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3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启蒙 李新民摄于美国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两次焚稿的果戈理
冯惠明
莫斯科市中心苏沃洛夫林荫大街南端有一幢淡黄色的二层楼房,这幢楼房在形状相似的众多建筑物中,显得普普通通——楼墙的色彩已经斑斑驳驳,门窗也因年久失修而陈旧不堪。一天,偶然步行路过此地,不经意地发现她临街的窗棂旁,镶着一块长方形铜板,铜板上镌刻着一行俄文字:“果戈理博物馆”!我不禁失声叫起来。这一发现,使我顿时觉得这幢楼房变得高大和宏伟,果戈理那些不朽作品的篇名一一映现在脑际:《涅瓦大街》、《狂人日记》、《钦差大臣》、《死魂灵》……
我怀着对作家深深的敬意来到这里,领略这位19世纪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生前居住过的地方。楼房的二层已经辟为一家图书馆,作家的故居博物馆在一层的右侧。这是占地67平方米的一间大屋子,大概原先是作家的客厅;里面还有一个套间,是作家的卧室。大屋子中间摆放了若干排低矮的长条木凳,大约能坐三四十人,可以想象得到在纪念作家诞辰或忌日的时刻,这里必是座无虚席,访者如云。屋子四周的墙上,悬挂着作家生平的照片、图片,玻璃柜中陈列着书籍、手稿和其他文物。在众多的展品中,引人注目的是作家的手稿,其中那一页页纸头发黄、墨迹依然真切的《死魂灵》的手迹,令人伫足回味,久久沉思。
1836年至1848年果戈理长期侨居德、法、瑞士、意大利等国,一边排遣烦恼——这烦恼主要是他艺术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和思想上维护地主阶级宗法制度之间的矛盾带来的;一边构思写作一部新的长篇小说《死魂灵》。这期间,他携带手稿返回莫斯科,并孜孜不倦地改完最后的五章。1842年《死魂灵》第一部问世,从此果戈理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俄国文坛大放异彩,受到俄国进步思想界的关注,特别是得到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的赞扬,从而奠定了他在俄国文学上的地位。人们称,如果普希金是俄罗斯现实主义诗歌的创始人,那么果戈理则是俄罗斯现实主义小说散文之父。《死魂灵》的成功,就在于作家以他那高超的艺术刻刀,精心塑造了帝俄时代几个地主的丑恶典型,从而揭露了当时封建农奴制反动腐朽、必然死亡的本质。比如,外表高雅体面,整天在闲散、懒惰中消磨时日,过着寄生虫生活的马尼罗夫;顽固、贪婪、愚昧而又胆小,只知道把钱一个一个藏到柜子里花麻布钱包里去的地主寡妇科罗皤契加;爱吹牛说谎,喜欢打架斗殴,纵情酗酒赌博的流氓无赖地主罗士特莱夫;斤斤计较、分文必争,把死农奴当作白菜萝卜一样出售的棱巴开维支;无聊、猥琐,家财万贯却又悭吝一片纸一个信封的吸血鬼泼留希金。而小说的主人公——专门收买死农奴魂灵的乞乞可夫则是善于投机钻营、精通人情世故,为发财不择手段的新兴资产者形象。正是由于这些活灵活现的小说人物,刺痛了统治者和反动御用批评家,他们对果戈理群起围攻,并利用他思想上的弱点隔绝他与国内进步思想界的联系。果戈理在思想危机和身体衰弱双重压力下,开始了《死魂灵》第二部的创作。在创作中,虽然他继续描绘了地主阶级的寄生和腐朽,但又在他们身上寄托希望,把他们塑造成弃恶从善的理想人物。自然,这些人物苍白无力,缺乏真实性,因而也不能成为典型。果戈理对自己的作品极为失望,终于把花费掉自己大量心血的手稿付之一炬,《死魂灵》第二部的创作归于失败。1847年,果戈理发表《与友人书信选》,公开宣扬封建农奴制不可废除,认为只需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即可消除社会制度的弊端。果戈理思想上的倒退,立即得到沙皇官员和反动文人的喝彩叫好,却受到俄国进步舆论的谴责。别林斯基怀着愤怒而又惋惜的心情,驳斥果戈理的主张,并发表《给果戈理的信》,尖锐指出封建农奴制、专制政体是沙皇俄国的症结所在,要摆脱社会危机,必须废除农奴制,而不是乞灵于宗教和禁欲主义。
