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教育界、文化界人士呼吁,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抵制高档文具和电子宠物
本报记者温红彦王娜梅
连日来,一些家长和教师对高档学生文具提出的批评、对电子宠物表示的忧虑,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各界人士纷纷呼吁:为了孩子们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希望全社会都来限制高档学生文具的泛滥,抵制电子宠物的风行。
少儿文具高档化弊大于利
在商品日益丰富的今天,文化用品的生产、开发项目也日趋繁多,其中不乏物美价廉、别出心裁、对学生有启发作用的文具和其它文化用品。但是,学生文具的高档化甚至玩具化,却是弊大于利。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乔保平从四个方面谈了高档文具的弊端:
首先,生产和销售高档学生文具不符合中国国情。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农村边远地区的儿童上不起学,少儿的消费水平应同整个国家的消费水平相一致,不能提倡高消费。其次,高档学生文具的生产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少儿用品的生产要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安全和健康,全社会对未成年人都有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其三,不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艰苦朴素的作风。据一位小学教师反映,有的孩子因为家境不很宽裕,买不起那些高档文具,但看到别的同学的文具那么漂亮诱人,十分渴望,久而久之产生了压抑的心情,甚至发展到偷家长的钱买高档文具或偷其他同学的文具。其四,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高档文具中进口文具居多,文具虽小,对孩子们的影响却不小。
电子宠物误人子弟
电子宠物是今年春季开始进入我国市场的,5月底在北京露面,几十家大商场竞相销售。有的商店平均每天销售几百只电子宠物,更有一家大商场从5月底到现在,已售出5万多只。这家商场的值班经理说,电子玩具的畅销,说明它是有益处的。有什么益处呢?无非是像广告词中所渲染的:能培养儿童的爱心和责任感。
果真如此吗?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吉芳说,一个电子宠物少则100多元,多则200多元,学生买了以后,就必然专心“照看”他们的“宠物”,一会儿吃饭,一会儿喝水,一会儿撒尿,一会儿吃药打针,精力全分散在“宠物”上了,对学习失去了责任,对同学失去了关心,怎么能说是培养爱心呢?爱要从身边的实事做起,如爱父母,关心同学,在相互关心中一点一滴培养爱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震宇说,当一种玩具刚兴起、人们兴致所至时,是很难控制的。在孩子自控能力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不能让他们接触这类东西,这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我们这个趋同性本来就很强的国家,单向消费尤其可怕,一人买什么,大家都跟着赶时髦,这对儿童的性格发育十分不利。
管理措施要跟上
抵制高档学生文具和电子宠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措施,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那么社会就应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具体说就是在学习用具方面与义务教育相配套,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而高档学习用具却充斥市场,这是有悖于义务教育初衷的。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对此进行管理,比如设置中小学生用品专柜,规定价格,不让那些一味追求利润的生产厂家和销售商占领这个市场。
北京东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叶钟玮认为,青少年喜欢电子宠物还有一个原因,是给他们玩的东西、活动的场所太少。孩子们放暑假了,不是做作业就是憋在家里看电视,很没意思。五六十年代的大杂院,在院中支个门板就可以打球,现在没地方了,到马路上去踢球又不安全,去体育场馆要花钱,这些都有待解决。希望全社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问题,给孩子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部长乔保平强调,从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出发,应该限制孩子玩电子宠物,禁止孩子在学校玩电子宠物,以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集中孩子的学习注意力。
据介绍,北京东交民巷小学和其他一些小学,日前已做出不许把电子宠物带进学校的严格规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东城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本报讯记者艾笑报道:北京市东城区12年坚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推进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好评。
这个区从建立健全初级卫生保健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初保规划、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职责入手,保证居民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内能得到完善、系统、连续的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提出医院要从面向病人扩大到面向社区,对健康人群和高危人群给予同样方便、经济、有效的健康服务。
在对居民和区内职工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同时,他们还给居民建立了卫生户口卡和健康档案,到今年底全区22万户居民的健康档案将全部建齐。
