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迎接十五大特稿第四篇

  红火的生活
本报记者周庆董建勤赵川东
聆听党的十五大代表谈论百姓生活,记者激情涌动:那朴素的语言,分明描绘出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景。
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追赶着最新的消费浪潮;一部分最困难的群众,时时受到中南海的牵挂;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获得空前的实惠和机遇。
老百姓家产最近五年积累最快,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中国社科院朱庆芳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重点研究课题——《社会发展水平的国际比较》,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120个国家的发展报告,选择16项指标进行评估,其中我国得分最高的一项是生活质量,居世界第40位,属中等偏上水平。
生活质量是全面反映人们生活需要实现程度的概念。回溯此起彼伏的消费潮流,可以看出最新科技成果进入中国人生活的速度,是改革开放前没人敢想象的。80年代末,“消费热点商品”开始更新换代,高清晰度、大屏幕彩电,新型大容量、多开门冰箱及低噪音、模糊型、滚桶式全自动洗衣机成为首选目标;1992年—1996年又形成新一轮“消费热点商品群”:空调器、冰柜、组合音响、沐浴热水器、电脑等开始进入居民家庭。先富和依次富起来的人们领略到了高起点生活的现代化魅力。
“高科技扩大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范围和深度,提高了生活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北京市选出的党的十五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冯长根说。确实,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效益,国民生活节奏空前加快,高科技的介入举足轻重。快捷便利的交通通讯设备受青睐,五年间此类费用人均支出上升了9.5倍,居八大类消费支出增幅之首。BP机普及之快令人称奇,仿佛一夜间城乡处处“蛐蛐”响。科技人员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与世界保持着“全天候”联络。最近的’97北京人才职业大市场两天就发出1.5万张互联网登记单。国企合作公司人力资源部一位主任说,“往常面对面的单向交流受到了挑战,网络服务是一个很好的趋势”。短短两年时间,传递信息、收发邮件、网上娱乐逐渐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仓廪实而知礼节。”表明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比例的恩格尔系数,1996年在城镇首次低于50%,标志着生活质量的跨越。在物质需要基本满足后,人们更注重追求精神享受的高雅氛围,以陶冶美好情操。
湖北省选出的代表、黄冈市委书记贾天增介绍说,人们手中有了钱,更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学理论学技术的热潮迭起,全市有1500多个青年学习小组,3万多农民主动学技术,参加培训。
还有不少代表向我们道出生活的新景观:五天工作制实行后,文化、旅游支出明显上升。人们注重强身健体,要活得更好、更俏、更有味。都市新潮追求养生保健,各类保健品已有3000余种;健身器械个人消费占七成,而“安全、营养、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更是持续走俏……
凡此种种的背后,更有文明安定的社会环境、民众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全国公用设施的改善有目共睹,城市绿地增加,居住环境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立体交叉,出行省时,受罪变成享受;国内人口平均寿命明显提高,“古稀”之年早已不属稀罕。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说,许多家庭的家产正是在最近五年进入了积累最快的时期。城镇居民的消费已基本由生存资料转向发展性资料和享受性资料。农村经济的主流由自给型消费向市场型商品型消费转化;实物性消费向货币性消费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尝到小康的甜头,也看到了小康的前景。
党和政府作出庄严承诺:决不把贫困留到下个世纪
这是当今世界一个奇怪的现象:过去20年,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人口反而越来越多。世界上最不发达的贫困国家从27个增加到48个;在最近的五年内,全世界最贫困人口从10亿增加到13亿。
与这一现象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成绩有目共睹:
1978年—1985年七年间,贫困人口从2.5亿降到1.25亿;
1986年—1993年又一个七年,贫困人口从1.25亿减至8000万;
1994年到本世纪末第三个七年,按《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部署,基本消除贫困现象。
三个七年,是向贫困宣战的三个里程碑;三个七年,显示了中国人铲除穷根的雄心和气概。
扶贫攻坚,决心来自党中央。1995年12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素有“陇中苦瘠甲于天下”之称的甘肃定西地区考察。在定西县鲁家沟乡太平村农民李奎家里,他揭开锅看看有没有饭,掀开窖看看有没有水,打开仓看看有没有粮。然后,总书记坐在炕头,亲切地对李奎已失明的老伴说,这是给您送的新棉被,您看不见就用手摸一下吧!
