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2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思想切莫懒惰
——关于思想的漫谈之二
孙宏俊
一个人形体上的懒惰很容易表现出来,也很容易招致批评。比如,早上起来不洗脸,晚上一双臭脚就上床,一连几个工作日无所事事,夫人要讲,同事要讲,自己也觉得不光彩。可思想上的懒惰就不同了。它不那么容易被发现,也常常被遮掩,有些时候还会给懒惰的人带来好处。因此,改正起来就越加地难。思想懒惰的表现形式很多,若归结起来,就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思想懒惰,工作不可能做好。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新的事物不断出现。要做好工作,就必须时时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仔细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懒惰的人,既不刻苦学习和钻研理论,又不深入掌握和分析实际情况,对工作敷衍了事,混一天算一天。真要遇到一点新情况、新问题,很难有什么独立见解,要么是搬出肚子里的那点旧货,生搬硬套地弄出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来应付,要么就是一推六二五,不闻不问。思想懒惰,工作上没有新点子,心思就不往正经地方使,嘁嘁喳喳,搬弄是非。一般群众倒也罢,如果真有个把领导也是这个样子,麻烦就大了,不仅工作上会处于低水平状态,而且还可能造成一种不好的风气,使思想刻苦,积极进取的人得不到鼓励和赞扬,而思想懒惰、无所用心的人却很吃得开。这对改革开放的大局十分不利。
思想懒惰,道德修养就差,不正之风就容易盛行。联系实际观察一些现象就会发现,一些党员干部犯错误,包括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常常是同思想上的懒惰密切相关的。思想懒惰,不读书,不学习,头脑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知之甚少,而小道上、酒桌上流行的不健康东西却熟悉得很,个人主义自然要膨胀起来;思想懒惰,不修养,不实践,头脑里党的优良作风位置不突出,而没落阶级的价值观、世界观却挥之不去,真善美、假恶丑自然分辨不清。思想懒惰,不自重,不自省,对自己的世界观很少动脑筋检测,在物欲的诱惑面前不辨西东,自然会放纵自己,情操呀、理想呀根本无从谈起。思想懒惰,精神境界就低下,想问题、办事情除了自己那点私利就不再有其他,干了一点事情就觉得了不起,要待遇,要地位,以至于明目张胆地伸手要官。思想懒惰是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的根源之一。
思想懒惰,理论水平就低,政治上就要迷失方向。理论绝对不会自发地在人的脑袋里生长。孟子曰:“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政治上的成熟是以理论上的成熟为基础的。思想懒惰,就很难正确地理解和对待改革开放,正确地理解和对待中央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产生这样那样的偏见,甚至是误解和曲解。思想懒惰,就必然缺乏基本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糊里糊涂,随波逐流,甚至难以划清一些重大问题的界限,一不小心就成为人家的俘虏。思想懒惰,也很难保持党性的纯洁,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群众观点,党的政治纪律、组织原则等,脑袋里根本没有这些概念,或者概念模糊。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政治上能不迷失方向,走到邪路上去吗?
除了生存需要的质量和档次不同以外,人和动物的区别在哪里?唯有思想。东晋人王嘉《拾遗记》中的一句话有点分量: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人有了思想才能制造工具,才能创造文化,才能如此天翻地覆地改变物质世界。人类的今天,也是无数的思想先驱者奋力探索,以文明战胜愚昧的结果。我们共产党人的先进性更集中表现在思想上,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共产党人才能无往而不胜。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就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告诉我们:“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他曾批评:“我们的思想懒汉不少”。思想刻苦,加强学习,自觉修养,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前提。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时刻牢记并身体力行。