对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儿童的全面健康管理,是第一步。1989年就在朝阳门医院建立了首家全科医生站,老年人保健任务由全科医生完成。以后又建立了医院家庭医学科,开设家庭医学门诊,实行挂牌服务,由病人自己选择医生。在诊病的同时,还提供心理咨询和老年病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服务。对长期患病行走困难的病人还设立了家庭病床;面对无人照顾的病人和医疗需要量较高的老年人,建立了临终关怀病区;儿童的健康管理是从早孕期的妇女开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香港师生来京学普通话
本报讯7月下旬,北京暑热难当,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举办的3个普通话培训班迎来了香港回归后的第一批学员。
这次利用暑期在京开办的3个普通话培训班学员,分别由香港教育学院、香港佛教联合会和香港树仁学院组织,内容包括开设普通话理论、正音、训练课程,并组织学员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到教师家做客,到大商场当一天售货员,观看升国旗仪式等活动。学员们通过3周至4周的培训后,还要接受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者将获得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颁发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
(于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生物肥料首次出口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邹清丽)最近,美国DK公司决定每年从我国购买1万吨肥力高生物肥料。这是我国生物肥料第一次出口国际市场。
据了解,这种由北京阳光高科技实业公司开发生产的肥力高生物肥料,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了生产基地,其推广速度之快令人振奋。
生物肥料是利用微生物固氮菌将空气中的氮转化成农作物可吸收物质,并利用其分泌物把土壤中不易被农作物吸收的不可溶性磷,转化成农作物可以吸收的可溶性磷,从而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氮、磷、钾肥,彻底改变因施化肥产生的“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的现状,使农产品各项指标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WPS97以全新面貌问世
本报北京8月3日讯记者杨明方报道:在最近闭幕的第八届中国计算机软件交流交易会上,功能可与国际同类产品媲美的国产中文字处理软件WPS97以全新面貌亮相,给业内人士带来惊喜。
WPS是广大电脑用户并不陌生的名字,1989年由金山公司推出,其系列产品曾一统DOS平台中文字处理软件天下。
与以往版本的WPS相比,WPS97改为在“视窗”平台上运行;保留了WPS原有的字符编辑方式,同时也支持“所见即所得”的文字处理方式,可以查看与实际打印效果一致的文档,是一套功能齐全、图文表并茂的图文混排系统。
WPS97内嵌中文校对系统和词典,采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模糊分词技术,可以自动鉴别校对中、英文字词和语法错误。与美国“微软”的Word字处理软件相比,WPS97小巧快捷,实用方便,能更好地符合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习惯。它对硬件配置要求低,较好地解决了广大老用户“升级换代”的难题。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近日,由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重点院校部分师生组成的暑期志愿者服务队来到三峡库区的涪陵、万县等地,开展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三下乡”活动。图为上海市第二军医大学的志愿者们翻山越岭来到重庆涪陵山区,为当地农民义务治病。杨宗友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依靠社会力量满足社会需求
天津商学院一肩挑两头
本报天津8月3日电记者傲腾报道:“高等院校只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根。我们紧紧依靠社会力量,满足社会需求,走的是社会化办学之路。”天津商学院党委书记蔡捷道出了这个学校近几年的发展之路。
天津商学院是1980年在天津财贸学校基础上筹建起来的,学院已发展到目前拥有11个教学系、4个教学部、本专科生4987人,连同全日制高等成人教育共有在校生达万人。自1994年起,学院先后实施了“青蓝工程”和“跨世纪人才工程”,先后引进副教授以上20人。近3年多来,学院用“自筹”资金已建和正在建设教工住宅楼3幢,教职工待遇逐年提高,现在全院教职工年均收入1.2万元。科研工作近3年累计发表论文973篇,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工具书142部。近年来学院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26所高校和有关学术团体建立了合作办学、师资交流、学生交流、科研合作等友好关系。
天津商学院在短时间发生的巨大变化,既不是上级给予了巨额拨款,也没有给予特别优惠的政策,他们靠的是顺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改革思路,并将思路付诸实施的务实精神。
满足社会需要,培养顺应市场经济所需各类人才,得到社会认可或支持,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按最初规模建设的12万平方米校舍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于是,学院与附近的天津北辰区刘家房子农工商总公司联建学生生活区,自1993年起,通过联建已兴建了4幢160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1630平方米的食堂和1000平方米的附属设施,缓解了学校校舍的不足。
满足社会新需求必须培养新型人才,原有教师不适应怎么办?天津华联商厦中原公司、天津和平饮食服务公司、劝业场和天津市百货大楼等著名企业和著名商家的一大批有经验的管理专家和技术专家相继被请进学院,成了该院的兼职教师,这些单位也成了学校的教学和实习场所。又从学院抽出有培养前途中青年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著名高校进修更新知识。
