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党建巡礼(五)

  “一把手”抓抓“一把手”
——广西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建设工作纪事
本报记者张严
广西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桂林山水更拥有“甲天下”的美名,与此同时,广西也拥有28个国家级贫困县。广西人在反思,在苦苦寻找致富的良策。
在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的工作实践中,广西人终于悟出了一条道理:“群众要致富,全靠党支部”、“变山变水先变人,变人先变带头人”。3年来,广西各级党委紧紧抓住建设好村级领导班子,特别是选配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统计,去年全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703元,比1994年增加了596元;2年间,全区又有200多万人脱贫;纳入自治区备案的4053个后进村,已有3443个转化为中间状态村或先进村,占84.9%。
前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深有体会地说:“抓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关键,广西就大有希望!”
抓认识:明确“第一责任人”
时间推移到1994年底,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后,自治区党委为贯彻落实中央会议精神,对全区农村基层组织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经过调查发现,全区1.48万个村党支部,其中软弱涣散、瘫痪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贫困村、“空壳”村就有4053个,占总数的27.3%,比区党委原来掌握三类支部的数字高出17.3个百分点。
自治区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事关全局,事关广西的两个文明建设,必须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区党委常委4次开会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并制定了《关于贯彻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和《广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规划》等四个重要文件,明确要求广西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在农村的正确执行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扶贫攻坚这个中心,以软弱涣散、瘫痪党支部和经济贫困村为整顿建设的重点,抓住建设好党支部领导班子和选准经济发展路子这两个关键,着力解决好“有人办事”、“有钱办事”和“有章理事”等几个重要问题。
“一把手”抓和抓“一把手”,这是广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全区各级党委层层制订了党委管党的建设工作责任制,自治区成立了以前区党委书记赵富林为组长的党建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办公室,抽调干部专职负责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督查工作。各地市党委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各县、乡党委进一步明确了“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许多地方的县委同乡镇党委签订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量化管理,严格考核,对在3年内完不成达标任务的“直接责任人”追究责任。
广西各级党委领导除了对整个工作进行精心部署和安排外,还亲自抓点做示范。自治区、地、县党委成员每人都联系一个后进村和一个小康示范村,通过深入联系点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出思路,出政策,指导面上工作。自治区党委13名常委都建立了联系点。近3年来,前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同志5次到他的联系点武鸣县大梁村搞调研,给村党支部上党课,帮助村领导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奔小康的措施。柳州地委书记杨政中把海拔2080米高的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元保村作为自己的联系点,2年多时间,6次深入该村搞调研,帮助村里调整领导班子,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子。据统计,全区3642名县以上领导班子成员共建立联系点4001个。在全区上下形成了领导抓,抓领导,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抓调整:选配好一个支部书记
广西自治区各级党委对“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认识不断深化,“农民要致富,关键要有一个好支部”,已经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突出抓好后进村领导班子的整顿和建设,特别是选配好村党支部书记。在整顿班子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再换人”的原则,把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紧密地结合起来,按照“四化”标准,调整好村级领导班子。近3年来,全区通过内选、回请、下派等方式,共调整村干部2.82万人,其中村支部书记4043人,村委主任4490多人。
