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土流失是我国头号环境问题
水利部副部长朱登铨
环境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全世界所瞩目。我国的环境问题首推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它已经和正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祸患。我国政府和人民为治理水土流失作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重要成效,但是保持水土、保护环境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最近,围绕治理水土流失的种种认识、政策和措施问题,部分有关部门的领导及专家学者会聚一堂,进行了座谈。下面刊登的是他们的发言摘要。
——编者
举行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座谈会,十分有意义。把水土流失看作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这是中国人民在治理水土流失的长期斗争中对自然规律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一、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剧了洪涝灾害,导致了贫穷和生存环境的恶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余地越来越小。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全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万平方公里。国家已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并于1993年把水土保持提高到了基本国策的高度。但从现实来看,这一国策还未被广大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所认识,突出表现在人为水土流失在许多地方未得到遏制,相反却愈演愈烈。90年代,我国按计划每年要治理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面积。但全国每年新增人为水土流失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每年新产生废弃土石量30亿吨,其中有20%流入江河湖泊。
二、把握机遇,努力拼搏,打一场防治水土流失的攻坚战。
按照“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关于扭转环境恶化趋势和解决6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要求,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要对水土保持这一问题进行一次再认识、再深化、再提高,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其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增加投入,要完成“九五”综合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的繁重任务,必须建立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强化执法,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要完善配套法规体系,强化水土保持执法队伍的建设。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尽快建立全国水土保持检测中心及全国水土保持检测网络。依靠科技,要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科学技术研究,建设一批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示范基地,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水土保持技术,提高治理水平和综合效益。(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西部经济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
我国水土流失严重,38%的国土遭受水蚀和风蚀之害,每年流失的土壤至少在50亿吨以上,损失的土地也在100万亩以上。水土流失的后果是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旱涝风沙等灾害加剧,农林牧业受损。近十几年来降水并无太大的变化,主要流域也没有百年不遇的降水量,但洪水却越来越严重。实践证明,治水之本在于治山。
西北地区年均降雨量仅有三五百毫米,又缺乏水利设施,农业的主要出路不是引水灌溉问题,而是要通过生物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增强纳水蓄水的功能。在这些地区解决缺水问题最紧迫最现实的办法不是坐等引水工程,而是治山、治坡、治沟、改土、蓄水。保持了水土,树木植被就有了生长之基,水源就可以得到涵养,风沙之害也可以因此而减轻。因此,治旱治沙,关键还在于控制水土流失,加快林业建设,增加植被覆盖率,再配之以工程措施。
我国592个贫困县中496个在山区,占贫困县总数的82%;全国5800万贫困人口中,绝大部分也集中在山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口增多,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在山上毁林开荒,种植庄稼,结果粮食产量没有上去,贫困的帽子没有脱掉,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了水土大量流失,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历史上的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现在的西北黄土高原斑驳陆离,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四季不断,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要重现西北地区昔日的辉煌,就必须花大力气整治国土,收拾河山,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使这里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大的改观。
近年来,西北地区在治理水土流失、治沙治荒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榆林和延安地区,就是两个很好的典型,这两个地区的主要经验有三条:一是领导重视,群策群力;二是依法治理,以法为教;三是依靠科技,综合治理。只要抓住这三条,西北地区的环境状况就会有一个大的改善,西北经济的振兴也指日可待。(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承担起绿化荒漠的重大使命
林业部副部长祝光耀
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荒漠化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成为对人类最严重的危害之一。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防治水土流失,阻挡土地荒漠化的绿色屏障。森林植被的破坏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根源。历史上2/3的地球覆盖着森林,现在全球森林覆盖率仅为25.08%,森林的消失使土地失去了有效的保护层和阻挡荒漠化扩展的绿色屏障。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荒漠化做出的最新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7.3%。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几百亿元。
