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十五贯》的回味
俞律
戏场上有一句流行的话: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呆子。这句话得幽默之旨。不过还得有个前提,就是得有好戏演。演员演上好戏,动了真情,才“疯”得起来;观众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看得忘乎所以。记得五十年代中期,我也当过一次看戏的呆子;至于疯子,可是两位极有名的昆曲演员,一位是周传瑛,一位是王传淞。戏是第一流的好戏——《十五贯》。
剧情倒也曲折:卖肉的尤葫芦喝醉了酒,被赌棍娄阿鼠谋财害了命。财,十五贯而已。娄阿鼠嫁祸于尤的养女苏戍娟和过路人熊友兰,被糊涂县官过于执将苏、熊二人问成死罪,报到刑部批下来要杀头。苏州知府况钟受命监斩,发现疑点,停刑重审,化装私访,发现真凶是娄阿鼠,终于平反了冤狱。
这出戏最精彩的一场是《访鼠》。况钟乔装改扮做算命先生,引得心神不定的娄阿鼠前来测字问吉凶。娄出“鼠”字,于是况钟就在这个字上做了精彩绝伦的测算,说老鼠会偷油,“油”与“尤”同音,暗示杀尤葫芦的案子应在娄阿鼠身上。这一场戏况钟把娄阿鼠尽情戏弄,就像猫儿捉鼠一般,大快人心。演员真的在台上演疯了,淋漓尽致地起了抑恶扬善的作用。
中国传统戏曲,历来遵守“文以载道”的精神,戏中常有某种做人的准则在暗示着。记得当年《十五贯》演得红火时,机关里曾组织干部专场学习,然后小组座谈,大家联系实际。当时自我批评之风甚盛,有的同志批评自己有过于执那样的官僚主义,表示要学习况钟重调查研究的实事求是作风。直到四十年后的今天,我还依稀记得当时小组座谈的气氛是很严肃的。足见《十五贯》这出戏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难怪当时艺术界予以最高评价,认为这出戏救活了昆曲这个古老的剧种。
当时舆论主要在况钟和过于执这两个官的性质对比上做文章,目的在于倡导实事求是之风。娄阿鼠陪衬而已,不是重点。然而现在看来,娄阿鼠这个图财害命的恶棍很值得注意了,许多贪赃枉法、行贿受贿、偷盗抢劫之徒,起端往往是拜金主义、财迷心窍……
《十五贯》这出戏今天还值得演,小组座谈会还值得开,自我批评自然还是十分需要的!(附图片)
马得画
第12版(副刊)
专栏:书海扬帆
一代画师的丰碑
刘春贤
今年9月16日齐白石逝世四十周年之际,被列入国家图书重点出版项目的《齐白石全集》,已由他故乡的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生前从事绘画创作七十余年,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艺术珍品。他的画、印、诗、书诸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世人公认和推崇,在中国美术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
编辑出版一套比较完备的《齐白石全集》是社会各界,特别是美术界、出版界和收藏界多年来的愿望。湖南美术出版社在省人民政府和省出版局的支持以及各界人士的协助下,终于完成了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齐白石各个时期各类代表作品的结集。这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也是凝结前人对齐白石艺术研究、出版成果的集大成者。
全书共十卷,以编年史的体例展现了齐白石曲折而漫长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成就。
从绘画卷中,读者第一次见到了齐白石的《和平鸽》、赠给毛主席的《鹰》以及绝笔画《牡丹》等许多珍品,感受到无穷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一生创作的书画、印章数以万计,收藏者又高度分散,这是作品搜集者首先遇到的一个难题。但他们不畏艰苦,五年来,无数次往返于北京、辽宁、天津等省市,凭着一股韧劲,走遍大江南北,行程数万公里,从六十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大专院校、研究单位和八十多位私人的藏品,拍摄绘画原作四千五百多幅及篆刻三千方、书法作品二千件,搜集诗文六十余万字以及早期木雕竹刻、历史照片等背景材料,掌握了目前数量最多、最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拥有充分的编选余地,为《齐白石全集》的权威性提供了保证。
编辑《齐白石全集》另一个突出的困难是流传于社会的齐白石书画赝品太多,而且情况又很复杂,为鉴伪带来许多困难。编辑委员会聘请数名专家,对其作品一一进行严格的反复的鉴定,做到绝对真实可靠,尽可能不留今后可能引起争议的悬案。
《齐白石全集》在文字内容上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尊重历史,力求反映齐白石生活道路、艺术思想发展的真实面貌。例如《齐白石全集》没有回避1946年齐白石应邀赴上海、南京举办画展,与蒋介石会面和收张道藩为弟子等事,而是通过当时具体情形,讲清事件原委和齐白石的处事态度,使读者明白事情真相,实事求是地对待历史,不仅无损于齐白石的形象,还令人更加理解和尊重他。又如“诗文卷”,在编选过程中,有些内容反映齐白石在感情生活处世态度上未能免俗的一些方面。曾经讨论过要不要为贤者讳,作些选节,编委会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应当全面收录,为日后研究者提供翔实、具体、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另外,诗文部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错讹较多,齐白石自己在前后题写时也常有改易或错漏之处,在编选中都力求找到原始出处,进行了核对,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总之,《齐白石全集》的出版,凝结着编者的精力和心血。“全集”充分展现齐白石曲折漫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及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为深入探索齐白石作品的艺术内涵,为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
