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高山神鹰
——记武警绵阳支队平武中队中队长刘昌建
川祖萱
武警四川省总队绵阳市支队平武县中队中队长刘昌建,被当地藏、彝、汉族群众称为猎捕豺狼的“神鹰”,他所带中队被誉为“神鹰突击队”。1996年,他被评为“四川省十大杰出青年”,并荣获“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今年“七一”,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刘昌建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党。多年来,他以上一线、打头阵的实际行动履行着党旗下的誓言,抒写着对党的无限忠诚。
有年冬天,平武县叩豆镇突然从外地窜入一伙不法之徒,挖掘香樟树根熬油。群众深恶痛绝,上山阻拦,却惨遭毒打。歹徒还在山上持枪堵卡,肆无忌惮地叫嚷:“谁要阻止挖树,就让他有来无回!”刘昌建率两名战士风尘仆仆赶到林区,天已向晚。
他们攀着树枝、藤条,蹬着崖石,艰难地爬上山顶。第二天早晨发现峡谷里升起了一缕青烟。他把手一挥:“包围不法之徒!”
刘昌建和他的战友们忍着饥饿和疲劳,疾速朝峡谷奔去。他跌下一道山崖,腿摔出了血,顾不上包扎,忍着揪心的疼痛继续往下跑。
一伙毁林歹徒突见威风凛凛的武警官兵,提起香樟油,抓起猎枪猎刀就跑。这时,一个蓄着八字胡的彪形大汉,把猎刀一举,吼道:“弟兄们,咱们10多条汉子,有刀有枪,跑什么,还不举起刀枪跟当兵的拼!”大汉杀气腾腾举起猎枪射击。刘昌建迅速往右一闪,避开了大汉的枪口。大汉将枪朝右一晃,刘昌建将身子往左一偏,一个箭步冲上去,一脚踢中大汉腹部。大汉哇地一声惊叫,栽倒在地。刘昌建顺势跃起骑在大汉身上,夺过大汉手里的枪,将大汉擒住。
其他几个不法分子也被一网打尽。
1995年7月6日下午,平武县公安局获悉,先后10余次追捕未果的猎杀国宝大熊猫及倒卖大熊猫皮的特大通缉犯唐先林在木座、木皮乡一带出现,并约定于当晚11时在铁龙堡大桥下成交一张大熊猫皮。
4年前,唐犯猎杀大熊猎被收审,不久从收审所出逃,躲进深山继续从事猎杀大熊猫的犯罪活动,并常在夜深人静时下山偷盗、抢劫,无恶不作。
刘昌建带领副班长寇敏,化装成收购熊猫皮的“老板”的保镖,同县公安局刑警队、县林业局公安科12名刑侦人员一道执行围捕任务。
在接头地点铁龙堡大桥下面,等了3个小时,仍不见罪犯出现。刘昌建与公安干警商定,改守株待兔为进攻寻捕。
吉普车一簸一颠地沿着坑坑洼洼的公路行驶,刘昌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公路上的动静,突见两人迎面走来。他定睛一看,一个是“牵线人”胡老头,另一个就是唐先林。“老板”主动上去与罪犯接头。罪犯迟疑片刻,提出只许一个人前去验货。刘昌建机智地说:“我跟你去。”但奸诈狡猾的唐犯还是有所觉察。刘昌建被领到20米远处的一棵松树下,唐犯转身说:“货由胡老头同你验,钱由胡老头收。”说完转身就溜。
刘昌建猛追上去,迅速一招锁喉绊腿,猛力将唐犯掀翻在地。
就在此刻,穷凶极恶的唐犯拔出别在腰间的藏刀,从刘昌建右肋用力捅入胸腔,并转动刀柄。血,殷红的鲜血,立刻涌了出来。刘昌建强忍着剧痛,左手拼命与唐犯搏斗,右手用力拔出藏刀,用尽全身力气双手将唐犯紧紧锁住,压在地上。刚刚擒住胡犯的寇敏和两名公安干警一齐上来,协助刘昌建将唐犯擒获。刘昌建昏迷过去……
刘昌建静静地躺在平武县人民医院的急救室里。成都等地的专家火速赶到,全力抢救这位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终于使其脱离了危险。前来医院慰问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从广播中得知这消息的5名藏族女青年,步行40多公里山路赶到医院,含泪向刘昌建献上了洁白的哈达。(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情怀