为加快荒漠化的防治进程,我国组织实施了跨省区、跨流域的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保持水土为主要目标的大型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防沙治沙等十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已经取得成效,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防治土地荒漠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已在局部地区控制了荒漠化的发展,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依然严峻,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走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必然选择。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前提就是防治荒漠化。搞好荒漠化防治工作对于扩大耕地资源,保障工农牧业生产,改善沙区人民生活,消除贫困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和《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提出了防治荒漠化的战略目标:到2000年,治理各类荒漠化土地1435万公顷;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65个,总面积达5950万公顷。2010年和2050年目标规划也已提出,我们要承担起绿化荒漠建设生态环境的重大使命,为初步治理荒漠化国土做出应有的贡献。(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群策群力治理水土
陕西省副省长王寿森
陕西省的水土流失形势非常严重,面积达13.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3;年均输沙量9.2亿吨,占全国总量的2/5。解放初,每年沙暴日数都在60天,全区林草覆盖率仅1.8%。沙进人退,群众苦不堪言。严重的水土流失,使不少耕地支离破碎,流沙遍野,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旱涝灾害。目前全省5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有48个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治理水土流失,优化生态环境意义重大。省委、省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治本之策来抓,带领全省人民艰苦奋斗,摸索了一些经验:在长城沿线风沙区,大规模造林种草,防风固沙,引水拉沙,沉沙造田,到1996年底,沙区林保存面积达到1460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8%提高到38.9%,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在丘陵沟壑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植物、工程、耕作措施一齐上,做到了治理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革命圣地延安近10年累计治理面积1.75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2%,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67万人下降到23.6万人。
实践使黄土地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省委、省政府更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大治理力度、加快绿化灭荒步伐的目标,力争10年初见成效,20年大见成效。主要着力点是首先抓紧以黄土高原为重点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每年投入3000万元,努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在耕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基础上,加大四荒拍卖力度,调动广大农民和全社会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依靠科技治理黄土高原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
干旱缺水与严重的水土流失并存,一直是制约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单位面积生产水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70%的县属于贫困县,近期每年缺粮8亿多公斤。
问题确实尖锐,但同时应当看到,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东西部结合带,在国家战略中心西移进程及未来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的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深厚的黄土世界独一无二,有农林牧综合发展和形成若干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和广阔前景,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科技工作和科研部门如何更好地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农业持续发展服务?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继续组织力量,搞好典型实验示范,同时集中研究解决防治水土流失与发展生产相结合的若干关键技术,如雨水集流技术,草地建设技术等。
二、投身国家和省(区)的区域性科技经济一体化工程,不但作好技术指导,而且直接承担技术责任,以发挥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中的直接作用。
三、参与决策。建国以来,黄土高原已组织过两次大规模科学考察,有关部门针对该地区的综合治理与开发问题做了大量的科研工作,“七五”以来,国家又在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中组织黄土高原的科技攻关,科技储备已相当丰富;另外,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各地实践中创造了不少新的经验,综合治理有了新的发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成果和经验,结合当前发展趋势,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新时期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开发的战略研究,以形成有可靠科学依据的、认识统一的总体意见及可操作的分区治理开发方案,提供国家决策参考。客观需求是无比强大的推动力量,我认为,采取这一实际步骤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有关主管部门予以考虑。


