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如何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修筑海上富裕路
——长岛县发展渔业产业化纪实
新华社记者温闽
从空中望去,山东长岛县30多个岛屿宛如一串珍珠,镶嵌在碧蓝色的大海中。
作为驰名海内外的“中国鲍鱼、扇贝、海带之乡”,长岛县近年的发展可谓令人瞩目:1992年,成为山东省第一个“小康县”,1993年跨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到1996年,长岛县水产品总量达30万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3.1万元,人均出口创汇840美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5599元,有10余项人均占有经济指标居全国县级之首。长岛人富裕的今天,正是以其快速高效的渔业产业化之路换来的。
耕海牧渔创大业
长岛海域辽阔,海产资源丰富,在8700平方公里的海域内生长着贝、藻类海产200余种,其中,扇贝、鲍鱼、海参、海胆、赤贝、虾夷贝等名贵海珍品享誉中外。列岛周围百鱼穿游,鲅鱼、牙鲆等经济鱼类是我国重要的出口珍品。
改革开放以来,长岛县提出了“耕海牧渔,发展宝岛”的兴岛战略,全岛85%的人都投入到渔业生产中。长岛县以科技为先导,先后兴起了以海带养殖为主的“捞铜工程”和以扇贝养殖为主的“捞银工程”。
在“捞银工程”中,长岛发明了扇贝的海上筏式笼养法,在全国创造了大规模养殖扇贝的海上奇迹,随后,水产科技人员又攻克了吊泡、深水打桩等技术难关,使扇贝养殖迅速成为长岛的主导产业,筏式养殖总规模达到6万多亩,长山列岛周围70万亩的广阔海域成了扇贝养殖的“海上根据地”。目前,长岛扇贝产量占全国扇贝总产量的45%,销售收入占全县收入的65%以上。
鲍鱼,被称为海珍之冠,历来只有日本、澳大利亚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进行大规模养殖。然而,自80年代中期以来,长岛人首先从技术攻关入手,逐步开始向鲍鱼养殖进行挑战。亲鲍控温产卵、幼苗剥离、鲍鱼苗越冬、鲍鱼中间育苗……随着一个个技术难关的突破,以鲍鱼养殖为主的长岛“捞金工程”逐步拉开帷幕。全岛先后投资3亿多元,发展鲍鱼育苗场30处,开发建立工厂化、筏式、潮间带、潮下带及大棚养鲍基地260多处。去年,长岛多形式存养鲍鱼9000多万头,人均2100头,以鲍鱼为主的海珍品收入达2亿多元。
目前,长岛县渔业已形成扇贝养殖、鲍鱼养殖、海带养殖及海洋食品与药物开发四大主导产业,相应的基地建设已颇具规模,万亩海域已成为长岛人耕海牧渔的蓝色牧场。
龙头企业掌巨轮
可以说,各式各样的船,是长岛人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而在经济领域,一些拥有大型冷藏厂、加工车间和大队远洋货船的骨干企业,则是长岛渔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海洋巨轮。是它们,牵动着成千上万个加工、养殖点,并把各种各样的水产品销到了世界上的许多个角落。
拥有1000名员工、40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长岛海洋渔业公司,是全县最大的国有水产企业,是经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水产品收购加工、冷冻冷藏、水产品出口、渔需物资供应等项目的多功能综合性公司。这家企业一头连着全岛数千户渔民,另一头连着美国、摩洛哥、韩国、西班牙、日本、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市场。仅去年,这家企业就完成水产品收购量达1万吨以上,出口达2000多吨。
建立龙头骨干企业,是长岛县推动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地政府根据海岛居民居住较为分散的特点,以40个行政村为单位,培植了一批在捕捞、加工、销售方面都有相当实力的渔业龙头企业和重点渔业村。这些骨干一头连着基地,负责苗种供应、技术指导及产品收购;另一头连着市场,让海岛的产品在经过现代化的加工、包装后走向市场。
长岛县乐园村在发展渔业、壮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把全村渔民的养殖水面当作基地,同时在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国内14个大中城市及加拿大、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销售窗口,去年全村生产的扇贝在国内外的销量达1300多吨,实现收入5000多万元。
雄厚的实力、广阔的市场、灵通的信息,使龙头企业成为长岛渔民走向富裕的桥梁。目前,长岛绝大多数渔民都与龙头企业有贸易关系,一些渔民在积累了一定实力之后,也逐渐发展成区域性龙头。事实上,由千家万户构成的社会化、集团式经营格局,已成为长岛渔业的一大发展特色。
服务管理一线牵
由分散经营到集团化作战,由“猎捕型”渔业到“渔牧型”渔业,由省内外销售到海内外畅销,长岛渔业经历了特殊的发展之路。
长岛县委、县政府的负责人说,没有全县各部门的服务和管理,就不会有长岛渔业的今天。