群众说:“自己穿着烂短裤,不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因此,广西各级党委在选配党支部书记过程中,在注重政治素质好的前提下,十分注重候选人的致富能力,真正把能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选拔到党支部书记的位子上来。来宾县桥巩乡文武村,1994年前,村党支部处于软弱涣散状态,13年没发展一名新党员。班子老化,思想保守,缺乏致富能力,造成该村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打架斗殴、偷摸扒窃时有发生。1995年春,县、乡派出工作队进驻该村,大胆起用了有经济头脑、有责任心,在群众中有威信的党员李善补担任支书,并全面调整了村委会班子。新班子上任后,根据本村旱地多的特点,选准了大力发展甘蔗的致富路子。全村种蔗面积由1994年的1080亩增加到1997年的5500多亩。去年,全村甘蔗收入达1万元的就有192户,最高的达5万元。仅甘蔗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就达2500多元。全村60%的农户盖起了楼房,户户安装了闭路电视。党支部由三类转化为一类,并成为全区的“小康示范村”。
抓帮扶:留下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实行部门包村责任制,是广西各级党委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顿后进村党支部的一条重要措施。
1994年底,自治区党委就明确提出:整顿后进村,要实行部门包村责任制,要与机关“双文明”目标责任挂钩;并采取了“硬抽人、抽硬人、硬到位”的措施。1995年初,自治区80多个区直部门率先派出工作队,深入到28个国定贫困县开展帮扶工作,每个工作队由一名副厅级干部任队长,每个队包两个贫困乡和3个贫困村。工作队责任明确:3年改变后进村面貌,5年完成扶贫攻坚任务,不改变后进面貌,不实现脱贫目标不脱钩。单位“一把手”是包乡包村的“第一责任人”,规定时间内完成不了任务的,“一把手”要亲自带队下去抓。各地(市)、县也随之实行了部门包村责任制,地、县、乡层层签订责任状。据统计,1995年,全区共抽调2.4万名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1996年增加到2.6万人,共进驻12674个村。其中县以上工作队员12068人,包5591个村,自治区党委列为重点整顿建设的4053个后进村,全部落实有部门包干负责。由于全面实行严格的单位包村责任制,大大地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力度,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领导负总责、单位作后盾、队员具体抓”的格局,推进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
“送钱送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这是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因此,广西各级党委对工作队包村提出了明确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后进村整建一个好班子,特别是选配好一个支部书记,增强“造血”功能,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南宁地区横县百合镇圩背村,曾经在长达6年的时间里无党支部、村委会、民兵、妇女、治保等基层组织。公购粮不交,计划生育无人管,集体果树被砍得精光,原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办公室被当作“牛栏”。地、县工作队曾两次进村整顿,均遭群众抵制。1996年3月,以横县县委书记刘耀龙为队长的第三期工作队8名队员,一改常规的工作方法,他们不怕“门难进”、“脸难看”,耐心倾听群众意见,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8名工作队员共走访了600多户人家,谈话1500人次,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选举产生了党支部和村委会班子。年仅34岁的复员军人莫住荣担任党支部书记后,事业心强,办事公正,富有开拓精神,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就为群众办了8件实事,并创办了两个集体企业。群众高兴地说:“千难万难,有一个好支部就不难;村民要致富,跟着党支部!”
抓培训: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
广西各级党委在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要真正解决“有人办事”、能办事、会办事,关键是要抓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1995年,自治区党委举办了两期“脱贫班”和一期“奔小康班”,重点培训了100多名村党支部书记。前自治区党委书记赵富林、副书记马庆生亲自给党支部书记讲课。按照这一模式,各地市、县、乡都举办了示范班。2年多来,全区有91%的农民党员和100%的村干部参加了理论和科技培训。通过培训,全区有453570多名农村党员和61130名村干部,掌握了1门—2门致富技术,有155770多名农村党员和34785名村干部成为科技示范户或获得“绿色证书”,有6182名农村党员和1843名村干部获取中专以上学历文凭,从而提高了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武警营造“龙头工程”
本报讯以提高各级党委建设水平的“龙头工程”,正在武警部队科学有序地运行。这是自去年来,武警部队党委针对部队编制特殊、横宽纵短、点多线长、支队(团)以上领导班子独立工作能力要求高的特点而实施的。
武警部队党委按照抓主官带党委、以党委带部队的思路,先后举办了两期军、师职干部读书班,下发学习资料3万余册。各总队也相继举办师、团干部读书班200多期,培训干部1万多人次。同时还利用地方党校和军队院校组织的短训班,多渠道进行培训,使主官轮训率达到95%以上。江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后,杨国屏司令员、徐永清政委及时组织总部党委成员反复学习,做出部署。各级党委精心组织,认真学习,纷纷召开座谈会,就如何高举伟大旗帜,当好忠诚卫士进行深入研讨。
武警部队党委坚持把廉政建设作为“龙头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了《关于加强武警部队党委自身建设的规定》及其相应的系列制度和措施,带头狠刹公款吃喝玩乐歪风。在总部党委和机关的带动下,从总部机关到总队、支队,招待费连年大幅度下降。部队涌现出33个支队级党委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和41名勤政廉政先进个人。 (史照栋暴玉环)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增城精神文明建设结硕果