——记山东省单县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戚保胜
阎新孙惠明
1994年8月,单县地税局正式挂牌成立了,局长戚保胜从上任之日起,就实践着他的座右铭“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其身”。
戚保胜把党建与地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起草制定了《党组成员守则》、《廉洁自律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同时建立完善了《单县地税局党组织建设九项制度》,从思想、作风、组织等方面规范党员税务干部的行为。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他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了党员活动室,与此同时,他带领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文件,学习《邓小平文选》,在政治理论学习中,他除让大家自学外,还集中时间,对广大干部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在培训中做到有计划、有考核、有记录,常年坚持雷打不动,并对考核不合格者,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戚保胜结合地税人员的思想实际,及时开展了学习和谈心活动,大讲特讲“国税、地税都是税,都是党的工作,干好干坏看政绩”的道理,使广大党员干部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既艰苦又光荣,从而使税务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出现了“四多四少”的新气象:积极主动、兢兢业业工作的多了,消极怠工的少了;遵守纪律、秉公执法的多了,违章违纪的少了;团结协作、出谋划策的多了,旁观论道、评头论足的少了;领导带头依法治税、深入一线的多了,坐在办公室盲目指挥的人少了。
戚保胜提出:“宁可得罪亲戚朋友,也决不违反税收原则;宁可摘去乌纱,也决不亵渎税法。”
1994年10月,某企业拖欠投资方向调节税,当事人为逃税,托某领导说情,夜晚又带着几条名烟等贵重礼品,敲开了戚保胜的家门,请求给留点面子,并说事成之后,定当重谢。戚保胜不但没有收他送来的钱物,还对当事人给予严厉批评。该领导大动肝火:“你这小小的县地税局局长,敬酒不吃吃罚酒……”戚保胜果断地回答:“是党和人民给我的权力,岂能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说情者见无孔可入,无计可施,悻悻拿起钱物离去。
1995年8月,为了打开征管工作的局面,深化地方税收征管改革,他在全县地税所长会上约法三章:冲破关系网,扫除人情税,拔掉“钉子户”。提出“六个一”的税收原则:应收税户一户不能漏,应征税款一分不能差,人情面子一点不能留,执行税收政策一丝不能变,纳税户宴请一次不能到,非法所得一分不能要。他当着大家的面,把几张说情的条子当众撕毁,很多人替他担心。有人劝他:“这些‘钉子户’财大气粗,都有‘靠山’,是出名的‘地头蛇’,千万碰不得。不然丢了乌纱帽事小,把命搭上不值得。”戚保胜毫不犹豫地说:“为了税收事业,搭上命算不了什么!”