总书记的关心鼓起了定西人民脱贫的斗志。
党中央、国务院还确定京、津、沪3个直辖市,沿海6个经济比较发达的省,4个计划单列市,分别对口帮扶西部10省、区。
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增加15亿元扶贫资金。目前,中央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已达153亿元,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投入总计将超过200亿元。
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坚持“千头万绪,温饱第一”,实施党政一把手扶贫攻坚责任制,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在切实提高贫困地区人民自我发展能力上下功夫。目前,中央党政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也都对口承包贫困的县、乡、村、户,限期脱贫。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场声势浩大、政策明确、措施得力、限时脱贫的攻坚战已经打响!
中直机关选出的十五大代表郝文明近几年走遍了民族地区,对耳闻目睹的变化深感惊喜:“1996年,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区已有558万人脱贫啦。”
由于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2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9%,是近年增幅最高的一年。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减少到5800万。中国贫困人口占世界的相应比例已由70年代的1/4减少到目前的不足1/20。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为帮助最落后的农村地区摆脱贫困作了极大的努力,这种努力比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作的努力要成功得多。”
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1996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考察京九铁路沿线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时指出,决不能把贫困问题留到下个世纪。这是党和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
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贫困人口时,另一现象却在城市里悄悄凸现,这就是失业和下岗职工的增多,一些丧失或半丧失劳动能力的居民生活困难需要救济,目前,这几个困难的群体约有1300万人。用云南省选出的十五大代表张金康的话说,这是“城市贫困现象”。
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一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措施——再就业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1996年全国共组织了500万失业和下岗职工参加。由于这项了不起的工程,社会上出现了诸多类似“下岗女工成种瓜大王”、“失业工人当鞋店老板”的新鲜事。
除了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政府各有关部门还加快了城镇企业职工在养老、医疗、生育、救灾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1995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实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制后,到1997年3月底,又在24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城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人创造了空前发展的机会,展示了生活的锦绣前程
一部分“温饱有余”的人们,正由单纯的消费者向消费、投资者双重身份转变。近5年,居民金融资产迅速上升。人们量入为出长期积累的结余购买力逐渐有了可观的收益,近几年更呈显著增长趋势。到今年6月为止,城乡居民的现金总额达到6.5万亿元,比1991年增长3倍多。其中,1996年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12元,比1991年上升4.6倍,年递增41%,红利增长最快,达55%。
老百姓手里的钱多了,就为扩大消费领域和形成新的消费方式创造了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泊溪研究员认为,我国消费将实现从传统观念到现代观念的转变,从满足需求向创造需求、开拓市场转变。当学者通过精深的研究用准确语言来描述现实的变革时,成天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他们的致富殚精竭虑的党代表们另有一番形象说法。江西省选出的十五大代表、兴国县委书记邝小平说,农民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养猪不全是为过年,养鸡也不只为零花钱,而是勇于走出大山和村门深购远销,开放意识明显加强。
面对城乡消费几欲同步的阵势,有代表提出居民消费将从排浪式向多层次转变,家庭消费与生产的结合日趋紧密。黑龙江省选出的代表、黑龙江大学校长刘东辉认为,这是从自我出发讲发展,不盲目,不虚荣,反映了人们消费的成熟和理智,由此推动着市场、生产的成熟,使整个经济生活好似一曲动态而和谐的奏鸣曲。
事实上,市场经济在给人民生活带来活力的同时,引发观念的深层变化远远超出看得见的一切。竞争、时间、效益乃至风险意识是数字难以反映的巨变。“政府一切安排好,不用自己闲操心”的年代一去不复返,直面现实挑战,每个人都被推到了主体地位,有了掌握命运的机缘。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之一。正是坚持这样的标准,在过去的5年,中国人民快速迈向“小康”;继续坚持这样的标准,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会给人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将展示这一锦绣前程,让我们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戒勉谈话”好!
