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扎实推进两个根本转变

  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个问题
庞道沐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开始全面走向市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从80年代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到现在,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一些地区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从农业自身的情况来看,一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党在农村的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同时,经过多年的实践,一些地区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又有强烈的现实要求。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和前提条件。二是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打破了农产品统购统销的局面,80年代中期取消了小宗农产品的统派购任务,80年代后期又放开了除粮棉烟等几种主要农产品之外的所有农产品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从种植到经营都经受了考验,对市场从害怕畏惧到初步入门,从一无所知到大胆探索,从不知所措到逐步适应。这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三是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大大增加。比如,湖南省80年代初粮食总产量为200亿公斤,到1996年达到270亿公斤,生猪出栏数由80年代初的1700多万头,到1996年达到5000多万头。总之,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物质保证。同时,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镇人口的增加以及市场供求的变化,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有条件的地区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面向“两个市场”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立足国内市场,努力开拓国际市场。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任何时候都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我国12亿多人口中将近80%是农业人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人口不可能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仍将主要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推进,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农业将成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同时,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的日益增多,加上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变,将会出现某些农产品剩余的现象。特别是由于一些农产品在品质、加工、储备等方面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将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农业要加快发展,必须注重研究和开拓国内外市场。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如何开拓市场是一个新课题,目前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研究:一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二是产业、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三是外向型农业、农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组织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是割裂开来的,农产品增值的收益回不到农业中去。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把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销售业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实行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就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开拓市场的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是有限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尽快建立新的农村经济组织。目前,农村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经济组织形式,如“公司带农户”。这种组织形式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带领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在这种组织形式内,公司是经营者,农户是生产单位,以经营确定生产,公司和农户成为一种买卖关系。又如,“协会带农户”。这种组织形式以生产行业为主,主要特点是向农民提供以信息为主的服务,有的经济关系较为紧密,大部分都是松散的利益关系。再如,各种形式的联合体。这种经济组织规模一般不大,但是属于紧密型,责权利、生产经营都捆在一起。实际上,这些经济组织就是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组织。事实充分证明: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第一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组织。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
现在,有的地区生产的农产品不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一是品种单一,特别是在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更为突出。比如湖南省,粮食90%是稻谷,肉类90%是猪肉,水果90%是柑桔。国内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与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不适应,国外的农产品就会乘虚而入,抢占市场。二是产品档次低。目前,有的地区农产品基本上处于低档次的生产状况,还没有摆脱以追求数量为主的状态,一方面市场需要的有些农产品要从国外进口,另一方面国内生产的一些农产品又大量积压,其原因就在这里。三是生产规模小。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发展了一些很有特色的产品,且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处于小批量经营的状态,经济效益不高。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小农经济、传统农业造成的。
要改变这一现状,在现阶段比较实际而有效的措施是,积极推行区域化布局。区域化布局,就是按照地域条件进行生产的合理布局。这样,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优良品种推广、机械化作业、技术服务等将得到比较顺利的实施,从而提高广大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为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和批量加工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服务,将有力地推进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进程。这里值得提出的是,搞好区域化布局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兴办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必须具有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品牌好、竞争能力强等特点,有些龙头企业甚至是跨县、跨地区,覆盖面较大的现代化经营实体;同时,龙头企业也必须合理布局。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生产力水平也大不一样,实施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既要以市场为导向,又要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对整个农业的结构调整,投资重点的调整,以及很多农业政策的调整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应当着手这些方面的研究,以便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农民。农村市场经济能否迅速培育起来,涉及到很多方面,但主要还是靠农民对市场的参与程度、驾驭能力。市场是多种因素的集合体,又是一个变化着的动态体。农民要真正认识和把握市场,不仅需要有文化水平、科技水平,而且还要有经营能力、决策水平和战略眼光,即需要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目前,许多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就整个农民队伍而言,对此知之甚少。表现在生产上的突出问题,一是盲目性,不懂得市场的需求,基本上是按计划经济的习惯来生产;二是从众性,看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是怎么安排生产的。很多农民市场观念比较淡薄,在年初安排生产计划时茫然不知所措,对经营活动更是陌生,基本上处于“有人收购我就送交,没人收购自认倒霉”的状态。因此,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从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着手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重视技术培训。利用现有的农技站和农科网,以乡镇为单位,利用农闲时间对农民进行较为系统的技术培训,同时传递各种生产信息,向农民普及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二是发挥市场先行者的作用。目前,广大农村中涌现出了一批勇闯市场、善于经营的市场先行者,在当地的影响很大。要充分发挥市场先行者的积极性,依靠他们掌握的信息、技术,带动周围的农民顺利进入市场,使相当一部分有文化知识的农民,逐步实现自我完善。三是组织劳务输出。这是一个最直观、最便捷地提高农民素质的办法。在湖南农村中,绝大部分市场意识较强的农民,都是从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回乡的有一定文化的人。农民进城“打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进市场的现场培训,这应该成为提高农民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然,这项工作必须有组织地进行,不能盲目地搞,更不能放任自流。


