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文摘)
专栏:

  高层住宅垃圾分类
一种新的垃圾处理系统在美国推广
研究人员认为,防止人类居住环境污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垃圾中的废品回收,将垃圾中的许多物质进行回收,变废为宝,进行资源的再利用,这不但可以节省资源,而且可以有效地消化吸收生活垃圾,减少城市环境污染。
前不久,美国佛罗里达州出现了一种专门用于高层住宅的垃圾处理系统。这种新的垃圾处理系统并不复杂,它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即在建筑物地下室垃圾通道出口的下方设置一个可以进行360度旋转的圆盘,圆盘上安装有数个容器,在每层的垃圾投口处都设置有分别标着“报纸”、“瓶子”、“罐头”、“塑料制品”、“无用垃圾”等字样的按钮,每个按钮可以控制通道下方的圆盘,只要揿下按钮,相应的容器就会自动旋转到垃圾通道口的下方,这样居民投下的废弃物就被分门别类地装入不同的容器。
现在,佛罗里达州已经有4万多户居民使用上这种装置。据介绍,目前这种装置的成本在5万美元至10万美元之间(根据楼层的高低有所不同),每户居民大约在7年中每月分摊5美元—8美元,这对普通美国居民来说,算不上是一个很大的负担。由于这种装置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解决了高层住宅长期未能解决的垃圾处理问题,因而得到了美国官方建设机构的首肯和许多使用者的认可。
(摘自《北京日报》张小平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太空垃圾——空间飞行器的杀手
伴随着走出地球的猎猎脚步,人类在太空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伟大壮举的同时,纯净的太空越来越不洁净了,太空垃圾便是这场征服外层空间的产物。
众所周知,运载火箭把航天器送到太空后,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星箭分离之后,火箭的剩余部分就在太空中游荡。各类航天器除可回收的一类之外(比如返回式卫星),其余的当它在太空中度过了设计寿命、丧失了功能之后,也将变成废弃物,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地留在太空中。这些无论是已经解体还是以整体的形态出现在太空中,都称作太空垃圾。此外,还有星箭上脱落的油漆斑块、火箭燃料剩余的液滴及一些细小的太空陨石颗粒,还包括宇航员的排泄物等等。
有资料表明,迄今为止,世界上共成功发射了4504个航天器,仍在轨道工作的只有约452个,1701个还在轨道上遨游,2351个已经下落或湮灭,这些已经下落解体的航天器的碎片有的已被摩擦成粉末,有的掉到地球上,但其中的大部分仍残存在太空中,在日夜不停地绕地球轨道飞行着。据有关部门通过先进仪器遥测,发现在太空中目前存留直径10厘米以上的航天器碎片大约有7000多个,小的约有350万个。
这些以每秒几千米速度运行的太空垃圾,尽管很小,但也足以严重影响航天器的正常工作,甚至造成灭顶之灾。据NASA估计,一块以每秒10千米速度浪迹太空的约1厘米大的碎片,和在空气中以每小时600千米速度穿行的180千克的飞行物具有同样的破坏效果。
去年11月24日,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就曾遭到微型太空垃圾的碰撞,只是由于体积小,才只给宇航员舱窗口留下两处痕迹。
尽管太空垃圾在日益增多,但由于太空的博大,直接给航天器造成的威胁并不特别多,但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随着人类频繁地向太空发射航天器,这种威胁将越来越大。
目前,不少国家都在采取措施,以消除航天器的这一克星。美国已在全球建立起一批太空碎片跟踪站,日夜不停地对这些碎片进行跟踪。
(8月9日《文汇报》紫晓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农村垃圾也不容忽视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垃圾排放量随之增加。在城市中,由于环境卫生有统一的管理部门,垃圾清理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是,在农村,垃圾因缺乏统一管理,成为新的环境问题之一。
以前,农村采用沤肥的方法,将易腐易烂的垃圾变废为宝,建筑垃圾也基本以土坯为主,极易还原,所以垃圾污染微乎其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垃圾中难腐烂的成分日渐增多,农民便统统倾倒进村中或附近的洼地及闲置树林中,随意性很大。建筑垃圾也日益“水泥化”,难再利用,往往弃之不用。再加上城区某些单位的“垃圾游击战”,将垃圾随近抛入田间地头,更加重了农村垃圾污染。垃圾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