陈洪锦
江苏省溧水县对新任干部实行“戒勉谈话”制度,干部在接到任命书的同时,还收到一张谈话通知单,要求在规定期限内,到县纪委接受勤政廉政谈话。
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经过群众评议、组织考察而提拔使用的干部自律意识较强,能够过好“提升”这一关,但也有少数同志容易因“喜事”而冲昏头脑,忘乎所以,从而导致“边上任边栽跟头、一上任就栽跟头”。曾有报载,广西邕宁县蒲庙镇党委书记李关明上任时七辆小车、三十多位党政干部迎送,四桌酒席庆贺,上演了一出上任大讲排场的丑剧,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溧水县实行的“戒勉谈话”制度,好就好在先打了一支“预防针”,先拉了一下“袖子”,先作了一次提醒。县纪委书记以谈话的形式,通过重温党纪条规,列举正反典型,总结经验教训等,对新任干部进行一次全面的党性党风党纪和勤政廉政教育。
“戒勉谈话”值得各地学习仿效。不但在领导干部任用时,而且在他们受到褒奖、较长时期外出、年龄到杠行将退位等时机,上级部门都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戒勉谈话”,这于组织来讲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于干部个人来讲亦是关心和爱护。


第1版(要闻)
专栏:人物介绍

  康斯坦丁内斯库总统
今起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罗马尼亚总统埃米尔·康斯坦丁内斯库将于9月8日至12日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康斯坦丁内斯库1939年11月19日生于蒂吉纳市,1960年毕业于布加勒斯特大学法律系。1961年他又回到母校攻读地质、地理学。1966年毕业后,他先后在布加勒斯特大学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等职。1979年他获地质学博土学位,成为一名矿物学专家。1990年康斯坦丁内斯库当选为布加勒斯特大学副校长,1992年他又被推选为该校校长,并任罗马尼亚全国大学校长委员会主席。
1992年底,康斯坦丁内斯库当选为罗马尼亚民主协议会主席。1996年11月罗马尼亚举行总统选举,康斯坦丁内斯库作为民主协议会的总统候选人参加选举,并当选为总统。
康斯坦丁内斯库的夫人是一位法律顾问,他们膝下有一儿一女。(新华社发)(附图片)
康斯坦丁内斯库


第1版(要闻)
专栏:展示新成就迎接十五大成就篇

  为人民奉献最好的精神食粮
——党的十四大以来“以优秀作品鼓舞人”成就综述
本报记者新华社记者
“一个伟大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会有文艺的发展和繁荣相伴随。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五年来,文艺创作的实践再一次生动地证明了江泽民总书记的这个科学论断。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文艺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文艺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并寄予厚望。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广大作家、艺术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努力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五年来,文学艺术各门类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作品,文艺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文艺百花园里,电影、电视剧、舞台艺术、文学创作,各显风采,令人瞩目。
回首五年,我国电影创作经历了一条充满探索、也包含丰收喜悦的追求精品之路。这条路上,凝聚着广大电影工作者的心血和汗水。
这里,我们首先看到了银幕上高奏起时代的主旋律,铸造着民族之魂。谈起这点,应该首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以它所特有的大气势、大手笔,形成了中国影坛独具特色的一幅绚丽画卷。从《重庆谈判》、《刘少奇的四十四天》到《大转折》、《大进军》等精品力作,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正以它那激动人心的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实践着“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光荣使命。
一部中华民族史的深沉、曲折和壮烈,曾引发几代电影工作者的创作激情。《红河谷》不仅以恢宏的场面、磅礴的气势、跌宕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西藏的壮丽风光、人文景观,更展现了藏汉人民同仇敌忾,抵御外侵的不屈不挠精神。《鸦片战争》同样以大气势、大手笔,用历史为今天的观众谱写了一曲撼人心魄的爱国主义之歌。
时代需要英雄,人民呼唤英雄。以《蒋筑英》、《炮兵少校》、《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为代表的一批影片焕发出熠熠光彩,共同谱写着当今时代的英雄交响曲。