第9版(理论)
专栏: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
曾培炎
内容提要:
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这既是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我们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搞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条件。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和正确掌握在全局范围内起主要作用的经济规律。这包括:坚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各方面利益关系;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经济工作要越做越细。
真正做到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努力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为此,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注意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提高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做好各项经济工作,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同志关于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思想。
(一)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尊重社会经济规律。他反复强调:“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早在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就把努力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作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提了出来。80年代初,他在设计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时指出: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目标确定了,从何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这里讲的“对内开放”就是改革。邓小平同志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是完全正确和极其重要的。经济规律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之间共同的、普遍的和经常起作用的东西,是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是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搞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条件。
我国历史经验教训充分表明,要取得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功,关键在于经济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正确地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要求。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按经济规律办事方面,做得是比较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这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由于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发生失误,忽视甚至违背经济规律,特别是1958年脱离实际,搞“大跃进”、人民公社,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和高指标,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规律以及价值规律和按比例发展规律,结果给经济建设造成重大损失。文化大革命更是走向了极端。邓小平同志指出:“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了建国以后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本路线以及相应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巨大成就。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什么时候经济建设就能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违背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什么时候经济建设就会遭受挫折。
(二)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条件下,有许多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我们做经济工作,对各种经济规律都要认真研究和掌握,弄清楚各种经济规律之间的联系及其作用的特点和方式。但由于我们从事的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更重要的是应当深入研究和正确掌握在全局范围内起主要作用的经济规律。
坚持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认识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首要问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是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特点。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和亿万人民的意志,是中国走向繁荣强大的根本保证。二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这就决定了指导和组织经济建设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实际出发,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两方面含义,清醒地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才能避免片面性。我们要看到,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社会主义比较发达阶段,要经过长期艰苦奋斗,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有比资本主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优越性,使经济发展得比较快,人民生活逐渐好起来,国家更加强盛起来。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规律的特点和要求,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牢固树立积极奋斗而又分步前进的思想。同时,应当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有自己的规律,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和对待。
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总体上说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同时,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判断出现失误等原因,形成了那种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必须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规律,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解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系统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分不开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是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同样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得到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世隔绝,拒绝学习和利用别人的长处,只会导致停滞。我国是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谋求发展,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技术、科学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经济贸易交流与合作,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特点和运行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作用范围逐步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们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价值规律和其它经济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就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可以从总体上自觉运用客观经济规律,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克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近年来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不应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一个方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方面,都违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
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各方面利益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方面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要求我们在经济工作中注意综合平衡,不能顾此失彼。邓小平同志说:“没有按比例发展就不可能有稳定的、确实可靠的高速度。”必须搞好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把收入与分配、积累与消费、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重大关系协调好。当然,比例和协调是相对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是硬道理。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应当在提高效益、质量和不断优化结构的基础上,求得经济既好又快地发展。同时,要正确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统筹考虑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运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经济工作要越做越细。邓小平同志说:“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从商业角度考虑签订合同,有利润、能创汇的就签,否则就不签。应该排除行政干扰。”他还指出:“我们定下了一个雄心壮志,定下了一个奋斗目标,就要去实现,不能讲空话。还是以前的老话,经济工作要越做越细。”我们要按价值规律和其它经济规律办事,就必须学会善于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杠杆和效益原则管理经济,绝不能违背经济规律靠行政命令瞎指挥。要搞好经济核算,降低消耗,减少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同时,还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要加快经济立法,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以法律规范各种经济关系,规范和约束经济决策者和管理者的行为。
