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波黑局势
山雨欲来变幻莫测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
近一个星期以来,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局势急剧恶化,有关各方采取了一系列关乎全局的重大行动。8月22日,普拉夫希奇总统重申拒绝接受宪法法院有关解散议会违宪的裁决,并任命了新的内务部长。由帕莱强硬派控制的政府立即宣布普拉夫希奇的任命无效,同时彻底断绝同总统机构的一切关系。8月30日,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最高国防委员会指控普拉夫希奇粗暴践踏法律、发动政变夺权。声明威胁说,如果总统继续恣意妄为,最高国防委员会将削夺其塞族武装力量总司令的权力。可以说,波黑塞族对立双方的矛盾已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部力量干预,很难想象它们能够一起正常地行使国家权力。
随着波黑塞族双重政权对抗的局面加剧,美国等西方大国进一步介入了这场内讧。8月28日,驻波黑多国稳定部队再次动用武力抢占布尔奇科等市的警察局。当地塞族居民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同稳定部队士兵发生直接冲突,双方均有人员受伤。这是自1995年底代顿协议签署以来波黑塞族人同国外武装力量发生的最为严重的一次对抗。事后美国等西方大国和北约震惊之余发出极为强硬的信号:帕莱政权蓄意制造的混乱和暴力不会得到宽容,必要时身处前线的多国稳定部队指挥官有权下令动用武力自卫。美国官方人士及公众舆论甚至将帕莱强硬派称为法西斯分子。这一系列充满火药味的表态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印象:波黑塞族政局危机正在发生微妙变化;美欧大国从幕后走上前台,今后真正对抗的已不再是普拉夫希奇代表的温和派同据守帕莱的强硬派,美国与“卡拉季奇及其追随者”之间的较量将成为左右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局势发展的主线。
伴随着上述急剧变化,波黑外部力量的协调磋商活动颇为活跃。北约、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五国联络小组关于波黑问题的会议接二连三,西方大国的外交官频频互访并不断到莫斯科和贝尔格莱德做工作。种种迹象表明,处于夏秋之交的波黑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动荡和摊牌正在酝酿之中。
美国在波黑发起新的攻势并非偶然。近两年来,落实代顿协议的工作进展缓慢,和平进程一波三折。虽然波黑三个民族的共同权力机构早已建立,代顿协议的大部分硬性指标亦已完成,但波黑和平依旧十分脆弱,以至于数万人的多国稳定部队迟迟无法撤出。一些西方舆论评论说,美欧大国不幸陷入了波黑泥淖,难以想象它们如何从这块是非之地脱身。实现波黑和平是克林顿在第一任总统任期期间取得的一项重大外交成就,为了加强自己的声誉,同时也为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有所作为创造条件,克林顿必须巩固在波黑取得的外交胜利。另外,一万多美国士兵不可能无限期地驻扎在波黑,如果将来因为多国稳定部队撤出而爆发一场新的战争,不仅将破坏美国及北约的声望,也将冲击巴尔干乃至整个欧洲的安全结构。正是这一系列原因使波黑再次成为克林顿总统急迫的外交课题。在美国看来,以卡拉季奇为首的塞族强硬派政权是波黑和平的最大的威胁。今年7月初,普拉夫希奇同帕莱政权公开对立,为美国打击塞族强硬派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美国在波黑塞族政权危机中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全力扶植以普拉夫希奇为代表的温和派,毫不留情地(包括有限度地使用武力)打击帕莱政权。美国认为,军队、警察和广播电视是帕莱“专制体制”的三根支柱,将其砍掉便可使帕莱丧失对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大部分地区的控制。美国近来动用多国稳定部队帮助普拉夫希奇抢占警察局、破坏塞族广播电视网络均为在此方面采取的现实步骤。另外,美国还希望通过提前举行议会选举来剥夺帕莱政权的合法性。
帕莱政权虽然处境十分艰难,但并不肯束手被擒,它日前通过组织布尔奇科等地的老百姓同多国稳定部队对抗显示自己的实力。为了生存,帕莱似乎只能同美国继续对抗下去。美国因为担心在波黑流血一直没有采取行动武力捉拿卡拉季奇,此次是否会放手打破帕莱近乎绝望的抵抗?双方是否会在僵持中达成某种暂时妥协?这一切就仿佛波黑崎岖的山路一样充满了问号。
南斯拉夫再一次受到了波黑局势的困扰。美国特使频频访问贝尔格莱德,要求米洛舍维奇总统明确支持普拉夫希奇,帮助西方向帕莱施加压力。德国外长金克尔也代表欧盟致函米洛舍维奇,声称欧盟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前景取决于后者在波黑塞族政权危机中的态度。作为代顿协议的保障者,南斯拉夫有义务支持波黑和平,而且如果波黑再度爆发战争,南将陷入十分不利的境地。从另一方面看,保持对波黑塞族的影响力是南斯拉夫手中一张十分珍贵的“外交牌”,失去这一影响力南外交回旋余地将大为缩小,在同西方大国打交道时的“分量”也将下降。因此南斯拉夫目前在波黑塞族危机问题上的立场是和平解决纷争、主张同时提前举行议会和总统选举。
提前举行选举是和平解决此次危机的唯一手段,也是波黑塞族各方及国际社会的共同主张。不过,普拉夫希奇和西方只同意提前举行议会选举。其实,问题的实质已远远不是围绕选举内容的争执。帕莱政权即使在大选中再度获胜,普拉夫希奇及西方大国也不会与其合作;帕莱政权控制着塞族警察和军队,如选举失败也未必会轻易交出手中的权力。波黑问题向来变幻莫测,此际再度山雨欲来,人们普遍不愿对此次危机的结局作出预测,不过有一点似乎是清楚的: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正酝酿着一次大的变动,一种必然带有悲剧色彩的变动。
(本报贝尔格莱德9月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圣卢西亚副总理举行午宴
庆祝圣中两国建交
中国驻圣卢西亚大使馆正式开馆
本报卡斯特里(圣卢西亚)9月1日电记者何洪泽报道:圣卢西亚政府副总理米歇尔今天在檀香木海滨饭店为庆祝圣中建交的午宴上发表讲话,表示圣政府承认一个中国,这是符合逻辑的结论,符合当代历史潮流。
米歇尔首先致词时说,我们只承认一个中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因此,与中国建交是符合逻辑的结论,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世界上159个国家都是这样做的。我们采取的是与联合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同的立场。
