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安徽省合肥市逍遥津动物园的专家们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在完成对我国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人工繁殖之后,又成功实现了其子代稳定繁殖。
新华社记者王雷摄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

  探索综合解决中国人口问题之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新课题
张汉湘黄起海杨武军
中国计划生育的成就举世瞩目。从1970年到1996年,人口出生率下降近一半,育龄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减少2/3,全国累计少出生3亿人口。我国仅用20多年便走完了发达国家用100年左右才走完的人口发展路程。与此同时,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人口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下的特殊命题
我国正在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人口再生产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实行市场调节。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靠经济高度发展来引发人口出生率的自然下降。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仍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生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情况。一面是国家经济计划职能和行政手段的淡化,一面是对人口宏观调控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既要确保人口控制目标实现,又要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需要把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与家庭、个人的眼前利益统一起来,把社会制约与利益导向结合起来,寻找国家利益与家庭利益的交会点,形成一种新的人口管理机制。
顺应这一时代要求,1995年国家计生委在总结计划生育工作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实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三不变”就是坚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既定的人口控制目标不变,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变。“三为主”就是计划生育工作要以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三结合”就是把计划生育工作与发展经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结合起来。“两个转变”就是由孤立地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向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口问题转变;由以社会制约为主向逐步建立利益导向和社会制约相结合,宣传教育、综合服务、科学管理相统一的机制转变。这一思路的提出,标志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融合,走上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
三结合:让少生者快富起来
“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这是80年代后期安徽金寨、湖北英山等地农民中流传甚广的一句口头禅。这极富诱惑力的语言,使市场经济大潮中渴望富裕的农民,对计划生育有了崭新的认识。1991年,江苏盐城市射阳县临海镇把计划生育农户组织起来,创立了第一个“少生快富合作社”。三年后,各种以少生快富为宗旨的合作社、专业联社和经济开发公司在盐城市猛增到5900个,少生快富邻里小组和帮富对子发展到36万个。群体的力量加上政府的扶持,使计划生育农户人均收入比其他村民高出500元至1000元,很快走上了富裕之路。而在此期间全市人口出生率由22.93‰降至9.35‰,计划生育率提高33个百分点,因计划生育而发生的干群纠纷减少近八成。
盐城经验不胫而走。许多地方纷纷发挥计划生育家庭拖累少、人均生产资料相对较多的优势,将当地发展项目、资金、技术等向计划生育农户倾斜,引导其少生快富。同时,把计划生育与建设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计划生育“三结合”的思路。
“三结合”的推行,使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找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结合点、国家利益和家庭利益的交会点,激发了广大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内在动力。在这些地方,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走出“天下第一难”的困境,得到群众越来越多的理解与支持。
与扶贫联袂:遏制“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
我国农村的计划生育工作难,贫困地区更难。1995年,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平均人口出生率高出全国平均值近两个千分点,同时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半文盲比例高出8个百分点,残疾人口比例高出近3个百分点。这不仅加剧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影响经济的发展,也增大了扶贫开发的难度。不少家庭通过政府扶持解决了温饱,但由于多生孩子,生活水平又返回到贫困线以下,陷入“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
近几年有些贫困地区把农民对脱贫致富的强烈企盼与少生优生联系起来,在组织各级各部门定点帮扶的同时,引导其合理控制家庭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有的把扶贫资金向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好的地区倾斜,将扶贫贷款、扶贫开发项目优先安排给计划生育农户。有的优先对计生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致富本领。有的在开发式移民和劳务输出中优先照顾计生户。贫困地区群众注意力开始转到少生孩子快致富上来。
四川省“八五”期间在贫困地区培养出一批少生孩子快致富的典型,1995年全省贫困地区计划生育率达到82.45%,贫困人口由1978年3400多万减少到830多万。安徽省把计划生育纳入扶贫开发总体规划,17个国家级贫困县1995年人口出生率比1990年下降近8个千分点。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联袂,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成为促进贫困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杠杆。
优质服务: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全面发展
细心的人们会注意到,不少地方的计划生育工作比以前更深入细致了,服务内容更宽、更规范了。这是1995年以来计生系统开展优质服务试点工作带来的新气象。在城乡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不再是单纯完成人口计划,而是扩展到围绕家庭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新婚、怀孕、避孕、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到养老保障的全程服务。计划生育人员为群众发放避孕药具,指导育龄群众对避孕节育方法进行“知情选择”,定期随访、跟踪服务计划生育手术接受者。许多地方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还热情为育龄夫妇家庭提供妇女和婴幼儿健康检查、常见病治疗等多种服务。在宣传教育中,计生人员也不再只是简单说教政策、法规,更侧重于普及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知识。这些服务给实行计划生育的广大群众带来极大方便与实惠,也带来计划生育工作形象的改善,基层干部称它开创了计划生育“工作顺手群众顺心,干部高兴群众满意”的新局面。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国策漫笔

