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实干富山乡
——山西省沁源县扶贫攻坚纪实
本报记者彭俊
这是一个资源富县:全国首批重点产煤基地县之一,全国肉牛出口基地之一,山西东山用材林基地之一。
这又是一个经济穷县:到1995年底,全县一半以上的村庄和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成为山西省扶贫攻坚的重点。
为什么贫穷?怎样走出贫穷?沁源人的结论只有两个字:实干。
经济落后和思想落后
沁河水绵延数百公里,经晋豫两省,汇入黄河。沁河之源叫沁源,沁源县由此得名。悠久的黄河文明,给沁源人民留下了淳朴的民风。“光笑不开口,欢迎不拍手”,据说是他们接待远道客人的礼节。这句顺口溜虽然不乏调侃,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沁源人的厚道。
淳朴的沁源人不幸地落在了经济发展的后面。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改革浪潮,沁源人都是走在最后,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末班车的常客”。信息的闭塞,思想的保守,使沁源人“守着摇钱树,踩着聚宝盆,端着金饭碗,拿着讨饭棍”。这个总人口不过15万的小县,居然有9万多人常年吃不饱肚,穿不暖身。
1995年,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杨民主在经过了两个月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认定沁源县长期贫困的根源在于人的思想:思想落后,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不敢闯、不敢试、不敢轻言发展。解放思想,是沁源人民解决温饱问题必闯的难关。
为此,杨民主“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在全县范围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经过讨论,沁源人解剖了自己思想上落后守旧的一面,看到了沁源县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更看到了利用资源优势实施赶超战略的发展前景。
这次大讨论之后,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两年内解决9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在沁源工作了30多年的县委副书记连宝堂告诉记者,苦熬不如苦干,只要实干,就有出路,这是解放思想大讨论给沁源人民最大的收获。
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
资源优势只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和发展问题。
沁源县有森林面积210万亩,覆盖率达51·7%,居全省之冠。过去只讲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导致林区乡镇多贫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对林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的方针。全县在适合发展经济林的9个攻坚区乡镇规划了经济林工程,同时以“适地适树”为原则,对树种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由原来大面积种植水果改为以红枣、核桃、杜仲等为主的干果。去年全县干果产量达到202.8万公斤,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牧坡水草是沁源的另一个农业资源优势,全县共有牧坡面积136.4万亩,育蓄量30万羊单位以上。去年以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品种改良,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县、乡、村三级多渠道为养殖户提供场地、材料、资金等服务,调动农民养殖积极性。今年仅养殖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就可收入300元以上。
在充分开发资源的基础上,沁源人以实现农产品增值为目标,加强了龙头骨干企业的建设,逐步建成了以转化畜产品为主的牧工商总公司,形成年加工1000头牛、10000头猪、3000只羊的生产能力;建成一个大型食用菌加工厂,年加工香菇400吨……一个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产业化扶贫链条正在形成。
领导苦抓和群众苦干
贫困地区经济要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是前提。而这方面,除了领导苦抓、群众苦干,没有别的捷径。
到1995年为止,沁源全县的县乡公路中仅有一条上了等级,其余都是简易公路,边远山区有的仍靠人挑畜驮解决运输问题。57岁的中峪乡人大主任赵栓喜,为了修路,胃出过血,伤过腿,扭过腰,病体尚未康复,又出现在修路工地上。赤石乡党委书记刘庭章白天上路拼命干,晚上一边打吊针,一边召开工作会部署施工……在这些干部的带动下,短短两年间,全县共建设扶贫路项目37个,总计里程280公里,一个纵贯全县的“丰”字形公路框架初具雏形。
农田基本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沁源县地处太岳山区,山地、半坡等低产田占了耕地总面积的2/3,兴修梯田是改造这些“拉腿田”的主要措施。为了让耕地能多打粮食,沁源人年年都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每年投工120万人次,人均动用土石方80立方米。贫困山乡,吃水也是大问题。庄而上乡箭杆村是县长牛来有的扶贫点。这个村过去要翻山越岭到5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吃。牛来有和县水利局的同志一起没日没夜地勘查定位、打井找水,终于使全村人吃上了清凌凌的自来水。
正是靠着领导苦抓、群众苦干,使全县9万多贫困人口,在1996年一年内就有7万多人越过了温饱线。
