2版(经济)
专栏:

  企业治乱减负有成效
二十一省区市取消二千八百多项不合理收费
本报北京9月8日讯记者刘国胜报道:9月8日,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治乱减负工作进展情况。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负责人、国家经贸委副主任张吾乐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第五次反腐败工作会议和全国经贸工作会议以后,各地开始陆续取消一些向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向企业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等问题的决定》下发后,加大了力度,加快了进度。据对21个省、区、市统计,目前已取消向企业不合理收费2877项,加上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规定省级以下电力加价项目停止征收,共减轻企业负担约150亿元。
中发[1997]14号文下发和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以后,许多省市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这项工作,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决心专项治理。治乱减负虽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仅仅是开始。联席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强领导,不折不扣地把中央《决定》落到实处,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一是对不符合规定的向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要一律取消,坚决“切一刀”,明年春节以前一定要完成这项任务。二是企业要理直气壮地抵制“三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企业收费情况。三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和舆论宣传力度,对顶风违纪的要坚决查处,予以曝光。


第2版(经济)
专栏:

  用一流设备生产一流产品
淮北二纺强化技改效益猛增
本报讯记者刘杰报道:账面上折旧几乎为零的老设备,却红红火火地生产着供不应求的优质名牌产品。这是安徽淮北第二纺织厂围绕市场开发新产品、强化技术改造所创造的奇迹。日前记者走进该厂,看到生产报表上,“88”牌系列和“飞亚”牌坯布等许多品种库存量为零,上半年销售收入、利税达1.46亿元和1094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8.81%、40.54%。
始建于1979年的淮北二纺,建厂时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资金投入不够,120台因无配件装不起来。1986年3月,马思孝当厂长后,决心让淮北二纺来个“脱胎换骨”:即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以一流的队伍和设备,研制生产高人一筹的产品。
他们注意大力培训人员,同时加紧对本厂3000多台70年代设备的技术改造。他们一台一台整改关键部位,先是梳棉机的国产针布全部换上进口的仿格拉夫针布,使纱的棉杂棉结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其次是攻克纱接头,进口无结头自动络筒机耗能耗纱多,投入也大,于是选择了“换心脏”法——把一个个“空气捻接器”移植到20多台老设备上。近两年,为了生产市场急需的高密布,二纺从纱机到织轴和梭等进行了20多项改造,创造了有梭布机织出高密布的奇迹。


第2版(经济)
专栏:

  六家航空公司合作新星航空联盟成立
本报北京九月八日讯记者刘桂莲报道:由四川、海南、深圳、山东、武汉、中原六家航空公司缔结的“新星航空联盟”,今天在北京举行了签字仪式。
该联盟借鉴国际航空运输界组建航空联盟的经验,选择先联盟后联合的方式,在不扩大投资、不涉及资产变更和确保航空安全的基础上,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和企业活力为目标,组织成联合体。


第2版(经济)
专栏:

  三条腿撑起新沈阳
本报记者皮树义
傻大黑粗的沈阳变得秀气了!
近年到过沈阳的人会留下这样的印象:商业门店多,市场多,大街两旁的高楼底层几乎都开了门市,五花八门的商业招牌一个挨着一个;各类商品市场星罗棋布,从大街到小巷,都有市场繁华的身影。
7月份刚刚改造成步行街的中街,一改人车混行、拥挤不堪的景象。盛开的鲜花、精美的雕塑,映衬着密集的商家。不到1公里长的街上,140户商家各显身手,既有天益堂药房、亨得利钟表眼镜店等老字号,也有东亚商业广场、沈阳商业城等现代化大商厦,集商业、金融、娱乐、餐饮、游览为一体。
有300年历史的中街旧貌换新颜,是沈阳城市变化的一个缩影。
沈阳的经济结构正从畸重转向轻重适度,城市功能正从单一生产转向生产、流通、服务结合,沈阳正展现出经济中心城市的崭新面貌。支撑新沈阳的是第一、二、三产业这三条粗壮而又协调的腿。
三分天下有其一
说起来,你也许不信:全国最大的商场在沈阳——今年开业的东亚商业广场,建筑面积19万多平方米,全国第一,商品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沈阳有43个,其中6个入选全国百强市场,这两项都在全国领先;到著名的五爱市场一逛,已成了许多外地人在沈阳游览的首选项目。沈阳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80亿元,在经济中的比重已高达49.2%,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近150万人,与第二产业大体相当,占全市就业人员的1/3;财政收入四成来自第三产业。
沈阳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发达,为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综合商品率国内领先。但是单一生产型的经济结构给沈阳带来了种种弊端:流通滞后,市场弱小,服务缺乏,生产循环不畅,群众生活不便,新的经济增长点难寻,就业渠道狭窄。这些反过来又限制了第一、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缺少回旋余地。
在企业改革中敢于探索的沈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企业改革的认识:从搞好国有企业到搞好国有经济,从搞好国有经济到搞好城市经济,着眼于城市经济整体来搞好国有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沈阳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位置也就越来越突出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强化第一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拓展城市功能”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国有企业改革从单兵突进,融入了城市经济整体发展的洪流之中。
辽宁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张国光,把沈阳城市的变化概括为:市场活了,流通广了,空间大了,财路宽了,生活方便了。
沈阳早在1979年在全国最先恢复开办城市集贸市场,现在已有集贸市场465处,形成了以专业批发市场、大市场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年成交额358亿多元,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的42.6%。有生产资料市场65个,年交易额124亿元,劳动力、人才、技术、金融等生产要素市场有10家,各类市场中介组织1115个。
大市场、大流通,使沈阳中心城市的功能得以发挥,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去年,全市实现社会商品零售额36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近3年来,沈阳货币回笼连续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其中50%的货币回笼来自周边城市。
在以流通服务为主的传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新兴第三产业也在崛起,信息咨询、科研技术服务、房地产等行业的比重已占第三产业的20%以上。
三足鼎立安天下
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
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中遇到的两大难题。只在工业的圈子里打转转,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反弹琵琶,把搞好国有企业放到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格局中,人们的视野豁然开朗。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强了政府财力,为反哺工业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直接开辟了资金渠道。近几年,沈阳的金融市场为大中型企业筹集了160亿元的资金。一些位于闹市的工厂“腾笼换鸟”,通过转让土地给第三产业,获得了大笔资金和新的发展机会。
位于商业区的沈河区已有60多家工业企业搬到郊区,腾出厂址面积60多万平方米。沈阳金属网厂,原来厂房是间只有200平方米的平房,企业发展伸不开腿脚。1993年,该厂用动迁费在郊区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并开发出新产品——日式餐饮烧烤帘,出口日本,一举扭亏为盈。
流通业的发展给工业产品扩大了销路。过去,工商局请国有企业厂长参观集贸市场,没有几个人去;现在,不少厂长主动带着职工进市场摆摊儿。工商局为企业进市场制定了优惠政策,去年共有近3000家企业到市场销售产品,成交额5亿多元。国有大商业企业也与工业企业联手,扶优创名,联合推销。
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大中型企业分流富余职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几年,全市分流富余职工35万人,其中70%进入了第三产业。
现在工业办三产的积极性很高。在沈河区,工业系统办的商店,比商业局的商店还多。沈阳矿山机器厂有上万名职工,过去,谁也不愿离开工厂,“死也要死在‘矿山’”。如今,工厂通过“两分”发展第三产业,已分流了2200多人。一是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运输、食堂等部门分离出去,走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二是分流一部分职工创办三产。这个厂三产红火,主业兴旺,去年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有了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就有了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尽管下岗职工比较多,尽管一些国有企业比较困难,但目前沈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壮大。“东方不亮西方亮”、“买卖多了养活人”、“到处是市场之水,有条小船就能划起来”沈阳人这些形象的说法,道出了沈阳经济整体的活力和回旋余地。
有了活力和回旋余地,也就有了抗市场波动的能力。过去,国民经济一紧缩,沈阳经济就滑坡。比如,1981年,沈阳经济下降了7.3%;1989年仅增长了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但近3年多的宏观调控,沈阳经济不但没下滑,反而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大中型企业产值增长7.3%。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又增长9%,大中型企业产值增长8.3%。
三股力量打天下
发展第三产业,同样需要投入,钱从哪里来?沈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三股力量打开第三产业的天地。
国有商业企业发挥优势,壮大经济实力,树立国有商业新形象,千方百计把买卖做大。一批大商场发挥了龙头老大的作用。沈阳商业城给名优商品当总代理,辐射省内外,每天光经销的“娃哈哈”饮料就有两个火车皮。大东副食商场现场做糕点,白条鸡生产线进商场,服务多种多样,信誉越来越好,年销售额2.9亿元,在全国副食行业独占鳌头。
区街集体经济成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和平区把下岗职工组织起来,发展家政服务。区里设立了家政服务指挥中心,街道设立家政服务中心,居民委员会设立家政服务站,小到修电熨斗、换煤气罐,大到房屋装修,服务项目几十个。小饭桌,解决了小学生中午吃饭难问题;大篷车,把商品送到居民家中。
个体私营经济是发展第三产业的生力军。市委、市政府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1990年,在人们对个体私营经济一度议论纷纷的时候,市委、市政府发布了继续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文件,明确了对个体私营经济的管理体制,使个体经营经济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用沈阳市工商局局长盖世林的话说就是:“个体户,给点阳光就灿烂。”
要市容还是要繁荣?这是在发展第三产业中遇到的一个矛盾。沈阳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在一些国有企业比较困难,下岗职工较多的情况下,更是想方设法开辟就业机会,同时注意加强管理,把繁荣和市容统一起来。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沈阳市工商局创造优惠条件,支持企业开办第三产业,鼓励下岗职工进入市场经营,从事个体私营经济,鼓励个体私营企业优先招用下岗职工。仅今年以来,工商局就为安置下岗职工和特困职工减免管理费270多万元。工商系统在57个大型市场中专门开辟了下岗职工摊区,为下岗职工办季节性批发市场、早市夜市、临时性摊区、营业线等临时性经营场所60多处,累计安置下岗职工近20万人次。