展品中有一份“作者的自白”,这是反映果戈理内心矛盾并为自己解释的表白书。他承认自己的失败,“我应当展示生活的真相,而不应当评论生活”,他希望继续写史诗,重归“可爱的艺术”,但又主张“艺术应同生活妥协”。从这份“自白”看出,果戈理在烦闷和彷徨中苦苦探索而不得其窍要。
1848年,果戈理在贫病交迫中从国外返回莫斯科的住所,继续写作《死魂灵》第二部,在以后近4年的时间里,除了一个冬天回到乌克兰的故乡小住外,其余时光都是在这所老房子里度过的。他的卧室家具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程度了:一张铁床,一个写字台,两把木头椅子。可以想象得到,作家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伴随他的是生活凄凉和精神痛苦。1852年一个严冬的夜晚,拖着病体的作家,把他重写过的《死魂灵》第二部几章手稿,全部投入了火炉。十天以后,这位俄罗斯历史上最杰出的讽刺作家,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与世长辞……
客厅和卧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个很大的壁炉,这壁炉无疑就是果戈理焚稿之处。在此,我仿佛看到作家那瘦削的身影,面对着火光,忍痛将那写得密密麻麻的稿纸抛进炉膛,一页页稿纸化为火苗,映照着果戈理疲惫而痛苦的脸颊。我想到: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作家无不珍惜自己的手稿,有的人把手稿看得比自己生命还要宝贵。而果戈理却两次大量焚烧掉凝结着自己心血的手稿,令世人震惊和迷惑。100多年来几乎所有的评论家异口同声地说,果戈理焚稿是他思想矛盾和精神痛楚造成的,是他对自己作品失望乃至绝望的抗争。不错,果戈理陷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他的世界观的矛盾中不能自拔,焚稿的确是他失望和绝望之后而作出的抉择,然而恰恰是这一震撼文坛之举,突出表现出果戈理与那些平庸作家迥然不同之处。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一个严肃的作家是如何对待自己作品的价值,如何对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果戈理焚稿”成了果戈理一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假设果戈理没有焚稿,而是将书稿发表,那么世界得到的便不是这一个果戈理,而是另一个了。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走近普通人

  澳洲土著人的骄傲
李学江
8月5日,在雅典世界田径锦标赛的运动场上,女子400米金牌诞生了,她的得主卡西·弗里曼显得是那么的独特和引人注目——身材不高而略显瘦削,古铜色的皮肤闪着光亮,黑发短得贴着头皮,一眼看去像个男孩子!冲过终点后,她绽开笑脸,洁白的牙齿在地中海的阳光下闪着白光。只见她跑向看台,从同胞手中接过了两面旗帜扛在肩上,像英雄凯旋一样,绕场一周。很多人知道,那面蓝底带南十字星座的是澳大利亚国旗;但很少有人知道,那面上半黑,下半红,中间有个大黄球的旗,是澳大利亚土著人的旗帜:黄球代表太阳,红色是澳大利亚土地的颜色,黑色则是澳土著人的肤色。卡西说:“我以自己是土著澳大利亚人而无比自豪!”澳体委负责土著体育的官员珀金斯说:“我想此举真是漂亮极了!它让土著人为她感到骄傲。作为当之无愧的最杰出的土著运动员,她是鼓舞所有土著人的力量源泉。”他和许多体育界人士都认为,卡西将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旗手的最佳人选。