长岛的海洋开发始终与科技突破密切相关。在这方面,长岛县多年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在县一级,由县委书记负责集中全县水产战线上的技术专家,组成贝类、鲍鱼、藻类、海洋药物等专项责任组,负责耕海牧渔“四大工程”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在乡镇一级,由各乡镇长负责成立了23家民营科研机构,使全县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此外,十多年来,县里还组织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00多期,培训人员6000多人次。目前,长岛县3%的人口具有助理工程师以上职称。
为了让岛上的水产品顺利进入各地市场,长岛县各部门协同起来,既给政策,又给资金。
建立生态化渔业在长岛正越来越受重视。县里充分发挥146公里海岸线和无居民岛、礁石、滩涂的特殊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采取死封海区、保护海底藻类资源、严禁人工采集等措施,全面实施潮下带“绿化工程”,大力营造海底森林。现在,长岛县已开发无居民岛18个、沿海滩涂面积1万亩,同时推行了中下水层贝藻间养、轮养、大养等立体化养殖技术,使生态渔业步入了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传好接力棒
黄东红
下乡采访,一些基层干部向笔者诉苦道:镇里前几年大力发展“果业工程”,地面树穴刚整治好,领导交接班了。新一届班子又实施“禽畜工程”,而对原先的“果业工程”不闻不问。五年来,班子换了好几茬,新项目上了不少,但大多半途“搁浅”,废弃一旁。每逢班子换届之际,群众总是忧心忡忡:不知又要搞什么新套套。
毋庸回避,此类现象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地方新班子一上任,就盲目地把上届班子的发展思路和已着手实施的规划撂在一边,重起“炉灶”,另绘“蓝图”。究其原因:一是追求“吹糠见米”,想尽快在自己的任期内体现本届班子的“政绩”;二则为避“步人后尘,夺人之功”之嫌,思想上形成“不上新项目就没有干实事、没有魄力”的观念。有的为办“实事”,早见“政绩”,不惜搞些短期行为,甚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类似因换班而“瘫”着的半拉子工程不在少数。“一任一个道道”,再好的实事也会流于虎头蛇尾,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挫伤群众的积极性,最终失掉群众的信任,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的事业有许多是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保证。前任班子通过充分论证、反复研究而实施的发展规划,有的需要多届班子精心“培育”才能开花结果;若急功近利则势必影响实施的连续性。其实,“把一张蓝图绘到底”,又何尝不是办实事和有政绩呢?
每届班子皆肩负着造福一方的重担,无论办什么实事、实施什么富民项目,都应为群众着想,实施一个成功一个。笔者愿当头吹个风儿:新上任请传好接力棒!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承包耕地建坟应予制止编辑同志:
近年来,在宁夏农村经常看到不少耕地的拐角堆起了一座座新坟,每座坟占地约在0.05亩以上。据坟主介绍说:在自家承包地里建坟,既牢靠,别人又管不着,只是自家每年少收些粮食。在自家承包田建坟,在这里似乎已成为合乎情理的事,而且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这种在承包地里建坟的做法如不尽快制止,势必造成耕地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在有条件的乡村统一规划墓地,严禁乱葬死人;积极推行火葬,并大力宣传《土地法》,加强对承包耕地的管理,勿让死人抢占活人田。 (国家农调总队陈治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穷鞋匠“转运”
新华社记者白林许祖华
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安康市双龙乡,以补鞋卖鞋为生的穷鞋匠潘先安,在中国秦巴扶贫世行贷款项目——农户小额信贷的扶持下,短短几个月内,便改变了以往穷困的境况。
潘先安一家四口人。今年元月份,他在该项目中贷款了一千元,制作在当地山区非常适用的一种“凉草鞋”,逢集的日子拿到市场上卖,不逢集时在村里补鞋。如今,鞋匠一家每月的纯收入都在四百元以上,不仅还清了以前的债务和项目贷款,而且还净赚了一千元。潘先安说:“是小额信贷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安康受益于农户小额信贷项目的当然不只是鞋匠一家。正义乡农民扶大贵曾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庄稼人,一家五口常常变卖家里的东西换盐吃。今年初,他利用“小额信贷”项目搞起了茶叶贩运,仅半年的时间,扶大贵不仅安全返还了所有贷款,还净赚了两千多元。
安康实施的农户小额信贷项目运行,将国际上通行的扶贫信贷办法与中国贫困山区特点相结合。项目贷款直接到户,实施“五户连保”,即五户组成一个小组,每户一次可借贷一千元以下,其他四户为其还款担保;实行每旬还款制度,每次还款不少于三十元;每组定期举行会议,农户在会上交流运用贷款经营的经验,商量协助解决彼此困难的办法。项目实施半年多以来,安康已有二百一十六家贫困户受益,信贷投放规模达二十多万元,集中在种植、加工、贩运、养殖等十二个微型项目上。