话这样说容易,可干起来却很难。去年7月份,县某个体私营建筑队偷漏税款被查出后,税务人员多次催缴无效。戚保胜得知此情况后,亲自带队依法追缴税款,该个体户指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将他等税务干部团团围住,对他大吵大闹:“你们让我们补税?咱们就骑毛驴看账本走着瞧!……”面对这种情况,他毫无惧色,严厉地说:“公民必须依法申报纳税,任何人不得擅自减免税款,你少缴一分也不行!”在司法、公安部门的配合下,这人乖乖地补交了税款及罚款2.47万元。
单县地税局1995年、1996年被省地税局授予“全省地税系统税务稽查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被菏泽地区团委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戚保胜本人也荣获全国财税大检查先进个人、菏泽地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及省、地、县先进工作者、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以人为镜以镜照人
——记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
刘良鸣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则正品行。今年53岁,已连续25年被江苏省泰兴市委、市轻工系统党委评为优秀党员、劳模,担任着全国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基地的企业集团——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徐镜人,就是一个以人为镜,以镜照人的人。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的核心是扬子江制药厂。1971年,从部队复员回来的徐镜人被任命为该厂厂长。当时,他凭着一股对振兴国药的执著追求,带领一帮子扬子江人艰苦创业,创下了产值、利税连续8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
如今,扬子江药业集团算得上家大业大了。1996年,集团利税突破亿元大关,经济效益跃居江苏医药行业榜首,跻身全国医药“十强”前列。
而作为这样一个大型企业集团的创建者,徐镜人至今仍住在一套二居室的房子里,家中陈设简单。
对这种贡献与回报的反差,徐镜人谈了自己的看法:“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培养,当你成功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如何回报社会,而不是向社会索取。”
1993年,厂里扩大再生产,急需流动资金。此时,账面上的应付款多达1000多万元,资金周转一时紧张起来。他二话没说,毅然卖掉了厂里应分配给他的一辆桑塔纳轿车,把卖车的钱用于支付常州某印刷厂的应付款,自己则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随后,他又把公司准备买小轿车的钱,全部用于扩大再生产。
1995年,徐镜人获“发展地方工业规模经济先进个人”称号,他把地方政府奖励的10万元钱全部捐献给地方中学用于奖学金。
出乎许多人的意料,徐镜人的收入不在厂里拿,而是由地方轻工业局考核发放,就是这份不算丰厚的工资,也不完全用于自己。1995年11月,他到西藏参加纪念孔繁森逝世一周年座谈会,走访了当地的牧民家庭、孤儿院、学校,一下子就捐赠了价值3000多元的钱和物。
徐镜人的家乡是江苏泰州市高港区口岸镇。他当厂长多年,家中兄弟姐妹无一人进厂。他说,“公司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有用之材,不能因为我是厂长,就把亲戚往厂里安,不然就是以权谋私了”。
徐镜人上小学的时候,曾寄宿于舅舅家达四年之久,一直对舅舅怀有感恩之情。当上厂长后,有一次,他舅舅的儿子找徐母出面帮助安排进厂工作。徐镜人向前来说情的母亲解释道:“公司招工要通过人事部门量才录用,如果叫我当厂长的直接安排,违背党的用人原则,咱是共产党员,千万不能这么干!”一席话,说得徐母不好意思再开口。后来,徐镜人了解到舅舅家生活一直比较清贫,过年时特地送去了几百元钱给他们改善生活,并当面向舅舅致歉:“公私两个姓,不能扯到一块儿,请多理解。”
“公生廉,廉生威”,这是徐镜人的座右铭。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以身作则,首先做到。工人们说:“这样的领导,我们信得过。”(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百年老校再创辉煌
——记中山医科大学校长黄洁夫教授
谢东阳
去年以来,中山医科大学正不断发生着激动人心的变化——
率先进行学校体制的改革,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实现部省共建学校,并通过部省联合进行的“二一一工程”部门预审;
打破职称晋升资格论资排辈,推行以业绩为核心,从教学、医疗、科研三线上公开答辩破格晋升中青年学术骨干,并尝试打破教授任职终身制,建立主任导师制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
校办产业集合为产业集团,发挥集团实力和优势,创造了上缴学校利润比往年翻一番的效益,并酝酿成立中山高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实行公开发行股票,为高校校办产业和学校自身发展开拓新路……
带领中山医大进行这场改革的是一位著名中年肝胆外科专家,一九九七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共产党员校长黄洁夫。
