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坚持“三个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刘荣惠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
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仅是一个关系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不仅是企业微观制度的创新,而且涉及宏观管理体制的变革。改革的有关措施和步骤安排,既不能从概念出发,也不应凭情感取舍;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可久拖不决,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否则,不仅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且10多年来取得的现有成就也无法巩固,进而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之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一切改革措施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在改革问题上冲破一切思想观念束缚的有力武器。是否真正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是非得失的标准,可以说是能否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向深入、在解决深层次矛盾方面取得突破的关键。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许多重要问题上,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用“三个有利于”作为评判的根本标准,才能统一认识,明确区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这样,企业改革才有正确方向,才能不断深化。
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国有企业改革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说起来不难,真正做到并不容易,需要有勇气和胆略,有时甚至要冒点风险以至付出代价。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试验、探索过程中,新生事物不断涌现,新的做法和新的经验不断创造出来。我们应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而不能认为本本中没有的就是异端,就不能干。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只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真正把企业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只要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要充分调动了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只要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活力,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改革措施就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对头的,改革就可以认为是成功的。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上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对诸如怎样寻找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等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突破。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无论是按马克思主义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是按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实际,都是正确的,可以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保证的。因此,“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这一基本方针,是绝对不能动摇的。现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要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有所突破,大胆探索能够使公有制发展壮大的实现形式。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要坚持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大胆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实现有机结合的具体形式,改革公有制的传统实现形式,必然涉及企业财产组织形式和国有资本经营方式的变革问题。所有制性质与所有制实现形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一种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同样,公有制本质与其实现形式之间也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为更好地体现本质的内容,就应按实际情况选择优化的实现形式。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并不是任意一种公有制实现形式,都符合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践证明,以所有制划分企业类型,国有企业采取单一的国有国营形式,窒息了国有企业的活力,而抛弃旧的实现形式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企业的财产组织形式和资本经营方式,作为经济生活中的微观形式,都是方法、手段,不是目的。公司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是企业的具体组织制度,私有制经济可以采用,公有制经济也可以采用。
比如公司制。自从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以来,许多企业开始试图借鉴其他国家企业组织形式和产权制度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一条既能坚持国有企业的公有制性质、又有利于不断提高其效益和竞争能力的路子。可是,也有的同志对公司制究竟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种现代企业组织制度,还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企业组织制度心存疑虑。实际上,公司制作为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虽然产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但它并非随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而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资本主义初期,企业的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单业主制,后来由于单业主制企业无法从事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才发展了合伙制企业。一直到18世纪末,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工场手工业生产有条件发展为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但靠单业主制和合伙制已无法筹集到相应规模的资金与投资时,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才应运而生。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自产生以来,其具体组织形态发生过由无限责任公司到有限责任公司等多种变化,但至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仍方兴未艾,不仅私人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公司制形式,而且不少国家的国有制企业也采用或改成公司制形式,在整个现代经济中处于一种绝对支配的地位。事实告诉我们,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式,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其他先进科学技术与管理方法一样,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可以共享的文明成果,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都可以实行。当然,我国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并不是要全盘照搬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具体做法。事实上世界各国的公司制也没有一种统一的模式,我们完全可以而且也应该结合本国的特点,灵活地加以运用。
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如此,其他如股份合作制企业组织形式也同样是具体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手段、方法。因此,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大胆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
“抓大放小”作为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措施,既是国有经济改革的方针,又是国有经济发展的方针。江泽民同志强调:“要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但在当前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问题上,有的同志至今还存在一些模糊观念,对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实践产生消极影响,因而有必要强调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标准来统一思想认识。
股份合作制是不是搞私有化?这是在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股份合作制作为中央明确规定的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的七种形式之一,在各地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但一般来说,它是一种融合作制与股份制为一体的企业制度,是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的组织形式。其特征是:(1)股份合作制企业职工既是企业的劳动者,又是企业的出资人,使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股份合作制企业中有一定比例的属于职工集体所有的财产;(3)在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股东大会行使表决权时采取一人一票制;(4)共同分配劳动成果,税后利润实行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因此,如果从生产关系总体而不是单纯从法权关系上来理解,完全可以说股份合作制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农村和城镇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可见,那种把国有小企业改造成为股份合作制企业说成是搞私有化的观点,是很难成立的。