学院发挥应用学科为主的优势,广泛地介入社会经济发展,与通辽、抚顺、太原、大同等中小城市联姻,与老、少、边、穷地区携手,与众多的企业单位合作,诚心诚意地为地方和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培训人才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据介绍,目前通过工学联建形式建起的大型实验室就有5个,实习基地10个,学生到这些基地实习,对方不仅不收费,还给师生发补助。学校的许多科研项目到基地去中试孵化,反过来又推动了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天津商学院的科研成果有了比较稳定的市场,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昔日两间“黄席棚”如今“绿色化工城”
鲁北集团靠科技攻关振国企雄风
本报讯地处黄河三角洲的山东鲁北企业集团靠科技攻关、实施高科技产业战略,振国有企业雄风,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良性循环的新途径。
该集团先后开发32项重大科技成果,获12项技术专利,他们首创的“石膏制酸”、“磷铵、硫酸、水泥三产品联产”、“无三废排放”新技术受到专家们的高度称赞。专家们提出——以鲁北为样板的“绿色化工”即:无废渣、废气、废水的零排放技术;产量高、成本低、环保佳的环境绿色技术等等,应尽快在全国推广。
鲁北集团公司是70年代在环境条件极其艰苦的鲁北盐碱荒滩上创建的,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冯怡生总裁带领7名职工,从两间“黄席棚”起家,艰苦创业,历经20年拼搏,把一个试验化肥小厂发展成了今天这样跨省区、跨行业、多种经营的集团企业。
在漫长的艰苦创业中,鲁北人咬定科技攻关不放松。面对国家硫资源匮乏而鲁北盐碱荒滩上又有大量取之不尽的盐石膏这一优势,鲁北人提出大胆设想:“搞盐石膏制硫酸!”然而,这是一道发达国家搞了60年、中国也搞了30年未果的世界难题。鲁北人以顽强的科技攻关精神,在实践中反复学习,历经200多次分析试验、159次设备装置改造,终于攻克了这一国际难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套年产3万吨磷铵、4万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6万吨水泥的系统工程。该集团目前推出的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是“中国第一家”;“六、八、十二”装置磷铵、硫酸、水泥一体化联产是“中国第一套”;循环流化床分解磷石膏新技术的重大突破是世界首创。三项新技术开辟了硫资源、水泥生产、磷复肥生产三条原料工艺新路线,尤其解决了磷铵生产废渣磷石膏堆存污染的世界难题,开发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现已是全国第一家“无三废排放”的绿色化工明星企业。
该集团现生产的21个系列近百种产品以其质量免检的信誉,畅销国内市场,并以雄厚的科技实力跨出国门走向世界。目前,已与东欧五个国家签订了技术转让、合资建厂的协议。以世界一流的高新技术,开创了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新途径。
该集团创业20多年来,坚持以科研为导向,集科研、设计、开发、生产、市场为一体,科工农贸相结合。现设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化工建材乙级设计院,化工、轻工、电子、水产、食品、建材6个科研所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试验基地,并与30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产学研”相结合。(韩亚玲)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大学生世界屋脊夏令营开营
本报拉萨电记者赵永新报道:8月1日下午,首届中国大学生世界屋脊夏令营开营仪式在拉萨布达拉宫广场举行。
为了使中国当代大学生了解西藏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和平解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全国学联,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香港大学,西藏自治区团委、教委联合举办了这次夏令营活动。
据了解,在为期两周的夏令营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18所大学的30名大学生将深入农牧区和工矿企业,考察西藏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名胜古迹,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茅于轼扶贫记
高志勇
茅于轼,一位68岁、衣着朴素、精神矍铄的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经济学家。父亲茅以新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弟弟。茅于轼本人还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亚洲开发银行注册顾问、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组顾问。
1992年冬的一天,茅先生在电视里看到一则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报道。茅先生和老伴赵燕玲第二天便将200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希望这点钱能使一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不久,这笔钱便由山西省临县团县委转给了该县湍水头镇龙水头村因交不起书本费而辍学的二年级学生韩海勤。
1993年7月,茅先生直接和雒玉鳌老师联系,要他再举荐几个学习上进、家庭困难的孩子,由他负责孩子们的读书费用。
就这样,龙水头村又有薛艳兰、张莉花两个女孩和一个名叫韩利平的男孩受到了茅先生的资助,重返了校园。
茅先生资助的孩子多了,收到的信也多了。但这些满怀感激之情的信并没有使这位经济学家感到快慰,反之却使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贫困山区脱贫的艰难。如何使更多的山里人走出贫困,成为茅先生时刻考虑的大课题。钱,首要的还是钱。为筹集更多的资金,茅先生给好几个朋友去了信。
一次,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茅先生见到了朋友汤敏博士。汤先生愿意出点钱,但他说光给龙水头村钱不行,要帮他们造血。于是,龙水头扶贫基金会应运而生。
从1993年9月龙水头扶贫基金投放至今,龙水头村已有125人次用这笔钱或治病,或经商搞生产,或发了家走出了困境。
1996年4月1日到3日,一直靠书信往来了解龙水头扶贫基金使用情况的茅于轼先生,来到了龙水头村,当他看到扶贫基金给群众带来了诸多的好处,老百姓十分感激时,茅先生也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