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讲文明树新风

  兰州:“走廊”通畅风自清
本报记者崔士鑫
8月22日,中央新闻单位联合采访组到达兰州时,’97甘肃兰州丝绸之路经贸交易会正在举行。这座西北城市,一下子聚集了来自国内外的3000多名客商,显得格外热闹,不由得令人想起它在“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地位。
在全国,没有哪个城市有兰州这样特殊的形状和交通地位。这个南北依山、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形似一条长而狭窄的“走廊”。有六条国道穿过市区,在市区内与仅有的两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合为一体。近年来,平均每天达6000多辆的过境车,加上市内增长迅猛、已达10万多辆的机动车和120多万辆非机动车,使“走廊”不时出现堵塞。
“城市道路数量少,路面窄,是影响兰州对外开放的难点,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兰州市委书记陆浩告诉记者,“因此发展城市道路,整治交通秩序,一直是兰州市两个文明建设的一个切入点,也是我们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的一个重点。”
兰州市抓城市交通的一大特色是建管并举,并把打通城市“走廊”与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起来。
中山路、庆阳路是兰州市最古老的商业街,也是城市中心区的主动脉,但是原先路面只有20多米宽。路两边的房子更是挤得满满当当,房屋没有上下水,居民打水、如厕都要跑到老远处的巷口去,他们要求改善环境的呼声很高。因此当市里结合老城区的改造,开始拆迁、拓建中山、庆阳路时,拆迁安置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以完成。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长两公里多、宽50米的宽阔大道上,路上车流如梭,两旁高楼林立,一派现代化城市的景象。
“只要我们选的突破口与老百姓的要求相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市长朱作勇的一个体会。近年来,兰州市业已拓宽了十几条这样的城市主要道路。
建路如此,管路也如此。西关什字是兰州的一个商业区,更是全市交通的“咽喉”。过去数百个商贩在宽不到200米、长不到500米的狭长地带摆摊设点,成为历年交通整治的难点。当交警在其他警种和城管执法队伍的配合下,一举取缔了这个影响市区交通的“土围子”时,沿街居民手提水壶,跑来慰问。
兰州市还在管理车辆上下功夫,出租车业开展“争做文明使者”活动,公交系统创建“文明线路”,交警则在抓严格执法的同时走科技强警之路,进行科学的交通管理,使机动车、非机动车遵守信号率分别达到了98%和95%,城市大道上车辆各行其道,城市有了宽阔畅通的“走廊”。
主干道拓宽了,畅通了,群众却有意见了:城市宽阔的主干道与小街小巷形成的反差更强烈了。于是从去年开始,兰州又打响了整治小街巷的战役,当年就完成小街巷的整治50多条,今年,市政府已把继续整治100条小街巷列入12项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之一。
七里河区的骆驼巷,原来是一条路面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旧街巷,没有下水通道,居民把脏水都泼在街上。一到雨季,巷内做生意的回族群众就无法拉货物进出。去年市里决定市里、区里、群众各出资1/3修路、建墙、铺上下水管道时,骆驼巷的居民非常欢迎。施工时,巷内居民主动为施工人员送水、送茶、送慰问品。住在这里已27年的退休工人马秀英高兴地对记者说:“有了好路好环境,生意好做,我也敢穿双好鞋了。”
好的环境同时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记者在骆驼巷看到,在向巷内延伸的整洁的水泥路两旁,居民整齐的院墙全部粉刷成白色,墙上专用的宣传栏内,是提倡文明新风的标语和绘画。一律漆成枣红色的铁门上方,整齐地钉着门牌号和“兰州市民文明公约”。原来全是“三堆”——煤堆、土堆、柴禾堆——的街上,如今摆上了居民的花盆。同行的街道的同志介绍,现在如果有人往路上扔脏物,居民中就会有人出来制止。
“环境改善以后,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自然就会被引进来。”副市长马琦明告诉记者,“针对少数市民中还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市里已结合环境治理,向市民提出了‘三从八不’、做文明市民的要求。”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现在兰州人不但重视道路的“畅”,也开始重视道路的“美”,从不少道路两旁的绿化甚至路灯的设计,都可以看出,他们是要让城市道路成为展示两个文明的“长廊”。当你乘车在长达20多公里的滨河带状公园边的“走廊”上穿行,看到黄河边、树荫下,市民们在悠闲地打拳、跳舞、散步,你不难感受到,城市“走廊”的通畅,不仅给兰州创造了一个好的招商引资的环境,还给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引来了精神文明的新风。
  编后
从8月6日开始,由本报与首都3家新闻单位组成的联合采访组,赴张家港、南京、合肥、珠海、南宁、重庆、兰州实地采访,发回7篇报道,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各地正在广泛开展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读来只觉清风扑面。