如今,小额信贷的扶贫模式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正在全地区迅速推广。参与项目运行的所有农户的旬还款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异蛇富芝山
吴起军唐高旭
“永州之野产异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已成为不朽的名篇。1200多年后,永州异蛇产业逐渐被培植为芝山区的一大支柱产业。
永州市芝山区位于湖南南部,与广西桂林地区接壤,属亚热带丘陵地区,山地多,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盛产五步蛇、银环蛇、眼镜蛇、竹叶青、烙铁头等。虽然远在唐代,芝山就出现了以捕蛇为生的捕蛇者,但一直没有形成气候。
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1993年,该区富家桥镇10户农民自筹4.5万元,办起了湖南省第一家农民股份制企业——永州市特种养殖业开发公司,专门从事蛇类养殖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从此,养蛇业这门产业一发不可收。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论证,认准了“永州异蛇”的养殖和加工这条特色经济之道,将其作为农民奔小康的致富工程、财政增收的聚财工程、调整农业结构的重点工程、芝山走向全国和世界的龙头工程来抓。以“大户辐射”为主要形式,推出了“个十百工程”,即每个乡镇创办一个年养蛇100吨以上的大蛇场,50个年养蛇1吨的小蛇场,发展100个年养蛇500公斤的农户。对养蛇户实行三年内免征特产税、公安部门挂牌重点保护、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优先立项、解决生产加工流动资金等优惠政策,使养蛇业迅猛发展。
与此同时,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引导养蛇户成立养蛇协会,创办养蛇技术培训班,集中定期培训,已培训学员1200余人,攻克了蛇类产卵孵化、饲养饮水、避暑越冬和防病等技术难关。永州市特种养殖业开发公司建设的异蛇村,占地100亩,拥有8000平方米的标准养蛇场、9000平方米的甲鱼场和一条年产100吨异蛇酒的生产线。该村开发的蛇产品多次获国家金奖。由18户养蛇大户组建的异蛇山庄,占地1200亩,年设计产值4000万元。到1996年底,全区已拥有一定规模的蛇场100多个,全年共产蛇300吨,生产蛇酒350吨,产值近1亿元。异蛇酒远销东南亚、加拿大和美国。据统计,养蛇户户平年纯收入在万元以上。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农民巡回报告团
从苏华孟凡杰
“养鸽大王”杨宪龙刚从讲台上走下来,就被村民们团团围住,纷纷向他求教养鸽技术。这是河南省平舆县农民致富典型报告团在全县农村做巡回报告时的一个场景。
平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历届领导班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想了不少办法。他们组织全县7名不同类型的致富典型组成报告团,巡回到各乡镇向农民做报告。这些致富典型现身说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他们用农民自己的语言,传授着致富“真经”。
后刘乡张营村农民张文轩靠在庭院种植葡萄“发了财”,他把自己栽培和管理葡萄的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伙。他说:“我也是边学边干,种葡萄的人越多,大家就越能互相指点,共同提高。”
东皇庙乡段营村农民段均营讲的是责任田里套种辣椒、豆角等蔬菜技术。靠这种办法,他去年亩均收入8000多元。
两个多月来,报告团走村串乡,已做报告几十场。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不少农民与报告人攀谈,虚心求教,有的还约定到现场取经。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微型调查

  遵化的“广野模式”
纪惊雷
五年前由遵化市科协四名职工靠借来千元钱、租来三间旧屋成立的河北省遵化市广野物产实业公司,靠引导农民发展创汇农业壮大,拥有了24个分厂、固定资产1230万元,成为驰名华北、饮誉海外的大型渍菜加工企业集团,在遵化产生了“广野效应”。短短一年,全市就形成食用菌、花卉、鲜奶、果汁等多个农业企业集团,使近10万农民走上富裕路。
“广野模式”有五方面的内涵:
一是大做“农”字文章。广野人确定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创汇农业转化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广广野菜种植。农民种植一亩广野菜年可获利3000元,是普通作物效益的5倍以上。
二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他们从和别人合作,“借船出海”,利用关系“搭船出海”,如今已拥有独立出口权。主导产品广野系列渍菜不仅占领了日本市场,还向韩国、东南亚及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不断拓展,今年一季度已创汇30万美元。