  环境也是发展优势
——访国家环保模范城有感
文君
近日随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组在珠海、深圳、威海等地采访,几个市的市委书记在介绍情况时,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样的观点:环境保护不只是“不吃子孙饭,不断子孙粮”的问题,而且也是事关眼前发展的问题。他们认为良好的环境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拿威海市委书记臧海强的话来说就是:“要吃环境饭,要打环境牌。”
几位书记的谈话并非为了讨考核组的欢心,实际上他们是从较好的生态环境中尝到了甜头。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可以概括出如下几点:一是增加了对海内外客商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对环境质量有较高要求的生物工程、电子、化工、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食品加工业,乐意到这些地方安家落户者明显增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到这些城市工业产值的20%以上。二是吸引了大量人才。深圳市近几年每年引进博士100多人,硕士2000多人,花园似的城市环境成为他乡学子留连忘返的原因之一。三是带动了旅游业、房地产业的兴旺。特区珠海、深圳游人之多自不待说,只有40万人口的地级市威海,因其“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每年引来四方游客400多万。几处海域治理,也使沿岸地价升值不少。因此这里的领导谈起环保,全无负担之感,反而认为是城市发展必须去营造的条件。
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当今社会前行的必由之路。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特区和东部沿海城市,已经首先感受到它的重要。沿海发达城市在环境保护上的一些做法,其他地区不一定都能照搬,但环保问题还是应尽早纳入议事日程。目前有一定条件的地方,能做多少事不妨先做起来,如果将治理污水瘴气的难题留到以后,将来的发展在环境条件上又要落后于东部沿海一步了。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人物

  苦觅良方慰乡亲
——记沈阳北方股骨头病研究所所长张印昌
本报记者段心强
沈阳北方股骨头病研究所所长、沈阳中医院股骨头治疗中心主任、全国骨伤科医院学术研究会理事张印昌,家在河北定县农村。父亲患有严重的呕血病,常因无法治疗而痛苦不堪。张印昌从自己的父亲想到天下的父老乡亲——全国有多少人受着病魔的折磨?
股骨头位于人上身与下肢的连接处,如同人体的轴承。人们常由于外伤、饮酒过量等原因而引起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带来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失去站立、走路的能力。国内外医学界对这种病还没有很好的医疗方法,都称之为“治不好、死不了的活癌症”。张印昌开始系统地攻读医学著作,从《神农本草经》到《伤寒论》,到今天的大学讲义,对中医、中药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还千方百计求教于老中医。听说黑龙江省北安县深山里有一位老中医,治股骨头病有秘方。可大雪封门,当地无人敢进山。他却不顾一切,牵一匹马出发了。途中,马一脚踩虚,滚下山去,他摔得浑身是伤。老医生为张印昌的求知精神所感动,把自己收集和研制的药方全部交给张印昌。张印昌在临床实践基础上研制成自己的配方,生产出新药“股骨康”。
张印昌经常听取患者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配方。有些患者服药后出现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他对配方中的几十味中药一一进行审查,并在自己身上观察。经过一年多日日夜夜试验,适当减少内脏活血和上肢活血的药物,增加开胃的药物,既保证了疗效,又消除了副作用。患者需要把治病时间缩短,他发挥药引子的作用,把药性集中到患病处,缩短了治疗时间。“股骨康”起初一个月要用两大编织袋药物,患者要出一两千元购买,不少人承受不起这个重负。他又一次改进自己的配方,把性能相同、价格昂贵的药物去掉,加大便宜药物的用量,使一副药的价钱由原来的1380元降为585元。患者从全国各地赶来,现已有8000多名股骨病患者重新走起路来。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新医新药

  血栓新疗法——克塞灵三针通
一种在脑血栓发病初期,注射三针便能迅速溶解血栓并抑制新的血栓形成的新药,日前由河北济世生物工程公司批量生产。药品学名降纤酶,是从蛇毒中提取的一种丝氨酸蛋白。经检测,济世公司的克塞灵牌降纤酶纯度和生物活性已超过国外产品,而价格降低一半,被国家科委列入火炬计划。(张欣)


第10版(卫生·环境·人口)
专栏:新医新药

  补碘新途径——生物有机碘
由于碘的不稳定性以及不易被人体直接吸收的特点,人们从膳食中摄入的碘元素微乎其微。最近科技工作者另辟蹊径,推出了功能营养食品生物有机碘蛋粉,将鸡作为载体,通过特殊的生化过程,使碘与鸡蛋中的卵磷脂、蛋白质形成有机功能团,以发挥其生物、生理的活性,便于人体有效地吸收。 (李晓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