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给“明白墙”补“砖”
杨晓明
报载,山东乳山农村流行“明白墙”,就是把村年度规划、财务收支情况、村干部工资收入、救济物资发放、农产品购销信息等农民关心的事以墙报的形式登出来,让大伙儿看清楚,弄明白。
应该说,这是新形势下开展农村工作的一种好形式。一方面可以解决村民不易集中开会的实际问题,让村民通过这种方式了解政策,清楚村里的实情,解开心中某些“疑团”,有效地增加农村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能够融洽干群、党群关系,端正村风,维护社会稳定,减少不应有的摩擦,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展开。
但是,据笔者调查,“明白墙”还应补几块“砖”,方能做到真正让村民彻底明白。一是村干部要主动、切实地接受监督,增强民主意识,工作踏实,公私分明。“钉是钉,铆是铆”,把自己的工作先弄“明白”,如此,才有胆量去办“明白墙”。二是需要同群众商量的事,需要由群众举手表决的事,应发扬民主集中制,适时、有效地召开群众大会或党员大会,让大伙儿自己决定,不可搞“一言堂”。三是要由村民推举德高望重的人组成监督小组,检查督促村干部,把“明白墙”确实办明白。
果如此,“明白墙”方能不虚此名,不流于形式,大伙儿才会发自内心地拍手欢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以农为本天地宽
——湖南汉寿酉港供销社连年盈利探秘
李进杨文武
湖南省汉寿县酉港镇供销社生意越做越红火。从1980年以来该社已连续盈利17年,累计实现税利410多万元,成为饮誉三湘供销系统的“常胜将军”。
一个远离县城和交通要道的乡镇基层供销社能常胜不败、“风景独好”,奥秘何在?酉港供销社党支部书记、理事会主任李月明回答得很直率:“以农为本天地宽!”
1991年早春的一天,供销社的10多名干部下乡调查,得知中洲、沙包、白莲等偏远村组的农户购买化肥农药往返要走好多公里路,费工又费时,不少农户只好种“缺肥田”,产量年年上不去。供销社的同志深感内疚,决定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方便农户购买生产、生活资料,交售农副产品。当时,建设资金非常紧缺,为争取时间,全社150多名干部职工人人集资,很快就筹措资金12万多元,建成了赵家河、沙包、中洲3个村级综合服务站,每个站调入化肥、农药、中小农具、农地膜等近百个品种的农资商品和部分日常生活用品,同时还开展农副产品收购,每天从早7时30分开始营业直到下午6时。一年为农民节省了6000多个工日和1.6万多元的运输费。该供销社在服务农民的同时,也壮大了自己。三个村级服务站一年扩大商品购销额300万元以上,去年达到450万元。
针对部分农民缺钱买肥搞春耕的困难,他们每年都开展农资商品信誉销售活动,春耕前赊物资给农户,秋收后农户付款,已累计达500多万元。尤其在1995年、1996年连续两年遭受特大洪灾后,他们赊销生产资料价值达80多万元,而且贴运费、贴损耗、降低差率,向农户让利7万多元,还组织3台汽车义务为偏远村组送化肥、农药上门达100多吨。受灾农民深表感激:“有供销社的大力支持,不愁生产自救搞不起来。”
这个供销社还率先在全县办起设施齐全的庄稼医院。镇里有两万亩低洼田年年早稻僵苗,花上10多万元依然防治效果不佳,庄稼医院的同志把镇里的农技员请到一起,搞土质分析,测土配肥配药,派专人到县、市农科单位拜师学艺,结果全镇只花4万多元就解决了早稻僵苗问题,亩均增产50多公斤。去年8月中旬,大面积的稻田发生螟虫,很多农户准备按老经验用钾胺磷防治,供销社得知后,赶紧组织30多名职工奔赴各村,指导农民使用价格较低的“杀虫双”,不仅治虫效果好,还为全镇农户节约资金近3万元。
为提高全镇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商品生产,他们大胆地提出了与农民联营,办农副产品专业社:由供销社提供技术、资金、化肥等农资物资,农户承担农副产品的生产培管,赢利农民得97%,供销社得3%,风险共担,受到农民的欢迎。先后成立了棉花、蚕茧、苎麻、黄红麻、特种水产等8个品种的专业社,生产面积达500多亩。通过以社带面,共推广20多项先进生产技术。过去酉港镇的棉花亩产一般在50公斤左右。1993年,供销社建立600亩棉田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用新棉种,亩均单产达到120公斤。第二年,全镇推广他们的经验,平均单产达到85公斤,去年突破100公斤。仅此一项,为全镇农户增创收入200多万元。