在笔者走访的几个村中,发现每个村都有较为集中的自发垃圾场三四处,农民就近倾倒垃圾,且无人管理,蝇蚊满地,污秽不堪,地面利用率极低。在村庄稠密的近郊区,垃圾已开始威胁到水源以及粮食、蔬菜的生产。而农村与城市不断进行物质交换,这种危害必然将殃及城区。
(八月十四日《中国环境报》杨大同郭中伟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垃圾分类处理亟待推广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倒垃圾方式正悄悄走近人们的生活,这就是垃圾分类收集。
在我国,无论是居民区的生活垃圾还是商业区的垃圾,大都采用混合收集方法。这种方法使垃圾暴露,装车时会造成二次污染;混合收集过程增加了垃圾收集量,既耗费人力物力,也不利于垃圾处理和进一步利用。
据介绍,我国目前纳入并实施处理的城市生活垃圾量,仅占生活垃圾总量的2.3%左右。97%的城市生活垃圾无法处理,只能堆积,历年垃圾的堆存量竟高达60多亿吨。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许多家庭都在不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如把报纸、易拉罐等分类积攒起来,然后卖给收购废品的商店或个人,获得一些收益。因此,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就必须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对节约资源的认识,把不自觉的行为变为自觉的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世纪之交的命题,其中也包含了这一方面的内容,自身发展同时不能对后代产生影响或损害,如何处理垃圾就应当考虑可持续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应加强宣传教育,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如规定今后从事商业活动的企业都应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如果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能自觉地把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并放置在指定地点,那么,在节约清理垃圾的人力的同时,更可以防止日益增多的有害物质对社会环境的威胁,这是人类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摘自《光明日报》刘小兵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垃圾分类难在何处
据介绍,长期以来,北京市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以致一些有效垃圾资源得不到回收利用。同时,被收集起来的生活垃圾从城区运到郊区,再转运至远郊区县,始终采用“搬家”销纳的原始垃圾处理方法,根本谈不上无害化处理,结果导致大量农田被垃圾占用。
从今年3月起,在社会各界的积极鼓励和支持下,先后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及其附属小学等十余所学校陆续实行了垃圾分类。尽管这些垃圾分类试点比较成功,但要很快大面积普及推广存在诸多困难:
首先,居民意识的转变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即使在试点区,也并非每一个居民都了解和支持垃圾分类工作,还有一些居民依然我行我素。部分人甚至尚不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反觉得给他们带来了麻烦。为此,有关部门需进行细致的说服教育。
其次,垃圾分类尚未引起有关企业足够的重视和积极参与。由于目前实行垃圾分类的区域较小,所以收集的可再利用的部分量很少,而直接用原材料生产又属于规模经营。因此,即使有企业想对垃圾中可再利用资源进行回收利用,但成本很高,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企业也不会用回收来的资源。所以,现在有时还会出现虽然垃圾回收分类了,但由于没有回收单位,在处理时不得不又与其它垃圾一起处理的尴尬事情。