“提倡多样化,讴歌真善美”的原则贯彻在电影创作的始终。一大批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手法上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作品相继问世。其中,关注现实、反映现实的影片如《凤凰琴》、《被告山杠爷》、《留村察看》、《夫唱妻和》、《股疯》、《安居》、《赢家》等等,不仅在题材开掘、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表现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少年儿童题材的创作一直为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所关心。在过去的五年间,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儿童影片也涌现了一批贴近生活、富有儿童个性特色的精彩之作,如《孙文少年行》、《男孩女孩》、《我也有爸爸》等等。这五年中,我国美术片、科教片和新闻纪录片也获得了好收成,大大丰富了我国电影艺术画廊。
党的十四大以来,电视剧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树立精品意识,辛勤耕耘,制作了大量优秀的、深受群众喜爱的电视剧作品,极大地丰富了电视屏幕。五年间共生产电视剧约3万多集。中央电视台每年选用1800集左右,其中300集左右的精品力作在第一套节目晚上黄金时间播出,受到观众欢迎。中国观众主要看海外电视剧的局面已成为过去,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
我国电视剧创作与生产成就显著,成为文艺百花园中鲜艳夺目的奇葩。五年来,和文艺其他门类一样,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反映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创作成绩卓著,如《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周恩来在大连》、《叶剑英》、《青年聂荣臻》、《邓颖超和她的妈妈》、《大渡桥横铁索寒》、《遵义会议》、《豫东之战》、《喋血四平》等等,这些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情满珠江》、《沟里人》、《英雄无悔》、《西部警察》、《苍天在上》、《咱爸咱妈》、《香港的故事》、《大漠丰碑》、《儿女情长》、《车间主任》、《林则徐》等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备受观众青睐和称赞。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大型历史电视剧的问世,更进一步显示出电视剧创作队伍正在实践中成长、壮大起来。《唐明皇》、《三国演义》、《武则天》、《弘一大师》、《东周列国(春秋篇)》等,将我国历史剧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其思想内容与艺术造诣都有突破。这些历史电视剧不仅受到中国观众欢迎,而且走入海外市场。
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国的舞台艺术也呈现出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在话剧、戏曲、歌剧、舞剧、儿童剧、音乐和曲艺杂技等各门类的艺术舞台上,艺术工作者以极大的创作热情和辛勤劳动努力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尽情地讴歌催人奋进的时代精神。
据有关部门介绍,每年创作出数以千计的各类新(节)剧目,演出共达数十万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显示了舞台艺术创作的生机与活力。从文化部设立的专业舞台表演艺术的“文华奖”几年的评选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优秀的剧(节)目达到相当的数量。这里有直面当代生活,抒写时代精神的戏曲《高高的炼塔》、《明月照母心》、《山歌情》、《榨油坊风情》、《清风歌》、《三醉酒》、《红果红了》、《山杠爷》、《未了情》;话剧《大桥》、《同船过渡》、《孔繁森》、《地质师》、《热血甘泉》;儿童剧《托起明天的太阳》、《一二三,起步走》、《远山的花朵》等;有表现厚重的历史画卷、弘扬民族精神的歌舞剧《苍原》、《张骞》、《马可·波罗》、《党的女儿》、《芦花白·木棉红》、《黄河水长流》;话剧《天下第一楼》、《死水微澜》、《商鞅》;戏曲《山歌情》、《歌王》等。纵观这些年来出现的舞台艺术作品,还不难发现一些剧(节)目不仅展示了深刻的社会生活底蕴,而且在艺术表现力上有了较高的追求。如歌舞剧《土里巴人》、《黄河儿女情》,舞剧《阿诗玛》、《月牙五更》、《边城》,戏曲《曹操与杨修》、《狸猫换太子》、《西厢记》等,作品内涵深刻,形式清新,有着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品位。
作为社会主义文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创作,也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几年里,我们高兴地看到,老一代作家焕发了创作青春,中青年文艺人才不断涌现,形成了一支强劲且具有创作潜力的文艺创作队伍;文学创作从风格、流派之多到体裁、题材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文学作品从数量到质量都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长篇小说作为文学创作中的“拳头产品”,近年来的创作空前活跃。1992年,我国出版长篇小说数量达373部,以后逐年增多,到1996年已有850多部。特别令人兴奋的是一批长篇小说在社会上引起了普遍关注。《人间正道》、《车间主任》、《苍天在上》、《南方有嘉木》等等。