实干也使沁源人的信心充足起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自信地告诉记者:只要坚持干下去,有着丰富资源的沁源人民,不仅能够走出贫困的阴影,而且一定能够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滁州:扎实推进乡企改制
武忠群
率先迈出农村改革第一步的安徽省滁州市如今再一次涌动起乡镇企业改制浪潮。
目前,全市列入改制企业2878家,已有95%以上的企业完成了清产核资;70%的企业完成了资产评估;596家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创立挂牌,共募集股金3.68亿元;拍卖企业548家,回收资金1.15亿元。滁州市的企业改革采取全面推行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形式并存的产权制度改革形式,逐步走出了一条企业改革的成功之路。
围绕产权制度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全面改制是滁州市乡镇企业改革最显著的特点。市委、市政府三个月内召开了三次企业改制动员大会,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在全市营造企业改制的良好氛围。全市抽调9000多人组成工作团、队、组,经集中培训后深入企业帮助改制。大规模展开、同步骤进行、深层次推进则是滁州市全面改制又一重要内容。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必须抓住产权制度这个深层次的核心部位,全方位实施改制。这样做可以减少新旧体制的摩擦,还可以降低改革的成本,取得改革的规模效益。
市委书记张春生打了一个比喻:大家都见过烧火,干柴、湿柴一起,干柴可以助燃湿柴,结果大家都能烧起来。企业改革全面推开,有利于形成改革的大气候,大氛围,好中差各类企业都没有退路。
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
规范务实是滁州市乡企改制又一特点。企业改制涉及到权力的再调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如果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一个地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滁州市在推进企业改制过程中,做了精心策划和准备,走出去,请进来,调查研究,立足于总体上把握,出台了一整套企业改制的总体方案,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县市区也都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确保改制顺利推进。但由于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尤其是在一个市这样大规模地展开,面临着的矛盾和问题复杂繁多,出台的文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滁州市在推进企业改制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在改制的形式、方法上因企制宜,不搞一刀切,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能改为股份制就改为股份制;能改为股份合作制的就改为股份合作制;净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能拍卖的都可以公开拍卖。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政经结合是滁州市企业改制成功的重要基础。滁州市在这次企业改制中,首先要求与企业改制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要顾全大局,转变作风,积极配合支持改制,做到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市金融、工商、土地、财税、国资、劳动等部门都根据改制的需要,拿出了配套改革意见。党委各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组织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改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密切配合,从而在全市形成了改制的良好舆论氛围。滁州市的企业改制不仅深入到经济体制改革最后的堡垒即产权问题,同时也涉及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为下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摸索了一些经验。
注意抓好配套改革
系统推进是滁州市企业改制取得成功的又一重要举措。企业改制并不是一改了之或一售了之,改制虽然起到了治本的作用,但改制并不能代替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因此,滁州市乡镇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之后,立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抓好以搞活企业经营机制为重点的配套改革上来,保证改制质量,使企业最终达到“四增”,即国家增收,公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增强发展后劲,职工增加收入。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高唐出鲁西
温闽邵东
地处鲁西北的高唐县,一度是山东省著名的“欠发达”县。近几年来,46万高唐人拼搏实干,锐意进取,使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1996年,该县国民生产总值达18亿元,是1993年的2.7倍;乡及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0.2亿元,创利税2.2亿元,分别是1993年的5.8倍和9.1倍。目前,高唐县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已跃居聊城地区首位,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已连续三年居山东省县级财政前列。