然而,关于她是否应打出土著旗帜,还有过一番波折。1994年在加拿大举行的英联邦运动会上,卡西也是一举摘得了女子400米的桂冠,她首次打出了这两面旗帜。此举在当时遭到了非议。澳一位主要体育官员和一些议员认为,她的举动有种族宣传的意味,从而引发了一场全国性辩论。但民意测验表明,高达73%的人支持她的行动,其中包括总理基廷;而坚决反对的只有13%。卡西当时解释说:“我只是想表明我为自己的出身感到骄傲……土著人并非不能像其他人一样走向世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我不想成为政客,但对我来说儿童们的未来更加重要,我要以此激励他们,走出家门并自信地说,我也要像她那样,我也要当医生、做律师或成为短跑名将什么的。”
她有着要为土著人争光的强烈愿望,是因为她从母亲和自己的经历中,深切地感受到土著人过去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和歧视。至今,澳洲土著社区仍在经济和文化上远远落后于白人主流社会。卡西的母亲塞西莉亚出生于昆州的棕榀岛,祖母是来自香港的华人。当时一家八口住在一个小小的木板棚中,家中没有电灯,小学校远在5公里之外。政府提供的救济不足以果腹,全家要靠捕食鱼和海龟为生。像大多数土著孩子一样,塞西莉亚12岁就不得不辍学做工了。那时连土著人离开小岛都要获得政府的批准。卡西要比母亲幸运些,但5岁时父亲就离家出走了。兄妹5人常要随着母亲去学校做清扫工作。后来母亲在布里斯班市的一个土著社区工作。他们深为那里的暴力和酗酒等社会问题感到悲哀。
虽然家境贫寒,但卡西从小就立志要当奥运会冠军,虽受人嘲笑而未曾动摇过。养父巴伯是很有眼光的铁路工人,当卡西表现出快跑特长后,他特去体校借来训练手册,现学现卖,亲自教练养女。为筹措让卡西和弟弟参加州级运动会的路费,养父挨家挨户地去卖蛋糕,还把家里肉盘、汽油桶等都拿去卖了。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6岁时,卡西终于脱颖而出,在1990年英联邦运动会上,同女伴们一起为澳大利亚夺得了女子4×100米冠军。在1994年的英联邦运动会上,她终于独占鳌头,勇取女子400米金牌。遗憾的是,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仅以半步之遥败于两届金牌得主法国的佩雷克手下,屈获银牌。佩雷克当时评价她说,她正在成长,她还年轻,来日方长,再过4年,她会取代我。但奥运会之后还不到两个星期,她就在布鲁塞尔的赛场上以49.48∶49.72将佩雷克甩在了身后,从此佩雷克退出了400米赛事,专注于200米竞赛。今年以来她克服了与相处6年的男友分手的痛苦,在欧美赛场上曾16战12胜,锐不可当。这次世界锦标赛,24岁的她终于会当凌绝顶,成为国际田径场上的明星。然而她并没有陶醉,现在在她家里的镜子上贴着这样的目标:2000年的奥运会目标,48.60秒。
当然,她的成就不仅是澳洲土著人的骄傲,也是全体澳大利亚人的骄傲。她是澳大利亚有史以来在世界田径赛上仅有的两名金牌得主之一,另一位是1983年世界马拉松冠军卡斯特利亚。更有意义的是,她的成功来得正逢其时,正当澳大利亚运动员不久前在特拉维夫遭逢断桥事故,4人死亡70余人受伤的余痛未消,正当一星期前澳洲滑雪胜地滑坡造成18人死亡,仅一人幸免于难之时,正逢独立议员汉森掀起种族主义浪潮制造民族对立之际,她的成就无疑给了全体澳大利亚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信心。澳全国政治大报《澳大利亚人》专门为此发表了题为《卡西的胜利提高了民族士气》的社论,其结语说:“也许,卡西正在帮助我们民族迈步向前。”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罗斯福纪念公园
李云飞
华盛顿市中心新近落成了一座罗斯福纪念公园。它北临波托马克河,南濒潮汶内湾,东西两侧则与林肯纪念堂和杰弗逊纪念堂遥遥相对。
