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9月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

  敬业·执著·严谨
——记河南省新乡市委组织部副科长李国智
孟祥乐石晶
女儿上学的事他无暇过问。女儿上学多年,他不知道女儿是在学校的哪个班,不知道班主任是谁,也很少完成学校布置的家长作业。
他没有陪爱人在饭余月影下散过步,没有和爱人逛过商场和公园。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活儿他更没沾过手,全由爱人一个人包揽着。
他未尽到儿子应尽的责任。父亲去世那天,他正在基层检查工作。母亲患脑溢血住院,他只是夜里去守护一下,白天依然像往常一样去上班,三个月单位竟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
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近人情。但是,他绝不是不爱自己的家,不爱自己的亲人。他实在是太忠诚于党的事业了。
他是党的一位出色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就是新乡市委组织部组织科主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副科长李国智。
1990年,独树一帜的“一学双争”(学习史来贺,争当优秀党支部书记、争创先进党支部)活动在新乡广大农村拉开了帷幕。可就在这时,他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一坐下来就疼痛难忍。“决不能因此影响工作!”他在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他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到五六里外的地方去按摩,八点钟准时赶到“一学双争”办公室办公。因不能坐下,他便站着听取汇报,站着研究工作。他还经常站着修改或起草各种文件材料,有时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额头上的汗水,常常打湿了一页页稿纸。这种情况达半年之久。他被人们称作是“站着工作,站着写材料的人”。
李国智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多年来有口皆碑:
他家的钟表,比北京时间提前10分钟,他每天总是第一个上班,他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他没有八小时之外。加班加点的事对他已习以为常。一次赴京开党建工作会议回来后,他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整理会上各种材料。他的爱人知道他开会的会期,但会后数日不见他的人影,便四处寻找。当她最终得知他的下落,推开房门,看到床上躺着面容疲惫、才入梦乡的丈夫时,不由泪水模糊了双眼,多日的委屈立时化为乌有。
他从未过过节假日。下基层工作,大都放在双休日。一次,市委组织部办公室通知某乡李国智要去了解党建工作。该乡领导按以往经验,认为他也是来玩的,便找好了鱼塘,备好了鱼杆。当李国智前来询问组织建设情况时,他们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当李国智得知其缘由后,便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接着又逐项询问工作进展情况,并和他们共同研究下一步的具体措施,一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离开。
李国智抓党建工作,不但认真,而且执著。1994年底到1995年初,农村第一期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全面铺开。李国智在检查中发现,有些乡镇领导认识不到位,有些村宣传发动工作迟迟没有开展,甚至还有些工作队未进村。李国智建议将检查结果通报全市。这时有人极力劝他要“慎重”,有些有问题的单位也私下向他求情。但他毫不动摇,坚决果断地将通报及时发出。这一举措,立即在各县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仅某一个县就有一位乡党委副书记被停职,三个乡领导在大会上作公开检查,整顿工作的被动局面被迅速扭转。
自1990年以来,新乡市开展一系列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成绩卓著,闻名遐迩。李国智也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

  为让“傅山”变“富山”
——记淄博市张店区傅山村党支部书记彭荣均
王传银
彭荣均挑起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傅山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时,只有三十二岁。
十五年来,彭荣均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把集体和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大公无私、任劳任怨,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傅山村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山”村:三十多家颇具规模的村办企业生机勃勃,近千幢别墅式的村民住宅楼排列有序,现代化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娱乐中心拔地而起,平整、宽绰的柏油路、绿化带纵横交织……在十五年艰苦创业的历程中,四千六百名脱贫致富的村民,真切地记下了彭荣均无私为民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彭荣均上任后不久,村里筹资一百多万元新上的酒厂因缺技术缺人才濒临绝境,彭荣均心急如焚,先是进厂蹲点,接着背起干粮挤火车上青岛聘专家,很快救活了该厂,使之成为全村第一利税大户。常年不停的奔波、操劳,使他患了心脏病,可他为了忙工作,常常是挤出晚上的时间打吊针,或干脆吃点药在车里小憩一下了事。一九九四年底,为彻底解决企业所需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他果断决策投资九千多万元在本村上热电厂。从那时到去年年底两台六千千瓦发电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整整两年,他跑立项、跑技术、跑资金,硬是凭着坚定的信念及对事业的忠诚跑出了一个红红火火的村级电厂。