三是依靠科技,打出拳头产品。隶属于市科协的广野,充分发挥科协优势,大力发展国际上热门的绿色蔬菜产品。从广野菜的选种、种植、田间管理,到后期的收购、加工、生产,均按先进标准严格把关,22个品种全部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四是建立广野菜种植基地,实行集中连片经营,促进小区域内农业产业带的形成。目前,他们已在3省4市16县(区)建立起广野菜种植基地,基地内有320个村、12400亩耕地和11460户农民。公司每年与基地内种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规定最低保护价,保证让农民有赚头,用法律手段确定了与种菜户的关系。
五是大力发展龙型经济。广野人以市场为龙头、企业为龙身、农户为龙尾,一只脚在海外,另一只脚连着千家万户;实行海外市场连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把市场与农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几年来,通过推广广野菜种植,他们已累计为农民增收近亿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陵县:蔬菜上网俏四方
据新华社电6月上旬,山东省陵县15万亩圆葱进入上市高峰时,出现价跌、滞销苗头。县蔬菜局将这一信息输入全国信息网后,几天时间,成为抢手货。
进入“全国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利用信息指导蔬菜等生产销售,使陵县蔬菜销路大开。到今年7月底,全县各类蔬菜商品率达96%。
1993年,陵县首创北方“冬季农业”种植改革,几年间,蔬菜面积发展到35万亩,年蔬菜总产在50万吨以上,蔬菜流通问题随之越来越突出。在建专业市场,增上贮藏、加工企业,多方消化蔬菜的同时,县蔬菜局主动与农业部联系,投资10万多元,于今年5月初跻身主要由全国大中城市组成的信息网络,成为国内率先入网的县(市)之一。据统计,自入网以来,该县每天发出蔬菜产品信息10余条,接收外地蔬菜供求信息200多条。最近,又拓宽了“网上”交易业务,扩展到果品、肉、禽、蛋、粮食等农副产品。(康礼国)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岳阳楼区:特种养殖发展迅猛
本报讯岳阳楼区地处湖南岳阳市的中心位置,地少人多,区委、区政府决定扶持各类养殖大户,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走依托城区,服务城区的路子,振兴城郊型农业。
近两年来,岳阳楼区采取招商引资、村民自筹、财政拨款等办法投入资金1.9亿元,从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引进特种养殖技术人员165名,下乡到户,为养殖大户提供长期的技术指导。部门服务则做到“三负责、三优先”,即项目负责上马,治安负责维持,手续负责办理;项目优先审批,资金优先安排,税费优先减免。目前,全区年产值过5万元的养殖大户已达到1250户,过30万元的达到86户,过100万元的达到25户。 (苏敢邓建华)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阜宁:实施“四大工程”奔小康
本报讯在摆脱贫困的基础上,江苏省阜宁县今年全面启动了水利、交通、城建、致富四大工程的建设项目,加快了奔富裕、奔小康的步伐。
去年底,阜宁人针对自身的特点,制定了建设水利、交通、城建、致富四大工程,用五年时间再建一个新阜宁的规划。今年伊始,阜宁人便开工启动这四大工程的20个重点建设项目。为了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阜宁人又出台了发展工业、三产、建筑三大支柱产业的措施,这将使阜宁经济走上持续发展的轨道。(徐兆荣)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信丰:农民修建粮仓分国忧
本报讯盛夏时节,往年忙于收割早稻和交售夏粮的江西信丰农民,今年多了一忙:忙于修建粮仓自储粮。他们不仅留足口粮、种子粮、饲料粮和备荒粮,还准备多储粮食帮助政府缓解粮食仓容紧张的压力。
信丰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今年已连续第三年实现早稻大丰收。信丰县农民踊跃向国家交售议购粮的同时,不忘国家粮食仓容紧张,纷纷修建、清理粮仓多储粮。截至目前,该县农民新建粮仓6000多幢,维修旧粮仓2.8万多幢,腾出仓容3600多万公斤,大大缓解了该县粮食部门的储粮压力。(王彬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皖西白鹅之乡”——安徽省舒城县白鹅饲养业迅速发展,全县饲养白鹅达405万只,成为该地区农民主导产业之一。图为该县百神庙镇农民饲养的鹅群。 新华社记者 陶明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宿迁市宿城区井头乡王沟村青年农民蔡志争利用房前屋后的洼塘、水池养殖美蛙,今年已卖出种蛙70对,收入1.4万元。 叶永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素有精耕细作传统的四川仁寿县农民,利用闲置的田边地坎,种植豆荚等农作物,今夏获好收成。图为营棚村农民肩挑收获的田坎豆喜洋洋! 苏世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