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年生于纽约,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哥伦比亚大学专修法律。1928年起他连任两届纽约州州长,在当时联邦政府无所作为的情况下,纽约州却享有“社会实验室”的美誉。从1932年11月当选到1945年4月在任内去世,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破例4次连任总统的人。在这不平常的12年里,他逐步把美国拖出了经济大危机的低谷,并与其他盟国一起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座占地7.5英亩的纪念公园,按照罗斯福总统生活的不同时期用花岗岩间隔成4个露天部分:1932—1936,1936—1940,1940—1944,1944—1945。罗斯福生前曾经对人说过,身后只希望能立一块桌子大小的石碑。现在人们用大量来自南达科他州的浅褐色花岗岩巨石来为他建造纪念公园。有趣的是,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瀑布。据说这是因为罗斯福的一生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他在海军服过役,喜欢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他甚至怀疑自己得小儿麻痹症也与一次在冷水中游泳有关。
园内有许多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状况的雕像,墙上则镌刻着罗斯福的名言。他的一句话至今仍被人们广为引用:“我们唯一必须害怕的就是害怕自身。”徜徉其间,犹如身历其境。最为醒目的是5个衣衫褴褛之人排队领取面包的雕像。罗斯福执政初期,美国经历了将近4年的经济大萧条,银行倒闭,企业破产,1/3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社会面临全面危机。雕像所反映的正是这一背景。罗斯福上台后果断地执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整顿金融秩序,恢复工农业生产,兴建大批公共工程,建立一整套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他经常发表广播讲话,解释“新政”要点,人们则围在家里的壁炉旁收听,这就是著名的“炉边谈话”。这组雕像也很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有一座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诺·罗斯福的雕像,据说是为了表彰她对联合国的贡献。这在美国的总统纪念场所也是没有先例的。
罗斯福总统性格刚毅乐观,富有远见。他的“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在他任内兴建的田纳西河流域工程,至今仍在发挥很好的效益。他的某些对外政策也为世人所称道。这些大概正是人们建园缅怀他,使他侧身于华盛顿、林肯、杰弗逊之列的原因所在。
罗斯福自1921年得了小儿麻痹症后,生活就离不开轮椅。美国的残疾人尤其为他而自豪。但使人略感遗憾的是,目前的这座罗斯福雕像(如图)却未能让人看到轮椅。因此,有关方面已经决定,再增加一座罗斯福明显地坐在轮椅里的雕像。
公园的设计者、著名园林设计师哈尔普林为公园设计了一种与已经矗立在那里的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和杰弗逊纪念堂迥然不同的风格。它舍碑堂而取园林,并不巍峨庄严但却平缓舒展。人们置身其间,无需仰视而可以信步领略。纪念公园周围绿草如茵,树影婆娑,春天,当沿潮汶内湾的一排排樱花盛开时,景色尤为宜人。(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约堡碑铭千秋节
温宪