高唐,已踏上金色的发展之路。
资产优化活满盘
历史上高唐一直是以粮棉种植为主导的县域经济结构,“老牛、破车、疙瘩道”是当地人形容自己工业落后的口头禅。到1990年,县属工业销售收入仅2.7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300万元,高唐的艰难可想而知。
出路在哪里?高唐县委书记路广业等一班人通过认真调研后发现,制约高唐经济发展的问题在于:县域经济已有的设备、人才、厂区均被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资产不能流动,效能发挥不充分。有的企业由于产品不对路,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而部分适销产品,却因资金缺乏、厂区太小不能扩大生产。
痛定思痛,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发展县属工业的基本思路:通过转换经营机制,对存量资产进行优化重组,调整新增资产的投向,培植骨干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按照这一思路,高唐县采用兼并、合并、租赁、联合、划并、参股、控股等方式,先后对县属24家企业的存量资产进行了重新组合,使原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479台(套)设备、3.9万平方米厂房和95万平方米的厂区资产得以盘活使用,折算金额占到县属工业固定资产总额的32%。时风机械集团在5年中合并、兼并、联合了县拖拉机站等4家企业,每完成一步行动,全公司产量和效益就翻一番。到1996年,时风集团完成销售收入6.9亿元,实现利税9500多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72倍和93倍,整个集团已成为拥有铸造、焊接、机加工、钣金、总装五个分厂、6000多名职工的现代化企业。
巧用资源兴龙头
工业的文章做活了,农业的快进靠什么?高唐人把捷径选在了调整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上。
高唐是中国四大良种牛系之一鲁西黄牛的主要产地,但以往商品率低,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近年来,当地政府利用荷兰政府贷款,联合投资6500万元,兴建起集屠宰、预冷、分割、速冻和冷藏为一体的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高唐鲁犇肉类工贸公司,该龙头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迅速出现一个饲养、育肥、加工、销售一条龙的黄牛产业,产品销到国内大中城市及香港、中东等地。
豆粕是油脂生产的附产品,可用来加工高蛋白饲料。凭借这一优势,该县又兴起有10处饲养场、1000多个农户参与的贸工农一体化运作的肉鸡饲养加工产业,年产肉鸡300万只,产品直接出口到南非、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高唐以兴办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快资源开发和基地建设,走通了一条以农保工、以工富农,全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路子。目前,高唐有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80余家,农产品贸易企业200多家。全县畜牧、蔬菜、林果三大产业渐具规模,1996年全县多种经营总收入达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是1990年的2.5倍。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田头出现“招手停”
董文涛
八月中旬,湖北省天门侨乡开发区田头出现了招手即停的棉铃虫防治宣传车。
八月十九日,在天门侨乡开发区接官村七组一块田里,一位姓简的棉农正在田间劳作,当宣传车在远处的公路上进行广播宣传时,棉农一招手,远处的宣传车随即开了过来,棉农问:请你们帮我看一看,我这块棉花怎样,还需要怎样管理。几个工作人员随即钻入棉田中。一会儿,他们从棉花丛中站出来,手中拿着摘下的棉叶,对老农说:你看,这是我们查到的棉铃虫卵和成虫,需要赶快防治。防治措施可采取药物与人工捕捉相结合,药物可选用丙溴灵、来福灵、杀虫清等效果比较好,一亩田用三桶至四桶水,每桶用药十毫升至十五毫升,人工捕捉用高压汞灯、杨枝把配合性诱剂进行防治。为了保证多结秋桃,目前还必须补施一次盖顶肥。老农认真地听着,不停地点头称是。
据了解,这种田头“招手停”不仅使当地农民学到了科学种植技术,而且也锻炼了当地的科技人员。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副产品商标需宣传
贾雯
商标,作为商品生产经营者用来区别自己商品和他人商品的标志,对我们已不陌生。随便问一个消费者,他总能给你报上一大串商标名字。不少驰名商标深入人心、有口皆碑,成为消费者评价商品质量的一个标准。但是如果问农副产品的商标,恐怕人们不一定能答上多少。
近年来,我国不少优质的农副产品常常因为没有注册商标,在内销或出口时受阻,农民的经济收入大受损失。一些不法商贩以次充好,假冒名牌,使得一些久负盛誉的农副产品失去了消费者的信赖。更有一些农副产品的商标被别人抢注,这种损失不是用钱可以计算的。这些情况的出现让农民们意识到商标的重要性,他们纷纷为自己的农副产品注册商标。不久前,河北赵县的一位农民个人出资5000多元,为自家生产的雪梨注册了“赵州桥牌”商标。商标意识进入广大农民的头脑,这表明农民开始自觉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商品意识增强了。
