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史海经纬

  关于拉贝
吴源蔡玉华
去年12月份以来在位于柏林偏僻地区的巴尔拉赫街一所不起眼的住宅里,乌尔苏拉·赖茵哈特夫人的生活比以前忙碌了许多。她收到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和电话,记者们包围了她,请她回答无数的问题,向她表达敬佩之情和深深的谢意,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也参加到了这个行列。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热闹,跟她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一切都是因为她的外祖父约翰·拉贝先生。
在一个人去世四十多年以后,突然全世界众多的媒体对他产生了兴趣,称他为“英雄”、“南京的奥斯卡·辛德勒”,使这个谦逊而审慎的人,一夜间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他,约翰·拉贝先生,只是一位照良心和理智的要求去做,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前后的日子里,出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商人。他还是一名纳粹党员,即便如此,也还是以他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在南京参与了反对日本法西斯暴行的斗争。
我国以天干地支纪年由来已久,六十年一轮回,周而复始。拉贝于1937年(丁丑年)9月19日在南京开始了他的“战时日记”,直至1938年2月26日。日记几经搬迁,在德国被尘封了六十年,又于丁丑年回到了起始地,首次出版面世的就是在南京出版的中文版。德文版、英文版和日文版也将于年内陆续在德、美、日出版。据来自德国的信息,还将有其他文种的版本问世。
《拉贝日记》中译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为了能早日在我国出版这部日记,使之尽快和广大读者见面,两家出版社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去年12月,出版社获悉有关信息后,立即和德国有关方面联系,经过反复磋商和谈判,终于取得了中文版权。随后,出版社又组织起由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德语教师组成的翻译组抓紧翻译,翻译人员以忠于原文为原则,根据“信、达、雅”的要求,几易其稿,又经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的审阅,在较短的时间内便拿出了高质量的译稿。
拉贝以其独特的身份,用充满激情而又冷峻的笔触,逐日记述了他的亲历亲见亲闻,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尽管他不可能对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作出完整的记述,但仍然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
我们有幸参与了从购买日记版权到组织翻译出版的全过程,得以先读了译稿,并从德国得到了一些有关拉贝和《拉贝日记》的旁证资料,包括若干纳粹时期的未发表过的德国外交档案资料。
约翰·拉贝1882年11月23日出生在德国汉堡。1930年他被任命为西门子驻南京办事处的经理,1931年到南京上任,直到1938年2月23日离开南京去上海,于4月13日回到德国。回国后,拉贝被安排在西门子在柏林厂家的管理部门工作,六十五岁退休,两年后,即1950年1月5日,他突发中风,于当晚去世。
如果拉贝不是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去拯救南京的平民,那么他就仅仅是一个普通海外商人,没有什么不同凡响,也就不值得我们来特意描写。
读完《拉贝日记》,我们便可知道拉贝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没有满腹的哲理,胸中也没有宏伟的韬略,更不是一个狂热的政客。他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诚实而质朴的商人,他是一个有理智头脑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事。他诙谐幽默,遇乱不慌,临危不惧,即使在险恶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随和而受到周围人的欢迎。他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完全是出于道义上的责任,把帮助危难中的人看作是自己的义务。为了保护自己的佣人和职员,为了平民的安全,他甘愿留在受难的南京,吃尽苦头,甚至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尤其是对穷人,他更是不亏待他们。一次,当拉贝正在关院门的瞬间,三个穷孩子来找防空洞,他们看到了他这个洋人撒腿就跑,拉贝却把他们喊了进来,安排在防空洞中间的位子。他说:“我的目的是使客人们以此为榜样,懂得在危急关头每个人都是同等重要的,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在他的防空洞里,拉贝总要把最中间最安全的位子留给妇女和儿童。他勤奋刻苦,在保护难民的事务极其忙碌的情况下,坚持挤出时间,也要把他的“战时日记”一天不间断地记下来。
拉贝回到柏林后,国务秘书、大区党部领导人授予他一枚红十字功勋勋章,在斯图加特他还被授予国外德侨银质功勋奖章。但他不识时务,于5月2日至5月25日接连在柏林作了五场关于南京受难的报告,他期盼着大区党部领导人伯勒能带他见希特勒,这个希望没有实现,他便又不假思索地于6月8日向希特勒呈寄了一份汇告。接着就发生了他没有料到的事:几天之后他被盖世太保逮捕,他的“战时日记”和照片也一起被收走,在警察局被审讯了几个小时,他被责成必须从此以后对南京发生的一切保持沉默,然后释放了他,后来又发还了他的日记。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后,拉贝又被苏联人逮捕。他受到了审讯,三天后被释放。英国人接管了位于柏林西北区的西门子城,英国占领军政府招用拉贝为首席翻译,但是几周后,也就是1945年8月初,他被解雇,因为前纳粹党员不能在军政府工作。他失去了生活来源。这段时间,他经常生病,除了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经常复发外,又因缺乏营养患上了皮肤病。肃清纳粹法庭一直把他作为纳粹分子看待,因为有人认为他在南京不应当入党。在后来的上诉审理中,肃清纳粹法庭复议庭终于认定拉贝为非纳粹分子。在拉贝贫病交加中,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1948年初,南京市成立救助拉贝劝募委员会,不几日便募得一亿元辗转汇给拉贝。1948年3月,南京又在瑞士购买奶粉等食品四大包寄交拉贝。南京各界决定自6月份起按月寄赠食品一包。
拉贝去世后被葬在夏洛腾堡公墓。为他送行的只有他的妻子、孩子和几个朋友。因为拉贝落葬的公墓不久前已被关闭,中国政府为了纪念他,于今年5月将他在柏林的墓碑运至南京,安放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拉贝魂归第二故乡。


