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毛泽东与《二十四史》
——祝《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本出版
宋木文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本,经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央档案馆批准,根据中央档案馆提供的毛泽东生前阅读并作评点的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由线装书局影印出版。
《二十四史》是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开始,经由二千多年来历朝著名历史学家们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记载了四千多年来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的史实,材料丰富翔实。流行的《二十四史》主要有两种版本:一是武英殿本,即清代宫刻本;一为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集各史较早刻本影印。武英殿本系乾隆十二年在武英殿聚集了大批文人学士整理《二十四史》,进行了认真的校勘考订,最后精细刻印成的一个版本。此本后来常被翻印,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版本。
毛泽东认为,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便读过《二十四史》中的若干篇章,而完整地阅读《二十四史》,则是建国以后的事情。据当年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1952年,毛泽东添置了一部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这是他最为钟爱的一部史籍。从此,这部浩翰的历史长卷,陪伴他直至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
翻检毛泽东读过的《二十四史》,随处可见他作的多种读书标记。许多篇章,毛泽东都作了标点断句,加了着重线和各种阅读标记,写有大量批注。对《二十四史》的评点,使我们看到毛泽东评点历史演绎的来龙去脉,述说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从而归结出一条历史发展的规律。在这之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始终是他理解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官修的正史,编修者的思想观点,必然受到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比如历代农民起义运动和农民起义领袖,总是被封建王朝或正史的编修者污蔑为“盗”、“匪”、“贼”、“寇”等等,而毛泽东则认为推动历史进步的是人民,在中国主要是农民。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革命运动、农民的革命战争,便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在其对历史的评点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之研究历史贯穿着一条“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主线。读者可以看到,在毛泽东读史评点中,有对颠倒了的历史的颠倒,更有紧密针对现实的感叹,更可体会到他对党和国家大事的思考。
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评点,内容极为广泛,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教育以至做人之道,养生之道……而其语言之简洁明快,幽默风趣,读来意味盎然。诸如:读汉将皇甫嵩阵前议军引《孙子兵法》“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而“不在众寡”时批曰:“正,原则性。奇,灵活性”(《后汉书·皇甫嵩传》);批评唐太宗的失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新唐书·李恪传》)。精辟的论断,鲜明的感情色彩,正是一代伟人个性的展示。毛泽东读史,注重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并同现实生活相联系,为现实斗争服务。
毛泽东的读史批注多用硬笔书写,读者可从《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影印线装本中领略这位书法家手书真迹的神韵。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由中国雕版印刷工艺历史悠久的江苏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照原书原貌影印装帧。全书共八百五十册,分八十函,大十六开型线装装帧,真丝蓝色绢面,正文用浙江玉版宣纸精工印刷。这部古今合璧的文化珍品,它所特有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与版本收藏价值,必将引起海内外各阶层人士及广大读者、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浓厚兴趣。
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学习历史,以史为鉴。《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本的出版发行,正是适应了干部学习历史、以史为鉴的需要,同时也为文史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此书的出版发行,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11版(书评)
专栏:

  新的探讨
——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许征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在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如何,社会主义的未来前景怎样,再次成为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顾海良主编)一书,系统地研究了这一重大课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作了比较系统的回答。
全书用大量篇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回应这些挑战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继承和发展。作者并没有回避那些对马克思主义中伤污蔑的观点,而是从历史的、逻辑的、理论的和现实的角度进行了集中分析批判,还马克思主义以本来面目。作者指出,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千百次被宣布“破产”、“过时”的喧嚣中,从西方走向东方,从世界的一隅走向整个世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历史的发展恰恰证明,已经“破产”、“过时”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宣布马克思主义“破产”、“过时”的形形色色理论本身。
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新成果。在本书中,作者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新成果,指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问题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最可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者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将极大地促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并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活力与生机。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进一步展望。作者既实事求是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也客观地分析马克思主义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良好的机遇,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未来的前途命运。作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已被近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所证实,在未来的新世纪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也一定能够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第11版(书评)
专栏:

  学者与书话
鲍风
书话究竟应归到哪种文章体式,看来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倒以为是否可以归到读书随笔一类。这里需要首先作些必要的辩证,这便是对“随笔”一词的“认定”。陈平原说,随笔应是学者写的小文章,其间充满了思辨的色彩与文化的品位。现在很多人把随笔与现代作家崇尚的美文相提并论,然美文与目前流行的随笔在美学风格上可谓大相径庭。有论者认为,美文是流行于西方的一种隽永的小论文,它有两种基本的笔法,一种是逻辑性强理性味浓的文论,一种是文艺性的小品文,二十至三十年代有人苦于这种美文于中国文坛的隔膜,呼吁作家们多写一些这样的文章。随笔对文章精神含量是十分看重的。如把书话归到读书随笔一类,要求书话须得有些相应的学术意味,便成了必然。
书话是否非得由学者来写尚值人们进一步探究,但从目前已出版的书话集来看,好的书话多是由学者写就却是实事。摆在我面前的由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作为书友文丛之一种的《梦书怀人录》,便是由京城的藏书家姜德明所著。姜德明不仅自小酷爱读书藏书,而且对书籍的装帧、封面的设计等有着较深的研究,尤其对现代文学的书籍版本学及其发展有着较为透辟的钻研。因此,他的书话既富于理趣,又能给人以关于书的新知,读起来让人如坐春风。
好的书话应有相当的版本意识,而缺乏对书籍版本研究的人,是无法在书话中向读者提供版本知识的。所以倡导作者写出好的书话,也即意味着倡导书话作者的学者化。收在《梦书怀人录》中的书话作品,多注重对书籍版本的介绍。在《江绍原的〈乔答摩底死〉》一文中,作者不仅介绍了这本书出版时的时代背景,而且介绍了这本书出版后作者对胡适所作之序的态度,作者涂掉胡适之序也就涂掉了胡适对其学术价值的评价。姜德明通过对流传下来的《江绍原的〈乔答摩底死〉》的版本的考据,便使我们对当时的出版业及作者与文化界的关系有了不少的认识。而要做这样的考据工作,没有一定学术知识是不可想象的。
要想把书话写得生动形象饶有情趣,往往离不开对一些文化掌故的描摹,而对文化掌故的叙写往往衡量着书话作者对文坛了解的程度,衡量着书话作者学问的深浅。姜德明长期做副刊编辑工作,与许多文化名人有着较深的交往,在写作书话时,他往往能够在不经意处写到一些文坛掌故,而且写得生动逼真。
与书籍版本及文坛掌故相联系的是有关书中所涉及的史料。优秀的书话作品不仅注意对版本的考据注重对文坛掌故的描摹,而且对与之相关的史料也尤为关注,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史知识没有相应的出版史知识,只知道一些只言片语,是无法把书话写得厚实起来的。我们读一些书话,读到的往往只是一些空泛的议论和浮华的辞彩,至于其中引出的某些史料,读者一看便知那只是用作点缀而已,有的甚至漏洞百出,这都是因为作者缺乏相应的学术修养的缘故。
学者的书话作品往往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感觉,他们所掌握的学问与他们笔下的书话作品的关系,犹如一江水和一碗水的关系,让人有一种博大而又精细的阅读印象。


第11版(书评)
专栏:

  篇帙浩繁的抗战史料
——七卷本大型史料丛刊《抗日战争》简评
川文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展现抗日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昭示后人奋发图强,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爆发六十周年和抗日战争胜利五十二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于1991年开始,组织数十位专家学者,历经七年辛勤劳作,从数以亿计的中外文史料中,精选和翻译了近千万字的抗日战争基本史料,编辑成大型史料集《抗日战争》,近日已由四川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抗日战争》表现出显著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本书共九百余万字,分为“从九一八至七七”、“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民族奋起与国内政治”、“抗战时期中国外交”、“国民政府与大后方经济”、“日伪政权与沦陷区”和“侵华日军暴行日志”七卷十一册。编者怀着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执著的历史责任感,以“展现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抗战胜利是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路线指引下浴血奋战取得的伟大民族胜利”为指导思想和编辑原则,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从基本史料的角度,对日本全面武装侵华政策的形成、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大地上的残酷暴行,尤其对中国人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爆发、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中中国军民的重要战斗及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揭示。
全书的又一特色是它的科学性。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战争,其重点尤在于对日本军事战争上。在本书军事卷部分二百多万字的资料中,编者以较大的篇幅,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正面战场的对敌作战和敌后战场的抗日游击战争。其中所收录的资料,在正面战场部分,充分地利用了国内外业已刊布的档案资料,以及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录、台湾“国防部”史政局编纂的《抗日战史》等,对正面战场数十次重要战役的始末得失均有反映;敌后战场部分,则参考和利用了已出版的五十余种各个抗日根据地的资料“选编”、“汇编”、专题资料、回忆录、文献档案以及中共中央文件集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立、形成与发展,以及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日军方面的材料,则主要选择了日本的战史资料、档案、大本营决策机关的会议记录等原始文件以及日军将领的日记、回忆录等,对日本在侵华战争之各个阶段的战略决策、战役部署等方面也都作了全面的揭露。这些资料,其中有很多是首次在国内披露,相信会对抗日战争史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编者对新资料的稽查考察和充分选录、选译,使人们对抗日战争中一些未知的或知之甚少的方面加以深入的了解,更使本书的科学性得到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在“外交卷”部分表现得尤为突出。抗战期间的中国外交,与此前近一百多年的屈辱外交相比,已有很大的不同。但由于目前国内有关抗战时期外交的外文资料,相对于中文资料来说为数不多,因而使战时对外关系史的研究,较其他专题显得薄弱。因此,本卷侧重于利用和介绍外文资料,除了选录部分国内已经翻译出版的英、美、德、法等国的外交文件外,又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多年来收藏的缩微胶卷和原件复印件,新译公布了近百万字的英美等国家档案馆的未刊档案,使人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领域内许多方面的历史真相有所裨益。


第11版(书评)
专栏:

  独具特色的《学术随笔文丛》
向以出版高层次学术著作为己任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近精心组织编辑了一套《学术随笔文丛》。首批出版有:胡绳的《夜读散记》、戴逸的《繁露集》、苏星的《论外集》、董乐山的《文化的误读》、黄裳的《妆台杂记》、钱伯城的《泛舟集》、冯其庸的《落叶集》、张岂之的《春鸟集》、金性尧的《饮河录》九种。
《文丛》不同于其他多属于文艺性、文化性的散文随笔丛书,而着意突出“学术”与“随笔”结合的特色。即文章的内容须是学术性,但并非学术论文,而是短小精悍的随笔形式,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且文风清新、简练、洒脱、活泼。
《文丛》的内容显现丰富多彩,具有较广的涵盖面。包括真知灼见的学术短论与考辨,读书札记及学术论著的“序”、“跋”、“评”,治学的心得体会,学术人物的回忆与师友往来书信,重大学术争论的回顾与思考,学坛上的掌故与轶闻等等。既有中外学术文化史的宝贵知识与精辟见解,也有当代学术文化研究中的“闪光颗粒”。
《文丛》还注重篇幅与选材的适中,既促作者慎重选文,力求新颖,保证质量,又便读者减轻购书负担。《文丛》首批作者多是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据悉,社科出版社今后还将推介遴选中青年优秀学者的文稿。《文丛》的出版为我国学界在不断推出“高文大册”的“传世力作”同时,又增添“小文小说”的“千秋绝调”。(王磊)


第11版(书评)
专栏:

  追怀往事思故人
——《秦牧散文精华》编后记
紫风
在秦牧匆匆走掉三年后,我应作家出版社之约,在悲悼的情绪中编成《秦牧散文精华》四卷本。即:《英雄交响曲》、《哲人的爱》、《阳光和阴霾》、《艺海拾贝》。这里包括了散文三百八十多篇,约莫一百多万字,是从他多年来写作的八九百篇散文中选辑而成的。前后写作时间相距半个世纪。读者从这套书中,大致可以看到秦牧散文创作的风貌梗概了。
我和秦牧认识于1942年春天。当时,我在桂林榕湖旁的广西日报当记者,他在漓江畔的立达中学教书。大约有一年时间,他辞了教职,在郊区租下一间房子,决心以创作为业。因为郊区没有电灯,他常在晚间跑到我任职的报社宿舍借光。我就让他坐在书桌的另一头,在同一盏灯光下,完成当日的写作计划。那一年,他除了写成四幕长剧《风雨桂林城》、独幕剧《一出喜剧》、短篇小说集《柔佛海峡的两岸》之外,还写下大批抨击时弊、讽刺中外反动派及其走卒的投枪式杂文和一批揭发历史幽微,借古讽今的历史小品。文笔凌厉峭拔而极饶风趣,受到读者赞赏。
秦牧从事多方面的文学活动:小说、戏剧儿童文学、文学理论,甚至科普作品都取得一定成果。自然写得最多的还是散文。他自己也把散文称为“本业”,而以其他体裁为“副业”。
秦牧一贯认为作家应当有使命感,作品应当有思想性。他说:“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对社会没有使命感,对人民没有责任感,是断然写不出任何优秀的作品,对于他所处的时代,也是起不了什么积极作用的。”他指斥那些“炮制色情文艺、宣传颓废虚无思想和公然抵制为人民服务观点的人,就大有可能和那些人类的渣滓抱在一起,沉到污水潭中去。”
然而,文学作品宣传思想,不是依靠说教和喊口号,而是依靠形象和艺术手段。因此他一直坚持对艺术的刻苦追求和竭力反对思想的单一化和艺术的模式化。他主张独创一格,“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特的创造。”他反对空洞的说教作品,提倡“像老朋友在林中散步或者在灯下谈心的方式”,向读者“直抒胸臆”和倾泻感情。他提倡扩大题材的范围到海阔天空和多方面发展文学的功能。六十年代初他连续发表《思想和感情的火花》及《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和《艺海拾贝》等力作,以生动多彩的笔触,阐明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见解。这种思想见解在“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学艺术领域公式化、概念化大行其道的六十年代,是非常的和越轨的。这也是秦牧在“文革”中被点名批判,几乎要付出以生命为代价的原因。
《秦牧散文精华》这套书虽由我亲手编成,也大都是体会他的原意,把各个年代那些曾经使他“激动、感奋、欢乐、愤恨或者思索、寻味”过的事情,采用或冷静如铁、或锐利如刀、或豪放如“怒潮奔马”、或清幽如“吹箫踏月”等各种笔墨写成的广义散文收了进去。在编排上,也“不按时间为序,而按照体裁和内容来分类”。
把秦牧的优秀华章集锦为册,贡献读者,这是对秦牧最好的纪念。


第11版(书评)
专栏:

  实证与创新
——评《战国文学史》
赵仙泉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战国时代所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文学无疑是富有生命力和耐人寻味的篇章。由于战国时代处于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战国文学也就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其成就和影响是后代任何一个时代都难以企及的。也正因此,多年以来,战国文学一直是先秦文学研究的热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有些研究不过是在先秦文学史或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给予战国文学一定关注,还没有一部把战国文学当作独立对象进行研究的学术著作。也正因此,近日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方铭新著《战国文学史》是一部以战国文学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值得注意。《战国文学史》第一次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战国文学史的框架,为我们确立了战国文学史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这标志着战国文学研究正在不断走向深入。
作者把文学看作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的概念,认为我们不应该用今天的标准或者西洋的标准来区分战国时代文学与非文学的概念,当然,也不能仅仅用今天的审美观念来评价战国文学。这样,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战国文学的丰富性。
作者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为基础,充分地占有材料,并对原始材料进行认真仔细的鉴别,力求使所采撷的资料全面、准确,同时,全面检讨过去的研究成果,把过去的研究著作所创造的成绩作为新的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宏观微观结合,理论阐释与考证辩驳结合,审慎检讨,细致梳理,不标新立异,而求折衷务实。
由于有如上的特点,使《战国文学史》一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作者在研究中,既考虑到战国文学的历史内涵,又考虑到战国文学的内容今天同时是中国史学、哲学、语言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所以,作者把论说的重点放在对战国文学的思想及艺术的探讨上。作者把战国文学置于战国时代的人文环境之中,从战国的时代精神中把握中国文学的个性。作为断代史研究,作者既重视史的线索,更重视断代史的整体研究,既考虑战国文学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又能把重点放在战国主流文学及其主要特征方面。因此,作者建立的战国文学史的框架和确立的战国文学研究范围及对象是科学的。