(三)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和任务对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了真正做到按经济规律办事,就必须加深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努力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一是认真学习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深刻地揭示和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是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认识和探索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
二是注意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蕴藏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运行中,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认识经济规律,必须甘当小学生,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善于总结经验,及时把分散的、零碎的现象和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再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推动实践的发展。我们要自觉地把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的过程,真正当作理论联系实际,探索、总结和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既注意掌握和运用普遍存在于一般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规律,又注意探索、掌握和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经济规律;既注意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又注意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20年来的新鲜经验;既注意不断提高认识经济规律的思想水平,又注意经常地及时地把新的科学认识转化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按经济规律办事,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更大胜利。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没有市场的项目不能上
范必
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大部分工业产品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那种认为社会主义必然是短缺经济的观点,被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是站不住的。欣喜之余忧从中来,有的地方和企业对这种转变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还热衷于上生产能力已明显过剩的建设项目。拿石化工业来说,我国现有炼油能力2.12亿吨,其中3200万吨炼油能力处于闲置状态,而申报待批的合资炼油项目的生产能力竟多达6000多万吨,需要投资1000多亿元。这些项目一旦上马,后果可想而知。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统计,在9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近2/3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闲置生产能力50%以上的达35种,主要集中在轻工家电、机械、化工、纺织等行业。尽管如此,在这些行业中,争项目、争投资的现象仍有增无减,已成为当前影响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出问题。
没有市场的项目仍要求上马,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不少地方“九五”计划选择的支柱产业,大都集中在汽车、电子、石化等产业上。国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时,也往往把追求产量、产值放在首位。如果从当前的市场行情进行静态的预测,这些项目的利润会十分可观,但全部建成投产后,就有可能超出市场容量,造成新一轮生产过剩。由此观之,作出此类决策,是由于没有很好地研究市场运行规律,不是根据需求的变化确定投资方向,以致有的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现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其中很多困难不是今天才形成的,恰恰是当初决策时忽视市场意识种下的祸根。而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变成存量,就具有很强的刚性,只有靠投入新的增量才能带动存量调整,由此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
树立市场意识,关键是正确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对主要工业产品实行统购包销,生产者无滞销积压之虞。进入市场经济以后,尤其在社会消费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过程中,产品能否实现价值,在于消费者的选择,取决于质量、档次、品种、品牌。如果脱离市场需求去组织生产,商品价值就无法实现,商品占有者就会在被马克思称之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中摔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在制定规划时,应根据消费结构的特点制订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对新上建设项目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看产品是否有市场,投资是否有合理的回报。国有企业也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保证新建项目符合市场需求,重点是完善各类投资主体的风险约束机制,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首先是政企分开,竞争性项目主要以企业为基本投资主体,把投融资活动推向市场,由企业通过市场筹资、建设和经营,并自担风险。其次是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手段鼓励企业多上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比如,政府部门对支柱产业的重点项目和高技术开发项目,有选择地参与投资;对符合产业政策并达到经济规模的项目,在贷款、贴息、债券以及投资方向调节税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
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国有企业的决策者,与其毫无把握地大把花钱,不如先抽出少许资金进行市场调研。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更应该树立正确导向,搞好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及时向社会发布重要行业生产能力状况和产品的市场供求趋势等信息,从而帮助各类投资主体减少决策的盲目性。没有市场的项目不能上!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谁违背了这一法则,谁就会受到它的惩罚。只有认真研究国内外市场,在实践中探索规律,进而自觉地运用规律,才能为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概要》
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概要》一书,已由学习出版社出版。
该书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地概括了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基本内容,正确阐述了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江泽民同志有关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的关系;紧密联系实际,回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热点问题。
该书导言着重阐述了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及其特征,提出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该书把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内容分为8个部分50条,进行较为精辟的概述。其中包括: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坚持“四有”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群众路线;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创新;加强和改善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等。(钟言)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生态经济丛书》
王文学主编的《生态经济丛书》,已由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
《丛书》包括《世界未来纵横说》、《走向未来的战略》、《中国大地的压力》、《黑色绿色的岔口》、《资源与财富大国》、《古代沧海的变迁》、《近代实业的评说》、《自然物流的一角》、《遗产生态的魅力》、《新世纪发展之路》。虽然每册专著都保持了各自的内涵、外延和风格,但是它们都具有理论性、知识性、经验性、政策性和资料性的特点。《丛书》立足山西,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在当代生态经济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意借鉴吸收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城市、生态技术、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哲学、生态医学和人口生态学、灾害生态等众多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鲁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