第4版(副刊)
专栏:1927—1997八一颂征文

  好兵吴国良
张辉陈君
1996年8月5日,这是一个令人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
驻河南省获嘉县的解放军某团,于上午11时接到获嘉县防汛指挥部通报,因近日连降暴雨,所属照镜乡冯村砖瓦厂的七十六名民工,被卫河水围困,请求部队救援。当机炮连的三十五名官兵赶到抢险现场时,只见卫河上下恶浪翻滚,水流湍急,五百多米外的冯村砖瓦厂,浸没在一片汪洋之中。七十六名民工,在即将被洪水淹没的窑顶上望眼欲穿。他们已经四十多个小时粒米未进了。亲人遇难,战士们个个心急如焚。要解救被困的民工,需要拉一条绳子到对岸窑顶,让民工们抓住绳子攀游才能来到大堤上。连长刘金安将任务向全连布置后,战士吴国良第一个站出来要求下水,连长没有同意。此时,连长刘金安,排长吴庆,作训参谋李明祥三人携带救生器材和绳子,跳入了湍湍急流之中……
当他们在激流中游至二百米远的时候,由于水的冲力太大,拉不动绳子,还需要几名战士下水援助,吴国良再次请求下水,被军务股长殷维成制止,安排了两名党员下了水。然而下水救助的班长别良忠突然间两腿抽筋,不能前往。
这时,洪水一个劲的猛涨,从三米深升至四米、五米……十万火急。对面,围困在窑顶的民工们,再次发出了声嘶力竭的求救呼喊,这声音像刀子一样,刺在了吴国良的心上。吴国良再也抑制不住焦急的心情,喊了一声:“我去救人!”纵身跳下了激流,拼命地向遇险的民工们游去……突然,一股凶猛的洪浪卷来,吴国良一下子被卷入旋涡之中……
吴国良牺牲了!
一个二十二岁的生命,一个青春似火的战士,为了七十六个民工,光荣地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吴国良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他生前的诺言,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描绘了一幅现代军人壮丽的人生画卷。
围困的民工脱险后,冯村一个叫郭俊生的农民,拿出一千五百元钱,交到了吴国良所在的连队,他哭着说:“吴国良是为了救俺们农民牺牲的,这点心意,也算表达俺们对解放军的一片爱心吧。”
在英雄所在的部队里,官兵谈到更多的是吴国良的平时。他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在部队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内,他写下了十二万字的心得笔记。连长说:“吴国良爱战士如兄弟,爱群众如父母。”连长回忆起这么几件事:去年3月份,二班新战士龙伟患了急性肠胃炎,吴国良知道小龙因病很想念家人,便利用工作间隙到病床前陪护,并一日三餐给小龙送饭,小龙不能吃凉饭,吴国良每次送饭都用大衣包着;吴国良曾在风雪中的哨位上,把自己的棉鞋让给同班的战友;在越野中背过脚上打泡的新战士;黑夜里救过掉进污水沟的老大爷……
获嘉县委和当地的人民,在获嘉县照镜乡——吴国良牺牲的地方,立了一块纪念碑。 (作者单位:河南新乡广播电台)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文人的缺欠
张大农
据报载,某地领导部门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当地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并学会使用计算机。这等要求是否现实、能否实现暂且不论,它至少昭示着未来的一个趋势,那就是领导干部要掌握和运用好手中的权力,除了得是个通常所说的有知识的文化人外,还需具备现代人应有的一些基本技能。
其实,现代生活的基本技能本是所谓“文化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满腹经邦济世的学问,而生活中却连换个电灯泡都要求人的文化人,终归不让人佩服。中国的文官制度历史悠久,特别是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文人要图仕途腾达,只需熟读诗书,会吟诗著文,百工之匠的本领一向被视为末流小技,以至格物致知的探求从未成为显学。这种价值取向通行逾千年,流风余韵至今不敢说消弭已尽。一位身居显流的文人或政要若写得一笔羞于示人的墨迹,则会被人们视为缺欠或至少是小疵;而其对现代科技的懵懂,对操作日常机械、电子设备的惶恐,则至多被视为名士的迂阔。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而摆弄不转家里那几样大件电器的,大概为数不少。仅止于此,倒也无妨,怕的是对所有现代化的玩意儿一向就“敬谢不敏”。可以断定,连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都看不懂,想必也进不了“Window’s”和因特网,而对于正在到来的以科技主导世界大势的21世纪,怕是也不甚了了。鲁迅曾表示,早年间在矿业学校和医学院学得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对其日后形成健全的世界观,作用不小。这道理在今天应该更被理解。
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理想。颇有点荒诞意味的是,不少矢志于此的文人们,对近在眼前的最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现代化,总显得冬烘而愚钝。原总以为这只是上几代文人受制于旧式教育的积弊,可看看眼下不少踌躇满志的中年文人,竟也视“形而下”的技能为不屑,且个个流露出“三军之帅,何必亲自弄枪”的大将风度,真让人看着起急。


