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获取新的动力和活力
本报评论员
最近,农业部发出了一个《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意见》。今天又发表了这方面的消息,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这件大事。
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既是农民的大事,也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农村的发展,农民的富裕,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我国乡镇企业因为有一个较好的机制,总的讲,发展是快的、好的、健康的。特别是近几年,乡镇企业对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租赁、兼并、出售、破产、组建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各项改革措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尝试,变化更为明显。但大家看到,乡镇企业在新形势下遇到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许多企业特别是乡村集体企业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活力不足、效益下降的状况没有改变;不少地方和企业对改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于现状或等待观望,缺乏紧迫感,改革迈不开步子;改革中普遍存在着改革措施不配套、操作不规范等问题。研究乡镇企业现状,我们就会发现乡镇企业迫切需要从改革中获取新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有利于乡镇企业再造机制优势。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乡镇企业真正形成自主快速的决策机制、能上能下的干部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自负盈亏的约束机制,并在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上不断加以发展、完善和创新。
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有利于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通过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股份制,规范破产、拍卖,鼓励兼并,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存量资产重组,实现集体资产的合理流转,实现集体资产由实物形态到货币形态的转变。特别是改变因集体资产闲置而造成的资产流失,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有利于乡镇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围绕建立崭新的企业法人制度、合理的企业组织制度、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的财务和分配制度、严格的审计监督制度,在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建立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实现政企分开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起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乡镇企业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尊重农民的实践,尊重农民的创造,尊重农民的选择,按照党中央“积极支持、正确引导、总结经验、逐步规范”的总要求,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实事求是,注重实效。最根本的是要完善经营机制,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因此,全社会都要提高对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工作的认识,关心、支持和帮助乡镇企业深化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推动乡镇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业部就深化乡镇企业改革提出意见
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本报讯为了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改革的步伐,增强乡镇企业的生机与活力,促进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部近日提出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意见》,要求各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贯彻。
农业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进一步加快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兼并、出售、破产等多种改革方式,盘活存量资产,扩大增量资产,促进资产流动和重组,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完善承包制和租赁制,逐步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企业的经营机制,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积极推动企业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引导企业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
农业部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乡镇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以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新的产权制度为方向,按照“积极支持、正确引导、总结经验、逐步规范”的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既积极又稳妥地推进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各项改革,促进我国乡镇企业高效、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业部还要求各地不断完善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适应新形势,不断进行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的发展、完善、创新。


第2版(经济)
专栏:

  充分发挥综合治理威力
我国打击走私屡破大案
本报讯记者赵志文报道:大连海关日前查获一起特大走私案,查获用27个集装箱走私进口红塔山、希尔顿等香烟17014箱,本田、尼桑等小轿车32辆,案值总计达5500万元。这是海关今年以来查获的91宗千万元以上的特大案件之一。1992年至今,海关共查获走私案件4万余宗,案值292亿元。
1992年以来,针对走私犯罪活动严重的情况,海关系统紧密依靠各级党政,加强与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的联系配合,在社会综合治理的大格局中发挥海关反走私职能作用。
海关总署适时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跨关区反走私联合行动和专项斗争,查获海上走私大案1013起,案值33.23亿元。海关通过加强审单、运用防伪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加大对“三假”走私的打击力度,仅1994年至1996年,就查获“三假”走私案件975起,案值76.4亿元。
5年多来,海关加强了对汽车、香烟和生产性原材料走私的查缉。共查获走私汽车21317辆,香烟985353箱。仅1996年至今,查获的上述重点走私物品案值就达95亿元,占同期查获走私大要案总案值的80%。
针对国际毒品贩私活动日益猖獗的势头,全国海关根据各关区特点,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屡破大案。5年多来,查获海洛因等各类毒品2117公斤。
在打击走私的斗争中,海关还会同纪检、监察、公安、司法等部门依法查办了多起有影响的大案,丹东走私汽车案、乳山走私香烟案等案件的有关当事人已被追究刑事责任。
在反走私综合治理格局中,海关积极探索新的模式。自1995年以来,陆续与机械部、电子部等15家行业主管部门签订了打击走私合作备忘录,及时交流反走私信息情报,密切了联系,加强了合作,为在更广泛的领域打击走私违法活动创造了条件。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快农村产业化进程
安达建成五大主导产业
本报讯在黑龙江安达市,目前以奶牛、肉牛、蔬菜、草苇、建材、粮食等5大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像5条龙一样牵动着全市城乡经济的发展。近几年,这个市根据本地资源和地缘优势,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思路,发展“龙型”经济,加快了安达农村产业化进程,使安达由一个农业小县一跃成为黑龙江省引人注目的农业强县(市)之一。
安达临近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大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辽阔的草苇资源和储量丰富的石油,耕地不多且大多是盐碱地,粮食生产不是这里的优势。1995年又提出围绕“牧、企、菜、粮”主导产业发展“龙型”经济战略。在奶牛产业开发上,他们以红星集团、黑龙江味全乳品有限公司等5家乳品加工企业为龙头,以9500个奶牛专业户和1500多个家庭养牛场为依托,目前已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体系,全市奶牛饲养量达11万多头,去年创产值1.1亿多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2%,产品畅销20多个省、市。蔬菜是这个市的新兴产业。近几年,他们面对大庆120万城市人口和本市20万城市人口这一巨大市场,建立了蔬菜批发大市场。(张广远吴国强)


第2版(经济)
专栏:

  民营经济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记者王政报道:由中国改革报社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新时期中国民营经济现状与发展”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今后我国民营经济将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还为再就业工程作出了贡献。与会专家认为,今后民营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低速增长向快速发展;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倾斜;城镇发展快于农村;中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首例BOT项目签署最终合同
本报讯法国电力公司和通用电气阿尔斯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日前在京举行我国首例全部利用外资的BOT项目——来宾电厂B厂的最终合同特许权协议签字仪式。该项目总投资六亿多美元,投产运行十五年后移交我国。(费伟伟)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西站至黄村联络线开工建设
本报讯日前,全长二十二点三公里的北京西站至黄村联络线正式开工兴建。西黄线作为北京西站的配套工程,建成后将扩大北京西站的运能及缓解丰台站交通紧张状况。(元培)


第2版(经济)
专栏:

  乌鲁木齐洽谈会拉开序幕
本报讯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近日在乌鲁木齐市新疆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来自独联体、日本、泰国、美国、德国、土耳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四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三千二百多名客商出席本届乌洽会。(陈沸宇)


第2版(经济)
专栏:

  抚顺石蜡润滑油生产线建成投产
本报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石蜡、润滑油两条生产线,日前在辽宁抚顺石化公司石油一厂新区建成投产,可增产石蜡十五万吨,增产润滑油七点二万吨,从而使这个全国最大的石蜡生产出口基地年生产出口能力猛增至三十万吨。(王福)


第2版(经济)
专栏:

  小松广告创意研讨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小松广告创意研讨会日前在中慧影视创制公司举行。致力于广告创意的小松目前已出版了两本广告创意专辑。与会者认为:小松大胆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华,将文化意念注入商业广告中。(义林)


第2版(经济)
专栏:

新疆电信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全疆实现了长途传输数字化、市内电话程控化。移动电话发展到5万多部,BP机24万多部。
图一:达坂城邮电支局的通信设备。图二:哈萨克汉子用起了“电蛐蛐”。图三:在吐鲁番地区,阿娜尔汗正与外地联系商务。陈飞 刘尧锡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避免粮食市场大起大落
——国家计委负责人谈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政策初见成效
本报记者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政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这一政策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执行一个多月来,效果如何?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迪?本报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计委负责人。
重大的决策
记者:请您谈一谈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粮食的政策形成的背景。
国家计委负责人:人们还记得,几年前我国经济一度出现过热,一些开发区挤占了大片良田,大批劳动力涌向城市,大量资金投向了工业、房地产等开发项目,农业生产性投入减少,粗放经营,一些地方出现农田撂荒,粮食生产基础受到严重削弱。1993年第四季度,由南方稻谷减产而引发了全国性的粮食价格暴涨。粮价上涨,“一价带动百价”,对已经发生的通货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3年底,国务院召开会议,采取紧急措施。一年多时间,国家抛售储备粮150多亿公斤,适时进口了一批低价位的粮食充实库存,市场粮价暴涨的势头很快得到了遏制,同时从中央到各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1994年、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
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生产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收到了明显的成效。199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650多亿公斤,比上年增产215亿公斤,1996年超过4900亿公斤,又比上年增产超过235亿公斤。粮食丰收,市场供给增加,粮价趋于稳定,带来了副食品价格及全社会物价总水平的稳定,加之中央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我国零售物价上涨幅度从1994年的21.7%回落到1995年的14.8%,1996年又进一步回落到6.1%。今年1月—7月,又回落到1.6%,一度发生的严重通货膨胀终于被降伏。国民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取得今天这种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粮食生产、流通上采取一系列重大决策的结果,事实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的粮食政策是成功的。
但是,粮食丰收之后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就是市场粮价回落,有的地区回落过多。由于市价低于定购价较多,使国有粮食部门调销不畅,经营困难。一些国有粮食企业降价销粮,每公斤亏损五六角钱,不但加剧了市场粮价进一步下滑,同时也使粮食企业亏损挂账急剧增加。
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从去年秋收以来,多次要求各地制定粮食收购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交售的粮食。但是,为什么粮价仍然下跌不止呢?问题的症结在于,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国务院关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价粮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由于市价回落后低于定购价较多,国有粮食部门担心收上来,卖不动,增加亏损。结果越不收,市价回落越多,价差越大;价差越大越卖不动,地方财力也越补不起;越卖不动补不起,就越少收、不收,导致市价继续下跌……形成恶性循环。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对症的“药方”也形成了:关键是国有粮食部门要尽快入市,按保护价(即定购基准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从而使过低的市价回升到合理区间。
然而,为什么前一时期,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落实不好呢?重要原因是国有粮食部门有收得进、卖不出的后顾之忧。因此,另一条重要政策形成了:对国有粮食部门敞开收购、正常销售后的超储粮,国家补贴仓储费用和利息;所需资金从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支付。一项完整的粮食保护价政策终于形成了。其意义不亚于1993年底抛售储备粮平抑市价的举措,也不亚于1994年、1996年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的举措。
可喜的变化
记者: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政策实行以来的情况如何?
国家计委负责人:一个多月来,这一决策已经收到初步成效,发生了三个明显变化:
——农民兄弟由担心变为放心。前一个时期,眼看着粮价下跌,农民产生两怕,一怕粮价再跌,种粮连本也挣不回来;二怕粮食多了没人收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政策出台后,使农民兄弟吃了“定心丸”。在不少地区,农民已经不急于出售粮食。一些种粮大户卖完粮拿着现金直奔生产资料门市部购买化肥、农药和抗旱物资。一些出外打工的农民,也返回家乡,继续承包土地,积极种粮。