这些作品的基本特点是面向时代,贴近生活,热情讴歌人民为创造自己新生活的奋斗历程,努力塑造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英雄形象和新的人物,在艺术上有所创新。中短篇小说近几年创作实绩显著。从数量上看,每年问世的中篇小说达千余部,短篇小说上万篇。其中《分享艰难》、《大厂》、《年前年后》、《大雪无乡》等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这些作品无论在对现实生活的开掘,还是在主题的深化和艺术探索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儿童文学在党中央和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下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9家专业出版社、3000多种少儿报刊每年推出长篇小说约40余种,中短篇小说集50余部。《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花季·雨季》、《我要做个好孩子》等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报告文学创作每年发表约300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近20部。长篇报告文学《张家港人》、《高原雪魂——孔繁森》、《大国长剑》、《世纪预言》、《中国院士》、《东部热土》等堪称力作。诗歌创作每年约有4万余首发表,近2000种诗集出版。《邓小平》、《一个星座、一座城市和一个民族的盛大节日》、《一九九七——等你百年》、《世纪之歌》、《中国人,不跪的人》等作品主题深刻,气势恢宏,格调高昂,激情饱满,为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气,受到广泛好评。
回顾和总结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文学艺术创作的可喜成就,人们可以看出,我们的社会文艺事业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命运、同兴旺、同发展的,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相伴随的,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足进步联系在一起的。
党的十五大即将召开,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以创作实绩向十五大献上了一份厚礼,这是值得自豪的。我们的作家、艺术家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文艺创作与伟大时代相称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党的十五大将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我们的广大作家、艺术家深知自己担负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我们深信,伴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辉煌胜利,广大作家、艺术家会进一步施展聪明才智,谱写出更多更好无愧于伟大时代和中华民族催人奋进的宏伟篇章。


第1版(要闻)
专栏:

  把最优秀的人才选出来把干事业的干部用起来
晋中地区任用干部实行民主推荐
本报太原9月7日电记者刘伟、阎晓明报道:山西省晋中地委明确规定,提拔任用干部无论数量多少、职务高低,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推荐名次未在前五名的不提拔,政绩不突出的不重用,群众不拥护的坚决不用。
晋中地委、行署认识到,干部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从1995年开始,他们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把民主推荐当做干部工作的一项硬性规定,任何人都不得违反。两年多来,他们先后组织进行了5次全地区的民主推荐领导干部活动,参加推荐者达9700多人次,地委从推荐出的368名后备干部中使用了254人。今年3月干部调整时,由正科级提拔到副县级的29名干部中,民主推荐票在前三名的就占79%。
工作是面镜,人心是杆秤,群众公认并在本职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决非平庸之辈,干部群众不赞成、不信任的干部很难说是好干部。良好的干部任用机制确定了好的用人导向。这种导向使得干活的人多了,跑官的人少了,基层干部提拔的机会也多了。左权县委书记原本是地委考虑的县长人选,但民主推荐票数第一,因而决定其直接担任县委书记。某县委一副书记,多次通过上面关系,给地委打招呼提拔提拔。但在考核中,他的优秀票数倒数第一,不称职票数第一,因此地委对他的工作做了适当调整。两年多时间,新提拔的县委书记、县长大都有在县市任职的经历,地委还从乡镇干部中选拔了34人进入县处级班子。这样一来,不少青年干部争着下基层锻炼,以前往乡镇派干部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由于实行了民主推荐干部,大大推进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经过几年努力,晋中地区乡以上领导班子初步形成以中青年干部为主体的合理的年龄梯次结构。县委书记平均年龄44.8岁,县(市)长平均年龄43岁,平遥县委书记任职时仅33岁。通过几次大的民主推荐活动,发现和储备了200多名有培养前途的后备干部。地委、行署的领导对青年干部说,认识不认识地委领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群众是否认可你,看你的活儿干得怎么样。
