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
方向新
由湖南省市场经济研究会、湖南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共怀化地委、怀化地区行署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农村改革与发展研讨会,日前在湖南怀化市召开。与会代表就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关于农业产业化。与会代表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又一伟大创造,是农业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产业化必须着眼于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无论采取哪种形式,都应该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协调、服务体系;要立足当地资源和优势产业,按市场需求导向,大力培植和发展专业大户、专业村、专业片,逐步形成专业化商品基地。要优化产业结构,避免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农业产业化必须与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组织制度创新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确定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思路上,必须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关于深化农村改革。与会代表认为,邓小平同志的“两个飞跃”理论,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指明了方向,对此必须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第二个飞跃”必须建立在“第一个飞跃”基础之上,鼓励土地使用权合理流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决不能把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与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立起来。在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但要避免不顾客观条件、违背农民意愿的举动。许多代表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合作制相结合,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探索,是中国农村在坚持“第一个飞跃”基础上实现“第二个飞跃”的有效途径。
关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与会代表认为,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坚持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改革、开放和发展三者关系的系统工程,重点在于建立一套良性运行机制,在宏观决策、中观管理、微观技术三个层次上整体推进,全面实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深层次转变。要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关于农村小康建设。与会代表认为,到本世纪末,我国要基本实现小康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小康建设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实现小康标准与时间的关系问题。实现小康目标的重点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注意防止就指标抓指标的倾向。二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问题,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三是农村小康建设分类指导问题,对发达、欠发达、贫困地区明确不同的目标要求,提出不同的指标体系。农村小康建设要全面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关注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情况,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努力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第6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树形象
——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二
刘相杨本贞
在现今社会里,“形象”问题十分重要。基层干部的形象好,讲的话群众愿意听,倡导的事群众也愿意干;基层干部形象不好,对群众就没有号召力。基层干部的形象,不单单是个人问题,而是直接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府的法律、法令,上级的决策,都是由基层干部贯彻、执行和落实的。在群众眼里,基层干部就是党、政府和上级领导的代表和体现;群众往往根据他们的形象来认识和评价党、政府和上级领导的形象。
什么样的形象才是基层干部的“好形象”?这个问题不能孤立地去认识。应该根据党的形象、国家和民族的形象,设计和要求基层干部的形象。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在人民群众面前形成了鲜明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形象。从现在到下个世纪中叶,我们中华民族将以“富强、民主、文明”的崭新形象,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形象,是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设计的。围绕这个总体形象,他还精心设计了当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具体形象:改革开放的形象,经济大国的形象,安定团结的形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形象,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这种形象设计,指明了我们的奋斗方向,也是对全党工作,包括基层领导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依此,结合基层领导工作的特点、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基层干部的好形象应该是:
头脑清醒、处理问题不糊涂的形象。脑子里时刻装着为人民服务的大道理,善于顾全领导工作的大局,牢牢把握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大方向。
一身正气、秉公办事的形象。大公无私,自觉奉献,办事公道,两袖清风,不贪不占,不谋私利,不傍大款,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
两手抓、两手硬的形象。既抓发展经济,富一方百姓;又抓精神文明建设,正一方民风。既抓改革开放,不断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又抓法制建设,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维护安定团结。
双腿勤快、事必躬亲的形象。只要是群众的事、集体的事,不但放在心上,而且积极去跑、去办,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
脚踏实地、作风扎实的形象。办事有“准头”,说话不“离谱”。对上级不谎报“军情”,不弄虚作假;对群众说到做到,不打“诳语”。办事从实际出发,办一件,成一件。
在我们的广大基层单位里,具有上述形象的基层干部是很多的。他们上受领导信任,下得群众欢迎,是党和政府合格的代表,是我们事业的中坚力量。但是,也还有少数干部的形象不那么合格。有的“眼斜”,好片面看问题;只看上级眼色,不看群众脸色;遇到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有的“耳偏”,喜欢听“好话”,不愿意听逆耳之言;只听“枕头边的话”,不听群众呼声。有的“嘴馋”,好用公款大吃大喝;为群众办事,常常吃请在先;“酒杯一端,政策放宽”,“只要吃了饭,啥事都好办”。有的“鼻塞”,嗅觉不灵敏,分不清大是大非;随风跑,被人牵着鼻子走。有的“手长”,总喜欢拿公家和别人的东西;喜欢伸手要官、要好处。有的“腿短”,高高在上,不愿意深入实际,不愿意到群众中走动,发生事情也不能及时到现场处理。这些干部,有的已经没有资格再做基层领导工作;更多的需要下一番功夫努力改造自己,在群众面前真正树立起一个基层干部的好形象。
优秀干部成长规律表明,干部的良好形象,是由良好的内在素质决定的。因此,苦练“内功”,是基层干部树立良好形象的基本途径。上级领导、广大群众也有责任帮助、监督和教育基层干部。如果大家都能像重视党的形象、国家和民族的形象一样,重视基层干部树立良好形象,那么基层领导工作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国家的基础就会更加牢固。


第6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搞活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
刘锦湘