第4版(副刊)
专栏:

  审美的眼睛
——介绍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杨恩璞
摄影,被人常称为:人类用“第三只眼睛”创造的艺术。这是因为摄影艺术反映世界,既有视觉的逼真性,又并非只是客观存在的简单重映。它在客观形象中有摄影家的主观投入,在真实中追求和营造着美。即将开幕的“南方杯”第十八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就是中国摄影家用“第三只眼睛”对世界的独特观照和审美诠释。
我有幸先睹了这次影展,最强的感受是:当代中国朝气蓬勃的生活气息迎面扑来。这里既有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也有凡人小事的咏叹调,生动地勾画出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的社会面貌和民众心态。这次影展的许多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既不流于图解形势,也不是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的具体报道,而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提炼生活、表现生活。归纳起来,这届影展的优秀作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的。
不求叙事完整,重于抒情写意。艺术的核心问题是以情动人,甚至有些艺术家认为:“艺术就是感情”(罗丹语)。本届优秀作品也不乏取材于具有政治意义的社会活动,如《中华男儿》(朱庆福摄)和《小平走好》(卢吉全摄)。但前者避开军事训练的情节,后者简略了治丧场面,都把重点放在抓取事件中的人、事件中的情,因而两者都具有相当的情绪震撼力。
感悟客观生活,投入主观创意。艺术摄影不同于新闻摄影,在感悟生活的基础上允许摄影家大胆融合主观表现,甚至必要时还可融入想象,如《沸腾的中华大地》(欧阳益洪摄),就是采用两张底片合成制作的非纪实作品。背景的飞云原是横向的,为了渲染地面上腰鼓演出的恢宏气势,作者别出心裁把飞云底片竖立叠加到演出场面上空。飞云呈放射形,大有气吞山河的气派,以景写情,表现出当今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的精神风采。
调动摄影本体语言,构筑摄影形式美。任何艺术都要讲究自身的形式美,发挥其本体语言的表现魅力。摄影艺术,如果只讲再现生活,忽视发挥摄影本体特色及构筑与众不同的美感,作品的艺术光彩必会黯然失色。令人欣慰的是:从本届影展许多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内容需要出发,尽力挖掘摄影艺术自身的形式美感,已是摄影家自觉追求的目标。如《希望小学》(沈波摄)利用天窗自然光拍摄农村小学,既保持了现场光感,真实地再现艰苦环境;又有象征色彩,阳光沐浴着学童,前途光明。《塔里木之光》(徐孚摄)采用超广角镜头拍摄沙漠地质勘探,利用光学特性夸张沙海的荒凉。黑幕下,起伏的沙丘如大洋波涛,远处钻机架上灯光闪烁,犹如一盏不畏风暴的灯塔,使作品富有诗意。逼真的动态瞬间,也是摄影特具的艺术魅力,《魔口夺人》(张建林摄)和《神警擒凶蛮》(洪兵摄)在现场即兴抢拍中展示出人物的真情实感。此外《冬日素描》(郑屹摄)和《洁白》(翟必伦摄)的色彩、影调处理,也达到了高雅的境界。
摄影艺术展览能把握准艺术定位,说明我国摄影家审美意识的日趋成熟。中国摄影具有文以载道,关心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优良传统,如再自觉遵循艺术规律,注重美学价值的创造,必将更加繁荣。