据调查,我国的农副产品的注册并非少数。例如,湖北襄阳县的“万宝”粮油、“福泰和”大头菜,天津茶淀的“茶淀”葡萄,湖北宜城市流水镇的“流水”西瓜等等。但这些商标并不像“杉杉”、“森达”那么家喻户晓。只要我们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电视和报刊上的广告虽然铺天盖地,但是农副产品的广告却少得可怜。有些人觉得这些东西虽然天天离不了,但登不了大雅之堂,没必要大做广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农副产品只要走上了市场,就是商品。为商品做广告,岂不是天经地义。让消费者知道自己的产品,试用自己的产品,到专用自己的产品,这是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努力实现的目标。当然,这需要以农副产品的生产形成批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为条件,以农产品质量的优良稳定作后盾,商标成为名牌以后,农民的经济效益自然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只要广告意识像商标意识一样深入农民心中,农副产品涌现出一大批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品牌的时候就会到来。到那时,我们走入农贸市场就不用费心挑挑拣拣了,只要冲着牌子买东西,省时省力又省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永丰挂钩扶贫见成效
本报讯江西永丰县在扶贫工作中从转变干部作风入手,采取“1+1”挂钩扶贫方法,帮助贫困户通信息、找门路,有的放矢,收到了明显成效。
革命老区山区贫困县——永丰,到1995年底仍有6.6万多人没有摆脱贫困。针对这种情况,永丰县通过深入调查,发现群众信息不灵,选项不准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1996年上半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从转变机关干部作风入手,重点放在领导干部和贫困户实行“1+1”结对扶贫上。县直单位的干部每人与一户贫困农民挂钩扶贫。
措施一出,领导干部纷纷下到基层,掌握自己结对户的贫困情况,共同分析原因,共商致富计划。年底一算账,这些贫困户人均增收500多元。(胡廷发)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农发行镇平支行支持井灌农业
本报讯如今,在河南省镇平县井灌区,当秋作物需水时,数千眼机电井机声隆隆,4—5天即可浇完一遍水。
镇平县是国家粮食基地县之一。农发行镇平支行领导多次深入乡村调查、论证,主动做到五个参与:参与规划设计,做到机井科学布局;参与延伸服务,杜绝劣质打井队及劣质物料进入打井现场;参与质量管理,保证成井质量;参与资金管理,保证专项贷款及时投入;参与工程管理,保证效益的发挥。截至今年7月底,该行共扶持贾宋、张林、安字营等14个乡镇,累计新打新配机电井1380眼,改造旧井460眼,修建“U”形渠368条,长75公里,购置小白龙软管6.7万米,做到当年打井当年见效,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6万亩。
(杨炳贵刘庆祥邵军)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沧州郊区立足城郊求发展
本报讯河北省沧州市郊区立足地域特色,发展城郊经济,实施“三环”战略,发展城郊经济,使郊区向着宽裕型小康目标迈进。
“三环”战略的主要内容是:一环城区带,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环绕市区建成一条集商贸、运输、餐饮于一体的三产走廊。
二环近郊带,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养殖和乡镇企业。该区在抓好设施蔬菜为主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鸡、猪等养殖业。
三环远郊带,重点发展集约型大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吨粮田”和“双千田”建设,提高农产品的产出率,真正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张智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绍兴“养猪状元”葛云明上大学
本报讯近日,浙江绍兴县平江万猪场场长葛云明被浙江农业大学破格录取,进入动物科学学院畜牧专业两年制专科班学习。平江万猪场创办于1994年,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支持。葛云明坚持科学养猪,请专家学者到养猪场上课,丰富员工的科学养猪知识。现在,猪场已经发展为拥有2万平方米猪舍、5000余头存栏猪、600万元固定资产的绍兴“菜篮子”基地。葛云明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两个千头猪场、三个百头猪场,目前场场盈利。随着猪场的扩大,葛云明感到凭实践掌握的畜牧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科学养猪的需要。于是他向浙农大申请进校系统学习畜牧业的全部课程。浙农大领导在对猪场进行了两次考察之后决定破格录取葛云明。(蒋鑫富)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真心扶贫办实事
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的陕西镇巴县三元镇,在汉中市供电局、县计委和驻汉某部等扶贫单位的帮助下,投资三十二万元,于近日拉通了十多公里高压通电线路,解决了全镇十七个村、二千六百户、一万余人及镇机关单位的用电难问题。图为青年民兵搬运最后一杆线。高兴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吉林省东丰县水利局因地制宜,立体开发农田。去年,他们在四十五个村屯的九千多亩稻田大搞稻田养鱼,取得鱼粮双丰收,鱼总产量达二十五万多公斤,产值二百零四万多元。这是二龙山乡七家村村民在进行田间管理。 本报记者 卢传友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福建、浙江、江西三省16个县市13000多农民8月27日至29日徒步赶牛来到福建省泰宁县朱口镇参加耕牛交易会。交易会上农副产品贸易大交流活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左图为耕牛交易会场面。康昭廷摄
江西省德兴市香屯镇胡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方白皮自1981年担任村支书以来,致力于引导全村人员依靠科技致富。右图为她在给村民传授柑桔种植技术。 卓光伟 徐洵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