大约半年前的一个晚上,南非电视台新闻节目播出了一组在一个建筑工地上挖出几堆白骨的镜头,其中穿插着对当年在南非金矿上卖命的中国苦力遗骸的说明。炎黄子孙一向看重叶落归根,事实上又有多少人难了夙愿。300年来,一批批华人背井离乡,飘洋过海落脚到非洲大陆最南端。早期华人在南非的遗迹除了档案馆内那些发黄的报章中偶露蛛丝外,早已无处可寻。鸦片战争之后,腐败的朝政和凋敝的民生导致了华人历经千辛万苦后再一次向南非移民的浪潮,这批移民最为真切的遗迹便是散落在南非各地的华人公墓。
约翰内斯堡地区聚居了人数最多的老一代南非华人,这些祖籍多为中国广东的华人至今信守着每年两次扫墓的习俗,华人公墓在他们心目中无异于一块圣地。怀一份肃穆的亲情,杂几许探究的好奇,那日笔者拜谒了约堡华人公墓。
约堡城西的布里克斯顿和博拉姆方丹有两大墓地,墓地内依犹太人、苏格兰人、印度人等划分为不同墓区。与华人在南非社会中的地位相仿,华人公墓也是位于整个墓地的偏僻一隅。约堡最早的华人公墓划定于1887年1月,其位置现已成为市中心一部分。因那块墓地无遮无拦,车马任意践踏,随后才将墓地移划到博拉姆方丹。博拉姆方丹墓地内一块仅以中文刻有“大伯公”、日期为1889年的墓碑被认为是最早埋葬在那里的华人。“大伯公”是南非华人对最早来到南非的长辈的尊称。也有人说这块“大伯公”墓碑下实际并未葬人,只是立此碑以为守墓之象。除此碑之外,署名1889年1月7日过世的潘球祖之墓碑当属年代最早。
草地上这些高矮不一,多为褐、赭两色的墓碑背后承载着多少今人已无法详知的故事。那位“球祖潘君之墓”上便赫然刻有“皇清显考”的称谓,令人遥想当年这些拖着一条长辫来到南非的华人曾怎样在这异国他乡奋力挣扎,最终在此异域完结了充满憧憬与无奈、屈辱与抗争的一生。华人墓地多以同姓宗族划分,这又是现实生活中血缘关系为华人社团中最有力纽带的反映。在这一片墓碑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那座以白色大理石雕就、上有一尊天使合掌垂目石像的“周烈士墓”。(见图)
1904年10月,英国医生萨瑟兰来到约翰内斯堡定居行医,他随身带来了华人仆役周贵和。来自海南岛的周贵和因为方言隔膜,故而与来自广东的其他华人交往不多。1906年8月,约翰内斯堡所在当局公布了歧视性极强的《亚洲人法律修正条令》,要求亚洲人重新进行登记注册,注册时必须留下十指指纹,这一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对罪犯施行。这一歧视苛律立即引起了亚洲移民的强烈抗争,此后成为印度“圣雄”的甘地律师率众开展了南非历史上著名的非暴力抵抗运动。蜗居家中的周贵和事前对此一无所知,后听从主人之命进行了重新登记。一旦了解真相后,24岁的周贵和顿感奇耻大辱并因此于1907年11月11日悬梁自尽。自裁前周贵和留下一篇“绝命书”:“我决意与世长辞矣,恐人不知吾死之故,谨遗书以表白吾之事迹焉。自到南斐洲以来,一因执役卑微,二因言语扞格,与吾国人交游甚鲜。惟日坐斗室中而矣。日前东人命我往转册纸。我初时不愿往,东人谓如我不转册纸即须罢工。斯时为着工钱起见,故不得不勉强从之。然未知如此之大辱也。及后有友人论及注册之事及看翻译注册例一本,方知此系以奴隶待我。不特一己羞辱且辱及国家。嗟嗟,一时蒙昧追悔何及,我无面目见吾国人矣。愿我国人当以我为殷鉴可也。”
周贵和的辞世更为亚裔人的反抗烈火增添了干柴。南非华人社团为周贵和举行了隆重的葬礼,领导斗争的甘地参加葬礼后撰文曰:“无人不因此钦佩华人的团结与勇气。”事后,南非华人集资建立了这座“周烈士墓”。墓碑上除全文刻有周贵和的“绝命书”外,还为此事注曰:“公讳贵和,广东海南人也。因杜省苛例起,一时冒昧,蒙此奇辱,故耻之,愤而自裁,遗下绝命书以见志。身后萧条无以为殓,同人嘉公之劲节,故勒碑以为纪念,并系以铭。铭曰:呜呼,周公!岭表奇伟,气壮山河……斐洲之南,岿然千古!”(附图片)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槟城忆语
申明河
白浪滔滔的马六甲海峡北端,镶嵌着一颗晶莹的“宝石”——槟城,又名槟榔屿。她是马来西亚的著名旅游胜地,以遍岛的槟榔树而得名。