一九七九年黄洁夫以优异成绩考取中山医学院外科学研究生,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一九八四年,他被国家教委选送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医学院进修肝胆外科。在进修期间,他成为澳洲国立肝移植中心五位外科骨干医师之一,医学院授予他“荣誉教授”的称号。澳方医学院极力挽留他,并送给他长期居住申请表。黄洁夫对他们说:“我的根在中国,没有她的哺育和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留学只是学习的途径,学成回去为祖国和祖国的人民服务才是我的目的。”一番话令导师、同事和朋友们深受感动,他们出自内心地对黄洁夫说:“您是一位对自己祖国有强烈的爱心和高度责任感的人,是我们心中最敬重的人”。黄洁夫自己也感到“只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才能够为外国朋友所敬重”。
回到母校后,他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开展了微波肝切术、微波隔离肝肿瘤等多项新技术和新疗法。他是全国近年来做肝移植手术最多且成功率高的专家。迄今为止,他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杂志发表论文一百多篇,主编专著三本,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多项,先后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二十多次,并多次担任大会主席和副主席。
一九九六年组织任命黄洁夫为中山医科大学的新一届校长兼党委副书记和附属一院院长。
他带领新的领导班子,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的讲话,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并按轻重缓急,讲节奏、讲艺术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大胆创新和改革,使医科大学有一个讲政治、讲效率、讲团结、讲服务的行政机关。然后他逐步进行了管理、人事、职称晋升、分配制度、后勤管理和校办产业的改革,医科大学逐步出现本文开头所述的情景。
在繁重的政务和科研之余,黄洁夫不忘作为人民医生的职责,每周他总要抽出时间为慕名而来的八方病人诊病治病,不管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十岁的陈晓云患巨大肝肿瘤,因瘤体巨大,且与多条血管粘连,难于切除,曾向多间大医院求医,均不敢接收。黄洁夫热情地接待她们,经过六个小时紧张手术,切除了五斤多重的肿瘤,挽救了这位小病人的生命。黄洁夫高尚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术,在群众中赢得了信任和威望。(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情洒创业路
——记安徽八一化工集团党委书记张玉启
张庆华
1987年,当安徽省蚌埠市八一化工厂处于低谷时,张玉启走马上任。说实话,谁也不想从一个红火企业的书记改任特困企业的书记,但作为一个经过多年军旅生涯考验的转业干部,张玉启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果断地挑起八一厂的重担。
在短短的二十多天里,他走遍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从深入基层召开座谈会,全面了解职工的心态,到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从积极参与各项重大决策,制定企业改革规划,到沟通班子成员之间的思想,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局面……人们惊奇地发现,张玉启说话办事,总有一种雷厉风行、快刀斩乱麻的作风。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越位,不犯规,敢于担当风险,知难而进。一些对工作不负责任、扯皮推诿的人从中看到一面镜子,就是那些自由散漫、调皮捣蛋的典型也不敢胡作非为。
企业当年扭亏为盈,张玉启说这是厂长的功劳,厂长则说这是书记的结果。其实,论两人的关系,可谓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每当厂长出差办事,张玉启里里外外一把手,比个婆婆管得宽,从人、财、物,到产、供、销,保证畅通无阻,不出差错。当然,要做好这些事情决非一日之功。张玉启着迷似的钻研起化工,寒来暑往,冬去春回,他以书本为伴侣,把实践当老师,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请教,就是出差或到外地学习,他也要去同行业取经探宝。可以说,他的工作天天是从生产一线开始,忙至很晚才回家,一本本《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地记满各种信息和情况,简直就像百科全书,难怪他在参与决策,判定规划,开拓市场,强化管理等方面,时常有独特见解。
厂长钦佩、信赖他,他也更加维护厂长的中心地位,为其排忧解难。一次,他在回收“职工家庭问卷”时发现,一些职工面对企业名声在外,经济效益逐年递增,不免产生“船到码头车靠站”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企业年年投资搞技改,年年开发新产品,万一市场有变化,岂不是工人最倒霉。张玉启感到问题的严重,及时召开了党员干部会议,要求全厂职工大讨论,同时带领党委一班人深入基层班组,宣讲各种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激励职工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为发展壮大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提建议,献良策。此举不仅鼓舞了大家奋进不息的斗志,而且加速了八一厂经济建设的腾飞。