他们认为:农副产品市场时阴时晴,商品有时紧俏,有时积压。积压时,农民经受不起,供销社有义务搞活流通环节,帮助农民推销产品。去年初,全镇积压了大量苎麻等农副产品,供销社开展了以物易物。一方面收购农户的滞销农副产品,换供农户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农资商品。另一方面派出骨干力量走南闯北,推销农副产品。腊月二十八,李月明还带着一帮人马赶到省外联系销路,对方深受感动,当场签订了一批农副产品收购合同。老李连晚赶回单位,组织力量在春节期间大量收购农户的滞销产品,一举为全镇农户推销了价值200多万元的滞销农副产品,帮助1000多户解决了缺少生活生产资金的燃眉之急。据初步统计,近10年来该社先后为农民推销滞销农副产品2万多吨,帮农民增创收入达6000多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雄县通信建设超常规发展
本报讯河北省雄县通信建设超常规发展,全县装机总容量已达20600门,平均15人一部电话。
他们投资1450万元,在张岗、龙湾等7个乡新建成7个全功能农村邮电分局,如今全县9个乡镇已有10个全功能邮电分局,为农村用户提供了电话装(移)机、电报、寻呼和信函等通信系列服务,做到了电力、电话、传输和放号等集中监控和集中管理。(周新克)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两高一优”进入百姓家
本报讯山东省庆云县大力推广“两高一优”农业技术,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几年来,这个县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省果科所、莱阳农学院等8个涉农部门和大专院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同时,按专业特长不同,聘请了5位科技副县长指导农业生产。借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庆云县培养了1630名农业技术员,6万多农民掌握了1门—2门农业新技术。(刘月新)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耕地面积有限,粮食生产紧迫,高产粮食不用科技怎么行?为此,老哥俩较上了劲儿——
  麦田里比高低
吴麟
400多户人家的河南省修武县张弓铺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村。70多岁的常树民是有名的“种粮能手”。村里都照着他的“秘诀”侍弄庄稼。
偏偏有个乡农业技术推广学校毕业的“大学生”发出挑战,说要想高产粮食不能再靠经验,必须靠科技。他是常树民的弟弟常树强。
1994年,兄弟俩的粮田紧靠在一起。哥哥问弟弟:“你说的‘科技’是啥东西?”弟弟说:“就是土壤‘吃’啥,小麦生长期间需‘吃’啥,俺就满足啥。”哥哥笑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我看呀,巧种地不如俺多上粪。”弟弟傲劲上来了:“不信咱俩比试比试。”兄弟俩较上劲了。
这年冬天,弟弟在薄地实施了科技种粮,却因对土壤检测分析不全面,氮肥使用不当,小麦长势不佳。夏天收麦,弟弟的小麦亩产325公斤,哥哥的375公斤。过完磅后,哥哥冲弟弟一笑:“你的‘科技’哪去了?”
弟弟不服。第二年,弟弟请来了省农科院专家“出诊”,并依据小麦品种和薄地缺养分的实际状况,施用科学搭配的专用肥料,每亩只施肥50公斤。哥哥在家中的地里每亩用了50公斤磷肥,不放心,每亩又追加了50公斤碳铵。
春天,兄弟俩一块到地头察看苗情。表面看哥哥的麦苗长势很旺。弟弟拔出一棵苗指着说:“你的麦苗外观很绿很旺,实质根部很细弱,产量上不去。”哥哥说:“你尽瞎说,收麦的时候你就知道谁的产量高了。”夏天收麦,哥哥的小麦亩产还是375公斤稍出头,弟弟亩产却合450公斤。过磅之后,弟弟叉腰了:“哥,这回你该服输了吧?”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羊粪竟比羊毛贵
最近,辽宁兴城市白塔乡养羊户中传出奇闻——羊粪居然比羊毛贵!