一九九三年三月,中共张店区委、区人民政府为表彰彭荣均在发展乡镇企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颁给他奖金二万元。会后,彭荣均一回到村里,即把这笔钱如数交到了村财务账上。一九九五年底,卫固镇党委、政府又奖给他十七万元,他同样把钱一分不少地记到了村财务账上。像这样的事例不下七八次了,傅山村民有口皆碑:“彭书记每年得到的奖金少则三千五千,多则几十万,可他从未要过其中任何一份。”对这应得的钱,彭荣均看得很淡,他说:“钱的确是好东西,但工作是大家干的,成绩和荣誉就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奖金必须花到大家身上、用到集体事业上。”正因为彭荣均有着高尚的金钱观,十多年来,他才带头在全体村干部中实行了低工资标准,直到一九九五年,彭荣均的年工资总额才刚刚超过一万元,仅相当于本村企业中一般工人的收入水平。
为了傅山村的发展,彭荣均一身正气,不徇私情。一九八五年,村里统一规划拆除旧民房新建村民住宅楼,他和他弟弟的住房均在被拆之列。他先是第一个掀掉了自家房子的屋顶,接着在做弟弟思想工作未果的情况下抡起镢头,把弟弟的屋顶刨了下来。铁面无私的义举,镇住了一些不想让步的“钉子户”,这些人从彭书记身上受到了教育,学会了个人服从大局。
十五年来,彭荣均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模范行动做到了以权谋私的事不干、对民不利的事不办、看准了的事困难再大也不怕,做到了金钱面前不动心、人情面前不动容、困难面前不动摇,使傅山村踏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化工电子、建材酿造、钢铁压加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格局,固定资产已达五点二亿元,年销售总额七亿元,年创利税六千万元。
一九九五年,彭荣均被中共山东省委、省人民政府表彰为“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农民企业家”,一九九四年,中共淄博市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

  瞄准人生的靶心
——记王义夫
本报记者崔士鑫
有一个人,尽管在比赛中没能将最后一粒子弹射中靶心,却成为千万人关注的焦点;有一个人,尽管没能在赛场上射落金牌,却赢得了亿万同胞的敬意;有一个人,尽管在赛场上倒了下来,但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却愈发高大。
他,就是1996年被国家体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王义夫。
在评论自己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射击比赛中的挫折时,王义夫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我有遗憾,也有宽慰。遗憾的是,我没有完成祖国和人民交给我的夺取金牌的任务;宽慰的是,我尽到了一个中国运动员应尽的全部责任,同样为祖国争了光。”
今年37岁的王义夫,已经在赛场上度过了20多个春秋,他对射击运动的执著和专注,为事业付出的汗水和痛苦,远非常人可以想象。他16岁进入辽宁辽阳市业余体校,训练仅一年多,就在1978年全国射击锦标赛上力挫群雄,夺得全国冠军。以后他从国内赛到国际,经过无数次的成功与失败,当年那种单纯地出于对射击运动的狂热之爱已形淡薄,而更多地支撑他的,是为了祖国在世界射击界能有一席之地的信念。
“原先我们没有什么成绩的时候,别人根本没把我们放在眼里。等我们拿了冠军,他们的态度马上就变了,认真地给你配子弹、配枪等等,连看我们中国队员的眼光都不一样。”王义夫说,“就为了这个,我们也得拼命去训练,在赛场上拼搏。”一次,王义夫到北京一所高校参加活动,当他在台上讲到“爱国主义”时,台下许多人都笑了。王义夫说,你们不要笑,当你代表国家站在领奖台上时,你才能体味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
接着他讲了他十分熟悉的体操运动员李月久的故事。李月久在比赛中满嘴门牙都磕掉了,仍然坚持做完全部动作。当时他满嘴是血,怕教练发现不让他参加下面的比赛,他把血全部咽下。赛后他的嘴缝了十几针,人休克过去。王义夫讲到这里,台下鸦雀无声。最后王义夫说,当你到了国外,别人不把你当人看时,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爱国。这时,大学生们对他的讲话报之以热烈的掌声。
王义夫当时没有讲到他自己。20多年一个单调的侧脸瞄准的动作,20多年艰苦的训练和比赛,王义夫落下了颈椎变形、头晕等多种疾病。参加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时,他是被队友用担架抬下飞机的。在比赛的头天晚上,王义夫换了5套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第二天,他坚持走上赛场,坚持一发一发地打到了最后,夺得了可贵的银牌。
当他晕倒在赛场上时,满头银发的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扶着王义夫,哽咽着连声说:“你是最好的!你是最好的!”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观众把王义夫抱病打出的最后一枪,称为“生命的一击”!