第2版(经济)
专栏:

  统筹规划标本兼治
国家计委农经司巡视员李莉
党和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很重视,“八五”以来,国家计委在计划安排上,对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给予了重点支持,同时还安排了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项目。1997年国家计委安排的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的水土保持资金比上一年增加8500万元。由于各方面的努力,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治理力度不够,再加上人为的破坏,水土流失形势依然很严峻。今后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治理水土流失要加强宏观调控,做好规划。国家计委要与水利、林业、农业等有关部门共同做好规划工作,要将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以及风沙区作为治理的重点。规划要结合扶贫开发、发展生态农业。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提出具有指导意义、可操作性强的综合性的水土流失治理规划。
二、水土保持不仅是水利、林业、农业等农口部门的工作,也是包括能源、交通、城建等部门在内的各行各业的事情。目前,在开矿、修路、城建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心。
三、水土流失治理应列为我国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国家和地方都要集中力量、集中资金,要加大种草、植树、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等方面的投资力度和工作力度。国家计委今后一方面从投资的增量中增加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的资金;另一方面,也要在存量上通过调整投资结构来增加投入。在一些大的治理江河的水利水电工程完工后,可以把投资转移到上游用于水土保持。此外,以工代赈资金也要加大对水土保持的投入,地方政府要做好资金配套工作。同时,还要把国家用于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等各种渠道的投资统一规划,配合使用。(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把水土保持推向产业化
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张红兵
水土保持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这项工作,财政部很重视。从1983年开始,中央财政就拨出3000万元资金,专门用于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截至1996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到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的资金达到4.4亿元,地方配套资金是8800万元。
当前,水土保持工作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地的矛盾。人口增长速度快,耕地每年都在减少,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开始乱垦滥挖、毁林开荒,破坏了自然环境,由此,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另外一点就是陡坡开垦严重,造成江河泥沙的大量淤积。
当前,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十分关键。我个人看,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事情:一要更新观念,大胆改革,把水土保持工作推向产业化。要以小流域经济为依托,全面发展,逐步推向产业化。要把治理水土流失同群众脱贫致富联系在一起,在发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经济效益。二要建立一种江河上下游地域的补偿机制。江河下游受益地区,应提取部分收益用于上游的水土保持。是否可以规定用水总量、设法保证河流的环境流量,避免用水过度,破坏流域的生态平衡。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三峡工程11月上旬大江截流
据新华社宜昌8月24日电(记者施勇峰)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陆佑楣日前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三峡工程大江截流的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三峡截流将在11月上旬进行。
三峡工程要进行的大江截流,实际上是在长江主河道上筑起两道土石大坝,将两道土石坝包围形成的63万平方米江面抽干积水清除淤泥,然后在干枯的河床上修建三峡大坝和电站厂房。这两道土石大坝被称为“二期围堰”,堰高76米,总方量达1130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按一米见方铺开,其长度可达1.1万公里。在长江急流中修筑如此规模的土石围堰,将是世界水电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


第2版(经济)
专栏:

  牡丹江金秋节成交十九亿元
本报讯牡丹江第七届镜泊湖金秋节八月二十日落下帷幕,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七十二项,总投资额九点七亿元,引进资金七亿多元,地方物资交易额九点五亿元,科技合作项目合同额四千七百三十二万元。(王增伟)


第2版(经济)
专栏:

  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将举行
本报讯由机械工业部主办的九七中国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将于九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二十家厂商将参加这次盛会。(申明河)


第2版(经济)
专栏:

  高吸水性树脂应用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讯日前,法国SNF公司农林型高吸水性树脂(保水剂)应用研讨会在京召开。SNF公司代表介绍了农林型高吸水性树脂的技术与推广应用情况。高吸水性树脂(SAP)主要应用于农林生产、水土保护、改善环境和防止荒漠化等多种领域。(贾雯)


第2版(经济)
专栏:

  邯郸三棉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
本报讯邯郸第三棉纺织有限公司经过近一年的积极努力,日前通过了ISO9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中心规范、严格的审核。这是河北省第一家通过此项认证的纺织企业。(张兵申范玉泉)


第2版(经济)
专栏:

  铁十二局通过国际质量标准认证
本报讯铁道部第十二工程局近日在北京通过了ISO9001和ISO9002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成为全国铁路首家通过“双项”认证的大型施工企业。 (江耀明)


第2版(经济)
专栏:

  太平洋寿险急救计划启动
本报讯《太平洋寿险急难救助计划》现已全面启动。日前,九十位客户成为第一批“太平洋急难救助卡”的持有者,今后他们在全国三十五个城市如遭受意外伤害或罹患突发疾病需要帮助时,太平洋保险公司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未雨)


第2版(经济)
专栏:

  虎豹集团生产能力上台阶
本报讯以生产虎豹衬衫而闻名的江苏虎豹集团,日前建成了一座高水平的衬衫生产大楼,使其衬衫生产能力又提高了百分之四十。虎豹集团现有固定资产三亿元,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十亿元、利税二亿元。(曹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