要想知道羊粪贵的缘由,还得从“老边西瓜”说起。这几年,白塔乡老边村一直种植地膜双层覆盖的西瓜,由于“老边西瓜”上市早,个大、皮薄,甘甜可口,深受城市消费者的喜爱,而且价钱比晚上市的西瓜高出一倍。这几年“老边西瓜”的名声响彻辽西一带。他们创出“名牌”的秘诀是舍弃化肥,舍得花钱向地里投入农家肥,而且农民们在众多农家肥中偏好羊粪。因羊粪肥力大且持久,能疏松土壤,不生虫子。此外,西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更使农家肥越来越吃香。
种植西瓜促进了养羊业,全乡有76户村民养了3283只羊。可是羊粪今年比往年抢手,这是养羊户始料不及的。每年羊粪(约一立方米)能卖70元钱,买肥的农民都到羊圈里自己去起粪,而且供不应求。广粮村养羊的熊孟信老汉惊喜地说:“没想到羊粪居然比羊毛值钱!”这话不假,笔者从全乡养羊户调查了解到,76户共卖羊粪1600余车,收入114905元钱,而去年他们卖羊毛8274公斤,仅收入75466元钱。(冮兴波)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大厂实施牛羊带动
眼下,粮食价格较低,许多地方的农户都想从事畜禽饲养,但又苦于形不成规模,没有市场,不敢着手。河北大厂县实施的“牛羊带动措施”让牛羊“牵”着农户走,从而使这一问题在当地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所谓“牛羊带动措施”就是通过开辟牛羊销售、肉产品加工、畜牧附属产业三个市场,用利益纽带把市场和农户紧密联系起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一举措的中心环节就是“三个市场”的开辟。大厂县首先内引外联,开设肉产品加工企业。该县已拥有三家规模较大的屠宰加工厂。其中与德国安努斯集团合资兴建的华安肉类有限公司,目前已成为华北地区各大宾馆的首选肉源,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每年要从当地购牛1万余头。其次,做好科技支农,解除农民后顾之忧。该县鼓励各涉农部门扶持畜牧附属产业发展,兴办牧畜医院、庄稼医院,为农户饲养牧畜解忧排难。目前,该县牛羊饲养业及相关行业形成的产值达8亿元,占该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9%。从事牛羊饲养加工人员已近两万人,占全县人口的20%。
(刘洪山)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内蒙古偏远乡全部通电话
本报讯1997年7月12日上午9时,位于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与呼和浩特市接通了电话。至此,全区最后34个偏远乡(苏木)已全部通话。
“八五”以来,内蒙古年均邮电通讯固定资产投资已达8亿元,去年增加到15.8亿元,至1996年底,全区光缆铺设达1.38万多公里,长途交换机和业务电路分别为7万路端、2.86万条,公用电话网交换机总容量超过128万门,实现电话自动化的乡(苏木)800多个。(刘红星)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绿色证书工程”见实效
本报讯由农业部组织的“绿色证书工程”的试点与推广工作,自1990年至今在提高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积极性,促进农科教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国已有1000多个县实施“绿色证书工程”,400多万人参加了培训,70多万人获得证书。
“绿色证书”是农民的技术资格证书,它是指农民达到在从事某项农业技术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经当地政府或行业认可的从业资格证书。该工程在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龙文)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国农业银行沈阳市苏家屯支行发放科技兴农贷款64万元,支持八一镇任家甸村农民建起58个日光温室,栽植温室葡萄3.48万株。温室葡萄可以提前3个月上市,价格是正常上市葡萄价的5倍。这个村今年产葡萄5万公斤,仅此一项全村人均收入增加800元。图为农行工作人员在温室内调查葡萄生产和销售情况。郭化启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开着轿车去锄地
黑龙江省北安市北安农垦局农工周云鹏,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开着轿车下田间锄地。他两次下岗,但他坚信:路就在脚下。去年,他购回一台小轿车。农闲时,搞出租赚钱;农忙时,他就开着车去田间侍弄自己的土地。今年,周云鹏在家乡长水河农场6队包种50多亩“实验田”,他说:“我这甜菜亩产可超4000公斤。”申吉忠摄影报道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入夏以来,江苏射阳县一直干旱少雨,全县60万亩棉花,30万亩杂粮受旱严重,尚有25万亩水稻无水栽插。该县千余名电力职工,全力投入战旱魔,统一调度电力负荷,确保24小时不停电,组织抗旱临时用电线路架设小分队,保证抗旱设备移到哪里,电源就送到哪里。左图:运送电杆架设抗旱临时电源。右图:六垛乡的一位老大娘为电力检修工送水。周洪飞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吉林人参——向产业化挺进
本报记者张玉来
近日记者来到吉林省人参产区采访,耳闻目睹的是人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从神秘到科学、从高峰到谷底、从谷底到复苏的曲折历程;人们从狂喜到焦灼、从焦灼到清醒的心理剧变和产业化为吉林人参崛起拓展的一片希望的曙色。
科技立头功:吉林人参成为支柱产业
长白山莽莽林海深处,是东北“三宝”之首人参的发祥地。吉林省是我国人参的主产区,产量占全国的80%,占世界的67%,在世界上占有绝对优势,然而人参慷慨施惠于山里人不过十几年时间。
80年代初,市场经济大潮初起之时,吉林人蓦然发现栽培条件和产量均不及吉林人参的韩国高丽参却称霸国际人参市场,这才从心底萌发与高丽参进行抗争的强烈冲动。从1983年起,全省集中11个高校和科研单位的50多位专家,对吉林人参的内在质量、栽培技术、防治病虫害、加工工艺开展了系统的科学研究。
省科委副主任李广臣谈起5年攻关取得的丰硕成果,依然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吉林人参由此从栽培到加工、包装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吉林人参业由原始状态迅速步入科学化的轨道,为真正的勃起奠定了基础。11项新栽培技术的推广使人参单产翻了一番;人参二次加工实现了机械化、半自动化;新开河参、皇封参、康龙参、长白山红参等十几个名牌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国人参专家首次以科学分析为依据,论证了吉林人参的内在质量和有效成分完全可与高丽参相媲美。因发现13种人参单体皂甙而闻名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吉林农大李向高教授指出,吉林人参的总皂甙和单体皂甙、人参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的含量与高丽参相近,某些成分还高于高丽参。