陪同出席午宴的圣外交和国际贸易部长奥德伦还谈到与中国建交的三点理由。第一是合法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唯一合法的代表中国的政府。第二是主权问题。承认中国的主权,就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整个中国。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整体,台湾只是一个部分。第三,圣卢西亚尊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尊重联合国的决议。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和中国驻圣卢西亚大使馆临时代办顾品锷等应邀参加了午宴。
圣卢西亚独立后,曾与台湾当局保持“外交关系”。今年5月,圣卢西亚工党执政后,纠正了不正常的做法,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
新华社卡斯特里(圣卢西亚)9月1日电(记者周锡生)中国驻圣卢西亚大使馆9月1日在这里正式开始工作。
中圣两国政府当天早些时候在圣卢西亚首都卡斯特里正式签署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签字仪式后,中国驻圣卢西亚大使馆临时代办顾品锷前往圣卢西亚外交部,向外交和国际贸易部长奥德伦递交了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签发的临时代办介绍信。
奥德伦对中国大使馆在圣中两国建交后立即开始工作感到高兴,对顾品锷代办的到来表示欢迎。他说,圣卢西亚政府和人民以及他本人愿为中国驻圣使馆的工作尽可能提供各种方便。
代表中国政府专程前来卡斯特里签署中圣建交联合公报的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在签字仪式后拜会了奥德伦外长,双方进行了愉快的交谈。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中圣友好谱新篇
本报特派记者何洪泽
圣卢西亚,东加勒比海上一个美丽的岛国。蓝天白云之下,青山翠绿欲滴,细浪轻拍软沙。天赐的自然美景,宜人的热带海岛气候,使它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9月1日,景色如画的皇家圣卢西亚大旅馆前第一次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它标志着圣卢西亚和中国的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这一天,中圣两国正式建立了大使级的外交关系。
中圣两国虽然相隔遥远,但都是发展中国家,有相似的历史遭遇。中国人民同情和关注圣卢西亚人民摆脱殖民统治的斗争。1979年,圣卢西亚独立,我国政府致电祝贺,宣布承认其独立,并派大使出席圣独立庆典,以后双方经贸、民间友好往来不断。1995年圣卢西亚遭受风灾,我红十字会即向圣捐赠救灾款项。这些事例表明,中圣友好有坚实的基础,随历史发展而不断加强。中圣今日建交,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两国人民愿望和根本利益,也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的事。
我们从一踏上圣卢西亚的土地起,就感受到当地人民对中国的友好与热情。我们时间紧迫,来不及事先申请签证,圣有关部门破例在机场给我们落地签证。我们在首都卡斯特里迷了路,警察开警车给我们带路,一直指引到我们走上去旅馆的方向。圣卢西亚政府对中圣建交活动的重视,更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上午,中圣建交签字仪式,在首都最新的国家保险公司大楼举行。副总理米歇尔和政府部门领导人参加。中午,米歇尔副总理在当地最好的檀香木海滨饭店举行庆祝午宴,特别邀请了英、法、委内瑞拉等与圣关系最密切的国家大使。农业部长、文化部长等内阁主要成员出席。晚上,奥德伦外长和秦华孙大使又共同在皇家圣卢西亚大旅馆举行盛大招待会,包括议长、最高法官在内的各界人士100多人前来庆贺。如此隆重的庆祝活动,如此多圣卢西亚领导人参加,这在圣与其他国家建交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圣卢西亚领导人对圣中建交给予很高的评价。副总理米歇尔对本报记者说,圣中建交是两国关系新的一页。中国是一个有伟大历史的国家。中国在过去十几年中发展很快,我们能从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学到很多东西。他表示未来两国会很好合作,关系将有更大发展。
始终主持中圣建交工作的中方代表、秦华孙大使谈到中圣建交的重要意义时说,这不仅关系中圣两国,并对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关系也有很大推动作用。中国是从世界战略全局和面向21世纪的高度看待这一关系的。他表示相信,中圣建交必将大大促进两国的全面合作,有利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共同前进。
中圣两国一建交,就走上了友好关系的快车道。奥德伦外长在庆祝会上宣布,他第二天就将应邀访华。而中国援助圣卢西亚项目考察组也将在三四天后到达。这些访问和交流有力地说明了中圣友好合作的新篇章是非常美好,非常富有成果的。中圣两国人民为此而感到高兴。(本报卡斯特里9月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墨总统发表政府工作报告
强调拒绝任何形式外来干涉
本报墨西哥城9月1日电记者张仓吉报道:墨西哥总统埃内斯托·塞迪略今天在向议会作第三次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说,“墨西哥只能由墨西哥人民自己管理,我们决不接受任何外来干涉。”
他说,“同样,我们坚决反对那些违反国际法、带有治外法权性质的外国法律”。
关于国际反毒斗争,塞迪略说,所有反毒协定和行动都必须以尊重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管辖权为前提。墨西哥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建设性的合作,而不是无意义的指责,国际反毒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在谈到国内经济形势时,塞迪略指出,由于全体人民的努力,克服经济危机和恢复经济两大任务已经完成,墨西哥经济正走向持续增长。他说,墨经济从1996年开始复苏,在当年增长5.1%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又比去年同期增长7%。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塞迪略在报告中承认,目前墨西哥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恢复到经济危机前的水平。他认为,只有提高国内储蓄率,避免过分依赖外资,增加生产投入,才能逐步恢复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6版(国际)
专栏:环球扫描