第6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杨庆文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党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作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论断既揭示出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本质联系,又表明了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整体推进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以事实为根据,随着实际生活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100多年来,相继产生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在强调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同时,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辟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甚至扭曲的认识,说出了一系列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科学社会主义经过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胜利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也出现了失误和挫折,遇到了资本主义和新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所以,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取得政权以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是一个需要很好总结和探索的重大历史性课题。邓小平正是抓住这一历史性课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和现实经验,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创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根据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研究,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理论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要前提。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了20世纪以来世界形势的走势,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国际局势的新发展,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发展是核心的新判断,阐明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的时代要求。这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了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了内容丰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四新”归“一新”,就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第6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国有大中型企业抓管理,增效益,当前应突出抓好“两本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素质。所谓“两本管理”,指的是以人本管理为基础,大力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全面改进和加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两本管理”的实质是“两手抓”,即一手抓人,切实做好人的工作,千方百计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手抓物,切实抓好资本经营,抓住成本控制不放松,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曹新(北京)
中国是农业大国,又是农业弱国,农业在中国还是一个弱质产业。其弱不是在人少,而是在人多。重视农业、稳定农业的内涵,是要重视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的结构调整、农业的科技进步和农业的有效投入,而绝不是过去“大办”农业的含义,即千军万马、人山人海搞农业,也绝不是稳定不变的农业劳动者队伍。农村一切经济工作,都应朝这个方面努力。譬如发展农业产业化,不能单纯靠集结农户的剩余产品,而应该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流和重新配置,从而达到提高效益的目标。
——许国(安徽)
艰苦奋斗是我军创建、发展、壮大之本,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靠这种精神建设我们的军队。实践证明,艰苦奋斗可以出好风气,出凝聚力,出战斗力;艰苦奋斗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热爱部队,献身国防,尽职建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艰苦奋斗可以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激发广大官兵克服娇气、暮气、奢气,增强责任意识;艰苦奋斗能够密切官兵关系,增进内部团结,使官兵保持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艰苦奋斗可以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建军治军的政治素质和工作标准,努力把部队建设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能随时完成历史使命的精锐之师。
——潘瑞吉(江苏)
相当一部分失业、下岗职工的就业观念仍然十分陈旧。有的下岗失业后,消极等待企业“复苏”,依靠政府的救济,要求上级主管部门安排工作,缺乏主动创业、自我谋生的能力;有的仍然抱着“一全民、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的旧观念;有的择业挑挑拣拣,服务性工作不愿干,脏活累活不愿干,路远的单位不愿去,赚钱少的单位不愿去,管理严的单位不愿去,远远脱离了自身和社会的实际。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择业意识不改变、不更新,再就业工程就难以顺利实施。
——郑金良(湖北)
有社会分工就有职业责任,有职业责任就有道德规范。虽然职业道德在内容上带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但其核心内容是为人民服务思想,具体表现为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外在表现。我们不能以一时一事来判断一个人职业道德的优劣,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素质的人,其职业行为肯定是始终如一的。所以,在提倡、树立职业道德思想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从基础抓起。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才能从内心深处引发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感情,自觉地在行动上达到爱岗敬业。
——苏世昭(山西)
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是要确认个体是利益主体,它认可市场主体的求利性,但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运作义理是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原则,这就要求市场主体把求利与为他人和社会提供价值量相等的商品结合起来,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利益,这就从机制上促进了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内在统一,并不是损人利己,不是个人主义。所以,以损人利己为标志的个人主义与市场经济没有必然联系,与规范、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运作义理是相违背、相抵触的。
——唐永泽朱冬英(江苏)