本报讯广东省增城市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
这个市的新塘镇东华村,由于外来人口不断地增加,一度致使社会治安案件频频发生,并有7家企业先后被迫迁址。市领导把抓群众普遍关心的治安问题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整治,既留住了所有准备搬迁的厂商,又挽回了经济损失70多万元。目前,这个市已涌现出文明村202个、文明户98235户,安全文明小区有26个,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连年保持高速发展。(吴选文)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全国弘扬吴金印精神研讨会召开
本报郑州8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顾月忠、本报记者李德民报道:立足本职岗位,甘当人民公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这是近期在河南省卫辉市召开的全国弘扬吴金印精神研讨会提出的要求。
这次研讨会是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河南省委直接支持下,由河南省委组织部、新乡市委、《领导科学》杂志社、《党建月刊》杂志社共同发起和具体承办的。研讨会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篇论文中确定了90多篇,作为本次会议的入选论文。
中共河南省委负责同志和中组部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出席了研讨会。吴金印向与会者介绍了近期的工作,汇报了思想,表达了永远做人民公仆的心愿。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第七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评选揭晓
本报讯第七届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新闻评选揭晓,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会。
本届宣传人大制度好新闻评选,共收到中央各新闻单位和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推荐的参评作品353件。经评定,共评出一、二、三等奖作品148件。其中,《三百多老人被剥夺选举权被选举权》等13件作品获一等奖。本报《开“两会”想两件大事》、《站在全局看形势》等四篇作品获二等奖,《铺法制之轨拓民主之路》等两篇作品获三等奖。(吴文)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社会扫描

  脊梁
陈新中陈可礼
当11号台风肆无忌惮地袭击浙中东部磐安县的紧急关头,那里的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面前,视险情为命令,置自己的生命危险于度外,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之歌。
8月18日,狂风呼啸,大雨倾盆,洪水泛滥。磐安县紧急疏散人口1.44万人。在茫茫长夜里,交通中断,广播无声,电话不响。方前镇党委副书记吕思田在大水齐身的高丘村里,奋不顾身,埋头于抢救群众的财产。又一间房屋倒塌了,他的头被砸,鲜血直流。他用衣服简单包了以后,又坚持战斗,直到第二天5点钟大水退了以后。
对于方前镇前王村的范月琴、吕胡福及九和乡南坑村的胡革判来说,19日,是他们的再生之日。
凌晨,紧靠始丰溪的前王村大坝决裂,霎时,洪水泛滥,房屋进水。正在指挥抗洪抢险的村民主任周升肯情急之中想到了村里的孤寡老人——77岁的范月琴和63岁的吕胡福。
其时,洪水已浸入该村近2米深。周升肯一边安排人敲锣打盆组织转移,一边奋不顾身赶赴范吕两家,连拉带抱地帮老人撤离住处。不到几分钟,两家的房屋“哗”的一声倒没在洪水之中。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在京颁奖
据新华社北京8月30日电由中国残联、中国记协、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近日揭晓,309件作品(节目)获奖,其中特别奖4件,一等奖25件,二等奖80件,三等奖200件,另有193件作品获得优秀奖。颁奖仪式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以及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中央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出席颁奖仪式并为获奖者颁奖。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邓朴方和中宣部副部长徐光春先后在颁奖仪式上讲话。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背负民族的希望》赠送三军基层部队
本报北京8月29日讯中央电视台向基层部队赠送大型纪录片《背负民族的希望》录像带仪式今天在三军仪仗大队举行,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兼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向来自陆、海、空三军的代表赠送了录像带。
由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名、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制作的这部10集纪录片,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涵和全新的电视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和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丰功伟绩。
(吕高排谢松良)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图片新闻

外来妹之村
地处闽南的福建龙海市石码镇将镇上一座二层楼房及周围区域改建成“外来人口暂住村”,内设宿舍、小卖部及娱乐室,并安排有专职管理、保安人员,为外来打工妹提供安全、方便的生活居住条件。目前已有400多位在镇上各服务行业工作的外地打工妹迁入该村。新华社记者 李开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