几十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又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如果没有国有企业的发展和贡献,就不可能形成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不可能进行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不可能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然而,现在一些人不是唯物、辩证、历史地看待国有企业,而是把国有企业这几年的增长速度与非国有企业作简单对比,不分析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不同竞争条件,因此得出国有企业不如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错误结论。
联系广州市的实际情况看,近20年的改革开放,广州市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不能不首先归功于国有企业。比如,近年来,广州市的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人民生活和企业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环境。这些变化主要是以国有企业缴纳的税费为基础的。目前,国有企业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在为国家分忧解难。我们今天的社会稳定,一定程度上是以付出国有企业应有的效率为代价的。此外,广州市在国内外有地位的名牌,几乎都是国有企业经过长期努力开发出来的,就是以合资企业名义生产的一些名牌产品,也是由国有企业引进外资及技术发展而成的。又如,这些年来,广州市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成份增长速度很快。但它们成长初始阶段,就是依靠着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的。如果没有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创造出较好的生产经营条件,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通讯信息等物质保障和服务,乡镇企业是难以快速发展起来的。三资企业普遍得到国家低息贷款,得到比国有企业大得多的政策优惠。目前,迅速崛起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得到政府的支持、帮助和扶植就更多了。这些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者们深深懂得: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对他们是有哺育之情的。现在,有些人抓住一些表面现象,加上自己不正确的观察分析方法,甚至采用不正确的态度,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一味指责,这是难以服人的。
事实上,国有经济并不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正在大量流失、萎缩,而是正在大力发展壮大自己。例如,从总量上看,广州市1985年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为47.03亿元,1995年为565.22亿元,比1985年增加了12倍。广东省过去国家投资是比较少的,但目前国有资产达到2600多亿元,在全国名列前茅。从效益上看,1995年广州国有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20.24%,私营和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只有12.66%和12.28%。1985—1995年,广州国有工业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4.4%,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4.88个百分点,而集体经济和其它经济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只有38.13%和16.2%,比国有经济低16.27和38.2个百分点。总之,要客观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分析国有企业,作出正确的判断,这样才不会对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失去信心,才能设法克服困难,搞好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
目前,广州市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国有资产的授权工作,在此基础上,所有国有企业在“九五”期间都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塑企业,重点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要用中央的精神统一认识,紧紧把握改革的方向。比如,为贯彻执行“抓大放小”的方针,广州市组建了56个资产净值5亿元以上或到本世纪末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使之成为广州市经济力量的支柱。今年我们将对全市398户国有小型企业,根据中央部署,采取多种方式放开搞活,优化结构,盘活存量,滚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
我们国家很大,地区之间发展条件、发展水平不同,国有企业在各地区中的地位、比重也不同。因此,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的办法和措施,应该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条件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广州市这些年根据自身的条件,采取了以下一些办法和途径搞活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
以国有企业作种子或酵母,组建三资企业,发展社会生产力,延伸、拓展国有经济。广州拥有利用外资的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可以引进较多的外资。我们原有的一些国有企业受制于资本不足,陷入困境。市里通过引进外资,不仅使原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得以保存,而且增大了国有经济的份额。现在,这已成为全国各地竞相采取的办法,广州不过是条件好一些,发展早一点,搞得多一些。
采用多种企业形式,发展壮大国有经济。企业的形式可以多样,但经济的性质可以不变。同一性质经济中可以有不同的企业形式,如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等等;同一企业中也可以包容不同属性的经济成份,如公私合营、中外合资等。我们的改革不是要改掉国有经济,而是要使国有经济的形式或载体更灵活,更有效率,更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基于这样的认识,根据广州市国有企业一般都是中小企业的特点,全市采取合资、合股、合作、联营等多种企业形式,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壮大了国有经济。
用投资和资产经营的方式,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保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不能再沿袭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国有国营,自己投资,自己管理的老路,不能只把国有独资企业才视为是国家的。国家应用投资和资产经营方式去控制、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而不是非要自己去办企业,管理企业。我们可以聘用专业人员来管理企业,但由于投资者是国家,企业发展了,首先得益的还是国家。国家还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资金投向,随时退出参股、控股的某些行业、企业,也可以用参股、控股方式进入某些行业、企业,以达到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之功效。
把握机遇,抓住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扩展国内外市场。回顾80年代初期,“广货”曾风靡全国。但这些产品不是由某个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生产出来的,而是一些中小企业的产品集合体,是一种地区优势产品现象。广东这些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合力形成风靡全国的“广货”潮,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先搞了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产品创新。随着当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内地广大地区经济的崛起,我们原来形成的优势已经逐渐丧失了。目前我们已经有了危机感。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是个永恒的主题,必须不断进行。这也就是说,搞好国有企业,壮大国有经济,必须同时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第6版(理论)
专栏:

  加快城市综合改革步伐
张皓若