去年9月我有幸访问了槟城,在她的奇异美景与风情中流连忘返。从高空俯视,她的形状呈椭圆形,其南北两端突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均有海角,所以像一只在海中嬉水的海龟。
登上市中心63层银白色圆筒大厦的顶层俯瞰全岛,“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全长13.5公里的槟城大桥宛如凌波玉带;点点白帆在碧蓝的大海上调皮地眨眼;通往市区的林荫大道旁棕榈树婆娑摇曳;星罗棋布的庙宇、清真寺和教堂掩映在花丛椰林之中……
漫步在街头,我们并不觉得陌生,大部分商店是华人开的,招牌也是用华文和马来文写的。据陪同讲,这里是以华人为主的城市。我们遇到的华人大部分讲闽南话,但已与原来的闽南话大不相同了,发音的语尾轻扬,或杂以马来语和英语。也有讲广东话和普通话的。报摊上有不少华文报纸,其中一份《光华日报》,据说是7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到槟城向华侨宣传革命时亲自创办的。
我们来到水果一条街,水果店一个接一个,热带水果应有尽有:从“水果之王”榴莲、“水果之后”山竹到芒果、菠萝、椰子、木瓜、香蕉、柚子、杨桃等。据说,当地的榴莲是马来西亚最好的。凡是到槟城来的外国人都要尝一尝这种“水果之王”,才算不虚到槟城。为此,我与同行者分吃一个榴莲,虽说吃起来香甜爽口,可闻上去甚于北京的臭豆腐,以至于我不得不一手捏着鼻子,一手往嘴里塞。
槟城的名胜很多,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极乐寺。全寺建筑依山布局,气势雄伟,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人庙宇,也是东南亚最雄伟和最精致的佛寺。寺庙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寺内“大雄宝殿”还出自光绪皇帝的御笔。一处花坛莲池中央大石块上刻有“勿忘故国”四字,系1900年康有为手笔。但是,寺内最引人注目的是30米高的七层浮屠万佛塔。此塔融合了中、印、缅、泰建筑造型于一体,举世无双。有人形容,没有到过万佛塔,等于没有到槟城。步出极乐寺,乘缆车直达海拔800米高的升旗山。此处是马来西亚四大避暑胜地之一。当年郁达夫南赴槟城时,曾游升旗山,后赋诗一首:“好山多半被云遮,北望中原路正赊,高处旗升风日淡,南天冬尽见秋花。”描述了升旗山的风景。在升旗山的山下,国宾戏院的斜对面有一座纪念碑,上面竖写着:“槟榔屿华侨抗战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这座丰碑,标志着海外华侨与当地人民同甘苦、共患难结成的水乳交融的情谊。我仔细看着碑记,对它肃然起敬!
槟城地方不大,但吸引人的地方真不少,其中蝴蝶公园最有特色。公园有上百种蝴蝶,据说是世界上第一个活蝴蝶展览中心。
槟城的天然浴场也是一流的。其中东南亚最负盛名的巴株菲冷宜天然浴场,海滩宽阔平缓,蜿蜒十多里,水清而暖,沙细而白,是水浴、风浴、日浴、沙浴的理想场所,每年吸引好几万人远道而来。
槟城原是一个只有80多人的荒岛。18世纪末,英国人发现其地理价值,便以6000元从西班牙租用此岛,并派兵驻守,从此该岛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马来西亚独立后,槟城获得了新生。自1971年以来,槟城先后建立了4个自由贸易区和4个工作区,以加工电子元件为主的加工厂达250家,其中100家是跨国公司设立的电子工厂。1993年,槟城工业区建立,现已成为东南亚地区最有竞争力的高科技地带,有人称她为新崛起的亚洲“硅谷”。
如今,槟城陆、海、空交通非常发达,各种现代化旅游设施齐全,每年吸引着大批的外国游客和国际会议游客。
访问槟城时隔快一年了,但槟城那秀逸的风姿,使人一见钟情的脱俗格调以及热情好客的槟城人仍留在我的记忆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