第12版(副刊)
专栏:江山走笔
贵州山水雄且奇
张小曼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水恰似一个玲珑娇羞的美人,使你如同置身在美丽的图画之中;贵州的山水则犹如一个英俊潇洒、雄壮魁梧的青年,以它奇妙的造型、宏伟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豪迈折服了千千万万的游人。
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边白水河的上游,盛情的主人带着我沿着崎岖曲折的山路一路前行。
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能够听到哗哗的水声。山上草木葱茏、重峦叠翠。转过弯来看见一段护栏,旁边是高大挺拔的绿竹。两山之间是一条长长的峡谷,清澈的河水欢快急促地奔向远方。对面高山的悬崖上像壁画般地悬挂着一个巨大的白色的瀑布,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黄果树大瀑布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直泻下方的犀牛潭中,水花飞溅,气势磅礴,轰鸣之声响彻峡谷,人们站在瀑布下方的水潭边形成巨大的反差,渺小得就像一个个小蚂蚁。更有胆大的则从岸边踩着潭中露出水面的浮萍般的陆地深入潭中大显英雄本色。我们自叹弗如,只有远远地观赏他们的英姿了。主人遥指高山上方,隐隐地可以看出有山路通向瀑布的顶端,山路在瀑布的后面横贯而过,别有一番情趣。主人告诉我,每当盛夏洪水季节,黄果树瀑布更是蔚为壮观。电视剧《西游记》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我远望山景,果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午饭后,我们一行又来到碑林。上山时只觉道路非常狭窄,有的地方两边山石高耸,只能容一个人走过,对面若有来人,只能侧身相让。抬头仰望却见巨石交叠处只露出一线天空。好不容易爬山过洞,到了山顶眼前豁然开朗,一处平整的大院坐落在飞檐黄瓦之间。信步迈进院门,碑林尽现眼前,正中的大亭子和左右两侧各有两个小亭子可供游人休息。亭子中间分别陈列着由毛泽东、朱德、董必武、周恩来和陈毅题写的碑石,都是盛赞贵州山水的雄奇,相信贵州人民会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随后我们又驱车来到“龙宫”,沿着溪流往前走,只见水中隐隐盘旋着一条石龙。走到山根处,一座“龙桥”出现在眼前。铁做的龙桥两头,各有两个形态逼真的龙头,桥身是按龙鳞的形状仿制的。桥旁是个大山洞,洞顶处露出一小片天空,从高高的山顶泉水奔腾咆哮着落到我们脚下,真是漂亮极了!我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惊讶地发现院落回廊中围着一处波平浪静的高山平湖。在一位船工与一位导游小姐的陪伴下,游船悄悄地驶离码头向着峰顶上的山洞划去。几年前我参观过桂林的溶洞,非常壮观,但那是旱洞,如今见到的却是藏在高山里面的大型水溶洞。幽静深邃的洞中沿着各处景点闪耀着各色的灯光,把我们带入神话般的仙景。导游小姐甜甜的声音使我们的思绪插上翅膀,陷入了丰富的遐想之中:这儿是龙王爷和它的秘书乌龟小姐;那儿是龙王三公主的寝室,只是三公主今日出去游玩没在家;高处是悬挂着的一大串葡萄,龙王用来招待远方来的贵客……游船缓缓地向前划,导游小姐妙语联珠。当游船掉头顺原路往回走时,前面游船的导游小姐唱起了歌,嘹亮的歌声在空旷的溶洞大厅里回荡,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雄奇的贵州山水,还有待开发。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tsou·伊底帕斯》即将上演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阿里山·tsou(邹)剧团、台北身体气象馆将于十月四日至十日在北京的世纪剧院联合推出大型话剧《tsou·伊底帕斯》。全剧由台湾演员用台湾地方民族语言演出,歌队队员用普通话介绍剧情、串联全剧。
“伊底帕斯王”(通译“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大约在公元前四三○年首演。此次演出采用的是台北王墨麟先生的改编本。改编本对原剧情节作了一些改动,融入了台湾阿里山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习俗和祭仪。中国青艺林荫宇担任导演,赵家培任舞美设计。(亦文)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地书讯
▲曹宇的《文心雕虫》由海天出版社出版。本书作为“九七深圳文艺丛书”之一,是一部风格清新并具南方特色和都市文化意蕴的文集。共收集作者近年来所作的散文、随笔和言论数十篇。(申海)
▲李海文、铁竹伟反映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穿过硝烟的握手》,已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