内容提要:十四大以来,城市综合改革在积极探索中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包括:只有以城市为单位,搞好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加快新体制建设;城市综合改革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找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具体办法;党政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改革,以改革统揽全局,充分发挥体改部门的作用;必须依托城市优势,大规模推进国有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把构建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作为政企分开、推进企业改制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要素市场,为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城市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参与和推动改革。
下一步城市综合改革要注意把握以下要点:城市改革要坚持以经济体制转变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针,把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形成与之相应的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正确理解所有制属性和所有制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和选择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坚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方针,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步伐;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使基础产品、重要服务项目和生产要素价格也能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城市是改革攻坚的主战场,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难点和重点大都集中在城市。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把深化企业改革同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机构改革以及整个城市改革结合起来进行。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国家体改委一直十分重视对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的调研与指导,各地也都从各自实际出发,对城市综合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很多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取得了许多新鲜经验。
城市综合改革的基本经验
第一,只有以城市为单位,搞好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加快新体制建设。新的体制框架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各方面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互相影响和互相联系的。以搞活国有经济为中心深化城市改革,必然涉及财税金融、市场体系、分配关系、对外经济以及科教文卫体制和郊县农村体制等各个领域,客观上要求必须把城市改革当作一个整体来考虑,综合设计,配套实施,这样才能利用城市的整体优势,降低改革成本,大大提高改革的总体效果。一些试点城市在建立新体制方面步伐快、效果好,上海、深圳两市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方针。相反,一些地方改革进展缓慢,往往是因为改革措施互不配套造成的。
第二,城市综合改革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找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关系的具体办法。上海市提出,目标是发展,方法是改革,操作要稳定。根据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经验,要把改革、发展、稳定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首要的是找到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有了明确的战略目标,才能使改革与整个发展战略结合起来,进而从全局上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在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中,改革的劲往哪儿使,既明确又具体,实际效果就会十分明显。这些年来,上海改革和调整的步子相当大,但在实践中十分讲究稳定操作。在国有企业大规模改组中,他们把再就业作为关键工程,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从1990年到1996年,上海市下岗人员109万人,已分流安置89万人,计划到“九五”期末,基本解决占国有企业职工总数约40%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其他国有企业改革进展较快的城市,普遍十分重视职工分流工作,有的城市还制定了解困企业社会保险政策,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党政一把手必须高度重视改革,以改革统揽全局,充分发挥体改部门的作用。改革已进入建立新体制的攻坚阶段,涉及方方面面的权力和利益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更复杂,矛盾更尖锐,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这就更需要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加强对改革组织体系的建设,以形成整体推进改革的强大力量。试点城市大都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组成的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部署和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上海市领导同志始终站在改革的第一线,从调查研究到形成思路办法,再到付诸实践后的总结提高,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亲自参与。为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和协调,上海市还由一名常务副市长兼任市体改委主任。
第四,必须依托城市优势,大规模推进国有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经济增长的着眼点转移到国有存量资产的调整、改组和优化配置上来。这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要紧紧围绕结构调整展开,加快存量资产的流动重组。根据这一要求,一些城市结合自己的实际,在探索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实践证明,以城市为依托,通过全行业或跨行业的存量资产流动重组,实现企业结构的调整,并以此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能够摆脱单个企业资产重组的局限性,真正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上海市把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同调整产业结构、土地使用结构、国有资产分布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和改革政府机构等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效果。全市重点发展6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34.5%提高到1996年的50%,实现利税占工业利税总额的60%。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年平均下降7个百分点,由1994年的80%下降到1996年的67%,计划今年下降到60%左右。
第五,把构建国有资产管理营运体制与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作为政企分开、推进企业改制改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这项改革之所以重要,关键在于要让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及其营运主体到位,把国有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整,把国有资产作为一种资本来运作,从而明确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上海通过对原主管厅局进行改造和授权大型企业集团公司,组建了36家国有控股公司,形成国有资本营运主体,对有资本连接纽带的原国有企业,行使国有出资人职能。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构建了分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取消企业行政级别,对市属国有企业按规模、效益分类定级和实行无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立了国有资产收益预算体系和产权代表报告制度。同时,他们还把市属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权限下放到资产经营公司,做到管资产与管人相结合。武汉市于1994年组建了综合性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首批授权经营管理市属不同行业的24家股份制企业国有股的出资者和产权经营责任人,以此作为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塑造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产业升级、优化国有资产结构的切入点,取得了较好效果。