20多年来,王义夫已经获得过20多个大赛的冠军,世界锦标赛、世界杯总决赛、奥运会……唯有他一人,取得了射击比赛冠军的“大满贯”。有人劝他急流勇退,利用名人效应干点于己有利的事。王义夫说:“国家培养一个运动员十分不容易,作为一个运动员,只要国家需要,就应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直到不能再打了我再‘交枪’。我最喜欢那句话,叫做‘小车不倒只管推’,能冲到什么时候就冲到什么时候。”
射击队的同志介绍,在日常训练中,王义夫仍然坚持和年青的队员一起训练,每天早晨6点多就起床跑步,然后排队吃饭,吃过饭又开始训练……每次有新队员外出比赛,王义夫都要叮咛这嘱咐那,然后是急不可耐地等待比赛结果,回来又要一起分析原因,总结得失。王义夫说:“我希望能用自己的行动带一带年轻的队员,让他们能尽快挑起大梁,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采访中王义夫有点不好意思地承认,他有时也利用名人效应给队里“谋点好处”。他看到队领导、教练和队友整日辛辛苦苦而没有一个娱乐的场所,在得到队领导的支持后,他和张山等队友一起牵线搭桥,拉来赞助,为队里办起了卡拉OK厅和洗衣房。王义夫有辆车,遇有队员亲戚朋友来队看望,无论是深更半夜还是凌晨时分,一旦让他知道了,他都会坚持开车前往车站接送。
谈到他今后的个人打算,王义夫说:“如果打不了了,我还是要为队里服务。能当个教练,就帮助队里搞搞训练,当不了给队里打打杂我都愿意。”在他20多年的射击生涯中,面对枪靶,王义夫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偏离过人生的靶心。(附图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

  组织讲关怀党员讲奉献
——申铁兵营造华新“净土”
王华林付世光
近年来,全国棉纺织行业陷入低谷,而位于河南省卫辉市的华新棉纺织厂,固定资产却由1991年的40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近4亿元,成为河南省棉纺织系统唯一的一家保税工厂和通过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两纱两布”进出口自营企业。这些惊人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呢?这个厂的干部、职工自豪地告诉我们,奥秘就是厂党委书记、厂长、市优秀共产党员申铁兵提出的“组织讲关怀,党员讲奉献”这一党建新思路带来的结果。
1991年11月25日,37岁的申铁兵出任河南省华新棉纺织厂党委书记、厂长时,正值全国棉纺织行业市场疲软,经济效益大幅度滑坡,而历史包袱沉重的华新,更是无力适应经济体制的巨变。在企业困难时期,如何保持住国有大企业战旗不倒?申铁兵的经验是:依靠党组织优势,作为战胜困难的根本保证。
申铁兵在全厂党员中开展思想动态调查中发现,过去企业对党员提出的要求太多,要求党员立足本职作奉献,而对党员关怀太少,基层党员较一线工人只是开会多,义务劳动多,困难上,荣誉让。致使不少党员甘于把自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导致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削弱的现象。申铁兵卓有见识地提出了“组织讲关怀,党员讲奉献”这一党建工作新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厂党委将组织的关怀作为密切联系党员职工的桥梁,将组织的亲情带给每个党员职工,全厂形成组织关怀党员,党员关心职工的网络。