最后,垃圾分类呼唤政府行为的支持。据了解,目前我国尚无有关垃圾分类的专项资金,而且对废物利用的优惠面不是很广,利益不是太明显,尚不能吸引太多企业的关注。如果有了政府行为的参与、指导和约束,制定相应的垃圾法,协调有关机构,相信会大大促进垃圾分类的发展。北京处理生活垃圾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缺少资金。对此,有关人士曾提出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以控制垃圾量、补充环卫经费,从而推动垃圾分类的普及。
应该说,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一场革命,一场生活方式和生活价值的革命,一场推动社会经济体系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革命,而实行分类收集还只是走出了一小步,前面的路还很长。 (8月13日《中国经济导报》马文生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全球垃圾能的燃烧和利用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物质消费的日趋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日益尖锐地摆在世界各国面前,成为全球最感“头痛”的难题。
目前,各国都把垃圾研究开发的重点放在能源化处理上。据抽样测定,焚烧1t可燃垃圾(干品RDF),可回收产生5000—8000KJ/Kg热值。换言之,燃烧2t垃圾所产生的热能相当于1t煤的热量,1t垃圾可生成525kW电能。能源专家认为,一座城市的垃圾就像一座低品位的露天煤矿,可以无限制开发。最喜人的是垃圾燃烧处理后灰渣呈中性,无气味,不会引发污染源。灰渣体积缩小90%,具有极强的吸潮性和粘结性,可用作铺路材料、制砖材料,改良土壤,围海造田,实行物资再生利用。
生活垃圾夹带有一定量的不可燃无机物,预处理加工十分重要。其分选优劣程度,将直接影响燃烧质量,避免生热发电的不稳定性炉膛焚烧。现代理化全自动分选将替代人工择选,高速分离,剔除不可燃物件,使大面积垃圾净化。
目前世界上有四种垃圾燃烧制品:日本、德国等大多数国家将分选垃圾直接投入燃烧供热发电;以美国、意大利为首的部分国家将垃圾制成人造沼气(CH4),目前美国已建有全球最大垃圾沼气电站,日产甲烷气28万立方米;英国利用生活垃圾转化石油,扩大再生产;法国、印度将垃圾制成固体燃料,印度的颗粒状垃圾浓缩燃料具有很好的燃烧性能和燃烧热值,每公斤可释放热量4000kcal,仅比同量的煤少300—500kcal,其质地密度为500kg/M3,不产生烟尘,实用价值极高。
(摘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朱建国朱念朱果东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德国在减少包装垃圾
近年来,与日俱增的包装垃圾给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成为世界各国颇伤脑筋的一个环境问题。而德国在努力减少包装垃圾方面取得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根据污染者负担的原则,德国政府1996年10月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法。该法律规定,商品生产者和经销商对包装垃圾负有回收和再利用的责任。在此之前,1991年德国政府就对容器及其包装物的回收作了规定,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时的这项政令规定,容器及其包装物上要贴绿色标志。该标志的图形为两个(一为绿色,一为白色)相交错的箭头。消费者根据绿色标志将使用过的商品垃圾投入专用的垃圾箱内,然后由一家名为DSD的公司无偿予以回收。其他垃圾则由地方自治体实行有偿收集。DSD公司是由商品生产者和经销商共同设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销商根据其产量和销量,向DSD公司支付绿色标志使用费,以此作为DSD公司的活动基金。
该政令规定,绿色标志的使用费由其包装垃圾再利用的难易程度而定,如塑料包装垃圾与纸包装垃圾相比,前者的绿色标志使用费为后者的7倍;铝制包装垃圾与铁制垃圾相比,前者是后者的3倍。
为了尽量减少支付绿色标志的使用费,有关企业在容器及包装材料上大做文章,力求使包装简便、轻量。据统计,5年来德国家庭及零售商的包装垃圾减少了90万吨。根据循环经济法的规定,适用于上述政令的商品范围将扩大到汽车、电子器材和纤维制品等。
德国在实施循环经济法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一些没有绿色标志的其他垃圾也被投入了专用垃圾箱内,造成DSD公司费用的增加。尽管如此,德国政府仍坚持推行循环经济法,并逐步将适用对象扩大至家具、建筑垃圾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减轻包装垃圾对环境保护的压力。
(摘自《科技日报》王英斌文)


返回顶部