第4版(副刊)
专栏:舞台内外

  歌剧《原野》在德国
中国歌剧《原野》不久前登上德国舞台,大获成功。每场演出结束,全场观众起立,掌声长达十多分钟,演员谢幕近十次。这部由我国作曲家金湘谱写的歌剧,几年前在美国肯尼迪中心上演十一场,现在又在德国歌剧舞台轰动,表明中国歌剧具有的魅力已影响海外。
他们回国后,近几日又在北京和上海登台,让国内观众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音乐会的演员及指挥由赴德的原班人马和中国电影乐团担任。指挥是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林友声,仇虎由旅欧男中音歌唱家刘克清饰,金子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韩延文扮演,演焦大星的是上海歌剧院男高音迟黎明。
《原野》早就由曹禺的作品改编成歌剧,在国内几次公演,一直被认为是难得的佳作。歌剧《原野》欧洲首演的前四天,德国萨尔州最大的报纸《萨尔人报》在头版登出了《原野》的剧照,并在“文化生活”栏中以整版配以大红标题“上海来作客”,报道歌剧《原野》即将在萨尔州国家剧院进行首演的消息,还热情介绍作曲家金湘。
7月的一天晚上,萨尔州国家剧院座无虚席,次日,《萨尔人报》再次以大篇幅配以大标题“危险的爱”评论歌剧《原野》的成功演出。文章称赞中国作曲家的音乐让欧洲听众在感受到歌剧之美的同时又领略到了中国打击乐的独特节奏及其非同寻常的音响效果。萨尔州国家剧院乐团的音乐家们更是以职业音乐家的感受赞扬歌剧《原野》的音乐催人泪下,具有广度、深度和力度。评论文章还盛赞中国艺术家的“唱”、“演”和“指挥”水平,韩延文的女高音“柔韧、表演灵巧”,迟黎明的男高音“大号有力”,王晓姗演唱的焦母“令人信服”,林友声的指挥“自信而面面俱到”。
歌剧《原野》是在萨尔州首府举行的“中国文化周”中演出的,同时举行的中国电影、中国艺术家画展、中国艺术家音乐会使萨尔州一时沉浸在“中国热”中。 (黄梅)


第4版(副刊)
专栏:海外艺苑

  宇宿允人和日本东方爱乐乐团
8月29日,人们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欣赏了一台交响音乐会“宇宿允人的世界”。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而演出的这台节目很有感染力,演奏和指挥水准有不少令人称誉的地方,古典作品的诠释也有独到之处。指挥家宇宿允人和东方爱乐乐团让首都听众度过了一个名曲之夜。
宇宿允人先生1957年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器乐系,从1958年开始,整整十年时间,以首席长号的身份活跃于日本NHK交响乐团。从1975年开始,宇宿允人先生受聘于欧洲管弦乐团任指挥,在1976年的罗马尼亚音乐节的演出中,应观众再三要求,曾延长演出达一个小时之久,整个音乐大厅内,掌声和欢呼声响成一片。他多次与欧洲奥地利首席演奏家们和日本著名演奏家们合作,还着手芭蕾舞《雪女》以及其它的音乐创作。这些录制成唱片和磁带的作品,被誉为开拓了一个独特的新世界,受到听众的高度评价。宇宿允人先生1982年组建了东京艺术音乐协会,并以“宇宿允人的世界”为题,担任了东京管弦乐团的指挥,开始了定期演奏会。1995年,宇宿允人先生得到日本东方微生物株式会社的支持,将“东京管弦乐团”改名为“东方爱乐乐团”,1996年他们成立一周年的纪念音乐会通过国际卫星网络转播到了全世界。今年,定期演奏会已达一百场。
(文同)