第6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
金冲及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跨世纪的纲领性文件。报告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高度,高瞻远瞩,回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展望下世纪50年的发展前景,使全党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正如报告中所说:“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的时候,举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大家有一种共同的认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
20世纪中华民族奋起的历程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动荡剧变的世纪,又是空前发展进步的世纪。这100年,变化之巨大,发展之迅猛,超过了以往的几千年。对中国来说,这是中华民族从极度衰败、备受屈辱、国家濒临灭亡边缘,到奇迹般地重新站立起来、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的100年。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时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的,为中国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华民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在近代却落后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丧失独立的地位,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当翻开20世纪历史第一页时,展现在中国人面前的是一幅十分悲惨的图画——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中国。几乎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占领中国的首都北京,并把北京划分成各国的占领区,强迫悬挂他们的旗帜。这种极端屈辱的状况延续了整整一年,最后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告一段落。90年后,邓小平会见外国朋友时说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懂得外国侵略中国的历史。当我听到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决定要制裁中国,马上就联想到一九○○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历史。”可见这件事对中国人刺激之深。
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已处在千钧一发的关头。中国要生存,要独立,要发展,应该怎么办?在19世纪的下半个世纪里,中国人做过多次尝试:只搬用洋枪洋炮和某些近代工业技术的洋务运动很快就证明救不了中国;期望清朝政府自上而下地进行改革的戊戌变法这条路也走不通;义和团那种“扶清灭洋”的旧式反抗又失败了。于是,迫使中国人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革命正是为建设一个现代化国家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重新站立起来,是举世瞩目的大事。它的到来十分不易。十五大报告对这个过程作了精辟的概括:“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这三位伟大人物,是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中先进分子的最杰出代表。
“振兴中华”这个深深打动几代中国人心的响亮口号,是孙中山在1894年11月的兴中会宣言中最早喊出来的。为了把祖国从危难中拯救出来,近代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民族独立、民主和民生幸福。孙中山从近代中国面对的复杂社会现象中提纲挈领地提出这三个带根本性的目标,并且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它,从而在中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尽管他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完全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发生的。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使人们的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普遍高涨起来。这是一个新的起点。闸门一经打开,历史进步的洪流便不可阻挡地奔腾向前,中国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了。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但它没有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国家的情况仍在一天一天坏下去。中国的先进分子经历过极度的失望和苦闷,开始了新的求索,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个党一成立,就有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能够为中国人指明奋斗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另一个是它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着十分严密的组织,并且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有着巨大的力量源泉。这两个特点,是中国以往任何政党不曾有过的。
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关键,又是前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极其复杂艰难的任务。20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空前剧烈的大变动中。中国又是一个和任何西方国家不同的东方农业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无论发动革命还是进行建设,都遇到一个又一个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在书本上和别国经验中都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唯一的办法,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从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摸索出一条自己的路子来。除此以外,没有别的轻便的路可走。
为了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路子,中国共产党又经历了长期而艰苦的探索,终于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形成指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经过20多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到20世纪刚刚过去一半的时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上充满自豪地宣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这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扬眉吐气。100多年来受尽苦难和屈辱的中国人,从此在全世界面前站立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随后,又取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但是,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探索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经历过严重的挫折,包括遭受“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深重灾难。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又一场新的革命,形成了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响亮地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他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中华民族满怀信心地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大步迈进,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显示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为举世所瞩目。
这是中国在20世纪经历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
中华民族在近代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20世纪内发生的三次历史性巨变,接连跨上了三个大的台阶,就像是一场不停步的接力跑那样。把20世纪行将结束时的中国,同20世纪刚刚到来时的中国比较一下,立刻可以看到,它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怎样取得的?正如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正是中国人民在整整一个世纪的漫长实践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牢牢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0世纪已经只剩下最后几年,21世纪很快就将到来。此时此刻,人们都在沉思:将要到来的新世纪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可以断言:21世纪将会是一个新的世纪,中国的前景将更加美好。我们面对严峻的挑战,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时机。
十五大报告突出地强调了“抓住机遇”的极端重要性。指出: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这也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第二年春节,他又在上海说:“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他的谆谆嘱咐,时时回响在我们耳边。
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在面对着怎样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呢?
第一,从中国的外部环境来看:尽管世界仍然充满矛盾,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可望保持,使我们有可能集中力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并且广泛地应用到生产中去,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重组。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增强。尽管我们在经济和科学技术上同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但只要能够清醒地把握住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利用后发的地位,不屈不挠地埋头苦干,努力掌握和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完全有可能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后迎头赶上。
第二,从中国的内部条件来看:在建国后特别是近20年来已经形成相当可观的综合国力。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7795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如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粮食、棉花的生产总值已居世界前列。水利、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快速增长。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加,国家外汇储备超过1050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焕发出人民新的创造力。在中国社会内部蕴藏着的巨大潜力正在进一步释放出来。这是我们前进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第三,更重要的是,党已经确立起正确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它是认真总结过去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所取得的,是付出了沉重代价换来的,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更有远见。只要我们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肯定能够保证我们的事业在新的世纪里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胜利前进。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拥有而过去不曾或不完全具备的条件。十五大报告提醒我们:“过去我们抓住了重要历史机遇,也丧失过某些机遇。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
当然,这不等于我们前进道路上不会有困难和曲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对的严峻挑战。以强凌弱、以大欺小、以富压贫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严重存在。我们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学技术上的很大差距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给了我们巨大压力。中国人口那么多,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水平很低。我们自身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和发展处在攻坚阶段,任务很重,要走的路很长,不可能一切都进行得那么一帆风顺。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困难,正视困难,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
但是,可以有把握地说:只要我们清醒地把握住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清醒认识中国现阶段的实际国情,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完全有可能在新的世纪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在1987年说过:“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按照这个战略设想,我们的第一步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在80年代已经基本达到。第二步目标是在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同时,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人民生活虽然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国家总的力量大了。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从而将使中华民族在继续奋进时取得很大的主动权。
展望下世纪的前50年,我们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这50年内,又将跨出三大步:第一个10年,我们要实现到2010年的发展规划,使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将是第一个巨大进步。到建党100周年时,国民经济将更加发展,各项制度将更加完善,将是第二个巨大进步。到21世纪中叶,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将是第三个巨大进步。
到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将以现代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这是中华民族、包括无数先烈和前辈100多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预期在经过万众一心的共同努力后能够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是一个新的起跑点。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共同迎接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


第6版(理论)
专栏:书讯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组织编写,马洪、刘中一、陆百甫主编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第一卷)已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八五”以来我国各项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要点,并对政策的实施效果作了客观的评论。该书的执笔人大多来自中央各有关部门,他们不仅研究政策,而且还参与了某些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木公)


第6版(理论)
专栏:书讯

  《战争后勤动员概论》
后勤指挥学院研究部等单位的后勤理论工作者撰稿,夏镇九、孙云明主编的《战争后勤动员概论》,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提出“大后勤”的观点,强调后勤在国防及战争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剖析了古今中外战争后勤动员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尤其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构成和运作;阐述了各领域、各部门在战争后勤动员中的地位、作用和职责。(理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