第六,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培育要素市场,为结构调整和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资本等要素市场是产业成长和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一些城市经济发展快、结构调整搞得好,与这些城市在执行宏观政策的前提下,开辟多种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要素市场,解决大量建设资金等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广州市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在全国首创“以水养水”、“以桥养桥”、“以地建城”的经验。泉州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试行以民间资本为主的融资方式。福州、温州、宁波等城市充分发挥区位、民资、侨资等优势,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创造了不少新的融资方式。
第七,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城市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上海市的主要做法,一是把政府机构改革与构建国有资本营运主体相结合,撤并行政主管部门,强化综合部门;二是分流职能,把原主管部门的国有资产营运职能转到国有控股公司,把社会服务性职能转给社会中介机构,把配置资源职能放到市场,剩下的必不可少的行政管理职能才放到政府综合部门;三是在划分事权财权、理顺关系、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县区放权。市区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体制。1990年以前,上海市在市财政预算中,市级政府支出约占90%,县区政府支出约为10%。通过改革,现在前者只占40%,后者占60%。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70%—80%,已由区县承担。
第八,必须组织全社会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参与和推动改革。这些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得益于改革。从今后看,改革还将给人们带来更大实惠,实现民富国强。改革与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改革越深入,越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越要做好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不少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正确把握推进城市综合改革的要点
试点城市在综合配套改革上取得的上述经验,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符合建立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尽管城市改革这些年来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距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的过程。试点城市改革的主要经验,也是各地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创造出来的。当前,要实现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抓住机遇,使经济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加快城市综合改革步伐。我们认为,下一步城市综合改革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要点:
一是城市改革要坚持以经济体制转变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针,把改革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经济体制相联系的。目前,我国经济已达到相当规模,但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发生根本转变,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要使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新的配置资源的体制和机制来实现。经济体制不转变,就不会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当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也都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条件,但是,这些方面本身同样存在着转变经济体制问题,都离不开深化改革。
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形成与之相应的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发展还很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造新体制的基本要求,不能动摇;非公有制经济能够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需要,应该继续鼓励发展并加以正确引导。
三是正确理解所有制属性和所有制实现形式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和选择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所有制属性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一所有制在不同企业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可以采取同一实现形式。这种实现形式一般是以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来体现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财产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等。这些形式,有些已形成法律,有的正在进行制度规范。不同所有制经济都可以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实现形式。
四是坚持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的方针,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步伐。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本质是从整体上搞活国有资本。从搞活国有企业到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从搞活国有经济进一步认识到整体上搞活国有资本,可以说,这是对国有企业改革认识上的两个飞跃。今后,应通过从整体上搞好国有资本,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步伐。
五是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使基础产品、重要服务项目和生产要素价格也能基本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是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企业的有效生产经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合理化、国家的宏观调控,等等,必须以市场为基础。离开市场配置资源,任何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政府其他方式的积极干预都会陷入困境。实现国民经济市场化,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在充分考虑基础产品特殊性、建立有效调控手段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粮食、棉花、化肥和能源等产品的价格;抓紧理顺住房、医疗和非义务教育等重要服务项目的价格;逐步使利率、租金和工资由市场来决定。
六是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原则,加快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制约着整个经济体制的转变。政资不分、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是困扰企业制度创新乃至整个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下决心彻底进行机构改革,切实把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所有者职能分开,把国有资本行政监管职能与国有资本营运职能分开,把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与事业管理职能分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