  世界军火贸易面面观
本报记者严正
  二、俄谋东山再起西欧力争地盘
原苏联曾是世界头号武器出口国。在整个80年代,它在世界军火贸易中所占的份额达到1/3以上,俄罗斯又在其中占了主要部分。苏联解体后,俄的武器出口额连年大幅度下降,到1993年,降至12亿美元,是世界军火贸易总额的2.6%,或是美国出口额的3.6%。
导致俄武器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随着冷战结束,世界军火市场本身萎缩;其二是,原苏武器出口半数以上销往东欧国家,东欧剧变、华约解散后,这些国家陆续转购北约武器。由于财政困难,俄大大减少和取消了为外国买主购买俄武器而提供的低息信贷、无偿援助,从而使它失去了许多传统客户。而联合国对俄的某些传统客户如南斯拉夫、利比亚、伊拉克等国的禁运,迫使俄中断了对10多个国家的武器出口。另外,俄政局不稳、持续不断的经济危机致使零部件供应经常中断,以及海湾战争中俄武器在伊拉克手中蒙受的“耻辱性失败”,也动摇了外国买主对俄武器的信任。为了扭转局面,俄从1993年开始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以实现争夺武器市场的战略目标,其中包括:
改革出口管理体制。俄废除了原来由10多个部门负责武器出口的权限,建立由总统、政府和大型国有公司三级负责,实际上由国家直接控制的统一管理机制,并根据叶利钦总统的命令,于1993年11月成立了俄武器和技术兵器进出口公司,全权负责军火出口的具体业务。该公司在财产管理、选择经营方式等方面拥有很大自主权,每年完成全俄98%的军火出口。今年2月该公司开始实施新的武器出口战略计划,它针对世界各地区的需求情况和俄各类军工产品的竞争力,提出一系列专项计划,其目标是使俄短期内在武器出口方面赶上第一大国美国。
改变出口原则,即从政治和战略考虑转向经济考虑。苏联时期,他们只向意识形态接近或“传统友好”的国家出售武器,而且不少武器以赠送或信贷方式提供。如今出口武器除部分用于抵消外债外,其余均按商业原则进行,不论其国别、地区和武器种类如何,只要支付硬通货,就连竞争对手美、英、法等国也可从俄购买命中率比“爱国者”导弹还高的S—300W反导弹系统。俄以这种原则巩固老客户,寻找新客户,全方位开拓军火市场。它目前已向世界各洲57个国家出口武器,并在其中30多个国家开设了办事处,还闯进了韩国等一直由美国垄断的军火市场。去年8月,韩国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俄制武器。
采取灵活多样的促销方式。俄除了进行直接的武器销售外,还采取租赁、联合生产、改进旧设备、设立培训中心、转让武器生产技术以及其它长期合作方式,还常常连同武器出口配套侦察设备、控制及通信设备,以增强武器出口能力。
俄罗斯东山再起的努力,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据俄统计,1995年,俄武器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3亿美元,在世界军火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上升至13.4%,排名第二。1996年,其出口额又增至35亿美元。
尽管俄军工企业面临资金短缺、人才流失、军转民及开工不足等困难,但由于俄继承了原苏联军工综合体70%的骨干企业,武器的研制和生产能力仍然很强。俄许多武器系统在技术性能上比国外同类产品先进,个别指标方面甚至领先好几年,而且价格便宜,颇具竞争力,某些国际舆论据此预测,经过数年后,俄在武器出口方面赶上美国,并不一定是句“空话”。
目前英、法、德、意等北约欧洲成员国的武器出口额比80年代有所下降,但所占比例与80年代相近,仍为1/4以上。其中英国得利于海湾战争,一些中东国家的大量采购,使它在1993年的军火出口额达到82亿美元,当时是全球第二,去年为48亿美元。法、德、意等国紧随其后,年均军火出口额为10亿美元左右。这些国家都在采取积极措施,以巩固和扩大其军火市场上的“一席之地”。例如,英国政府明确表示,将继续推动本国的军火出口。它制定的军品出口新战略提出,到2000年其出口额力争达到世界军火贸易总额的22%。法国也扬言要大量增加武器出口。它在自己的军品出口“战略计划”中确定了优先目标及实施手段。德国政府则采取鼓励国内军工企业同外国公司合作建立军工集团的办法,以绕过本国法律对出口军火的限制。它们都在加紧研制新一代武器系统,以增加出口竞争能力。此外,南非、以色列、乌克兰、捷克、波兰、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军品生产国,也开始跻身于军火市场上的竞争。(中)