——市场粮价由下跌变为回升。河北、河南、山东、江苏、陕西等主产省每0.5公斤小麦市价普遍上升了0.10元。同时,受小麦价格回升等因素的影响,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山西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玉米市场价格,也出现大范围的回升。北京、河北的玉米市价分别达到了0.61元和0.54元,升幅达30%左右。当前的粮价回升,是去年以来粮价暴跌后出现的合理回升,但回升到目前的价位并不算高。
——国有粮食系统购销数量由减少变为增加。到8月10日,夏粮收购定购计划顺利完成;按保护价收购的粮食达120亿公斤,比上年同期多收购57亿公斤。市场粮价回升后,部分消费者又转向国有粮店买粮。7月份国有粮食系统销售粮食86亿公斤,比去年同期增加7.5亿公斤,比上月增加近11.5亿公斤。这对于缓解库存压力,减少粮食系统经营亏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记者:粮食收购价格逐步回升会不会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国家计委负责人:从近一个时期情况看,粮食销售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小麦收购价格上涨后,面粉销售价格并没有出现大的上涨,消费者并没有因此明显增加支出。即使今后粮食销售价格有所回升,也不会超过国家去年规定的供应城镇居民基本口粮的理顺价格。
目前部分地区的粮食市场价格还未完全恢复到保护价水平,粮食收购的重头戏还在秋粮。但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继续不折不扣地实施这项政策,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市场粮食收购价一定会逐步回升到合理的区间;只要国有粮食企业按国家价格政策销售,而不是降价竞销,随着市场粮食销价的合理回升,国有粮食企业的销售量也会进一步增加,使粮食流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有益的启示
记者:经过市场粮价几个回合的涨落,您认为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国家计委负责人:启示之一,政府一手有粮,一手有钱,适时吞吐调剂,就能有效调控粮食市场。粮食生产是受自然条件和气候影响较大的产业,相应的市场粮价波动在所难免。政府的任务是要避免粮食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保持生产的稳定发展,既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经过近几年来的实践,现在我们有了在歉收和丰收两种不同情况下解决市场粮价过度波动的办法和经验:即当粮食歉收、粮价过度上涨时,适时采取抛售储备粮、扩大粮食进口和减少粮食出口等措施,增加国内市场粮食总供给,促使过高的市场粮价重新回落到合理区间。当粮食丰收、粮价过度回落时,适时按保护价入市敞开收购,增加市场粮食总需求,拉动过低的粮价重新回升到合理区间,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生产。这次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实行一个多月来所取得的成效,再次证明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驾驭市场经济的手段更加成熟了。
启示之二,国有粮食企业作为粮食购销的主渠道,应该而且可以成为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载体和市场价格形成的主导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形成价格是有规律的,它遵循的是众数定律,即某种商品的价格水平不是取决于个别的、零散交易行为的成交价格,而是取决于占市场份额大的交易行为的成交价格。国有粮食部门的经营数量超过社会商品量的60%,在粮食市场价格形成中可以也应该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如果说“随行就市”的话,只能是个体商贩“随”国有粮食企业之“行”,“就”国有粮食企业之“市”,而不是相反。粮食部门切不可反向调节,逆向操作。在粮价暴涨时,要在政府支持下积极抛售,平抑市场,不能推波助澜,盲目参与抢购,抬高粮价。在粮价回落时,要在政府支持下,及时入市收购,托起市价,不能降价抛售,压低粮价。
启示之三,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粮食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粮食流通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国有粮食企业还难以较好地发挥政府调控市场的载体作用。近几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解决,粮食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人员过多,经营费用过高,市场竞争能力低下,形成严重亏损。同时,由于政企不分,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经营不分,粮食企业吃着财政和银行的大锅饭,缺乏降低费用扭亏增盈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使亏损日益严重,财务挂账不断增加。我们算一笔粗账,目前粮食系统职工有400万人,经营的粮食约有1000亿公斤,仅人工费用一项摊在粮食上就要每0.5公斤超过0.12元,再加上其他费用,每公斤粮食经营费用就要0.40元。把原粮加工为成品粮,一些非国有粮食企业和个体粮商只要在原粮购进价基础上加50%左右就有利可图,而国有粮食企业则要加70%才能保本。国有粮食企业如果不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换经营机制,改善内部管理,减人增效,降低费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不可能承担起政府调控市场的载体作用,不可能发挥价格形成的主导作用。这次保护价政策的实施,使人们对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迫切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统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