出售、转让国有资产是不是国有资产流失?这是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中遇到的又一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售、转让国有资产是国有产权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国有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树立国有资产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观念。流动并不等于流失,也绝不意味着私有化。把国有资产出售、转让给其他企业法人或个人,只是一种资本形态的变化,价值量并未减少,甚至在流动中还会使国有资产增值。当然,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出售、转让国有资产也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不应有的损失,并且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这种损失并不是由流动本身所必然引起的,如果交易过程能够做到公开、公平和引入竞争机制,依法科学评估国有资产,加强对交易行为的规范、管理和监督,就不会出现资产流失。相反,在国有小企业大量亏损的情况下,如果限制国有资产的出售和转让,反而会使大量国有资产无法从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和行业中抽出来,投入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和行业,其结果是国家每年要拿出数百亿元来填补这个看不见底的黑洞。可以说,当前由于不流动所造成的损失要比流动过程中的损失严重得多。因此,在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中,不能把必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的流动、重组简单地看作是国有资产的流失。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讲“苦衷”
——基层领导工作系列谈之七
王勇学
到基层调查,与干部聊天,很自然、也很容易聊到“苦衷”。苦衷者,“痛苦或为难的心情”之谓也。哪一个人没有一点苦衷呢?可是,基层干部的苦衷,却是不能不认真听听、好好想想的。
苦衷起于“苦”。首先是“辛苦”,有形之苦。干部队伍中,生活条件艰难、待遇较低,工作苦累的,当数基层干部。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基层干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没有节假日”,“不知今夕是何夕”,都是平常不过的。产品的生产销售,职工的工资奖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精神文明的建设,等等,都是实打实、硬碰硬的。不付出辛苦和劳累,“日子就过不下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岂有不忙、不累之理!生活待遇上,基层干部与本地本单位的群众基本差不多。企业遇到困难,工人发不出工资,干部也不发工资。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大多与群众一样粗茶淡饭,“出无车、食无鱼”。辛苦,是基层干部的一大特点。
其次是“心苦”,无形之苦。许多基层干部说,工作上累点,生活上苦点,没有什么,有时最难忍受的,是误解、偏见,是委屈。当基层干部,时刻同群众打交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躲不开,避不得。只要坚持原则进行工作,总要得罪人。面对不讲理、无理取闹的,有个别上级领导怕“惹火烧身”,不敢给基层干部撑腰,自己当“好人”,让基层干部当“榫头”。有一些批评报道和文学创作,也往往拿基层干部“开刀”,把种种过失记在他们头上。对此,基层干部心中岂能不苦?“心苦”,损伤了一些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认真负责精神。
面对基层干部的诸多“苦衷”,说“理解”,是应该的,但是不够。重要的是怎样正确认识和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
重视基层工作,关心基层干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正因为我们党紧紧依靠基层,大力建设基层,热情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所以才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正确贯彻,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广大基层干部功不可没。如果没有他们的工作和贡献,方针、政策再好,也只能是写在纸上的东西。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的实践充分证明,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必须有这样一个基本判断。至于说基层干部中的败类,那是极少数,不能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高楼万丈平地起”。社会主义事业的高楼得以矗立的“平地”,就是基层;直接带领群众一砖一瓦建设这一高楼的,就是基层干部。稳定大局,必须稳定基层;发展大局,必须从基层建设做起。因此,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应该真心实意地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多补台,多鼓励,多帮助,使他们尽量少一些“苦衷”。
当然,作为基层干部,则要以理想为重、事业为重、责任为重。我们做基层工作,不是为了发财享乐,而是为人民服务。这个大道理一定要讲,也一定要放在心上。只有这样,才能有“富一方百姓,正一方民风”的事业心、责任感,才能在工作中勇于吃苦,乐于吃亏,不怕受气,经得起磨难,受得起委屈。
我们的基层干部要正确对待“苦衷”,要看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严格要求自己。要听得进批评,欢迎别人提意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苦衷”埋在心里,让“精神”放出光辉。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道德论苑

  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创造
——从南海市看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吴赤锋姚军毅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从广东南海市的实践看,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作用。
让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走进千家万户,真正成为广大群众自己的事业
南海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是广东省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逐步富裕起来,但也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新问题。主要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脏乱差严重,治安秩序混乱,社会风气不好,封建迷信蔓延。广大干部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作为党的各级基层组织,既要带领广大群众同贫穷作斗争,发展经济,走向共同富裕,又要引导广大群众同愚昧落后作斗争,提高人的素质,走向现代文明。
人的心理品质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方式,是受社会存在的影响和制约的。只有形成人人讲文明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激发大多数群众的上进心理,才能最广泛地吸引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南海市在创建文明村、户活动中,注意从实际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同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创建活动。在群众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定出评选文明村、户的标准。同时,高度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思想教育工作摆在首位,创造有利于开展创建活动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文明光荣的社会风气。
以改造农村环境、树立文明新风为重点,建设现代文明新农村
人可以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而生存环境反过来又影响和改变人。在广大农村努力建立一种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整洁、优美、和谐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文明、勤劳守法、好学上进、清正廉洁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南海市各级党组织感到,脏乱差的村镇环境,落后的观念意识,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严重障碍。不改善农村的环境,不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一句空话。
他们从改造农村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开始,按照村头标志化、道路沟渠硬底化、吃水自来水化、厕所卫生化、禽畜专栏化、保洁经常化、村前村后美化绿化的要求,大搞环境建设。为了不断提高村镇建设水平,近年来,南海又提出努力创建一批适应农村现代化要求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文明村镇,并很快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在改造农村环境的同时,大力提倡移风易俗,坚持以爱国爱乡、遵纪守法、兴文重教、敬老爱幼、邻里和睦、计划生育、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为主要内容,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文明新风,收到较好效果。农民群众增强了爱国家、爱集体、爱社会主义和遵纪守法观念,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明显好转。家庭和睦、邻里团结、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蔚然成风;讲文明、重礼貌、讲卫生、爱清洁、保护环境,逐步成为农民群众的行为准则;平等竞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敢于创新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逐步得到确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南海市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坚持不懈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坚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把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农村的思想教育,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通过举办骨干培训班、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和利用各种宣传舆论载体,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通过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为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南海市立足长远发展,大办全民教育。1988年,南海农村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入90年代以后,南海人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投资千万元办小学、投资几千万元办中学的村镇,比比皆是。从1991年到现在,南海市用于教育的投资达16亿多元,新建和扩建中小学220所,新建改建校舍面积110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已形成布局、规模、结构比较合理,幼儿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多层次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与此同时,他们大力普及科技知识,不断壮大科技队伍,推动科技事业迅速发展。文化事业也有很大发展,市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村有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广播、电视覆盖全市,19个镇(区)实现有线电视联网。
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1996年,南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5333元,城镇职工人均货币收入107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0.2%。可以预期,这里的明天会更美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