第4版(副刊)
专栏:经典唱片

  古典音乐速成
周游
当我们的生活内容一天天进步、生活节奏一天天加快的同时,生活的变化所留给我们自己的闲暇却越来越少了。学习和工作已经占去了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至于艺术欣赏,我们似乎早已将其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了。不是吗?我们没有时间读完一部巨著,没有时间花半天功夫凝视一座雕塑,甚至没有时间用一个晚上去音乐厅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欢乐。也许人们有理由担心,再过几十年,我们可能会面临着对于美无动于衷的危险境地。
大概这种状况已经引发了人们的思索,也引发了人们的行动,书店里各种名作的节选本,街边那些虽嫌粗糙但却包罗甚广的名画挂历,还有人将电影里的精彩对白辑合在一起制成录音带,使我们有机会花费最少的时间却最大限度地了解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难怪有人说,这是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
那么,面对那些浩如烟海的古典音乐名家名曲,我们每个人就是穷其一生,恐怕也难以将其所有尽收耳中,更何况在这节奏飞快的生活里。于是,唱片业中颇为时兴的“名曲选萃”便应运而生了。将名曲中最精华的段落、最脍炙人口的旋律加以浓缩,从而制作出符合现代人生活和欣赏习惯的“古典作品”,对于那些只希望对音乐有所涉猎有所感受的要求并不太高的人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奇妙的处方。
最近听到的由八张唱片组成的一套《世界名曲》(SKYMUSICOGBS—401,403)由于其曲目之广和制作之精而可以称得上是此类精选中的“佼佼者”。在选曲方面,大凡在欧洲古典音乐史上“数得着”的作品都应有尽有悉数网罗其中,制作上则由于配器的新奇而显得十分耐听,尽管乐队编制并不很大,但是在经过变化的配器下许多原本耳熟能详的乐曲却产生了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给人印象颇深。
对于初入此道的音乐爱好者,这套唱片也许是打开音乐世界的“敲门砖”,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一定素养的人,换一个角度来听听这些作品也不失为一种享受。


第4版(副刊)
专栏:

  韩国国立艺术团受好评
韩国国立艺术团在上海、长春和北京的演出非常成功,中国观众和舞蹈界人士对他们的艺术风格和鞠守镐团长的舞蹈思想评价颇高,认为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与现实生活的创造意识,体现了一种哲学境界。应文化部邀请,为纪念中韩建交五周年而举行的这次访华巡演,对自然对和平对传统的文化情感都有表现。《鼓大合奏》把种种形式的大小鼓聚合一起,展示了一幅和谐欢腾憧憬未来的美丽图画。
后半部是舞剧《巫女图》,这部作品一九八四年首演在韩国国立剧场的大舞台上,是把韩国短篇小说的先驱者——金东里的代表作舞剧化,把文化的对撞用舞蹈语汇体现出来,尤其是其中的几段钹舞编排得精彩之极,出色表达了人物内心的那种激烈的情绪,令人难忘。作者特别擅于用群舞烘托心灵的起伏动荡,凸现精神世界。鞠守镐不愧是目前韩国艺坛有声望有开拓性的大家。(附图片)
(左图为韩国国立艺术团演出剧照)


第4版(副刊)
专栏:

  轻音乐学会选出优秀歌曲
中国轻音乐学会、音乐生活报、广州电视台、东方电视台等单位最近在上海为“十大金曲”及其演唱歌手举行颁奖仪式。其中有陈明和《快乐老家》,苏红和《老朋友》,林依轮和《红色玫瑰》,朱桦和《恋着你的影子》、《我怎么了》,李慧珍和《猜爱》,屠洪刚和《孔雀东南飞》等。这是经过各地歌曲排行榜的综合排名,最后列出的名单。这次是第二季度的推选结果。第一季度评选曾在珠海颁奖。


第4版(副刊)
专栏:

  《鄂尔多斯情愫》九月在京上演
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的鄂尔多斯歌舞剧团曾以舞剧《森吉德玛》而名传艺坛。最近在自治区大庆的日子里,他们又以舞蹈诗《鄂尔多斯情愫》让观众赞誉不已。应文化部邀请,他们将于九月四日、五日、六日、七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演出。《鄂尔多斯情愫》舞蹈风格浓郁,壮观的草原、淳朴的风情、多彩的生活,被艺术地展现于舞台,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在北京公演后,他们还将去上海、南京、大连等地。


第4版(副刊)
专栏:

  越南国家艺术团将演精彩节目
应文化部邀请,越南国家艺术团将于九月一日和二日在北京保利大厦国际剧院公演,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主办,中演文化娱乐公司承办。越南国家艺术团曾多次来华进行访问演出,此次来华正值越南独立纪念日,将为中国观众演出《越南姑娘》、《绿色森林的琴声》等节目。他们还将去长春市、吉林市和延吉市等地。


第4版(副刊)
专栏:

  上海文艺出版社捐建希望小学
最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决定在大别山区捐建一所希望小学,巴金为此题名:“上海文艺石关希望小学”。这所希望小学是以《巴金七十年文选》为首的“当代文坛大家文库”特制羊皮精装编号本拍卖所得的二十二万元无偿捐建的。希望小学的建设工程即将启动。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沸腾的中华大地 欧阳益洪(广东)
(选自第十八届全国摄影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