在此后的日日夜夜,张玉启一直在思考,搞好企业需要职工的凝聚力,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才能稳固企业的根基。为此,张玉启自觉做到掌权不谋私,当官不特殊。随着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请他批产品给红包的有之,提着重礼要求调工作的有之,托关系、找后门帮忙说情的有之,而他一概拒绝那种办事要请、花钱靠送的不正之风。一次,一位老战友找到他,想倒腾20吨产品,如果办成此事,可从中提取三四千元的好处费,张玉启也尽了老战友的情谊,岂不两全其美?但他硬是搪塞了过去,老战友说他不够意思,再也没有找过他。可要是遇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张玉启毫不含糊,厂里有几位职工的家属住在农村,人口多负担重,生活十分困难。张玉启知道后,跑上跑下的找到有关部门,将其家属调来妥善安置,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张玉启对党的事业的不懈追求,对企业励精图治的拼搏精神,使他赢得了群众的普遍赞誉,获得了安徽省优秀军转干部、安徽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蚌埠市优秀党员等称号。干部、安徽省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蚌埠市优秀党员等称号。(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不忘为党添光彩
——记滦平县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范振喜
占武海洋占文
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得了血癌,牵动了全村老老少少1600多口人的心。几天时间群众自发为他治病捐款达10万多元。这位血癌患者就是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村党支部书记、1997年承德市优秀共产党员范振喜。
周台子村,山上有丰富的铁矿资源。10年前,村办的一些铁矿点由于承包标底过低,钱流入了少数人的腰包,绝大部分群众愤愤不平。集体经济不但分文没有,还背上近10万元的债。民情复杂,村风日下,上访告状的接连不断,刑事和民事案件时有发生。
1987年,25岁的范振喜顶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挑起了周台子村“当家人”的重担。土生土长的范振喜深知周台子村的矛盾是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造成的。为了收拢散了的人心,他决定从整顿铁矿点入手,重新调整承包方案。他在村民大会上说:“一两个人富了不是社会主义,周台子村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壮大集体经济。村集体的矿点不能只富少数人,要富全村人!”一席话赢得了一片掌声。
范振喜认准的理,九牛二虎拉不回。他首先拿自己的亲哥哥开了刀,将过去承包标底过低的采矿点收归了集体。另外七个矿点承包人看他确实出以公心,又横了心,黑了脸,也纷纷提前解除了合同,仅此一项村集体年收入近10万元。这一下群众的气消了,心顺了,也治了一些人的“霸”气。紧接着他又搞了财务公开,班子工作透明,群众的积极性就像三伏天的高粱苗节节往上窜。随后,他又带领群众苦干两年,粮食产量从1987年的90万公斤提高到130多万公斤,人均年收入达到4000多元,其中人均集体收入775元。村里有汽车、拖拉机147辆,50多户安上了程控电话,户均存款1.8万元,周台子村于1994年提前实现了小康。
范振喜带领群众致富,时刻不忘记自己是党员,是党的干部,是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因此,他时刻注意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融于党的事业之中,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党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常说:“咱是党的干部,就应该用自己的行动树立党的形象,用真情感召群众,让群众说党好,念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范振喜舍生忘死,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集体事业上,让周台子村1600多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在上任之初整顿矿点时,有几个钉子户扬言“谁要敢砸我的饭碗,我就敢炸他房子。”在一个月黑风高的雪夜,范振喜一家已经入睡,突然“哐啷”一声,一块碗口大小的矿石破窗而入,正好打在范振喜妻子的头上,顿时鲜血直流。范振喜明知是个别钉子户在向他示威,这只是个开头。但他并没有被吓倒,反而更坚定了他收回矿点的决心。
范振喜也时常提醒干部和党员,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共产党员,事事处处都要注意维护党的形象,到什么时候,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不能给党抹黑、丢脸。新班子一成立,他们就制定了严格规范的工作制度,坚持按点上班,有事请假,强化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增强办事的透明度。他们还制定了严格的廉洁自律规定。几年来,周台子村的干部年工资始终是1900元,是全村收入最低的。村干部出差办事,从来不报销差旅费和补助费。就连上级来人陪饭,干部都必须向村里交陪餐费。
在年初换届选举中,范振喜在自己的选票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从而使他当了10年村支书之后,以满票又一次当选。他自己解释说:“我当干部不图别的,只想为党和群众多干点好事、实事,来报答党和群众对自己的大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