第6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强调重视发展俄德关系
新华社莫斯科9月1日电(记者房印婉)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日在会见来访的德国总统赫尔佐克时说,俄德关系在俄对外关系中居于“优先中的优先”地位。
据此间新闻媒体报道,叶利钦在会见后向新闻界表示,双方在会谈中讨论了发展两国关系问题,其中包括旅俄德国人等问题。叶利钦说,他同赫尔佐克在双方涉及的所有问题上都取得了一致意见,“俄德之间不存在难以解决的严重问题”,两国关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他说,他准备邀请德国总理于今年秋天访俄。
赫尔佐克于8月31日抵莫斯科,开始对俄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访问期间,他还将同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举行会谈,会见俄议会领导人、实业界及科技、文化界人士。赫尔佐克与俄方的会谈将涉及俄与北约关系及建立欧洲新安全体系等问题,重点是俄罗斯同德国以及整个欧盟的合作,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合作。
这是德国统一后德国总统首次对俄进行国事访问。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呼吁国际社会尊重波黑塞族意愿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9月1日电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1日在贝尔格莱德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在尊重波黑塞族公民意愿的前提下,以不偏不倚的公正立场帮助解决波黑塞族共和国当前的政治危机。据报道,米洛舍维奇是在会见来访的俄副外长阿法纳西耶夫斯基时作上述表示的。
他认为,政治解决是摆脱波黑塞族共和国当前危机唯一可行的办法,维护波黑塞族共和国并帮助其发展经济符合波黑塞族的利益。