申铁兵常说:“救活困难企业的关键不是钱,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此,他把政治上的关怀放在首位,加强党员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党员的荣誉感,自豪感。申铁兵经常给党员讲授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聘请省、市党校教授来厂里上党课、讲党史,使广大党员立足于中国问题只有共产党才能解决这一论点。厂里还建起了“党员之家”活动室,制定了《关于党费返还使用的规定》,建立了党员活动基金,大大激发了党员的荣辱感、责任感,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全厂党员形成了一种强劲的合力,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应有的发挥。近6年,从基层党员中聘用干部212名,有22%的党员获得厂级以上多种荣誉称号,新发展党员411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越来越多。
申铁兵不仅自己带头学技术,还带动党员干部学,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党员的业务本领,采取多种形式,对党员在业务上重点培养,使他们成为业务上的骨干,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近年来,该厂和有关院校联合开办纺织工程大专班和4个中专班,厂里还举办市场营销等多种类型业务技能培训班,将党员干部的培养纳入经常化、正规化的轨道。近6年,全厂获得各种专业培训或获得中专以上文凭的党员占全体党员的89%。
组织讲关怀,把党员的冷暖放在心上,为他们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真正从生活上给予关怀。华新棉纺织厂建起了困难职工档案。各级党、政、工、团组织积极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1995年以来,厂工会共发放救济款7万多元,共青团组织结成“一助一”包帮对子35个,将组织的亲情关怀送到每个困难职工的心坎上。
有了组织的关怀,党员的奉献精神更足了。共产党员张艳,原来是北前车间的挡车工,是厂里的劳动模范。1995年厂里选派她参加市场营销培训后,分配她从事销售工作。她不辜负党组织对她的多年培养和关怀,干一行,爱一行。她说:“我心里只有一个目标,为了华新的产品广开销路。”“我只有一个思想,就是为了华新的振兴,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张艳不负众望,1997年上半年,完成了计划指标的165.77%,从而获得了厂里销售“状元”的荣誉。
1996年4月份,厂里与日商签订了15.2万米出口供货合同,由于时间紧,共产党员、原整理车间主任史宝丽,已经3天没有回家了,她无暇顾及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母亲,和工人们一起连班转,及时调节工作进度。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了职工。不少工人放弃了休息日,主动来厂里加班加点。由于党员和职工们的齐心努力,按期交出了高质量的产品,赢得了日商的信任,日商及时又与华新签订180件全棉布的供货合同。
华新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政研会。在“双学”活动中,中组部授予华新“优秀组织奖”。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迎接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

  金融卫士
——记人民银行聊城分行保卫科副科长邹宪光
鲁祖
坐落在鲁西平面上的聊城,人们说是英雄辈出的地方。在众多的英雄中,有一位金融战线上的钢铁卫士,他就是人民银行山东聊城地区分行保卫科副科长——邹宪光。今年“七一”,邹宪光被中组部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邹宪光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用生命保卫了国家库款的安全,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谱写了人生壮丽篇章。