科学技术催生了人参产业,使它成为振兴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白山市委书记张恩祥告诉记者,人参业虽然走过一段曲折道路,目前在全市的财政收入、农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均收入中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山区农村经济上台阶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抚松县1996年人参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人参收入占财政收入的23%,占农村人均收入的65.9%。
亡羊补牢:参业崛起仍欠东风
人参产业的兴起,使山里人欣喜不已。欣喜使一些人陷入盲目,头脑开始发热,以为多栽参就会获得丰厚的利润。于是出现了国有、集体、个体一哄而起,人参栽培面积急剧扩大的局面,仅人参加工厂就出现了几百家。
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势必要遭到惩罚。吉林参业在1989年骤然间由高峰跌入谷底:产品过剩;价格暴跌,每公斤售价仅为1988年的1/3;人参生产经营企业由于贷款包袱沉重,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由于经营无序,外商和个体商贩利用资金优势,直接来到产区随意压价收购,逃税漏费,导致人参效益大量流失。据估计,仅1994年就流失1亿元。
吉林人参业在低谷徘徊了整整6年时间。山里人在焦灼之中实实在在尝到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厉害。
省人参办主任张才介绍说,从1991年起,省委、省政府从深化参业经济体制改革,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入手,开始对人参实行专营。在专营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下,吉林人参业从1995年开始复苏:人参留存面积逐年回落,生产总量大幅度下降,成品参库存量下降,人参价格呈现恢复性增长,基本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参转化能力增强,目前全省已开发形成了以人参茶、人参生命源、保鲜参、活性参为主的十大系列,近千个品种,每年转化增值近亿元。
人参专营不失为亡羊补牢的有效措施,但人参业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实行专营,需要大笔的收购人参资金,但长期以来人参收购资金一直未列入国家收购资金计划。收购资金的严重短缺,使人参专营大打折扣,使它无法有效遏止效益流失,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吉林人参业重新崛起的出路在哪里?副省长王国发指出,参业在低谷中徘徊6年所暴露出来的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表明,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参业发展模式和思路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省政府在1995年重新确定了参业发展的思路和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把产供销、农工贸、经科贸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集团化经营,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肩负重任:吉林参业集团在开拓中进取
吉林省参业集团是与吉林省参业发展新的思路和运行机制同时诞生的。参业集团作为实现参业产业化的载体和龙头企业,省里对它寄予厚望:要求它在全省参业发展上发挥调控作用,把政府对参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措施落到实处;在实现参业经济一体化上发挥纽带作用,通过资产关系、合同契约,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把不同的参业经济成分结合起来,实现参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联接,联手经营,一致对外,提高参业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参业集团不能不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压力。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长祯说:“压力是巨大的,然而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坚持不懈地开拓进取!”参业集团成立后,凝聚产业群体优势,牵动全行业上水平、上规模,使企业不断发展。目前集团资产总额已达2.4亿元。1996年完成销售额1.6亿元,实现净利2800万元。集团生产加工的五大系列210个品种除销售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外,已远销美国、欧洲、马来西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为实现省政府和全省参业的重托,参业集团已确定并正在实施三个主攻目标。其一是建立优质人参生产基地,这是国家计委同意立项的项目。基地面积占全省人参种植面积的38%,将在2000年达产;其二是建立人参综合加工基地,这是农业部扶持的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省最大的人参加工企业,预计明年建成;三是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的名特优尖产品,在更高层次上与高丽参抗争。集团正积极运作,开发培育以人参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天然化妆品、天然矿泉饮料、绿色食品和药膳等产品。
吉林参业重新崛起已不再遥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