第11版(书评)
专栏:

  《元曲四百首注释赏析》出版
本报讯由李汉秋、朱世滋主编的《元曲四百首注释赏析》一书近日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现存的四千余首元曲中,精选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四百首,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每首作品都作了必要的注释和简要的赏析,从中可以窥见元曲云蒸霞蔚的万千气象。(朱文)


第11版(书评)
专栏:

  纯的赠礼
欧阳雪
长江文艺出版社刚刚推出的一套“白桦林·校园精品文摘”丛书,分为《人生诗旅》、《抒情哲学》、《倾诉沧桑》、《锦绣心情》、《青春有约》五本,编者从不同的角度,选取相关散文中情感真切的佳品,配上精致的装帧和朦胧的水彩画封面,堪称别致。
《人生诗旅》的编辑寄语说:“人活一天,就应该往前跨出一步。这一步步积累起卓越人生。”漫漫人生路,有多少经历、感慨,有多少心意、情绪,言之不尽,弃之不能,仅靠一支饱蘸热泪的笔,又怎能了得!李家同的《车票》、邢宝清的《幸福,是个方向》、毕淑敏的《紫色人形》、黄文婷的《错出一段美丽》都充满感情地记述不同的人生旅程。
《倾诉沧桑》倾诉的是记忆中难忘的失败和挫折的体会,在失败和挫折之后,人们都得到了什么呢?郑国民在《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中,追述自己三岁失去父亲,十六岁又失去母亲,用师专微薄的津贴,不仅要养活自己和妹妹,还有两个人的读书费用,作者在中专毕业时毅然选择了继续深造,放弃了一次较好的工作机会,兄妹俩以学校为家,仍在艰苦跋涉着……因为作者认识到“人的一生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阳关大道固然车水马龙,然而崎岖小路上也不乏心甘情愿者。”信风的《走过去,前面是个天》给人更多的鼓舞,“今天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人生从此便黯淡无光,挫折是一份财富,经历是一份拥有。”
《抒情哲学》既有诗的意蕴,又有思的隽永;《锦绣心情》道出了“拥有好心情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者”的真谛;《青春有约》弹奏的是世间最感人的人生浪漫曲。
纯,是文艺创作情境的一个基本要义,在此套丛书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11版(书评)
专栏:

北京外文出版社、台北光复书局合作出版的家庭艺术馆典藏系列《世界名画与巨匠》第一系列近日与读者见面。
这一系列丛书精选艺术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引导读者读画、赏画,并从多种不同角度介绍艺术大师的创作全貌和心路历程。如王朝闻先生在序言中言:希望好的画册能让人拥有辨别美丑的敏锐眼光,并且一两句解说词就能扩充画面固有的境界,帮助读者自觉认识接触过的实际生活,面对客观事物的变化可能引起相对可靠的预见。
第一系列介绍影响近代绘画发端最深远的印象派、后印象派及朴素派画家梵高、莫迪里阿尼、塞尚、雷诺阿、卢梭、马奈、德加、莫奈、高更、劳特累克,每位大师一册。
图为书中所收梵高名作《兰格罗瓦桥》。
(袁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