第6版(国际)
专栏:

  马哈蒂尔发表书面讲话指出
东盟前途取决于合作和力量
新华社雅加达9月2日电据安塔拉通讯社今天报道,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9月1日在印尼巴厘岛发表的书面讲话中说,东盟的前途取决于其本身的合作和力量。
这份书面讲话是由马来西亚下议院议长查希尔在巴厘岛举行的东盟国家间议会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上宣读的。
马哈蒂尔说,东盟不允许其经济为别人所左右,因为那些人只是企图从东盟国家人民的困难中牟取利益。
马哈蒂尔指出,在技术和信息时代里,应当重新考虑东盟的传统思维方式,东盟应当优先考虑提出处理国际政治和贸易关系的新思维。
在谈到柬埔寨局势时,马哈蒂尔希望柬埔寨的局势尽早恢复正常,以便使东盟能致力于本地区的社会繁荣事业。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国家杜马主席会见霍英东
本报莫斯科9月1日电记者刘刚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今天会见了正在这里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气氛良好的谈话。
谢列兹尼奥夫首先对霍英东副主席访俄表示热烈欢迎。他说,目前俄中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蓬勃发展。去年是俄中关系丰收的一年,中国乔石委员长和李瑞环主席先后访俄,今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俄时在国家杜马发表演讲。叶利钦总统将于今秋访华。国家杜马正在考虑于年底或明年初派团访问中国。谢列兹尼奥夫说,国家杜马与中国全国人大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国家杜马成员经常访问中国,我们对这种关系感到非常满意。
霍英东在会见时说,中俄两国都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目前两国关系发展良好,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我们对此感到高兴。他转达了乔石委员长和李瑞环主席对谢列兹尼奥夫主席的问候。霍英东副主席应俄方的要求,介绍了香港回归祖国后的情况。他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香港回归两个月来,各方面情况良好,与祖国内地的关系更密切。”
同日,霍英东副主席还分别会晤了俄国家杜马副主席、俄工商协会主席尤里耶夫和俄国家杜马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卢金。双方对加强两国经济关系,包括发展俄罗斯与香港的经贸关系,开展合作等有关问题交换了意见。
霍英东将于今晚结束对俄的正式友好访问,离莫斯科回国。


第6版(国际)
专栏:

  桥本首相访华前强调
发展日中关系极其重要
新华社东京9月2日电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今天强调,“日中关系的稳定与发展对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都极其重要”。
桥本是在他访华前夕接受中国新闻媒体采访时说这番话的。桥本说,今年是日中邦交正常化25周年,明年是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是进一步发展日中关系的好时机。
桥本表示,他“要以这次访华为契机,回顾过去25年日中关系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就面向新时代应有的日中关系同中国领导人坦率地交换意见,在广泛的领域促进日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桥本认为,日中“两国间有一段不幸的过去,现在也有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他认为,要超越这些障碍,发展面向未来的日中关系。他还提出,要加深日中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互相理解,培育信赖关系。桥本表示,日本今后不仅在双边问题上,而且在亚太乃至世界问题方面将积极同中国进行合作。


第6版(国际)
专栏:

  加蓬总统提出解决刚果危机新建议
刚果危机国际调解委员会主席、加蓬总统邦戈1日晚就解决刚果危机问题提出新建议,其主要内容是在刚果政府中增设副总统和安全、财政等方面的新职位。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警方逮捕8名巴农民
以色列警方和安全部队1日在约旦河谷地区逮捕了8名静坐示威的巴勒斯坦农民。据报道,几百名巴勒斯坦农民1日下午在约旦河谷的法拉农业试验站举行静坐示威,抗议犹太定居者8月31日对试验站的袭击。


第6版(国际)
专栏:

  摩首相认为西撒谈判有进展
摩洛哥首相兼外交和合作大臣菲拉利8月30日表示,摩洛哥政府与西撒哈拉波利萨里奥阵线(西撒人阵)最近在里斯本举行的直接谈判取得了“切实的进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呼吁土伊为解决库尔德问题对话
在伊拉克军队对其北部库尔德人居住区采取军事行动1周年之际,伊拉克官方报纸《共和国报》8月31日发表社论,呼吁土耳其和伊朗与伊拉克进行对话,以最终和平解决库尔德问题。(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意限期遣返阿尔巴尼亚难民
意大利总理普罗迪1日签署法令,限令把滞留在意大利的约1.6万阿尔巴尼亚难民于11月30日前分批遣返回国。意政府曾作出决定,阿难民在意居留的期限只能到今年8月31日。后因阿尔巴尼亚新政府的要求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意政府才作出了上述决定。(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在日本东京,有一个不大的京剧爱好者组织——京剧研究会。15名成员都是普普通通的日本人。他们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是对中国京剧的迷恋使他们聚集在一起。京剧研究会成立于1982年,曾于1992年和1994年两次赴中国北京、上海、西安等地访问演出,受到各方好评。
图为该研究会成员在东京演出京剧传统戏《虹霓关》。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