第2版(经济)
专栏:

  居民用汇兑换标准又有提高
据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记者丁坚铭)为进一步方便我国境内居民个人因私用汇,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决定,从本月10日起再次提高境内居民个人因私兑换外汇由银行审核真实性的标准。
根据新的标准,凡1996年5月公布的《境内居民因私兑换外汇办法》中规定可以兑换500美元标准的,如赴香港、澳门等地用汇,一律提高到1000美元;凡《办法》中规定可以兑换1000美元标准的,如赴除香港、澳门以外的其他地区(包括台湾)用汇,一律提高到可兑换2000美元;凡《办法》中未列入的其他用汇,可由银行兑换的标准由300美元提高到500美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发行部署秋季收购资金供应工作
本报北京9月8日讯秋风送爽,粮棉等农副产品收购旺季即将到来。收购资金准备的情况如何,能否保证让农民交售粮棉后拿到现钱?正在此间召开的农发行秋季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全系统认清形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踏实工作,充分发挥农发行业务自营的优势,圆满完成全年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任务。
会议要求:一是准确掌握粮棉油购销政策,提高信贷服务水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政策,深得民心,不仅夏季收购执行,秋季收购期间要继续执行。二是坚持实行政府领导下的分级分部门筹措收购资金责任制,切实管好用好垫付资金。首先保证农发行应筹措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监督财政和企业收购资金到位。三是加强计划管理,确保收购资金供应。四是强化信贷管理,保证信贷资金的合理使用,防止发生新的挤占挪用。五是加大稽核监督力度,对各种违规违纪行为要坚决处理,对农发行内部的挤占挪用更要严加惩处。(龙发传)


第2版(经济)
专栏:

  六类商品专业市场整顿初显成效
本报讯记者王政报道: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6类商品专业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本次商品质量治理整顿工作开始于今年6月,主要针对目前质量问题较多、社会反映强烈的微机、眼镜、家电、汽车及农机零配件、低压电器、建材等6类商品专业市场,其中16个商品专业市场被确定为整顿重点。几个月来,确定的大多数专业市场已完成了自查自纠工作。据悉,整顿工作将作为“97质量月”活动的重要内容,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商业两强联合
本报讯记者潘岗报道:北京商业两强企业——北京西单商场集团和北京友谊商业集团近日实现强强联合。合并后新组建为北京西单友谊商业集团。
北京西单商场集团、北京友谊商业集团均为北京市四大单列商业集团之一。西单商场曾连续八年保持北京市商业零售企业销售额第一位,一九九六年实现销售额十八点三六亿元,利润总额一点零六亿元;友谊商店长期以来为驻华使节和外国旅游者服务,还拥有优越丰厚的地域资源。合并后,新集团总资产将达十五亿元。


第2版(经济)
专栏:

  东风汽车公司首次实行销售代理制
本报讯近日,国内贸易部华星物产集团与东风汽车集团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签署了《双方合作框架协议》和《一九九七年度轿车代销协议》。华星物产集团一九九七年为神龙公司代销神龙富康轿车五千辆,这是全国汽车行业首次实行工贸结合代理制。(徐湘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