邹宪光1953年出生在聊城市一个干部家庭,在“十年浩劫”中,因父亲是“走资派”,使他经受了各种磨难。坏事可以转变为好事,磨难不但使他练就了一身强健的体魄,而且磨练出他嫉恶如仇、坚持正义,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的思想品格。四年的军旅生活,又使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真正体会到了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造就出黄继光、雷锋等英模的真谛。1977年3月,邹宪光脱下戎装复员后,就干上了银行保卫这一行,一干就是20多个春秋。
近20年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守库、押运,押运、守库。说句心里话,银行保卫工作责任大,危险性高,而且枯燥无味。开初他也曾经有过思想波动,想调换一下工作,是张海迪等英模事迹深深地教育、激励了他。
扑火跳车,使他腰、腿留下了许多后遗症,每当阴天下雨就隐隐作痛。右下腿严重烧伤至今未痊愈,夏天时,黄褐色的皮肤就溃烂流水,他对这一切都无怨无悔。
1993年6月的一天。邹宪光带队和战友们到省行执行解款押运任务。从济南起程返回聊城,运钞车、护卫车一前一后,邹宪光在护卫车上。
中午时分,行至某镇附近,突然,一辆“北京212”吉普车紧追上运钞车平行前进,一支手枪从车窗伸出,瞄着运钞车司机,接着又越过运钞车横挡在公路中央。前面有情况!邹宪光立即向同车战友下达了战斗命令:“准备战斗!”指挥护卫车驾驶员加大油门,冲到运钞车前面。只见路边一歹徒手持一支乌黑锃亮的手枪,邹宪光马上意识到,这是遭遇上了持枪抢劫,脑海中迅速出现了日常的反抢劫训练的场景,此刻不容多想。就在护卫车距歹徒5米左右时,命令司机紧急刹车。说时迟,那时快,护卫车尚未停稳,邹宪光一个箭步飞出车门,掏枪、上膛,几乎是在瞬间完成。双方相隔不到3米,枪口互相指着对方,歹徒被一连串的举动惊呆了。1秒、10秒、30秒双方在相持着,邹宪光大吼一声:“我们是保卫干部,放下武器!”歹徒妄图顽抗,穷凶极恶地向邹宪光扑去,欲夺手枪。邹宪光手疾眼快,凌空飞起一脚踢掉了歹徒的手枪,一个“扫堂腿”把歹徒扫倒在地,来了个嘴啃泥,这时,同志们趁势冲上前去,把歹徒擒获。
车上的两名歹徒见同伙被抓,想驾车逃跑,邹宪光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吉普车,歹徒见插翅难逃,就乖乖地从车内爬了出来,束手就擒。当歹徒得知面前这位虎背熊腰的壮汉是邹宪光时,瘫软在地上。
邹宪光不但在行里忠于职守,而且在社会上见义勇为,敢于同不法分子作斗争。邹宪光在市场里勇抓盗贼;宿舍院内抓流氓救女青年;集市里巧周旋智擒假银元贩卖犯……
在聊城,一说邹宪光,不法分子就胆战心惊。
那天的抢劫,原来是三名不法歹徒经过密谋策划,以“检查”走私为名,在公路上拦路抢劫。歹徒做梦都没有想到,刚刚“开张”,便栽到了我们保卫干部手中。
事后,有人问邹宪光:“当歹徒枪口对准你的时候,怕不怕?”邹宪光微微一笑:“我当时没有想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迅速制服歹徒,保卫库款安全。”
在工作中,邹宪光听到的不光有赞扬声,还有人冷嘲热讽。有人说:“宪光,你现在混了些什么?这荣誉、那称号,有什么用处?”是的,有的人追逐的是权势,有的人追逐的是金钱,而邹宪光追求的是,在自己本职岗位上,为党的事业多作贡献,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邹宪光曾经这样说过:“在家听老人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既然干上保卫这一行,就要尽职尽责。假若需要我再次扑火和跳车,我还会那样去做。”
1991年邹宪光被总行评为保卫工作先进个人;同年地区分行给他奖励一级工资;1993年6月提拔为地区分行保卫科副科长;1996年4月被人总行授予“中国人民银行先进工作者”、“中国人民银行优秀职工”光荣称号。面对这些荣誉,邹宪光认为,他只是履行了一个保卫工作人员的职责。做一个人,就应该有一种精神,这就是民族的精神、正义的精神。(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