“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是既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又依靠群众参与的大好事。从7城市的实践可以看到,从与群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事入手,整治城市环境,改善卫生设施;清理占道市场,整顿交通秩序;反对“冷硬拖卡”和“假冒伪劣”行为,实行规范优质服务;以及开展“做文明市民”、“建美好家园”等活动,大力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等,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起点高的城市正在向新的目标迈进,尚存在问题的地方正在奋起直追。
各地的实践表明,“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坚持不懈、不断深入的。只要领导高度重视,深入发动群众,从实际出发,确定阶段性目标,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拓展,就可以让文明之风长吹,人民群众受益,建立起一个有利于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宴请想到周恩来
武树帜
吃喝风的蔓延,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也引出一些有识之士对于改革的各种设想。其实,我们党和国家为了制止大吃大喝,对于不同规格的宴请是有明确规定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大部分领导干部,在这方面也是遵守制度的模范。早在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就对宴席改革提出过很好的方案,并且身体力行。重温周恩来有关宴席改革的思想,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制止大吃大喝,提倡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周恩来对于宴席的改革,概括起来就是:坚持标准;要有特色;体现形象;公私分明。坚持标准是指,公务活动宴请宾客,一律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吃饱吃好,有益健康,不铺张,不浪费。周恩来到外地工作,只吃一菜一汤。而且吃得很干净,生怕吃不光浪费掉了。他到工厂、农村和基层单位调查研究,经常同群众一起吃饭,一起交谈。当地的同志看到总理那么辛劳,总想热情款待。但是周总理总是向大家说:“我们都是自家人,要像平日一样,不要摆宴席铺张浪费。”
要有特色,是指不追求美味佳馔,特别是接待外宾的宴席,要一律用国货,到了地方,要有地方特色。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五日,周恩来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到山西大同市参观。宴会上不摆山珍海味,吃的是大同当地产的高粱米粥、鸡蛋和土豆片。总理和外宾一起吃得很香、很满意。为此,周总理还当面表扬了大同市的接待同志。
体现形象,是指宴席水平不在于丰盛,而在于文明。浪费并非是大方,奢侈并非是慷慨。大吃大喝,奢侈浪费,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而且有损于国家形象。周恩来一直提倡宴席桌上也要体现我们艰苦奋斗的国格。延安是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曾接待大量外宾,周恩来多次指示,接待外宾一定要体现艰苦奋斗精神,要吃一点小米,切忌铺张华丽。
公私分明是指,公家请客,注意节俭;私人请客,自己付钱。这是周恩来的一贯要求,而且带头垂范,严于律己,决不允许假公济私。凡以他个人名义请客,一律由自己掏钱,即使当面不收,过后也要交待工作人员,按价如数补交。
宴请友人,丰俭适度,是一种文明。大吃大喝,混吃混睡,是一种愚昧,甚或是野蛮。大吃大喝与宴席标准有关,更与文明程度有关,与风气有关。在一些吃喝风盛行的地方,宴席的档次越来越高,而且相互攀比,追求丰盛,其豪华、奢侈程度已令人咋舌。中央曾三令五申提倡勤俭节约、制止大吃大喝。有要求,有制度,关键在于是否按规定办,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否按规定办。
时代在前进,生活水平在提高,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同场合不同规格的宴请方式和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回忆建国初期周总理有关宴席改革的思路,是为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传统,从中受到启发和借鉴。
现在人们在认识上有个误区,总认为宴请如果提倡节俭,客人会以为简慢而不满意。其实,客人满意不满意,不取决于肴馔的丰俭,而在于主人的情意。《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有一段故事:王晔设食留客,“盘中菘菜?鱼而已”,但贵客“重其率真,为饱食尽欢而去”。可见率真的情意,比丰盛的肴馔重要得多。能够说明这个道理的例子,古代不少,现代同样很多,周恩来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第4版(要闻)
专栏:

  民居建筑明珠雕刻艺术奇葩
灵石县王家大院修复开放
本报讯记者刘伟、阎晓明报道:著名晋商大院又添新景——经全面修复开辟为“中国民居艺术馆”的山西灵石县王家大院,8月18日正式对游人开放。
王家大院地处晋中盆地南端绵山脚下风景秀丽的静升村腹部,是太原王氏后裔、灵石四大望族之一静升王氏家族的住宅群,先后建于清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在对游人开放的高家崖建筑群,为王家大院的一部分,是一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有大小院落26个、房舍217间,面积1.2万平方米。
王家大院集独特的建筑风格与精湛的装饰艺术于一身:倚山建堡,顺势而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建筑物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设计精巧,风格协调,既有北方高大雄浑气势,又有南国玲珑秀雅风韵;装饰、雕刻艺术精湛,集实用、观赏于一体,熔装饰、雕刻为一炉。尤其是整个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炉火纯青,独具匠心,数万件作品无一雷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王家大院不愧是三晋沃土上一颗璀璨的民居建筑明珠,神州大地上一枝绚丽的雕刻艺术奇葩。(附图片)
图为修复后的王家大院一角。本报记者李济国摄


第4版(要闻)
专栏:中华儿女

  张松奎——走入蝴蝶世界
本报记者龚永泉
没有大学文凭的张松奎当选为南京首届十大科技之星,在南京一时传为美谈。
张松奎今年42岁,原在一家机械厂当刨工,业余时间酷爱工笔画,他勤学苦练,走访名师,决定专攻画蝴蝶。为了画好蝴蝶,他多次到南京近郊山区,观察各种蝴蝶的形态和神韵。在画蝶的过程中,他又产生了灵感:蝴蝶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何不就直接用蝶翼作贴画呢!于是,他开始了用蝶翼贴画的跋涉,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南京有了名气。
1988年春天,张松奎夫妇带4岁的女儿到市青少年宫参观,想到自己已有很多蝴蝶标本和蝶画,可义务为孩子们办一次展览。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他找到少年宫主任说明来意,主任问:“你办展览,能否超过张松奎的水平?”未等张松奎应答,一旁的女儿吐出了真言:“我爸爸就是张松奎。”于是双方相见恨晚,愉快地谈起办展览的具体细节。展览在南京青少年中引起轰动。
一年之后,张松奎干脆调入了市青少年宫,负责筹建科教蝴蝶博物馆。他如鱼得水,忙里忙外,起早带晚地干。建成后的博物馆和蝴蝶园共有面积500平方米,收藏中外蝴蝶标本千余种,蝴蝶工艺品、著作、资料数千件。蝴蝶园以玻璃为墙,网作顶,里面广植30多种各类蝴蝶喜食的植物,可供观察蝴蝶从卵、幼虫、蛹到成虫的全过程。园门两旁广植蝴蝶花,栏杆和大门全部用钢筋焊成蝴蝶形状。每年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达2万多人。
为了考察蝴蝶家族的奥秘,张松奎的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最难忘的,当属1990年的捕蝶万里行。他从南京出发,骑自行车抵达广州,历时2个月,行程6000多公里,考察了天柱山、庐山、武夷山等名山的蝴蝶资源及生态,同一些蝴蝶爱好者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一次,张松奎在南京紫金山捕到一只蜘蛱蝶,是未见报道的新品种,后来,该蝶被《中国蝶类志》正式命名为张氏蜘蛱蝶。
平日,应几十所中小学邀请,他每年给近万名中小学生开办讲座,讲授蝴蝶的有关知识和自己成长的经历,还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有关蝴蝶的知识竞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蝴蝶新人”。张松奎带领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参加上海少年宫主办的全国中小学生昆虫科学论文竞赛,夺得了一等奖。
1992年,第十九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在北京举行,特邀张松奎与会,并划出18平方米的展区供他展出蝶画,引得中外专家惊叹不已,驻足留连。
今年4月,张松奎和妻子赵爱玲合作,编著了《蝴蝶世界》一书,向青少年朋友们详细介绍了蝴蝶的知识、研究的方法及蝴蝶与人类的关系等。现在,张松奎又有了新的目标:将某个蝴蝶大繁殖地加以规划、设计、开发,使之成为纯自然的、有现代感的旅游观光景点。“那里,将是蝴蝶的世界,游人的乐园。”张松奎这样说。(附图片)
图为张松奎在采集蝴蝶标本。吴明摄


第4版(要闻)
专栏:

  纪念陈奇涵诞辰一百周年
《陈奇涵传》出版
本报讯在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陈奇涵上将诞辰100周年之际,经中央军委批准,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组织编写,军事科学院审定的《陈奇涵传》,近日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陈奇涵是兴国县初期革命斗争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称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代表旗帜”。解放后,历任江西军区司令员、江西省政协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等职。本书真实地记录了陈奇涵将军从黄埔军校教官到共和国高级将领的叱咤风云、坎坷传奇的人生经历,反映了他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国革命和我军的发展壮大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展现了他坚持真理、刚正不阿、廉洁奉公、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迟浩田以及宋任穷等为本书题了词。


第4版(要闻)
专栏:

  熊光楷会见莫桑比克客人
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中将今天在这里会见并宴请了莫桑比克总统府防务与安全事务部长兼内政部长阿尔梅林霍·马克斯·马涅热及其一行。
马涅热一行是应国防部的邀请于23日抵京访华的。


第4版(要闻)
专栏:

  福州筹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
本报福州8月24日电记者赵鹏报道:经由国家农业部、外经贸部和国务院台办批准,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目前已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实验区的设立,标志着福州市农业对外开放方面,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根据福州市规划,首期先启动三个示范区:福清洪宽渔溪名优果蔬花卉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马尾琅岐副食品生产示范区、闽侯荆溪农业科技示范区。福清区以建立高优农业与创汇农业为主,首期启动隆裕食品等8个项目,总投资4400万美元;闽侯区将依托省市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以引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优良品种,发展优高、精致农业为主,首期开发6个项目,总投资6000万美元;马尾区也将启动7个项目,总投资6000万美元。此外,他们还将再建两个动植物隔离区,作为实验区的配套设施。
目前,福州市正积极筹划本月底在香港举办一场实验区投资说明会,近期内还将赴台开展农业科技与经贸洽谈会,并推出一批招商项目。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重庆市将启用新邮政编码
直辖后的重庆市9月1日将启用新的邮政编码。原号码停止使用。新划入重庆市行政区划的涪陵、万县市和黔江地区的邮编也将一并纳入新邮编体系。
重庆市此次调整邮政编码基本是在原码的基础上变动前两位或前三位数字。具体调整为:原重庆各区(市)县及乡镇的邮编前两位由63、64改为40;万县市所辖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忠县、奉节县、巫山县、云阳县邮编前三位原634改为404,梁平县、开县、巫溪县、城口县前三位634改为405;涪陵市及所属地区邮政编码前三位由648改为408;黔江地区原648改为409。


第4版(要闻)
专栏:

  香港特区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林焕光表示
公务员利益申报与本地化进展顺利
本报香港8月24日电香港特区政府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林焕光在此间谈及有关公务员利益申报和公务员本地化问题时表示,公务员利益申报是必须的,因为市民需要一个具有良好声誉及廉洁的公务员队伍,而公务员本地化问题,目前的进展亦很顺利。
林焕光指出,保持公务员队伍的廉洁,政府一直视之很高的位置。也有市民担心公务员在这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政府有必要保持良好的警觉性。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关公务员利益申报的检讨报告,可望于今年底完成。
在谈及公务员本地化问题时,林焕光强调,特区政府对外籍公务员的政策是公平的,如近月晋升的几个部门首长都是外籍人士。特区政府无意收紧聘用外籍人士,但随着本地人才的供应增加,客观上外籍公务员的人数一直在下降。目前,海外公务员人数有1400人,不到公务员总数的1%,而有些部门如律政司目前数位资深官员仍为外籍人士,是因近年新招聘的本地律师,仍需一段时间始能晋升至高级职位。其它,如地质专业和航空管制两个职系,因香港本地人才不足,而需要聘用海外人员。
据悉,近年来,持内地学位报考香港公务员的人数亦有增加。


第4版(要闻)
专栏:

  香港回归纪念亭落成
据新华社香港8月24日电(记者朱冬菊)九龙狮子山上,今天聚集了许多香港各界人士和市民,在热烈的鼓乐声中,香港回归纪念亭揭幕。香港回归纪念亭由九龙庆委会发起建立,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的支持。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米埔被列为我国理想科研之地
位于香港“新界”区的米埔及后海湾一带,日前被正式列为国际公约下的中国第七片湿地。
据悉,湿地面积为1500公顷的米埔及后海湾一带,拥有中国沿岸现存第六大红树林,有关科技人员曾在此发现12个濒危水鸟品种,有近20种无脊椎动物被科学家视为首次发现。每年在米埔越冬的水鸟超过6万只,全球只剩下500只的濒危鸟种黑脸琵鹭,米埔自然保护区就有120只。
目前,来自世界各地的鸟类学家、植物学家,已经将米埔列为理想的科研之地。 (邢发)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西藏首次发现藏羚羊繁殖区
今年初夏,在母羚羊北行产仔时节,中美合作考察队在西藏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昆仑山南麓、可可西里湖畔、多布扎拉山脉,首次发现了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藏羚羊繁殖区,藏羚羊的迁徙路线也已被摸清。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壶瓶山保护区成为动物乐园
壶瓶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与湖北交界的湘北地区。这里云集着6500多个品种的生物资源。为了保护好这个原始神秘的生物资源宝库,保护区自1990年起便加大保护力度,在保护区内封山育林,禁绝烟火,严管捕猎,并建立了野生动物繁殖场。目前,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正逐年增多。
(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电)


第4版(要闻)
专栏:东西南北中

8月20日,上海地铁一号线徐家汇站一条爱国主义教育长廊揭幕。长廊通过百余幅照片,展示了上海市百年历史和改革开放后上海市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新华社记者张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