良好的干部机制运作,使跑官、要官、买官失去了市场。地委书记范堆相对记者说,“我不敢说晋中地区已完全杜绝了跑官要官,但至少可以讲,在我们这里跑也没用。良好制度在起作用,对上对下都好交待”。有一次,一位老干部找到地委书记说情,让提拔某个干部。范堆相拿出地区领导都有的干部考核册说,地委规定民主推荐进前五名才考虑提拔,你说的这个人连前十名都没进,我怎么提?晋中许多干部讲,在我们这里,只需埋头干活,不用走后门。这几年,晋中地区提拔了200多名县处级干部,几乎没有跑的、要的。
近年来,晋中地区干部队伍保持了高昂的工作热情,创造出集中精力抓经济、一门心思干事业的生动局面。该地区的经济工作,连续三年在山西省25项综合指标考核中名列前两名,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亦名列山西省前茅。


第1版(要闻)
专栏:特邀代表访谈录

  老将军的“难了”之事
——访十五大特邀代表萧克
本报记者张严
十五大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萧克将军。萧老坐在藤椅上,手摇羽扇,声音洪亮:“我年近九十,仍能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党的十五大,和其他代表一道讨论党和国家的大事,感到很高兴。”
1985年底,萧老从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时,曾作诗自叹:“既感事太多,尤叹时间少。虽老不知疲,愈老愈难了。”为了做完“难了”之事,萧老只争朝夕。他首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起草于战争年代、历时51年、曾遭到两次批判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部被称为“中国的《铁流》”的著作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几年来,萧老还先后出版了《萧克诗稿》、《朱毛红军侧记》、《萧克回忆录》。
近年来,萧老把主要精力投在中华文化的整理、出版事业上。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的萧老,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将帅风范,指挥着重大文化战役——编撰十典百卷巨著《中华文化通志》。为确保《中华文化通志》的质量,萧老指示办公室在《人民日报》上刊登招标通告,选聘了近200名专家、学者为撰稿人。萧老还不顾年事已高和旅途劳顿,亲自前往广州、成都、西安、武汉等地,检查《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秦陇文化》等各志的编撰情况,并给予指导帮助。目前,《中华文化通志》编撰工作已接近尾声,明春可付梓。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临别,萧老对记者说:“十五大以后,我们的事业将全面向新世纪推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认真抓好党的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扎实实搞好经济建设,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党代表风采录

  缉毒队长黄仲权
——再擎利剑斩毒魔
本报记者张帆
黄仲权几乎是一个没有节假日的人,当记者从昆明驱车500多公里赶到广南县公安局找到他时,他刚下乡回来。
今年54岁的黄仲权是目前云南省缉毒战线上年龄最大的缉毒队长。这位敦实、憨厚的壮家汉子,1986年以来,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努力奋战,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共破案300多起,抓获罪犯400多人。黄仲权曾多次被评为省、州的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1994年又荣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的光荣称号。
今年4月缉毒专项斗争打响后,黄仲权和他的战友们一直往返于城乡之间,了解贩毒的动向,警惕着车站、旅社、公路边出现的蛛丝马迹;研究毒贩最新的贩毒手段、运输方式。4月至6月,他们一举端掉吸毒窝点6个,抓获吸毒、贩毒者25名,又收缴了一批毒品。
当上十五大代表的黄仲权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说:“毒品这个祸害必须要从根本上铲除,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一定有能力做到这一点。作为一名有着32年党龄的老党员,我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拼着这把老骨头,为缉毒事业再做点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藏又是丰收年
西藏自治区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科技投入,为夺取农业全面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年迎来了连续第十个丰收年。图为曲水县其努乡农民正在收摘油菜子。 本报记者 王霞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